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蜀漢都督制度,除漢中、江州、永安、庲降以外,還有哪些都督


淺談蜀漢都督制度,除漢中、江州、永安、庲降以外,還有哪些都督

蜀漢有四個被人津津樂道的都督,分別為漢中都督、庲降都督、江州都督、永安都督。這四個都督其實就是蜀漢的四個軍事重鎮,其中漢中都督、庲降都督、永安都督分別是蜀漢的對北、南、東三個方向的門戶,江州都督居中調節,應對各個防區的突發狀況。那麼蜀漢為什麼要設置這幾個都督,這幾個都督又承擔哪些職責,除了這些都督以外,蜀漢還存在哪些都督?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這件事。


淺談蜀漢都督制度,除漢中、江州、永安、庲降以外,還有哪些都督

都督制度與蜀漢都督

都督制度形成、成熟於漢末三國時期。所謂的都督,就是劃分一個區域,有可能是以某個州、某個地區、某個郡、某個縣甚至某個圍守。這個區域的軍事最高長官就是都督。這也是考慮到當時那種分裂混戰的局面,邊區的長吏面對突發狀況的時候需要便宜從事,也需要一個統一的聲音,以免耽誤戰機或者互相扯皮。都督的設立就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

淺談蜀漢都督制度,除漢中、江州、永安、庲降以外,還有哪些都督

蜀漢,或者說劉備集團中設置的都督其實並不僅僅漢中都督、庲降都督、永安都督、江州都督這麼四個,這也是隨著可控制的疆域的變化而變化。比如劉備經略荊州的時候,令向朗都督秭歸、夷道、巫、夷陵;荊州的南郡以及“荊南四郡”還在劉備手中的時候,關羽負責都督荊州;馬超有一段時間都督臨沮(這件事存在爭議,有人認為馬超都督的是涼州武都郡的沮縣,“臨”字為衍字,不過小編還是以《三國志》為準)。

《三國志·蜀書·關羽傳》:“先主西定益州,拜羽董督荊州事。”

《三國志·蜀書·馬超傳》:“以超為平西將軍,督臨沮。”

《三國志·蜀書·向朗傳》:“先主定江南,使朗督秭歸、夷道、巫(山)、夷陵四縣軍民事。”

淺談蜀漢都督制度,除漢中、江州、永安、庲降以外,還有哪些都督

當然這些地區的都督也有一定爭議,有人認為這個時候的劉備集團的都督並非是一種成熟的制度,尤其是馬超和向朗,似乎帶有一種暫時的性質,而不是長期固定劃分轄區。不過不管怎麼說,這個時候的都督已經具備後來漢中、庲降、永安、江州都督的某一地區的軍事長官的性質。而且除了以上四個都督以外,蜀漢還有關中都督、武興都督、廣武都督、建威都督、黃金圍都督的記載。

《三國志·蜀書·張翼傳》:“稍遷督建威。”

《三國志·蜀書·楊戲傳》:“章武元年,(吳懿)為關中都督。”

《三國志·蜀書·楊戲傳》:“拜子(傅)僉為左中郎,後為關中都督。”

《蜀記》:“蔣舒為武興督。”

《三國志·蜀書·宗預傳》附列《廖化傳》:“先主薨,為丞相參軍,後為督廣武。”

《華陽國志·後賢志》:“(柳隱)遷漢中黃金圍督。”

淺談蜀漢都督制度,除漢中、江州、永安、庲降以外,還有哪些都督

這些都督中,關中都督名義上是一個廣袤的防區,但並不在蜀漢控制範圍內,虛領而已;廣武都督是一個縣的都督(廣武縣是從剛氐道拆分出來的,屬陰平郡);武興督、建威督、黃金圍督是蜀漢三個圍戍的都督,武興都督位於沔陽或者沮縣;建威位於今甘肅西和縣,蜀漢曾在這裡建立圍戍;黃金圍在漢中平原。以此類推,蜀漢應該還有很多圍戍的都督,但史料未載。

《讀史方輿紀要·陝西五》:“《郡國縣道記》:先主置武興督於沔陽城。”

《讀史方輿紀要·陝西五》:“(武興山)在縣(沔陽縣)東北十五里。蜀漢置武興督,蓋以山名。”

《讀史方輿紀要·陝西五》:“漢武都郡沮縣地。三國漢置武興督於此。”

《三國志·蜀書·姜維傳》:“又於西安、建威、武衛、石門、武城、建昌、臨遠皆立圍守。”


淺談蜀漢都督制度,除漢中、江州、永安、庲降以外,還有哪些都督

蜀漢漢中、庲降、永安、江州都督

雖然有廣武都督、武興都督之類的都督,但是其所轄範圍有限,影響力不大,蜀漢影響最大的還是漢中、庲降、永安、江州四個防區的都督。

漢中都督

淺談蜀漢都督制度,除漢中、江州、永安、庲降以外,還有哪些都督

蜀漢對北方的門戶。漢中平原對於益州政權來說十分重要,其廣袤平坦的地區可以集中軍隊準備北伐;介於秦嶺與大巴山之間的地理位置也能夠禦敵於國門之外,利用連綿的山路拖垮曹魏的軍隊。可以說漢中同時具備進攻能力和防守能力。蜀漢也一直很重視漢中這個地方,有的時候為了北伐的需要,蜀漢實權人物往往會親自坐鎮漢中。這個時候漢中都督的作用就會減弱,甚至被廢置;蜀漢實權人物離開後,漢中都督的重要性重新凸顯出來。

