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小小年紀就想當“出家人”,老了卻想過“凡夫俗子”的日子

文 | 上官子君

怎麼小小年紀就想當“出家人”,老了卻想過“凡夫俗子”的日子


一個人,獨身,隱居,極簡,清淡,最容易活出自我,因為心無旁騖,身無牽制,行無蹤跡,居無定所,吃無所謂,穿不在乎。簡稱“出家人”。

不管成仙成佛成人成乞丐,一人吃飽,全家不餓,天當被地當床,坦坦蕩蕩。

相反,一群人,結婚,群居,熱鬧,重口味,最容易活得無我,因為心有所屬,身有所戀,行有所拌,居有定所,吃有講究,穿有所慮。合稱為“凡夫俗子”。

只能踏實做人認真做事,只有全家不餓了才允許自己吃,過得天昏地暗日月無光,心驚膽顫。

這種描述很多人會覺得還是一個人好,舒服,安心,其實現實恰好相反,少有人會選擇一輩子過第一種生活。

怎麼小小年紀就想當“出家人”,老了卻想過“凡夫俗子”的日子


因為出家人的生活也同時意味著孤獨,寂寞,空虛,無能,窮困潦倒,不過心態好。

凡夫俗子的生活同時意味著喧囂,忙碌,充實,成功,物質富有,不過責任重。

年輕人看不到未來,擔不起責任,承受不住壓力,害怕受傷,更怕失敗,往往就容易把個性發展成為極端。拒絕長大,拒絕世俗。年紀輕輕一天就想著遁入空門。

老年人已經沒有未來,沒有壓力,看淡了想開了,百毒不侵的同時也無藥可救。思維固執,做事蠻橫,向上通道已關閉,畏懼死亡,拒絕改變。也差點的六根清淨削髮為尼了。

那種人好?那種生活態度更優?其實兩者都悲哀!因為我們大多數人既不想就一直世俗下去,也不想立地成佛。

怎麼小小年紀就想當“出家人”,老了卻想過“凡夫俗子”的日子


活得不好容易怨天尤人,自暴自棄,自卑自負,心生敏感,混得風生水起容易迷失方向,財大氣粗,自傲自大,自以為是。

出家的小年輕只知道折騰自己的小宇宙,沒有格局沒有戰略眼光,凡夫俗子往往眼大肚皮小,要上天捉鳥下海騎龍,想翻手為雲,覆手為雨。

人貪婪狡猾的地方就在於,容易望梅止渴畫餅充飢,也更容易畫地為牢,在動態的人生閱歷中尋求一種永恆不變的精神歸屬。

既然這也不行,那也不對,何不如去其糟粕取其精華,二者混為一體多好。

這是人生修行的終極目標,只有聖人偉人名人才能做到。可是問題恰恰就出現在這裡,總有人喜歡用聖人的標準衡量別人,用賤人的標準衡量自己。

一般正常情況下,老年人過的是出家人的生活,年輕人過的是凡夫俗子的日子,可現在出現了問題。有用心不良的人專門貼標籤,關鍵是故意把它們貼反,所以整個社會就亂套了。

怎麼小小年紀就想當“出家人”,老了卻想過“凡夫俗子”的日子


那怎麼收拾這兩種不聽話的人呢?


人容易被引導和教化圈養起來,據說要圈養一隻野狗,下套後第一步就是讓他餓,餓到他跪地求饒,時不時再丟兩塊骨頭,不出三個月,它就懂得看家了。

對付第一種出家人,就應該來個釜底抽薪,斷絕退路。最好戴個紅袖章,棍棒伺候,置之死地就能後生。

養過豬的人應該都知道,如何快速把豬養大養肥,首先得把它“劁”了,不能讓它餓著,添加豬飼料,這樣它除了睡了吃,吃了睡,就是長膘。

對付第二種凡夫俗子,就應該斷了他多餘的念頭,使勁灌“豬飼料”,這樣一路高歌猛進直到倒地生亡。

怎麼小小年紀就想當“出家人”,老了卻想過“凡夫俗子”的日子


最後我們都被改良成了一模一樣的動物,千人一面的大眾文化,自我意識,個人價值早已被壓得粉碎。公眾意志取代了個人自由,群體淹沒了個體。

人就成為“碎片”,無法感受自身與他人和外部世界的空間關係,也無法感知自己與過去、現在、未來的時間聯繫;人的時空感覺便完全錯位。

沒有了主見和分辨能力,我們都成為了社會化不足的半成品,往往就容易被騙,原來他們把老虎關進籠子裡,我拍手稱讚,現在突然自己把自己關在屋裡,我卻有點心慌了。

我太狠了,自己對自己下手都這樣狠!


怎麼小小年紀就想當“出家人”,老了卻想過“凡夫俗子”的日子

期待關注我的頭條號:上官子君,每天一點小想法,小感悟,小故事,小品文,現在相遇,總勝過從未碰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