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為什麼說漢中“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對漢中富戶做了什麼?

大馬哈魚12


漢中是益州的門戶,對於蜀漢是生死存亡之地。曹魏佔領益州就可以長驅直入進入成都平原,可以說蜀國的安危繫於漢中一身。

但是,漢中對於已經佔據中原的曹魏來說,固然軍事意義非常,但卻遠達不到生死存亡之地。如果要是能夠一舉佔領益州,那麼漢中是必得之地。如果暫時沒有實力,只是與益州進行戰略相持,能夠掌握漢中固然很好,但是如果代價太高,漢中就成了曹操口中的“雞肋”。

因為地形的限制,漢中對於益州來說,藉助有利地勢,只需要少量兵力,就可以防守;但對於曹操來說,卻需要駐紮大軍。在曹操進攻張魯時,“軍自武都山行千里,升降險阻,軍人勞苦”當年夏侯淵、張郃的數萬人馬仍然抵擋不住劉備的進攻。而曹操率領大軍前來,大軍的後勤輜重卻需要從關中乃至內地運送。經過千里跋涉,給國家帶來了沉重負擔。但是,中原剛剛經過戰亂,百廢待興、百姓疲敝,而且東部還有孫權虎視眈眈,實在不允許曹操拿出更多的精力、物力、人力消耗在漢中的防守上。最終,他把自己的“雞肋”丟給了蜀漢,把自己的防線收縮至關中。

同時,曹操將漢中的百姓全部遷至關中,將漢中變成了空曠無人的荒野,這樣就把漢中道路險阻的難題丟給了蜀漢,導致諸葛亮北伐時,無法在沿途獲得補給。幾次因為糧草不繼,不得不退兵,最終數十年未能取得突破性進展。而曹操則可以通過防守避戰來修養生息,恢復和增強國力。由此,也證明了曹操對漢中判斷是正確了。


一壺清茗品春秋


《三國志·魏志·武帝紀》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中記載:“夫雞肋,棄之如可惜,食之無所得,以比漢中,知王欲還也。”

所謂“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意思是:吃起來沒有什麼味道,扔掉又有點可惜。比喻事情進行下去沒多大必要,就此放手又捨不得。也形容進退兩難,猶豫不決,無可奈何。



那麼三國時期曹操為什麼說漢中“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呢?這個問題需要結合漢中的地理位置、戰略意義以及當時的大環境局勢來分析。

漢中的地理位置和戰略意義。

漢中,是夾在關中平原和成都平原中的一塊狹窄的緩衝地,山脈縱橫,北邊是關中平原南邊的秦嶺山脈,南邊是四川北面的大巴山脈,是連接南北的重要地區。到了三國時期,漢中更是曹魏和吳蜀之間的一道地域分界線,是來往的必經之路。漢中四通八達,溝通南北,獨特的地理位置上的天然優勢讓漢中這個人口、耕地等並不突出的地方成了兵家必爭之地。



漢中對於蜀漢更為重要。

漢中不論是對於稱霸北方的曹魏還是盤踞西南的蜀漢都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在經歷赤壁之戰後,蜀漢佔據了荊州大片土地,整個蜀漢進入了一個發展的巔峰期。此時已經佔據益州的蜀漢是名符其實的西南霸主,就是因為這樣,漢中對於蜀漢的意義更加重要。漢中處於當時蜀漢的家門口位置,是進出的重要交通通道。如果漢中不能被牢牢抓在自己手中,那麼蜀漢將處處遭到遏制。況且漢中也是日後蜀漢北伐中原的唯一通道。因此,蜀漢必然是要盡全力拿下漢中的。



穩定後方是當時曹魏第一要務。

當然,漢中對於曹魏自然也是有很重要的戰略意義,它是可以有效抑制蜀漢的重要通道。曹操之所以最後放棄漢中也是權衡利弊後的結果。赤壁之戰的失敗對於曹魏來說是一個重大的打擊和損失。就當時的局勢而言,曹操的主要重心、精力自然是要穩定後方,保證國內穩定才是第一位。雖然漢中的戰略意義重大,但對當時的曹操來說,不是非佔不可的。相反的,蜀漢對於漢中乃是必爭之地,耗費太多的精力和兵力在爭奪漢中上並不符合曹魏當時的利益。



