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燕飛走了,留下一個“經典”慈善迷局

花燕飛走了,留下一個“經典”慈善迷局


花燕飛走了,留下一個“經典”慈善迷局


學術圈近來熱鬧得反常。先是中科院寒旱所研究院徐中民,用30多頁的論文讚美“導師的崇高感和師孃的優美感”,還以“生態經濟學”研究的名目發在了核心期刊上。接著是湖南師範大學前校長張楚廷:萬能的網友發現,他指導過的不少學生,學位論文研究的是“張楚廷的教育思想”。


這麼熱衷於研究自己的導師,難不成是要開拓全新學科“導師學”麼?


學者當然不是沒有感情的機器。以兩位導師在各自領域的地位,學生敬仰,未必就是拍馬屁。徐中民說的“真情實感”,我信。但“真情實感”洋溢到學術研究上,是不是失範得離譜了?《冰川凍土》的專職副主編透露,徐中民當年投稿之後,編輯部覺得有不妥的地方,但作者拒絕修改,於是稿子就這麼發出來了。徐號稱自己的文章“有深意”,但編輯部就沒人看得出那就是篇文摘水平的人生感悟嗎?張楚廷深受愛戴不假,但指導自己的學生研究自己,還給自己的學生做答辯委員,如此不規範,當真大家都沒數?

學術倫理底線一再被突破,背後無非是權威、人情這些所謂“常情”。如果“人之常情”優先,學術公信力情何以堪?


貴州43斤女生吳花燕去世後,9958兒童緊急救助中心的公信力遭受到了嚴峻考驗。


吳花燕的死去更像是命運悲劇。她異常的體重和各種病症,是因為罕見病“早老症”,而非之前一些自媒體所說的“營養不良”。她患病後,社會福利、政府救濟都沒有缺位,而且給了較大力度的保障。所有人都很努力、都沒有懈怠,卻挽不回吳花燕的生命,這無法不讓人嗟嘆。


9958兒童緊急救助中心是中華少年兒童慈善救助基金會下屬的項目。吳花燕生前,“9958”曾經以救助吳花燕的名義,在兩個網絡眾籌平臺共籌得100餘萬元。但很快就有人發現,直到吳花燕去世,“9958”只支出了兩萬元,剩餘的錢除去6%的管理費,也還剩90餘萬。用“9958”自己的回應說,錢還在賬上,正和家屬商量如何處置。


這些天,圍繞這一事件,越來越多的信息被媒體挖掘出來,但並沒有讓人們離真相更近。關於為什麼支付兩萬元后不再撥款,“9958”先後給出過“政府拒絕”、“與家屬商議後用於手術後康復”兩種說法。但有個細節,籌款時,“9958”列出過預算明細,其中術前治療19.2萬。即便沒有手術,術前治療階段的撥款,為何只有兩萬呢?這邊還沒掰扯清楚,關於籌款一事家屬是否知情,雙方又各執一詞,吳花燕的弟弟甚至稱,籌了多少錢、錢去哪兒了,他一概不知。唯一還算確定的,是兒慈會出示的匯款回單,那兩萬塊錢,轉給了吳花燕最初就醫的貴陽市第二人民醫院。


我一向反感公益圈的一些“陰謀論”,即便“9958”可疑,至少從目前的信息很難斷言“9958”是故意不撥款。但令人迷惑的不止“善款去哪兒了”。在12月17日確診“早老症”之前,吳花燕確實一度準備實施心臟手術。但問題是,10月14日,吳花燕已經根據治療需求,以個人名義在水滴籌發起了20萬的眾籌,她的老師同學、當地愛心人士也組織了捐款。僅僅隔了10天左右,“9958”又按照“心臟瓣膜手術及術後康復”等標準發起眾籌,說未雨綢繆勉強過得去,

但在初步治療費用已在籌集、進一步治療方案還沒影兒的時候就“加碼”一百萬元,真有這麼必要、這麼急迫嗎?


過度募捐並非孤例,這似乎已經成為了一種“操作手法”。多出來的錢去了哪裡,似乎沒有答案。吳花燕的離世“意外”暴露了一筆“多出來的錢”,可是,它真那麼“意外”麼?


以我一個媒體人的視角看,“9958”把傳播規律摸得很透。嚴格來講,已經成年的吳花燕不在“9958”的資助對象範圍內,她的確沒有工作、貧困且病情危重,據稱符合“特殊處理”情形,但她更特殊之處在於身上的“新聞點”。一個身材瘦弱到不忍直視的姑娘,身世悽苦,自身羸弱如草,還一心想要照顧弟弟。一個簡單粗暴的“大項目”未必符合規範,卻可能讓捐助機構成為熱點新聞的一部分,刷足存在感。


並非惡意揣測,這其實不過是人之常情,也算是一種“經典”慈善迷局。最受關注的,往往是最“觸動人”的。愛心人士向著熱點一擁而上時,免不了盲目,可好歹是真情實感。但專業公益機構,尤其是大規模的、具有公共性質的機構,本有引導慈善資金合理分配之責,卻為了自己的算計放棄了專業標準與規範,反而去消費人們的真情實感,實在讓人大跌眼鏡。


這種過度募捐最引人擔憂的,說到底還是剩餘善款的去向。其實《慈善法》早就安排得明明白白:有協議則依協議,不然的話,“慈善組織應當將剩餘財產用於目的相同或者相近的其他慈善項目,並向社會公開”。而“9958”的申請書上也做了規定,“如申請人在籌款期間或善款還有餘款時由於疾病或其他原因去世,善款應全部轉捐給9958,用於救助其他患兒使用”。“9958”的負責人還特意補充了一句,這要先看吳花燕家屬的意願。


但公眾好像還是不太放心的樣子,而且真不能說他們是疑心病。“9958”的“迷惑行為”,還包括“忘記”關閉部分已故受助人的捐款通道。“無意”中多出來的錢去了哪兒,他們可不一定講得清楚。大家還被2018年末兒慈會的賬上4.09億的理財產品驚到了。根據《慈善組織保值增值投資活動管理暫行辦法》,慈善機構買理財還真不違規。不過,一面投資鉅額理財,一面過度募捐,這等頭腦,做公益是不是“屈才”了?再看規定下一句,“投資取得的收益應當全部用於慈善目的”。

你看,又一筆“多出來的錢”,需要拷問去處。能叫人放心得下麼?


局外人無法充分了解其運作,局中人總有空間上下其手,監督不足、透明度不夠,信任如何建立得起來?說起來,這也是一種“經典”慈善迷局。


研究導師的“學術之風”幾乎不涉及抄襲,不是常規學術不端,“9958事件”的操作也不是典型的“騙捐”。但不要小覷這些灰色地帶的伎倆,任其野蠻生長的話,小心公信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