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瘋狂試探你崩潰邊緣的領導,可能只是在試驗“拆屋效應”

文末附思維導圖,建議收藏!

本文共5608字,預計閱讀11分鐘。


大家好,今天我們來聊聊職場中的“拆屋效應”

引:領導簡直太“殘忍”了

要弄明白這個效應,咱們先看個故事。

故事的主角是我的同事小白,一枚94年的設計師,東北人,彪悍魁梧,長得白白胖胖的一個大老爺們,很玩得開,唱歌也好聽,工作很認真,點子又很多,人也豪爽。

但他平時說話不多。也不是害羞,就是不愛說話。——對,大家都以為是這樣的,其中包括領導們。

然後領導做了件什麼事呢?

在一次大型活動中,任命小白成為主持人。

那些瘋狂試探你崩潰邊緣的領導,可能只是在試驗“拆屋效應”

而在此之前,小白作為一個幕後付出型的設計師,雖然在部門裡發著光,但在公司裡卻是個小透明——

他極少和部門以外的人交流,也從未試過在很多同事都在的公開場合說過話,和我這名百分百內向的策劃一樣。甚至我還好一些,因為每次發完公眾號,都一定要在群裡吆喝轉發。

而領導這麼做的考慮是:小白身型過關,普通話標準,以平時的接觸來看,即便是上臺也不會擰巴。更真相的是,找不到比小白更合適的主持人選了。

因此小白懵懵懂懂地接下了這個任務。

領導想著,讓他試試,實在不行,自己上也可以。

那些瘋狂試探你崩潰邊緣的領導,可能只是在試驗“拆屋效應”

結果這個“實在不行”的算盤被現實打得啪啪響,小白好像確實不行。

直到要正式開演當天,上午排練的時候,小白在臺上,拿著稿子,都結結巴巴、總是忘詞。

這種狀況持續到中午,仍然沒有好轉,而那時,現場的觀眾只有十幾個人,要知道,他晚上要面對的可是200位臺下的觀眾。

無論領導和同事們如何開導、幫助練習,好像都於事無補。

小白說,當時他的大腦一片空白。

那些瘋狂試探你崩潰邊緣的領導,可能只是在試驗“拆屋效應”

由於在晚上正式演出前,工作人員還需要從排練場地趕回公司開下午的全員會議,小白決定把自己封閉起來,留在排練地,獨自背稿、練習。

整個下午領導都很忐忑,雖然做好了自己上場的準備,但她同時也擔心,臨場換人會讓小白深受挫敗

沒想到的是,到了晚上正式演出時,小白髮揮得很好,並且越往後越順利,過程中漸入佳境,他甚至可以跟觀眾即時互動了。

小白順利完成了突破,給了領導一個切實的驚喜,並且在後續又被指派了其他更重要的工作。

那些瘋狂試探你崩潰邊緣的領導,可能只是在試驗“拆屋效應”

這件事對小白來說,就是領導在瘋狂試探他崩潰邊緣的最佳證明。這也不是第一次了。

領導是故意的嗎,是。是故意為難他嗎,看你怎麼想了。小白自己知道,不是。

這背後,就是我們即將要介紹的“拆屋效應”。


01 什麼是“拆屋效應”

關於拆屋效應,有一個很典型的故事:

《影響力》的作者羅伯特·西奧迪尼曾做過一個實驗,假扮成縣裡青年諮詢計劃部門的工作人員,到大學校園裡去問大學生們是否願意陪一群少年犯去參觀動物園,這意味著幾個小時的共處,且沒有報酬。

結果不出意料,絕大部分人(83%)都拒絕了這個請求。

但當他們用一種不同的方式對同一所學校的學生提出這個問題時,卻得到了截然不同的結果。

在邀請大學生們作為義務管教員去動物園之前,羅伯特·西奧迪尼先提出了一個更大的請求:

在至少兩年的時間裡,每週花2個小時的時間為少年犯們提供諮詢服務。

所有人都拒絕了那個極端的請求。在他們拒絕了那個請求之後,才提出了這個小一點的、參觀動物園的請求。

這一次,由於參觀動物園的請求是以讓步的形式提出來的,成功率明顯地提高了,答應去動物園的學生人數是原來的3倍。

那些瘋狂試探你崩潰邊緣的領導,可能只是在試驗“拆屋效應”

魯迅在《無聲的中國》中寫道:“中國人的性情總是喜歡調和、折中的,譬如你說,這屋子太暗,說在這裡開一個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許的。但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會來調和,願意開天窗了。”

看到這裡,你應該明白了,所謂拆屋效應,就是指通過把要求極端化,使對方最終接受一個後來提出的較小要求,而實現目的的心理學“套路”。

這常常被人們用來作為談判技巧使用,比如討價還價、請人幫忙、工作交流中。

但在職場中,它可以有著更令你意想不到的應用效果。那就是,領導的套路。


02 “拆屋效應”為什麼總是奏效?

