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有很大的船队,在当时是最先进的吗?

似水年华146028344


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舰队是郑和下西洋的船队,它不仅是 国历史上最强大的特混舰队,也是世界上历史上最强大的特混舰队之一:(一)郑和其人郑和(1371-1433年)原姓马,名和,字三宝,出生在云南省昆阳州人(今晋宁县宝山乡和代村),一个世代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家庭。郑和的父亲和他的爷爷曾到伊斯兰教的圣地麦加朝觐。郑和母亲姓温,非常贤良。有一个哥哥,两个姐姐,哥哥叫马文铭。郑家在当地很受人们的尊敬。1381年朱元璋为了消灭盘踞云南的元朝残余势力,派手下大将傅友德、蓝玉等率30万大军,发起统一云南的战争。在战乱中,年仅11岁的郑和被明军俘虏,被阉割,在军中做秀童。云南平定之后,1385年,又随军调往北方,先后转战于蒙古沙漠和辽东等地。19岁时,被挑选送到北京的燕王府服役,从此追随雄心勃勃的燕王朱棣身边,逐渐得到朱棣的信任。尤其是1399-1402年,朱棣为和他的侄子建文帝争夺皇位,进行了“靖难之役”,郑和立下功劳,帮助朱棣登上皇位。郑和被提升为内官监太监。1404年,永乐二年正月初一,朱棣为表彰郑和的功绩,亲笔赐姓“郑”,从此更名郑和,史称“三宝太监”。郑和是太监,自己没有子女,他做官后,从他哥哥过继一个儿子,他儿子结婚繁衍后代,主要有两支:一支在南京,有几百人,苏州有个分支;一支在云南,主要在玉溪,并有一分支到泰国清迈市。(一)郑和下西洋的船队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是一支规模庞大的船队,完全是按照海上航行和军事组织进行编成的,在当时世界上堪称一支实力雄厚的海上机动编队。很多外国学者称郑和船队是特混舰队、郑和是海军司令或海军统帅。著名的国际学者,英国的李约瑟博士在全面分析了这一时期的世界历史之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明代海军在历史上可能比任何亚洲国家都出色,甚至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以致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来,可以说都无法与明代海军匹敌。”1、人数众多,组织严密郑和下西洋船队,是根据海上航行和担负的任务,采用军事组织形式组建的。首先,人数多。郑和下西洋的人数,史料上有明确记载的有4次。  第一次:27800人  第二次:27000人  第四次:27670人  第七次:27550人可以初步判断:郑和每次下西洋人数在27000人以上。约明朝军队5个卫,每个卫5000-5500人;从现在看到的《武职簿》,主要是来自沿海卫所。当时西方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航海的人数:分别在90-1500人之间;170多;265人。 这里不是单纯地谈数量,而是说明一个科学道理,航海人数的多少,反映了一种实力,尤其是在古代社会,它需要各方面物质保障,很不容易。其次,船队编制。根据 海军专业人员多年研究,郑和船队由舟师、两栖部队、仪仗队三个序列编成。舟师就是现在的舰艇部队,基本单位战船,它们被组成编队,叫前营、后营、中营、左营、右营;两栖部队用于登陆行动;仪仗队担任近卫和对外交往时的礼仪,庄严威武。按照下西洋的任务,郑和船队人员主要有五个部分:指挥部分、航海部分、外交贸易部分、后勤保障部分、军事护航部分。指挥部分:整个船队的中枢,对航行、外交、贸易、作战等进行指挥决策。郑和职务是钦差正使总兵太监;航海部分:航海业务、修船的、预测天气的等;外交贸易部分:外交礼仪的、进行贸易的、联络翻译的;后勤保障部分:管理财务的、后勤供应的、起草文书的、医务人员等;军事护航部分:负责航行安全和军事行动的。从对郑和船队人员组成研究,编制是完善的、严密的,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丰富航海经验,确保郑和下西洋的实现。2、船舶种类齐全航海活动离不开船。从中国造船历史看,由木筏—独木舟—船,由木船—金属船—合成材料的船,船的大小、形状、种类、材料都不断变化。郑和下西洋的船,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这是 许多船史专家长期研究的结论。