換句話說,當時的局勢下,漢中對於劉備來說極為重要,而相較之下對於曹操就有些雞肋了。但作為對手,曹操自然也是不太甘心就讓劉備拿下漢中的,這也是曹操感慨的原因。


月關略萌


很榮幸能回答您的提問 這還要從那天說起

  • 曹操某天吃雞,恰逢士兵詢問晚間口令,曹操思忖片刻,答曰,“雞肋,雞肋”。楊修聰慧,立刻明白口令的意思,便慫恿士兵收拾行裝準備回都。
  • “雞肋”何意?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楊修知道此時的漢中之地正如那雞肋,攻攻不下,就此撤退又有點可惜,料定曹操有回都之意,卻不料聰明反被聰明誤,殊不知,曹操虎狼之人,正在關羽手下吃了虧打了敗仗,如此丟人之事,卻被楊修當眾道出,面子上掛不住,加之楊修捲入立儲之爭,曹操早有殺楊修之心,只是在等待時機,此番“雞肋”事件令曹操大怒,正好借“蠱惑軍心”之名除了楊修,順便安了軍心。一石二鳥,可見曹操玩弄權謀之術,已然爐火純青。
  • 卑鄙殘忍、無情無義、奸詐狠毒,善於玩弄權謀,這些可以說都是曹操身上磨滅不掉的汙點,世人也早已將這些標籤貼在他身上千年之久。但如果我們以為這就是曹操的全部,那就大錯特錯了。

淺藍君影視剪輯


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出予三國演義中。

曹操與劉備對壘於漢中, 兩軍相持不下。曹操見連日陣雨,糧草將盡,又無法取勝,心正煩惱。這時士兵來問晚間的口令,曹操正呆呆看著碗內雞肋思想進退之計,便隨口答道:雞肋!當“雞肋”這個口令傳到主簿楊修那裡,這傢伙自作聰明,慫恿兵士們收拾行裝準備撤兵。兵問其故。楊修說:雞肋雞肋,棄之可惜,食之無味。今丞相進不能勝,恐人恥笑,明日必令退兵。於是大家都相信了。這件事被曹操知道了,曹操便以鼓惑軍心之名砍了楊修的頭。這便是關於雞肋的典故。

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意思是吃起來沒有什麼味道,扔掉又有點可惜。比喻事情進行下去沒多大必要,就此放手又捨不得。也形容進退兩難,猶豫不決,無可奈何。

出自《三國志·魏志·武帝紀》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夫雞肋,棄之如可惜,食之無所得,以比漢中,知王欲還也。"


眼鏡哥63808878


楊修可謂聰明之人,然而太聰明終究還是死在曹操手裡。也可能是曹操妒忌其才華吧,話說某夜行軍打仗,楊修在曹營帳中,恰遇將領請示曹操行軍令,曹操此時正食一雞肋,煩躁的他揚了下手重的雞肋說,“就拿這個做行軍令吧”。楊修聞言,回帳中,打點行頭準備撤退,帳中餘人納悶問之,楊修曰“所謂雞肋,食之而無味,棄之尚可惜。今主公以此為令,不喻此行?!退之為上策,故如是。”曹操得知後大怒,以擾亂軍心之罪將楊修斬首示眾。

曹操平漢中時,連吃敗仗。欲進兵,怕馬超拒守。欲收兵,又恐蜀兵恥笑,心中猶豫不決。適逢庖官進雞湯,操見碗中雞肋,沉思不語。這時有人入賬,稟請夜間口令,操隨口答“雞肋!”楊修見令傳雞肋,便讓隨行軍士收拾行裝,準備歸程。將士們問何以得知魏王要回師,楊修說:“從今夜口令,便知魏王退兵之心已決。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今進不能勝,退恐人笑,在此無益,不如早歸。魏王班師就在這幾日,故早準備行裝,以免臨行慌亂。”曹操早恨楊修才高於已,今見修又猜透了自己的心事,便磊怒以擾亂軍心定罪,殺了楊修。楊修死時年僅45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