要解釋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先來看看另一個效應。

心理學中有個富蘭克林效應

,故事源出於1736年富蘭克林的一次政治活動中,有興趣的可以去我最近的文章中看。

它說的是,讓別人喜歡你,最好的辦法不是去幫助他們,而是讓他們來幫助你。

1969年,心理學家瓊·傑克和戴維·蘭迪決定親自上陣,檢驗一下這個有二百年曆史的“富蘭克林效應”在20世紀是否同樣適用。於是他們安排了一次知識競賽,讓所有的參與者贏了一筆小錢。

競賽結束後,一名研究人員向其中三分之一的參與者們表示:

他是用自己的錢來組織的競賽,現在他沒錢了,能否請他們把錢退還給他。

一名秘書向另一組三分之一的參與者們表示:

這是由心理學實驗室贊助的競賽,現在實驗室資金短缺,能否請他們把錢退還。

實驗過後,所有的參與者們都被要求填寫了一項問卷調查,分別給研究人員和秘書打分。

實驗結果證明:研究人員的分數遠遠高於秘書。而且願意把錢退回來的參與者,所給出的分數遠遠高於不願意退錢者。

“富蘭克林效應”再一次得到了印證。相較於心理學實驗室,人們對身為人的研究人員,更有好感度,而且答應研究員的請求,會讓人們覺得,自己幫助了研究員。

那些瘋狂試探你崩潰邊緣的領導,可能只是在試驗“拆屋效應”

之所以說到富蘭克林效應,是因為它剛好與拆屋效應形成了對比。

前者說的是,幫過你第一次的人,一般都會願意幫助你第二次。

後者說的是,拒絕過你一次的人,一般都不會再拒絕你第二次。前提是,你這兩次的要求不一樣,而且第二次的要求比第一次要容易滿足。

在一篇題為《“拆屋效應”的辨識與應用》的文章中,對於拆屋效應的成因是這麼解釋的:

在人們的心理活動中,通常不願意連續兩次拒絕同一個人,當你對第一個無理要求拒絕後,你會對被拒絕的人有一種歉疚,所以當他馬上提出一個相對較易接受的要求時,你會盡量滿足他。

學術一點的解釋是:當面臨不希望發生的事,人們同時有兩種心理機制啟動,一是設法採取一些措施避免事情的發生,二是開始調整內在的心理矛盾,準備接納不可改變的事實。如果在調整進入平衡狀態時,出現的一個新的選擇與內在平衡狀態相近時,就很容易被內化接納。

林語堂在《中國人》中解讀中國人的性格特點是:做人處事,圓滑、穩重、內斂,富有耐力,善於察顏觀色,迂迴曲折,為人老成世故,講究城府。

這麼說來,拆屋效應果然是尤其適合中國人的了:做事追求沉穩妥當,循序漸進。

那些瘋狂試探你崩潰邊緣的領導,可能只是在試驗“拆屋效應”

那麼領導們是如何“套路”我們的呢?看回我同事小白的故事你就知道了:

讓他上臺並可以與現場觀眾流利互動、應對臨時情況,是領導安排的“拆掉屋頂”;

而事實上,小白願意接受上臺這個任務本身,並起碼保證不要念錯臺詞,才是領導心中的“開個窗子”。

我們生活中何曾未接受過來自領導的這種考驗?

只是,大多數時候我們以為領導是想“逼瘋”自己,卻不知那可能是領導在試探我們的“臨界點”,想對我們委以更大的重任罷了。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

當然,我們不能排除有些領導,確實不是想考驗我們,而是單純地想給我們“穿小鞋”而已。

這並不是本文要討論的重點,對於那種刻意刁難、處處難為的領導,大家自己也有辨別的能力。

況且奧·斯威特·馬頓說過,事情取決於我們如何看待它們。大多數時候,“為難”和“考驗”只在你的一念之間。

那麼,我們要怎麼應對領導的“拆屋”要求呢?


