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老揚州吃燙乾絲,講究多了去了 -「從乾絲談到杏花村」①

鎮江、揚州雖然一踞江南,一處江北,可是風土、語言、習俗、飲食各方面都是大同小異的。“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意思是晨間上茶館喝茶,晚上進澡堂子洗澡。從江蘇省的裡下河,以迄安徽省的西梁山,都有皮包水、水包皮兩種習慣。


真正老揚州吃燙乾絲,講究多了去了 -「從乾絲談到杏花村」①

(小編注:裡下河地區,西起裡運河,東至串場河,北自蘇北灌溉總渠,南抵老通揚運河,屬江蘇省沿海江灘湖窪平原的一部分,揚州在這個區域。圖/我蘇網)


真正老揚州吃燙乾絲,講究多了去了 -「從乾絲談到杏花村」①

小編注:西梁山與東梁山夾江對峙,是長江軍事重地。對岸就是徽商眾多的蕪湖。圖片來自網絡


上茶館喝茶吃早點,少不得來上一客乾絲,揚鎮一帶吃乾絲講究可大啦!幾個熟朋友到茶館吃早茶,為廠表示大家是自家人,不必客套,多半是燙個千絲,所謂燙,也就是拌的意思,揚鎮老吃客認為燙乾絲,才能保全千絲的香味。如果請的客人是尊長,為了表示尊敬禮貌,那才叫一客煮乾絲呢。


真正老揚州吃燙乾絲,講究多了去了 -「從乾絲談到杏花村」①

小編注:燙乾絲講究還是蠻多的,要燙幾次,調味也很在意。圖/TripAdvisor


揚州人吃千絲特別考究,小徒弟到茶館學生意,第一件事是學切千絲。最初以北門外綠楊部茶社乾絲最好,東關街金桂園、青蓮巷金魁園、十三灣迎春園、缺口街金鳳園的乾絲都夠水準,後來城裡富春茶社主人陳步雲對於乾絲精益求精,富春的千絲,無論燙煮,不但獨步揚鎮而且聞名全國。


真正老揚州吃燙乾絲,講究多了去了 -「從乾絲談到杏花村」①


真正老揚州吃燙乾絲,講究多了去了 -「從乾絲談到杏花村」①

圖/HatDot


乾絲是一種白豆腐乾切絲而成,揚州城裡城外豆腐店,少說也有百家以上,聚財園的老闆胡國華說:“一百多家豆腐店,做出來乾絲只有‘金駝子’、‘王四房’兩家可用。其餘各家的乾子,若嚴格挑選,都不合用。這種白豆乾,源出安徽,所以本名徽幹,是明末清初安徽移民把做法帶到揚州來的。


真正老揚州吃燙乾絲,講究多了去了 -「從乾絲談到杏花村」①


切乾絲的刀工,屬於專門技藝,一塊乾子,最少要切出十三片,箇中高手甚至能切出十九、二十片來。切出來的乾絲,長短粗細,一律整整齊齊,毫釐不爽,而且一塊豆腐乾的上下左右邊邊芽芽,行話所謂‘頭子’,全都棄而不用。”足見那些著名的茶館對於千絲是如何重視不惜工本啦!


真正老揚州吃燙乾絲,講究多了去了 -「從乾絲談到杏花村」①


揚州世家老住戶每天上茶館吃茶,似乎各人都有固定茶館固定座頭,茶館裡立有賬戶,賬房記在一本條賬上,按三節結算,逢年過節,裁縫、飯館、澡堂子的掛賬還可以緩一緩、欠一欠,唯有叫姑娘的堂差賬、茶館的早茶錢,賬條子一上門,必須立刻結清,否則年節一過,外間一傳揚.人就沒法在當地叫字號了。


真正老揚州吃燙乾絲,講究多了去了 -「從乾絲談到杏花村」①


所以茶館裡的堂倌,對於有賬的茶客身家財勢,全都摸得一清二楚。例如給講究排場的熟茶客端上一份拌千絲,身後必定藏著小碗兒小磨麻油,三伏秋油混合作料,往乾絲上一澆,愣說是給他老人家特別預備的,不但客人臉上有光彩,主人更顯得面子十足。可是將來年節給小賬,少不得要多叨光幾文啦。


真正老揚州吃燙乾絲,講究多了去了 -「從乾絲談到杏花村」①

圖/新浪


(未完待續)

更多民國美食,看這裡:

真正老揚州吃燙乾絲,講究多了去了 -「從乾絲談到杏花村」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