(1)数量每次出使都在200多艘。大船“宝船”数量都在40以上——60多之间,而西方航海时哥伦布3—17艘;达加马4艘;麦哲伦5艘。(2)种类一些学者根据文献如《龙江船厂志》、《武备志》、《西洋记》、碑刻等记载结合郑和航海的需要进行研究,认为郑和下西洋的船最少有7种,包括:宝船、马船、战船、座船(战座船)、粮船、水船等。宝船——帅船,取宝之船。马船——快速的综合补给船,搭载中层官员、军需品、各国朝贡的动物,并能作战。战船——护航用,吨位小,机动灵活,配有火器和战斗员,保障整个船队航行安全。座船——用于船队防海盗袭击和执行两栖作战。粮船——装载粮食和副食品。水船——储存运载淡水。在当时世界的航海,都没有此船,配置专用的水船,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说明造船技术的先进和航海能力。关于郑和宝船的研究,长期以来一直有争论。目前争论的主要焦点是船型、船的尺度。3、装备先进郑和下西洋船队配备了当时最先进的武器装备。中国古代兵器发展,在宋代之前是冷兵器时代,从北宋到清代中叶是冷兵器和火器并存时代。明初,火器的发展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不仅种类多,而且质量也有很大提高。热兵器所占比例增多。郑和船队中装备了先进的兵器;如碗口铣,一种可灵活操作的火炮;喷筒,用于水战、攻城池用的。在一些博物馆可以看到一些,水陆通用的。出现了新兵器“赛星飞”是世界上最早关于水雷雏形的记载。郑和下西洋是一个庞大的船队,船与船、分船队与分船队之间需要联络、指挥、调度,当时还没有近代通讯方式,以及现在的电讯方式。茫茫大海上,晚上怎么联系?刮风下雨雾天怎么办?这都是古代航海要面临解决的问题。这么大、这么多、这么长时间、这么远,如何来管理?而且每次都安全返回,说明中国古代人在指挥和管理上的智慧是了不起的。那么郑和船队用什么方式联系呢?船队配有交通艇、音响信号、旗帜等装备。史书记载,船队“昼行认旗帜,夜行认灯笼,务在前后相继,左右相挽,不致疏虞。”白天以约定方式悬挂和挥舞各色旗带,组成相应旗语。夜晚以灯笼反映航行时情况,遇到能见度差的雾天下雨,配有铜锣、喇叭和螺号也用于通讯联系。郑和船队是完全按照海上航行和作战需要来进行编组的,在统一指挥下形成一支严密的船队,这是创造郑和成功远航的重要基础。(三)郑和下西洋的航海技术大家知道,在人类步入航空和航天时代之前,航海是人类科技成就的集纳点,航海科技的水平反映出一个时代科技发展水平高低。今天,海洋技术仍然是高技术领域。郑和下西洋的辉煌,就反映了 民族在世界文明史上独领风骚的科技成就。最能代表和体现郑和下西洋航海技术,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天文航海技术中国很早就可以通过观测日月星辰测定方位和船舶航行的位置。郑和船队已经把航海天文定位与导航罗盘的应用结合起来,提高了测定船位和航向的精确度,人们称“牵星术”。用“牵星板”观测定位的方法,通过测定天的高度,来判断船舶位置、方向、确定航线。这项技术代表了那个时代天文导航的世界先进水平。2、地文航海技术郑和下西洋的地文航海技术,是以海洋科学知识和航海图为依据,运用了航海罗盘、计程仪、测深仪等航海仪器,按照海图、针路簿记载来保证船舶的航行路线。航行时确定航行的线路,叫作针路,罗盘的误差,不超过2.5度。3、《郑和航海图》《郑和航海图》得以传世,多亏明代晚期作者茅元仪收录在《武备志》中。原图呈一字形长卷,收入《武备志》时改为书本式,自右而左,有图20页,共40幅,最后附“过洋牵星图”二幅。海图中记载了530多个地名,其中外域地名有300个,最远的东非海岸有16个。标出了城市、岛屿、航海标志、滩、礁、山脉和航路等。其中明确标明南沙群岛(万生石塘屿)、西沙群岛(石塘)、中沙群岛(石星石塘),1947年民国政府内政部以郑和等命名南海诸岛礁,纪念这位伟大的航海家。《郑和航海图》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航海图集。该图与同时期西方最有代表性的波特兰海图相比,《郑和航海图》制图的范围广,内容丰富,虽然数学精度较其低,但实用性胜过波特兰海图。英国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一书中指出:关于中国航海图的精确性问题,米尔斯(mills)和布莱格登(blagdon)曾作了仔细的研究,他们二人都很熟悉整个马来半岛的海岸线,而他们对中国航海图的精确性作出了很高的评价。