03 見招拆招,3個竅門“反制”領導

第一:不要輕易拒絕

默認自己無能,無疑是給失敗製造機會。——拿破崙

輕易拒絕領導,當時你會很輕鬆,但過後就會很麻煩。我們先來看看瀑布心理效應

楚漢之爭時,劉邦和項羽在“鴻門宴”上,就因為項羽說話沒有把握好分寸,導致了之後事態進展不利於楚方的走向。

當時項羽強劉邦弱,劉邦只能俯首稱臣,項羽似乎得意過頭,竟口無遮攔地告訴劉邦:“你的左軍司馬曹無傷舉報說你有政治野心!”

劉邦假裝誠惶誠恐地說:“我哪裡敢,這傢伙玩笑開大了吧!”

劉邦回去後,第一件事就是殺了告密的內奸:曹無傷。

項羽這是典型的禍從口出,他將自己的間諜直接暴露,以後沒人再敢做他的內應,相反,劉邦在挑撥項羽與范增的關係上還玩起了反間計,在半真半假的語言刺激下,項羽頓時火冒三丈,直接辭退了謀士范增。

於是,失去重要智囊的項霸王,最終落得個烏江自刎的下場。

項羽正是中了瀑布心理效應的陷阱,為自己言語上的無心之失,招來了禍患。

瀑布心理效應在學術上指的是:

信息發出者的心理比較平靜,但傳出的信息被接受後卻引起了不平靜的心理,從而導致態度行為的變化等,這種心理效應現象,正像大自然中的瀑布一樣,上游平平靜靜,下游卻飛流三千。

那些瘋狂試探你崩潰邊緣的領導,可能只是在試驗“拆屋效應”

雖然項羽和劉邦,並不互為領導和下屬的關係。但在職場中,如果我們面對領導提出的“過分”要求,想都不想就拒絕了,儘管後果不會像楚漢之爭那麼慘烈,卻也會為自己的職業前景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畢竟,“我可以學”比“我不會”,聽起來可讓人舒服多了。

拿我自己的經歷來說,曾經帶過一位下屬,基本上對他提什麼要求,他都會一副滿不在乎的樣子,口頭語就是“看天吃飯”,認為如果某項指標達到了要求,是運氣好,沒有達到要求,那就是正常的。

這種消極又悲觀的態度,確實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

結果是什麼呢?

在公司的一次組織優化,也就是小規模裁員中,他被淘汰掉了——不是我淘汰的,而是我的領導也看到了他的問題。

離職面談時,他認為是自己的能力問題,但其實在我看來,更本質的,是他的態度問題。

那些瘋狂試探你崩潰邊緣的領導,可能只是在試驗“拆屋效應”

第二:不要滿口答應

丈夫一言許人,千金不易。——《資治通鑑》

相比想都不想就拒絕,我們更多的時候,是出現不假思索就滿口答應領導要求的情況,出於怕領導或者想證明自己能力的心理。

殊不知,那也會給自己帶來隱患,招致麻煩。

面對滿口答應這個詞,我們一般會想到什麼呢?——失信於人

那些瘋狂試探你崩潰邊緣的領導,可能只是在試驗“拆屋效應”

一位網友分享了關於“滿口答應”型室友的一個故事:

“他平常就是說一套做一套,平時有人想讓他幫個忙弄點什麼的時候,他總是滿口答應,並保證做好,但是最後時候總是忘記或根本就沒有幫人家做好,

在我看來,這就是非常嚴重的人品問題

既然答應了人家,就一定要做好,如果沒那個時間或者實力的話,就乾脆不要答應別人,不要為了單純的面子答應人家而不去做。

他就是這樣,久而久之每個求他幫過忙的人都不願意去與他交流,說句難聽的就是不願意搭理他,因為他這個人太沒有誠信了,滿口的承諾,最後沒有一件能做到,別人還會討厭他,我覺得這種人就是在找人討厭。最後反而自己落下一大堆不是來。

如果最開始就拒絕別人呢,那別人也不會說些什麼,因為幫別人是情分,不幫是本分,別人也不好說些什麼,以後也能夠與你好好相處。但是滿口承諾,最後自取其辱,這樣的人,你真的怪不了別人,這一切都是自找的。你也怪不得別人說你的不好。

所以做人一定要講究誠信,答應別人的一定要做到,要不就別答應。”

那些瘋狂試探你崩潰邊緣的領導,可能只是在試驗“拆屋效應”

