曾經是外國人“天下”的中國大街

曾經是外國人“天下”的中國大街

作者:潤古,本名劉延年,哈爾濱市歷史文化研究會副會長,著名哈爾濱歷史文化研究專家,今日頭條專欄ID: llyn潤古,聯繫方式:個人微信號 lyn560606。

值班大話君:秋深月影

1898年中東鐵路建設之初,所需築路物資和人員大多沿松花江船運到哈爾濱的,運輸的船隻就停靠在九站一帶的江邊簡易碼頭。從船上卸下來的設備、器材再通過馬車向工廠、工地轉運。由於人行、馬踏、車輾,不多久就在荒草墊子上走出了一條路,其中一條就是後來的中國大街。

曾经是外国人“天下”的中国大街

由於當初在這條街聚居生活與工作的以中國人居多,中東鐵路地畝處,就把這裡批給了中國人使用。隨後,碼頭搬運工、拉腳的馬車伕、找活幹的苦力、沿街叫賣的小商小販,甚至還有妓女,逐漸在道路兩旁聚集,蓋起了簡易木板棚子或土坯房,除了居住,還有人開起了雜貨店、粥鋪、酒館、大車店等,小街逐漸熱鬧起來了。

一般做買賣的人都講究風水,認為水能聚財,中央大街北口正好面對松花江,背靠秦家崗,是經商做買賣的風水寶地。特別是看到這條街日漸興旺繁華的跡像後,一些外國人迅速撲捉到了商機,便依靠雄厚的資本和外國人先天優勢(當時這一帶作為中東鐵路附屬地被劃歸中東鐵路局地畝處管轄,外國人當然有優先權),在街道兩旁開始開發建設,建起了一棟連一棟的商服小樓或平房並重新對道路進行了規劃和整修,路面也鋪上了碎沙石,路兩旁還挖了排水溝,這條無名的“馬路”終於有了最初的名字:“中國大街”。之後的一段歲月裡,是中國人越來越少了,外國人卻越來越多了,各種商店幾乎清一色是外商的。於是,人們開始琢磨:怎麼“中國大街”成了外國人的天下呢?不但是外國人多,就連樓房和商號名字也都是外國的?開始還有點弄不明白,但很快就弄懂了。因為這裡是“中東鐵路附屬地”其實就是沙俄的“勢力範圍”,不叫“租借地”的“租界”。當然,主人就是列強,外國人處處“優先”、“優越”於國人!

對了,如今很多研究者認為這“鐵路附屬地”不是按協議出租給外國人的,所以不能稱為“租借地”,不是上海、天津那樣的外國“租界”。其實,只是名目不同,甚至只是中國人在翻譯為中文時刻意迴避了一下。我曾在一些早年圖書、報刊上看到過稱作“租界”的說法,我甚至還看到了一張早年道里中國商鋪的發貨票據上,顯眼地標寫著他的買賣在道里——俄租界。可見早年國人也明知這一點,且不隱晦。

當年沿街中國大街兩旁所開的公司、商號,幾乎沒有中國名,而全是俄、日、美、德等洋名,什麼松浦洋行、熊澤洋行、孔士洋行、百利洋行、秋林洋行、別特羅夫洋行、永利汽車行、美國信濟銀行、猶太國民銀行、法亞銀行、舊金山人壽保險公司、法國萬國儲蓄會、萬國汽車公司、遠東菸草公司、孟得羅斯縫衣機器店、美倫表局、卡斯普珠寶店、西門子公司、華英公司、大英遠東公司、協和商會、日本國際觀光局、蘇聯駐華貿易處等,清一色是外國企業。

從商店經營的商品看,滿目皆是外國貨,有俄國的紅腸、啤酒、大面包,德國的機電設備、鋼材、通訊器材、鋼琴、橡膠製品,英國的紡織品、菸草、毛皮、機械、農具,法國的化妝品、酒類、眼鏡,美國的汽車、鋼鐵、罐頭,波蘭的化學藥品,瑞士的寶石、鐘錶,比利時的自行車,意大利的服裝鞋帽,日本的紡織品、日常生活用品等等,中國的商品很少也很難在此立足。