郑和下西洋折射出的中国先进航海科技光辉,表现了中国古代人的伟大智慧,从而创造了郑和下西洋的伟大航程。三、郑和下西洋的航程郑和下西洋具有历史性的突破,他的航线从西太平洋穿越印度洋,直达西亚和非洲东岸,到达南端的好望角,也就是说抵达了大西洋,涉及三大洋,为此前的中国航海史上所没有,在世界航海史上也居于领先地位。比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麦哲伦完成环球航行要早83年和107年,在当时靠木船、仅凭借自然的风力航行,克服海上种种困难是非常了不起的。不仅要有航海技术、造船技术、航海经验,掌握海洋知识,而且也需要勇气和探险精神。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在中国历史上,公元前2世纪,汉武帝时期就开辟了西航的海上丝绸之路,从两广地区,最远到达今天的斯里兰卡。唐宋时期,中国的远洋船舶抵达波斯湾,到了红海和东非海岸。这在中国文献和阿拉伯文献中都有记载。元代著名的旅行家汪大渊在1330年和1339年两次乘商船到达桑给巴尔。《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载忽必烈皇帝曾经派遣使者访问马达加斯加。这些为以后中国人的航海奠定了基础。元代以前中国西航的远洋航线,船舶基本上是进行沿岸航行,船的规模、数量和人数、航行的次数,持续的时间都远不及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使中国的远洋航行出现了实质性的突破,开辟了一些新航线,形成了多点交叉的海上交通网络。郑和下西洋,从南京出发,在江苏太仓刘家港集结,沿海南下,在福建长乐太平港停泊,等候太平洋西北季风,11—12月,季风来了,便穿过台湾海峡和南海,第一站到达占城,再到东南亚各国,进入印度洋。前三次主要在印度以东,最远到达古里。它是古代东西方海上贸易的重要港口。第四次开始到达西亚、东非地区。有学者对航线进行了认真的研究,认为郑和重要航线有56条,航线总长15000英里。如开辟了古里到溜山到东非索马里摩加迪沙(木骨都束)、卜喇瓦、肯尼亚的麻林地。并向南航行到比剌(莫桑比克港)、孙剌(今索法拉港)。分船队进入了德拉戈阿港附近附近的南非风暴区,远远超过了季风航行的要求。郑和下西洋的航线从航海发展史角度看,比较成熟,具有创新性的突破,为以后的航海奠定了坚实基础。下附据有关郑和下西洋的资料综合分析(作者:佚名) ,郑和船队的船舶分类与规模大致可以分为如下五个等级。1、宝船宝船是郑和船队中最大的海船。它在船队中的地位,相当于今日大型舰队中的旗舰,为整个船队的主体船舶。明人祝允明在《前闻记》“下西洋”条中所说的“如清和、惠康、长宁、安济、清远之类”的船名,很可能就是这种宝船。郑和船队中的巨型宝船,主要建造于南京宝船厂。据郑和随行人员巩珍的目击纪实,说这种宝船“体势巍然,巨无与敌”。但没有言明宝船的实际尺度。另据《明史》等有关史料所见,宝船尺度最大者,长四十四丈四尺,阔一十八丈;中者,长三十七丈,阔一十五丈。宝船上的航行设施也不同于一般,据有关资料称,大型宝船设有九桅、张十二帆,其“蓬、帆、锚、舵,非二、三百人莫能举动”。1957年5月,在南京下关三叉河附近中保村的明宝船厂船坞遗址中,出土一根巨型舵杆,全长11.07米,据舵杆上原有的榫孔测算下来,这支舵的舵叶高度,为6.25米左右。由此足见巨型船体一斑。关于宝船的船型,如考虑到南海与北印度洋波涛汹涌和气候恶劣等条件,郑和宝船当是擅长于远洋航行的尖底福船船型。这种海船“其底尖,其上阔。”可见,郑和下西洋以选用此类船只为宜。2、马船马船又名马快船,是明初的大型快速水战与运输兼用船,《明会典》注明,“以备水军进征之用”,明人罗懋登的《三宝太监西洋记》中,称其长三十七丈,宽十五丈,有八桅,其体型尺度与《瀛涯胜览》中提到的中型宝船一致。在《续文献通考》卷五十三“职官”三中,曾提到“马船”专司供送官物。由此揣测这种船舶编列在船队之中,其主要任务可能是运载船员所携带的马匹以及下西洋时输出或输入的大量物品。3、粮船罗懋登说,粮船有七桅,长二十八丈,宽十二丈。这种船舶主要用来运载船队所需的粮食以及后勤供应物品。使船队沿途航行无补给匮乏之忧。4、坐船坐船据《南船记》所载,全称“战座船”,其功用是“战船曰座,即边营陆寨之帅幕也,号令之所以真气者也。”在郑和船队中,这种船是大型战船,又据《三宝太监西洋记》说它长二十四丈,宽九丈四尺,有六桅。5、战船战船是罗懋登提到的最后一种船型,有五桅,长十八丈,宽六丈八尺。是担任护航的专用舰船除以上所说的主体船舶外,在船队中还有一些其它辅助船。例如“水船”,便是十分重要的一种辅助船。