發現了嗎,如果答應了卻做不到,往往招致的就是別人對你人品的非議。

放在職場中,也是同樣的道理,特別是面對領導提出的“過分”要求時,既然認為是“過分”,那麼表明這件事肯定在當下超出了自己的能力範圍,作為領導,也當然或多或少地知道這一點,

如果不假思索地連聲答應,會讓領導誤以為自己對這件事胸有成竹,從而導致最後的大失所望——說白了,還不如不做。

有朋友會說,拒絕不對,答應也不對,做人太難了。

不用著急,解決這個問題的第三步,馬上就來。

那些瘋狂試探你崩潰邊緣的領導,可能只是在試驗“拆屋效應”

第三:用“拆屋效應”反制領導的“拆屋要求”

對工作的嚴肅態度,高度的正直,形成了自由和秩序之間的平衡。——羅曼·羅蘭

這一步簡單說,就是讓你在答應領導的同時,基於可行性去管理領導的預期,最終達到稍微超出領導預期的結果。

在這裡,不得不說下心理學中的“評估作用”

在心理服務提供平臺“壹心理”的一篇刊文中,曾這樣表述:

從心理學上講,對期望和現實的評估與調整是人類認識自我、認識自然的一套高級意識系統。其過程為:

初步判斷——建立目標和期望——實施——反饋——修正目標和期望——實施——反饋——修正目標和期望——實施……

同時文中舉了這樣一個例子:

假設你希望你100米自由泳遊50秒,你跳下去遊了一圈,遊了1分鐘,你這時候根據你的成績(反饋)決定你是不是繼續訓練,

如果繼續訓練有沒有可能達到50秒,如果有可能,繼續訓練,過一段時間達到50秒,OK,第一階段滿足了,進國家隊了。

那麼這時候第二階段目標確立,向45秒進發,在衝擊45秒的時候,發現自己身體條件不夠,遊不到45秒(第二次反饋),拿不了金牌,在國家隊待著也沒意義,

那麼修正目標,退役,經商。等等等等……這是比較正常的情況,沒什麼太大失望。

那些瘋狂試探你崩潰邊緣的領導,可能只是在試驗“拆屋效應”

雖然這裡舉的是自我評估的例子,但我們一樣可以用來延伸理解:

假如說這個例子中存在教練,那麼領導就是我們的教練,拿金牌是領導和我們都想要達成的目標。

但事實上領導和我們都清楚,以我們的實力有可能拿不到金牌,那麼領導想要的,可能就是我們能夠進入國家隊,或者是在國家隊試探實力後,再根據情況改變發展路線,為我們設置下一步的發展路徑,而如果這也是我們的目標——

我想在職場上獲得領導的認可和個人的成長是大多數人的期望,那麼平時的工作經歷和經驗,就是我們不斷游泳的練習。

那些瘋狂試探你崩潰邊緣的領導,可能只是在試驗“拆屋效應”

所以,歸結起來,這一步我們要做的關鍵是:

  1. 瞭解領導的目的,這是關鍵一步,你和領導,必須最大化保持所向相同;
  2. 適配自己的期望,領導的意志可能和我們對自己的設想有所偏差,那麼就要進行校正;
  3. 管理領導的預期,基於前面的結果,讓領導做好自己只能做到80分的準備,而事實上你可以做到85分或90分,這就可以讓你以超出領導預期的態勢,去獲得領導的認可。這何嘗不是一種以拆屋去反制領導拆屋的方式?


小結

那些瘋狂試探你崩潰邊緣的領導,可能只是在試驗“拆屋效應”

截自《令人心動的offer》

在綜藝《心動的offer》中,有一組實習生,被觀察組稱為勵志逆襲組,因為相較其他三組實習生,他們的實力確實是最“弱”的。

以至於在每個組都會遇到的面見委託人環節,大家都認為,勵志逆襲組表現可能會表現平平,但是沒想到,他們的實際表現,雖然沒有特別完美,但也著實超出了觀察組和導師的預期。

這篇文章,並不是想告訴大家,要去無限迎合領導給我們下達的任務,而是希望講明一個道理,那就是在面對領導看似刁鑽奪命的拆屋要求背後,可能只是包含著領導對我們的開天窗期望而已。

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對我們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當領導要我們“拆屋”,我們就,開個“視野最好的窗子”給他看。


那些瘋狂試探你崩潰邊緣的領導,可能只是在試驗“拆屋效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