到蜀漢後期,其北伐進攻曹魏的基地不僅有漢中一塊地方,所以相應的漢中的進攻能力被分擔。不過也並非不存在。而且由於北伐基地的西移,此時漢中都督也要負責一些進攻上的義務。比如姜維要求漢中都督胡濟共同北伐。不過這次由於胡濟失約,導致蜀漢的大敗。

《三國志·蜀書·後主傳》:“與鎮西將軍胡濟期會上邽,濟失誓不至。秋八月,維為魏大將軍鄧艾所破於上邽。”

庲降都督

庲降都督名字存在爭議,一說庲降是地名,一說庲降有“降服”的意思。《裴注三國志》中的原注說是地名,而且蜀漢其他都督都是以地名為名,所以小編也認可裴松之的說法。庲降都督主要負責蜀漢的南中地區,所轄朱提郡、越嶲郡、益州郡、牂柯郡、永昌郡,後來蜀漢又對這些郡重新劃分,總之還是南中地區,屬於益州南部的一大塊環境封閉、民族雜居的地方。

淺談蜀漢都督制度,除漢中、江州、永安、庲降以外,還有哪些都督

蜀漢對南中地區的控制有限,庲降都督最大的職責應該是負責南中地區的穩定,從中獲得兵源和經濟產出,以及應對可能發生的叛亂。而且從三國地圖以及三國後期在東吳和西晉之間的“交州之戰”中可以看出,蜀漢南中地區與東吳的交州是互相連通的。所以庲降都督應該也有防備東吳從交州來襲的任務。不過與南中地區對於蜀漢而言一樣,交州對於東吳來說也是環境複雜,交通不便,控制力不足;而且東吳和蜀漢長期處於同盟的關係,沒有戰事。所以歷任庲降都督的主要表現還是處理南中地區的各種叛亂。值得一提的是,蜀漢不僅有庲降都督,還有庲降副貳都督,應該是庲降都督的副手。庲降都督不在時,全權負責南中地區。不知道是蜀漢都督的常置,還是庲降都督的特例。

《三國志·蜀書·霍峻傳》附列《霍弋傳》:“(霍弋)後為參軍庲降屯副貳都督。”

永安都督

淺談蜀漢都督制度,除漢中、江州、永安、庲降以外,還有哪些都督

永安原名魚復縣,橫亙在由荊州入益州的水路之上。劉備伐吳失敗後,居住在永安,防備東吳可能的進攻;劉備去世之後,找諸葛亮和李嚴託孤,令李嚴“統內外軍事”。很多人認為這個“內外軍”是蜀漢全國的軍權,這顯然不合理,應當是劉備所在的永安的軍隊。這應該也是永安都督的最初設立,主要職責是負責應對東吳的威脅,根據諸葛亮給李嚴的一封信中可以得知,永安都督所轄有少部分“白毦兵”以及一部分江州兵,可能還有其他的軍隊。由於東吳和蜀漢長期同盟,永安都督的作用較小,但也是不可空缺的。

《與兄瑾論白帝兵書》:“到所督,則先帝帳下白毦,西方上兵也。嫌其少也,當復部分江州兵以廣益之。”

江州都督


淺談蜀漢都督制度,除漢中、江州、永安、庲降以外,還有哪些都督

江州都督充當一種救火隊員以及心臟的作用。江州處於南中、永安、漢中之間,掌控著一個發達的水路樞紐,可以及時對各處包括成都進行支援。江州都督也可以為各個防區進行輸血,比如上面提到的,李嚴(當時為江州都督)向永安輸送江州兵;再比諸葛亮曾經從涪陵郡徵調三千“連弩士”,而“連弩士”要到漢中大抵先到江州再走水路,進入江州都督的轄區。另外江州都督也要應對蜀漢東南方的叛亂,比如江州都督鄧芝就曾經平復過涪陵郡的叛亂。

《華陽國志·巴志》:“蜀丞相亮亦發其(涪陵郡)勁卒三千人為連弩士,遂移家漢中……大姓徐巨反,車騎將軍鄧芝討平之。”


淺談蜀漢都督制度,除漢中、江州、永安、庲降以外,還有哪些都督

小結

劉備集團時期已經出現都督以及都督制度的雛形;蜀漢建立並且穩定之後,內部設有漢中都督、庲降都督、永安都督、江州都督四個影響比較大的常置的都督;除此之外在一些縣和圍戍也設置都督,主要分佈在蜀漢北部,配合蜀漢四個鎮戍都督,共同保衛蜀漢的國防。

參考文獻:《三國志》、《諸葛亮集》、《讀史方輿紀要》、《華陽國志》、《中國軍事通史》、《中國歷史地圖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