历史斋录


郑和出去坐的船叫作“宝船”,政府专门设立了制造宝船的机构。这种船有多大呢?大船长四十丈,宽十八丈;中船长三十七丈,宽十五丈。当时在全世界再没有比这更大的船了。一条船可以载多少人呢?根据第一次派出的人数来计算,平均每条船可以坐四百五十人。每次出去多少人呢?有人数最多的军队,此外还有水手、翻译、会计、修船工人、医生等,平均每次出去两万七八千人。这样的规模是了不起的,后来的哥伦布、麦哲伦航海每次不过三四只船,百把人,是不能和这相比的。可以说郑和的"宝船"是当时世界最先进的。



王晗说历史


个人觉得,可以把“吗”字去掉,这样较为合适!

英国近代生物化学家、科学技术史专家李约瑟说过:

公元3世纪———公元13世纪,中国的科技水平,是西方世界望尘莫及的!

不信?来,不信就往往下看。看到你服气为止。

先说说大明之外的事儿。

咱们就以郑和第一次出海的时间为基准。1405年。

那么,在200多年后,带给大清王朝无尽耻辱,给中国人民带来无尽灾难的”列强“们在干啥呢?

先说说欧洲

1。文艺复兴: 这个阶段的文艺复兴,还处于启蒙阶段。说一个好懂一点的。文艺复兴期间,具有代表意义人物:达芬奇。差不多50年以后才出生,米开朗琪比达芬奇还晚20年呢!所以,没亮点。

2. 百年战争:英法两国因为钱和地盘的事,打了100多年。法国大胜。据说羊毛给这场战争背了锅。打了100多年啊,可想而知。经济的发展。不行,没亮点。因为就顾着打仗了。别的没顾上。

3.科技的倒退;教皇格里哥利一世公然宣称:“不学无术是信仰虔诚之母”。教会推行的信条和准则是“启示高于理性”、“知识服从信仰”、“哲学(包括科学)服从神学”。这就好理解了。那意思就是,科技之类的东西你就别搞了。信仰最重要。

总结一下:欧洲,当时不行。钱不行,科技不行。欧洲当时还未完全从黑暗的中世纪中摆脱出来。尤其是神学的一家独大,让欧洲的科技大战,基本陷入停滞。

根据英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中国发——发明和发现的国度》一书统计:

再说日本

当时日本处于幕府时代。之前的日本,通过学习咱们大唐,自己也搞了一个政权体系,就是天皇。后来呢,天皇没管住手下的将军。这将军也不来天皇这上班,自己搞了一个办公室就叫“幕府”。所以,这幕府时代就是这么来的。

这日本当时,无论从政治,经济,科学上,基本都是来自大唐的影响。所以,更是没啥可说的。这么看,当时的日本,更不行。

最后,说一说美国。

一句话:当时还不叫美国。哥伦布在将近90年以后,才发现美洲。所以。没法提了。

这么一看,当时全世界上的实力,都在那摆着呢。无论从国力,社会发展程度,科技发展程度。大明都是当之无愧的牛。强大的国力带来的就是大明造船发展,地磁学的发展,还有天文学啊。这些可都是航海技术发展的基石啊。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当时的明朝,国力强盛。再加上造船业的发达。明成祖朱棣的大力扶持,郑和的航海事业,那一定是辉煌无比。

我们先说船:

郑和的舰队,编制62艘船。出行人员2万八千多人。大船140.74米长,57米宽,总排水量2万吨。

数据引用于《如说中国古代科技》1999年版。

摩洛哥人伊本巴都在他的游记中记载到:中国船队“大型海船有12艘,最小的船也有三道帆,大船可载一千人。

那么,100年以后出发的哥伦布的舰队配置呢?

美洲舰队旗舰——“圣玛利亚号”圣玛利亚号”重130吨,长约23.66米,船宽7.84米,吃水1.98米,浪排水量120吨甲板长18米,有三根桅杆,都备有角帆。

对比可以看出:当时大明的造船技术,绝对领先于世界。

除了硬件船的领先,当时郑和所使用的导航技术,也领先于世界。同时,郑和所设置的舰队管理体制。细化了不同职能不同分工。航海人员分工明确,纪律严明。

《15世纪中国科技对郑和航海的影响》——中国知网,胡一民著。

总结:

从当时郑和航海的规模上,我们能清晰的看到,当时大明的科技发展水平是领先于世界的。郑和下西洋的成功,更说明了大明造船技术,天文技术,航海技术的领先。

但是,在15世纪以后,欧洲剧变。工业革命的兴起,将我们远远的甩在了时代之后。没有发展,就没有以后。所以,封建王朝最后的命运,也是必然的结果。不过,任何时候,也掩盖不住郑和巡洋的壮举。


姑苏表哥不慕容


郑和下西洋船队,在当时是最先进的。

郑和下西洋是大明对外的友好活动。向世界宣示大明的光耀,加强和世界各国的友好通商。对于朱棣来说还有个更为私信的目的,就是寻找下落不明的建文帝朱允炆。

庞大的航海群,自然有很多先进的地方。

第一是船只众多。

当时的船队有200多艘,船的种类繁多,如宝船,战船,粮船,水船等等。各个船名的命名都是根据各个船只的用途来命名的,作用一目了然。其中,最大的宝船长约138米,宽约56米,据说在上面跑马是没有问题的。船只的排水量5000-10000吨,有人说最大的宝船排量相当于现在的航母,倒是有点过于夸大其词了,但是这个排量在当时来看是非常大的,相当于现在的中型驱逐舰。西方的航海没有这样的规模。