而中國大街的西側的輔街依序叫外國頭道街、外國二道街、外國三道街……但住在外國街上的,卻不少是中國人,外國人倒沒有多少,真是有點怪怪的。不過仔細一想,也不難理解:沙俄早就把自己當成了城市的主人,自然要把本地的中國人視為外國人了,中國人多的街道也就稱為外國幾道街了。

1920年開始中國政府陸續收回了帶有“俄國租界”實質的“中東鐵路附屬地”的各項主權。四年後,哈爾濱市政當局開始對中國大街進行一次大規模的整修,將長1400多米,寬11米的砂石路面鋪裝上了花崗岩方塊石。1925年,東省特別區將這條大街改名為“中央大街”,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意義卻發生了質的變化。

說起中央大街,就不能不提及一個特殊的群體。當年在中央大街的許多洋行、銀行、賓館裡常常看到這樣一些人的身影:頭戴禮帽或淺瓜皮帽,身穿長黑大衣或繫著長帶的長袍,鬢角蓬鬆,蓄著鬍鬚,他們相互之間講的是一口流利的希伯來語,當然也有穿筆挺的西裝,講俄語、英語,甚至德語、法語的。他們雖然持不同國家的護照,卻都是猶太人。正像法國著名思想家孟德斯鳩曾經說的那句話:“有錢的地方就有猶太人。”這些曾四海漂泊的猶太人憑著對市場的敏銳洞察力,在中東鐵路修建及哈爾濱開埠之初就從世界各地向哈爾濱彙集,哈爾濱成為他們逃避種族歧視、種族迫害的避難所,同時他們也在這裡安身立命,勤奮創業,創造了無數個財富奇蹟,而中央大街就是他們實現華麗轉身的最好的舞臺。

位於中央大街上的美國信濟銀行,創辦於1927年,發起人S·M·庫裡蓋爾、M·V奧西波夫均為猶太人。

位於中央大街南頭的萬國儲金會,成立於1917年,該儲金會融入了很多猶太資本。

位於中央大街與十一道街交角處的猶太國民銀行,成立於1923年,是猶太人集資創辦的民營銀行。

位於中央大街與西十四道街交角處的美國保險公司,成立於1925年,猶太人S·Z金斯伯格為該公司經理人。

中央大街西側現中央商城址,原為“日內瓦鐘錶珠寶店”,是猶太人M·M科茨1919年開辦的。

中央大街東側東北虎皮草行大樓,是由當年猶太房產主A·L·奧昆所建,也稱“奧昆大樓”。

位於中央大街與紅專街交角處的中央書城址,當年曾是最著名的德國孔士洋行,總經理達伊曼也是猶太人。

現中央大街31號當年是邊特兄弟商行,專營服裝、鞋、皮毛製品,也是猶太人開辦的企業。

位於中央大街與端街交角處的津格縫紉機商店,也是猶太人開辦的。

中央大街與西十二道街交角處的惠康號呢絨莊,是拉脫維亞籍猶太人I·R·達裡耶爾於1921年創辦的。

中央大街與紅霞街交角處,當年是立陶宛籍猶太人愛斯金兄弟於1915年創辦的商會。

中央大街現華梅西餐廳址,當年是猶太人創辦的“馬爾斯”巧克力糖果點心廠。

現中央大街56號洋樓,當年是猶太商人E·A·卡茨開辦的米尼阿久爾咖啡茶食店。

至於中央大街上的著名馬迭爾旅館,那是猶太人老卡斯普創辦的。

此外,還有松花江大藥房、莫斯科大藥房、沃甫淇眼鏡公司、專營照像器材留聲機的I·E德里金公司、比涅斯兄弟商行、廣濟大藥房等,都是由猶太商人開辦的。

流年似水,斗轉星移,中央大街已過百年華誕,由塊塊方石砌成的街面,好似一幅歷史長卷篆刻著它的興衰榮辱,記錄著它的心路歷程。如今,這條百年老街洋味還在,洋建築依存,已成為哈爾濱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吸引著數以萬計的中外遊客前來參觀遊覽。這裡雖然仍叫“中央大街”,卻是地地道道的“中國大街”了,中國人、中國企業成了這裡的真正主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