第二人员众多。

人员更是将近30000人。吃穿用度都在船上,郑和的队伍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还有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就是“坏死病”,这在西方的航海史上是他们难以克服的疾病,对郑和的队伍来说,就是芝麻大的小事情,怎么解决的?这和中国与生俱来的种菜天赋有关,在郑和队伍出发的前夕,随队人员早早的准备好食用的蔬菜种子,及适合种植的土壤,在航行的途中,无论在什么地方,所有的人都能吃到新鲜的蔬菜。这是保证郑和的航海船员不得坏血病的秘诀所在。

第三航海技术先进。

在航海的途中,面对浩浩茫茫的大海,总是没有方向感,以当时郑和的船队,除了观察星象来确定方向之外,更主要的是以罗盘确定方向。按照古老算法天干地支确定,天干:甲、乙、丙、丁、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做好标位,罗盘指针确定航行方向。这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的结晶。

第四军事素养高。

郑和的队伍是文明之师,是威武之师。所到之处带去的都是友善。但是有三个小插曲,都是他们自寻麻烦。第一个是陈祖义的暗黑海盗,陈祖义一面做着正常的生意,一面做着海盗的勾当,还把黑手伸到了郑和的船只及财宝上,郑和在航海的时候顺便灭掉了,也是给周边各国清除了祸患,更是震慑其他不法之徒。第二个是帮助苏门答腊小王子复国,苏幹剌在岛上闹革命,小王子不是对手,小王子是正统,大明作为大哥不能看着小弟受欺负,带着兵马和小王子联合一处,仅仅一个回合把领头的苏幹剌干掉了。这事情对郑和来说只是举手之劳的。第三个是擒获锡兰山国王,就是现在的斯里兰卡岛,国王不仅向郑和讨要财宝,还想把郑和的船队占为己有。郑和令人在船上抵抗,亲自带兵直取锡兰山国王宫,生擒了国王。明军所到之处,并不是以掠夺索取为目的,只是想进行更好的经济交流,和现在的“一带一路”很是相像。并没有表现出西方野蛮的殖民统治。

郑和的船队是当时最先进的船队,也是更文明的船队。而80年后西方才开始野蛮的掠夺航海。

我是曹城少年,愿你顺心康健。


曹城少年


回答了:郑和下西洋有很大的船队,在当时是最先进的吗?

无论在规模、技术、指挥、次数、还是航行范围上,郑和下西洋船队都可以说是当时最先进的船队。

首先,从规模上来说,郑和船队由200多只大小船只和两万多人组成。大小船只满载着丝绸、棉布、瓷器、粮食、淡水、燃料、蔬果、药材、茶叶等物品,可谓价值不菲;同时,除了船还有人,郑和下西洋最多时有两万七千人左右,其中武装护航人员就多达两万人,相当于现代的一个维和部队了。船队人员中有官校、旗军、勇士、力士、军力、余丁、民稍、买办、火长、舵工、通事、书算手、医士、水手、各类匠人等,仅医官医士就有130多人、平均150名远航人员配备了一名医护人员,俨然一座移动的海上城市。

其二,从技术来说,当时中国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都是西方不能比拟的。我们的四大发明之指南针,在航海时化身航海罗盘自不用说,中国人还独创了“平衡式梯面斜帆技术”,使船只只要有风就有动力,并且无论风从哪个方向来,船始终朝着一个方向行驶,还很容易逆风走!也不必像西方帆船那样,需要舵手冒着生命危险爬到桅杆上去,只需要舵手们在船上拉动绳子,帆就自然升上去了!在加上牵星术的充分利用,在没有GPS的时代,依然能够形成完整和严密的导航体系,这比欧洲至少领先200年!

其三,从船只的大小来说,据学者推断,宝船长100多米,宽50余米,其排水量是一百年后的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的船只的100倍,是鸦片战争期间英国战舰康华丽号的8倍多。如今许多造船技术已经失传,也有人建造出长31米,宽8米,可以装载250吨货物的没有现代技术的船只,但在郑和船队中,这只是一种最小型的货船。据明代史料记载,在郑和的船队中,最大的宝船长44丈4尺,宽18丈,排水量能达2万吨以上,还有运输的马船、粮船、战船、载运兵员的坐船、水船等,如此大的宝船,无疑创造了世界之最!

其四,从船队航指挥上来说,郑和对船队的通讯联络进行了严格的规定。“昼行认旗帜,夜行认灯笼,若遇雾、雪、雨等天气,则用铜锣和炮声联络”,“前进、后退、举炊、休息、起碇、扯篷、升帆、抛泊等都统一指挥”,使郑和的命令可以高速准确的传达到每一艘船上,船队动作整齐划一。有学者称郑和的船队就像一个现代企业公司一样,企业公司有市场部、财务部、人力资源部等,船队各部门也分工细致。在广阔的海面上,船只以三角形的队形扩展开来,领导的船称为母船,靠近指挥的船只会看到视觉形象和听到声音,然后将信息传给外围的船只,所有的信息将会以同一种方式从船队的一部分传向另一部分,就像现代的网络一样。在没有先进通讯技术大明王朝,用人工方式在大海上传达信息,并做到万无一失,让人们见识了东方文明的智慧和伟大。

最后,从航行次数、里程和范围上来说,郑和七次下西洋,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地,目前已知最远到达东非、红海。郑和下西洋不仅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和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15世纪末欧洲的地理大发现的航行以前,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险 !更为难得的是,郑和船队是和平的使者,而不是文明的毁灭者!

启示:大明王朝能够七次下西洋,在15世纪完成这一海上壮举与明王朝政府支持和郑和个人能力是分不开的,正如梁启超评价郑和“谓大陆人民,不习海事,性或然也,及观郑君,则全世界历史上所号称航海伟人,能与并肩者,何其寡也!”郑和船队深刻诠释了“强不凌弱,众不暴寡,天下共享太平之福”的世界观,值得后人纪念和尊敬!

珍惜当下,世界和平!


苏老师历史小课堂


在当时绝对是世界一流,史书记载,有一类船叫做“宝船”,据《明史·郑和传》记载,郑和航海宝船共63艘,最大的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折合现今长度为151.18米,宽61.6米。船有四层,船上9桅可挂12张帆,锚重有几千斤,要动用二百人才能启航,一艘船可容纳有千人。《明史·兵志》又记:“宝船高大如楼,底尖上阔,可容千人”,甚至可以士兵起骑马巡逻。并且之前考古学家在南京发现了这种船,光是船舵就是三米多长,当为世界一流。


小哲谈世界


据史籍记载郑和下西洋最多的时候航船近200多艘,最大的长148米,宽60米,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木帆船。船有四层,船上九桅可挂十二张帆,锚重有几千斤,要动用二三百人才能启航。

依据这一尺度,这只海船的排水量近2万吨,甲板面积约相当于一个足球场大小。可以说郑和的船队是当时海上无可争议的巨无霸。如此庞大的船队显示了明代中国惊世骇俗的造船水平。郑和的舰队随行带了2万多人,有人说这是为了在航行中避免遇到海盗,那时候海盗的船如果碰到郑和宝船,估计第一反应就是快跑。但是两万多人的舰队在当时可是一个军团的规模,不管出于什么样的目的,在明朝时能组建这样的舰队,建造这样的舰船,的确是让人叹为观止!

比郑和晚半个世纪以上的发现美洲新大陆的哥伦布船队也只有3条小帆船,旗舰长约90尺、阔约20尺,载重100吨,仅乘32人,另两条帆船载重各为60吨和40吨,共有船员52人。1497年葡萄人达伽马远航印度的舰队由4条帆船组成,其中最大的旗舰长度近25米,载重约120吨,另3条船载重分别为100吨和50吨,总共有船员160名。1519年麦哲伦环球航海时,率领265名船员,分乘5艘帆船发出,其中130吨两只,90吨两只和60吨一只。至于十七至十八世纪,曾代表英国皇家海军骄傲、战胜荷兰无敌舰队的世界巨型战舰:太子号、查理号、奥克号、伦敦号等,其载重吨位不过1000吨出头左右,长度不超过232英尺,并均为三桅战舰。直到1857年美国才建造出当时世界最大的铁条木质客船Adriatic号,其船长为105.15米、宽15.24米。郑和船队的宝船乃是十九世纪以前世界木帆船中的奇迹和顶峰。据有关资料分析郑和舰队概况如下:

一、舰船规模(舰船按不同种类用途大概可分以下几等)

1、宝船——旗舰、主力舰,为整个下西洋船队的主体船,约有60余艘,根据明朝史书记载:宝船尺度大者“长四十四丈四尺,阔一十八者;中者长三十七丈,阔一十五丈”,有九桅十二帆。其中郑和座船“每船有四层甲板,满载士卒,马匹蓄之底层,舱室客厅设之高处,华丽舒适。”1957年5月在南京下关三叉河中保村明代宝船厂船坞遗址出土一根长11.07米的巨型舵杆,据测算其舵叶高度为约6.25米,即此可见宝船之巨。

2、马快船——大型快速战舰,并兼作运输船。其体型尺度与中型宝船相同,有八桅。《明会典》指其“以备水军进征之用”,“专以运送郊庙香帛、上供物品、军需器仗及听候差遣,俱属南京兵部掌管,轮流差拨”。故其任务除海洋作战外,主要担负往返西洋各种物资的运输。

3、战座船——战斗舰,为“将领官军乘驾”的军舰。其大者“长二十四丈,宽九丈四尺,有六桅”,小者“长十八丈,宽六丈八尺,有五桅。”其主要作用就是护航、海战。明代海战策略为“大船薄战,快船逐之”,故战座船利于近战,速度快捷,又有“多橹快船”之称。战座船与上述马快船共有百余艘,可见郑和船队海上作战能力强大。

4、粮、水船——后勤供应舰。运载船队所需的粮、淡水以及后勤供应物品,约有30余艘。其中粮船较大的“长二十丈、宽十二八丈,有七桅”。水船为郑和航海中的一项创造。古代任何一支船队都不曾见有记载专门配备多艘水船,而仅是在船中用水桶装载淡水而已。郑和远航基于“海中惟甘泉难得,勺水不以惠人,多备以防久泊。”故特备水船以供约3万名船员的饮水,从此既可见郑和船队规模之一斑,又可知其装备供应之完善,续航能力之持久。

二、舰船武备

郑和船队中船舰的武备现可据罗懋登所著《三宝太监西洋记》第十五回所列举的,“每战船器械,大发贡10门,大佛郎机40座,碗口铳50个,喷筒6百个,鸟嘴铳1百把,烟罐1千个,灰罐1千个,弩箭5千枝,药弩1百张,粗火药4千斤,鸟铳火药1千斤,弩药10瓶,大小铅弹3千斤,火箭5千枝,火砖5千块,火炮3百个,钩镰1百把,砍刀1百张,过船钉枪2百根,标枪1千枝,藤牌2百面,铁箭3千枝,大坐旗一面,号带一条,大桅旗10顶,正五方旗50顶,大铜锣40面,小锣1百面,大更鼓10面,小鼓40面,灯笼1百盏,火绳6千根,铁疾藜5千个,什物器用各船同。”中国是世界上发明火药火炮最早的国家,宋元时代火炮火弩已用于实战,故以上武器装备在明代前史书中已屡见不鲜,因此罗懋登著作中除数字可能有夸张外,其余武备(除大佛郎机乃明正德年间引进的西洋火炮)均为可信的。

三、船员编制

据随同郑和下西洋的通事(通事为翻译)马欢所著《瀛涯胜览》记载,在1413年下西洋船队人员编制概况为:官校、旗军、勇士、通事、民稍、买办、书手通计27670名。官868名,军26800名,指挥93员,都指挥2员,千户140员,百户103员,户部郎中1员,阴阳官1员,教谕1员,舍人2员,医官医士180名,余丁2名,正使太监7员,监丞5员,少监、内官内使50员。以该记载分析,郑和船队人员编制特点:1、武职军事人员占绝大多数,这正反映了郑和下西洋的军事性质与作用;2、太监内官在非军事人员中占比例较多,恰恰反映了郑和下西洋与皇帝的密切关系;3、医官医士较多,平均第六150名船员就配备了一名医生,比起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等西方远洋航海中均不设置船医,缺医少药、船员大量死亡的情形,说明郑和船队的远航水平素质确实要高。

其战斗编制大体为:每战船一只,捕盗10名,舵工10名,瞭手20名,板招10名,上斗10名,碇手10名,甲长50名;每甲长1名管兵10名,每五船为一哨,每二哨为一营,每四营设一指挥官,统计指挥以上旧有职掌。座船、马船、粮船,执事照同。

四、舰船编队

实行“飞燕展翅”式海上航行编队:帅船位于整支船队核心,既安全又便利调度指挥;战船列队外围,形成铁壁屏障,非战船安排内里,确保安全无虞,当船队遇到攻击时,鸟翼燕尾形列队舰队能迅速展开队形迎敌,具有战术机动性。另外舰船编队通讯联络除灯、旗以外,如遇雾雨风浪海上视线不佳之时,则备有各种锣鼓作为音响信号之用,以保障编队顺利航行。



心理大师讲堂


中国早在很久以前就有了非常强大的贸易往来能力,更是在明朝的时候达到顶峰,这一时期国家有强大的水师,水师还有最先进的船队,那时候我国的造船技术有多牛?看看郑和下西洋时带领的船队你就能明白。

明朝的水师和造船技术是在明成祖时期兴盛的,传说明成祖发展水师,打造船队是为了找到失踪的朱允炆。其实这样的说法是比较单薄的,也没有证据可以表明,所以历史上比较合理的解释就是明成祖为了证明自己统治的国家是最强大的,出海寻找其他国家既能够宣扬明朝的先进和强大,也能进行通商。为了能够在海上航行的更久、更安全,朝廷也倾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打造船队,并让郑和负责带队出海。

从公元1405年开始,郑和第一次奉命出海,首次出去带领的船队规模就达到了200余艘,这些船根据规模、作用和载重的不同分为五种类型,其中最大的船只被称为“宝船”,长度为151米,宽度为60米,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帆船,能够承载的重量高达800吨,能够同时容纳上千人,而这种“宝船”在船队中就有60多艘,占到了三成以上的比例,此外船队中还有马船、粮船、坐船、和战船,每一种都在船队中承担着不同的作用。

而此时西方国家最先进的造船技术达到了什么样的水准呢?我们就拿郑和第一次航海后的八十年来说吧,当时欧洲出了个很有名的航海家哥伦布,但是他当时乘坐的船只长度为35米,足足比明朝的短了116米!不仅如此,船上的各种功能也相应的大打折扣了,光是船舶的排水量就弱了100倍,所以有人说中国的造船技术比国外先进了数百年,不是没有道理的。

光是有庞大的船队还不足以在变化多测的海上航行,还需要非常精确的航线和航海技术,能够随时应对多变的海洋情况,郑和船队掌握了天文定位和罗盘技术,当时称为“牵星术”,能够非常精准的定位船队的航行方位,也被认为是当时全世界最先进的航行水平,郑和的船队出海到达了太平洋和印度洋周边的很多岛屿,甚至有人推测美洲大陆也是明朝的船队最先发现的,直到现在东南亚的科伦坡博物馆还保管着当年明朝船队在这里拜访时,留下的纪念碑刻等大量物证。

直到现在还有很多人崇拜西班牙发现新大陆的功绩,其实更伟大的造船技术和航行技术是中国人创造的,这一点不光是中国的历史记载了,很多印度洋上的国家也能够证明,可惜明成祖之后的帝王过于自大,不愿意再和外界通商往来了,到了清朝时期不但关闭了通商口岸,就连当年先进的造船技术也荒废了,如果当时的统治者能够一直坚持这种海外贸易往来不断的话,后来也不会经历被列强入侵的屈辱历史。

最后,我们再来感受一下明朝造船技术的神武,五百多年后的新中国,自主建造的第一艘航母是001A型,规模是长300米,宽70米,郑和的“宝船”是它的五分之二大!


睿读西游


郑和船队是由多种不同类型、不同大小、不同用途的船只组成,有的用于载货,有的用于运粮,有的用于作战,有的用于居住。分工细致,种类较多。据《明史·郑和传》记载,郑和下西洋的船队中有五种类型的船舶,除了宝船外还有四种:第二种马船,是一种远洋运输船,用来装运战马,马船长三十七丈,宽十五丈。第三种叫“粮船”, 是一种远洋运输船,用来装运粮食,粮船长二十八丈,宽十二丈。第四种叫“坐船”, 是一种交通远输船,用来装载人员、货物,坐船长二十四丈,宽九丈四尺。第五种叫“战船”,长十八丈,宽六丈八尺。

由此可见,郑和的船队是一支以宝船为主体,配合以协助船只组成的规模宏大的远航船队。郑和船队规模之大、船舶种类和数量之多是史无前例的。



紫宵剪辑


船队采用当时最先进航海技术

夏劲等指出:“郑和使用了当时最先进的航海技术,他 的七下西洋,是15世纪上半叶世界航海文明的一次高水平的 演练与检阅。 ”其中不少都领先于那些欧洲著名的航海家所 采用的技术

首先,郑和船队使用了多种船位测定方法:测深辨位 ——据测量绳入水长度得知水深,据测量锤底部黏附泥沙得 知底质来推测水位和确定预计航线上的行船转向点。对景定 位——以海岸上的山岭或高大建筑、海上的岛屿为物标,求 得船舶与景物的相对位置,郑和船队已由一向定位发展到三 向交叉定位,如用“船平檀头山,东边有江片礁,西方见大 佛山,平东西崎”的三向交叉定位法确定了从孝顺洋到黄山 的航线;天文定位——郑和船队通过牵星板测量星体高度(北 极星或华盖星)定出船舶所在的纬度。牵星板“一副十二片, 乌木为之,逢小渐大,大者长七寸余,标为指、二指以至十 二指,俱有细刻,若分寸然” 。但中国当时还没有把经度概 念应用于航海和制图,所以地理位置主要以星高的指数来标 记。

第二,郑和船队使用了多种导航技术。首先是陆标导航 ——利用陆地上的山峰等导航,在小范围的航道中较为实 用。《郑和航海图》上不仅画有陆地山川、海上岛屿和一些 标志性的建筑物等用来导航,更画有许多航线,注有航行方 向、航道水深、航行距离以及险滩、暗礁的位置。它实际上 是一张简单的航海指南。 此外,还有天文导航——郑和船队利用牵星板与牵星 术,通过观测不同季节、时辰的日月星辰在天空运行的位置 和测量天体在海面以上的高度来判断方向和确定船在海中的 地理纬度(南北方向)。这就把天文导航提高到更为具体和精 确的水平,比同时期的西方和稍后的哥伦布等人要丰富缜密 得多。

第三,广泛使用海图与航路指南,建立了具有航迹推算 与修正意义的针路系统。这种针路技术,以磁罗盘定航向, 以更数定航程,并预先考虑进航区的风、流压差等位移因 素,使计划航迹与实际航迹相吻合,展示了中国传统航迹推 算与修正技术的成就。在远航途中,只要依图作业, “更数 起止,计、算无差,必达其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