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你家乡都有哪些习俗呢?

天龙舞艺梦


春节是中国人最隆重的节日,在我的老家初一天不亮就要起床,给族里的长辈们拜年,拜完年回到家父母己经把三十晚上包的饺子下好了,先把第一盘饺子供奉给先人,然后放一挂鞭炮就开吃了!


雷同4103


家乡的习俗应该是农村多些,我家是武汉市!礼性还少些!记得那年孝感老家该我们田家举龙头!应该是正月十五,正值中年的家贵叔举着龙头,在村前村后,房前屋后,田间地头,转了好几圈,家贵叔叫着吉祥的话语,啰鼓敲得震天响,追随嘻闹的人们在后边跟了一长溜,啰鼓声,鞭炮声一时间霹历啪啦,把一条宽宽的弄堂,挤地水泄不通!好不热闹!那年我也是青莊年,跟着游玩的人,到处乱跑,鞋都掉了几回,哎呀!那种热闹的景向,再不会有了,因为家贵叔走了好多年了,后生们都去做生意去了,再沒有人领着去办这种大喜事了,我想后生们生意做好了还会回来,想起他们的父辈,是不是还会接着再办那么隆重的龙头会呢?





桂兰雨滋


山东烟台农村风俗看过来~我们这里过年做枣馒头,炸面鱼、炸呼,杀鸡打冻,大年三十中午吃丰盛的饭菜,晚上包饺子,凌晨一点钟时再吃一顿饺子,这里的饺子是特定的韭菜馅的,吃完饭,老一辈的男性开始到家挂族谱的人家里走动走动,一直到凌晨三四点结束。大年初一早上吃饺子,饺子里包硬币、糖或红枣,吃到的象征新的一年有钱或有好运气~~




金都村姑


我是江苏沭阳的,我们这腊月二十五六就开始采购年货了,二十五六这两天买些牛羊猪鸡鱼肉,蔬菜,瓜子花生干果,二十七家里打扫卫生,二十八蒸馒头包子,二十九炸坨子,三十帖对联,给晚辈压岁钱,三十晚上妈妈老婆熬夜包饺子,年初一早上吃饺子,吃完饺子,就找人多的地方打牌,炸鸡,斗牛,年初二初三初四初五走亲戚,,,


二仔生活


油即巴, 不知道你还记得这个名字不?曾经是湖南安仁这个小地方各个大小集市最热闹的档口。

一想起这个名字,就想了二伯母,小时候二伯母老是在赶集的时候,在街上架一个大油锅,烧上柴火,用上村里的头道米,石磨磨碎后,像做面包一样的把米粉搓润,用手拍打成一个圆薄片,再撒点黄豆,哧溜一声进入滚烫的油锅,不一会金黄色的香喷喷的“油即巴”就给捞出来出锅了,旁边就站了一群孩子流着口水围着。

这个时候我是最威风的,因为我可以不排队不买单,二伯母会第一时间把还烫手的“油即巴”夹给我。我也不用怕手烫,拿起来就跑,后面跟着一群没有穿鞋、流着口水的小屁孩,威风的跑了一圈后,我会把一块“油即巴”拌开很多份,一个小屁孩一小块,分到的小屁孩,拿着一小片“油即巴”举起来围着我跑两圈才依依不舍的一小点一小点吃完。

二伯母确实是挺苦的,儿子生的多,却没有一个听话的,都不孝道。二伯父又常年患病,记得有一次村里闻到很大的农药味,大家闻着过去,原来是二伯父在用熬中药的罐子在熬农药,他正在用筷子在尝味道。我爸冲上去就一脚给踢了,他哭了,说不想连累大家,吃农药又怕苦,所以想放点糖,这样吃农药就不会苦了。没有多久二伯父还是过了。

我离开家乡很多年,每年回去,都会看看村里的老人,给这些老人每人几百钱。二伯母就一个人住在老房子里面,儿子们太多,谁也不愿意要她去住,她就只能一个人住在破烂的老房子里面,状态好的时候还会在街上煎“油即巴”,只是买的人越来越少了。每次回去,二伯母还是要给我带些“油即巴”,我却吃出说不来的味道了。

现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 了,这样油腻的东西也越来越少人吃了,以前希望能多吃些油,现在都是要少油。那时候村里常有人打赌,刚出锅的热油谁可以一口喝完,就记得有人像喝粥一样,把碗转一圈就喝完了。

如今什么都有的吃了,什么吃的都不缺了,却好像老是少了点什么味道,却没有了那时的味道。这味道已经找不到了,再也找不到了……



卢一设计师


我小时候的习俗还是挺多的:进入腊月就有一些过年的气息了,腊八开始杀猪了,杀猪会找左邻右居,七大姑八大姨(你懂的)三叔二大爷等大吃两天!第三天所剩无几!但年年如此,已然成了一种习俗,但那时候人可不像现在的人这么自私(这是实话),蒸豆包,包冻饺子都是左右邻居一起家家户户如此,好热闹啊!但是小孩子们还是最希望家里大人能给买上一件新衣服的,买的一点点糖都是三十晚上每个人两块就很知足了!虽然只有这些但我们都很知足…


顾LAO


我的老家是河北省的。我的家乡过年的习俗是。从年三十中午就算开始过年啦!家里的亲人再远的路程,也要在这个时间赶回家和亲人团聚在一起吃团圆饭。这一顿饭特别重要,餐棹上必须有大大的鲤鱼,这叫年年有余。还有大块猪肉,这叫一等啦肉头肉头,还有藕合,这叫合家团聚。有水饺,这叫团圆饺子。还有年糕,这叫幸福生活节节高。其他的就累随便啦!


WangjinZhi


应该是正月十五,正值中年的家贵叔举着龙头,在村前村后,房前屋后,田间地头,转了好几圈,家贵叔叫着吉祥的话语,啰鼓敲得震天响,追随嘻闹的人们在后边跟了一长溜,啰鼓声,鞭炮声一时间霹历啪啦,把一条宽宽的弄堂,挤地水泄不通!好不热闹!那年我也是青莊年,跟着游玩的人,到处乱跑,鞋都掉了几回,哎呀!那种热闹的景向,


河南杰子的生活


现在老家那边习俗改变了不少,以前大年三十晚上,不睡觉,去跟朋友喝酒,一喝就是一夜,喝的烂醉,现在法律有规定,无论劝酒,还是自愿,只要不是自己,出什么问题,另一方都会有相当的责任,还有就是我们那里,特别不好的习俗就是拜年磕头,年初一四点多起床,就开始准备,有的人家从十二点过后就开始放炮,接连不断到天亮,多烦人,觉都睡不好,我们家还好一般到五点半左右放了炮,年纪大点的老人在家收着,等小辈过来磕头拜年,年纪小辈的都去给别人家拜年,一转就是一天,穿着新衣服,当天就弄脏了,很烦人,现在好多了,很多习俗都没了,我觉得这样挺好,我比较喜欢安静,不知别的网游老家的习俗什么样的,一起分享一下吧


小丸子影视片


林州民间将春节称为过年,但过年并非专指正月初一,而是包括年头和年尾。一进入腊月便有了。

腊月初八这天的早餐,民间要吃。粥用小米、柿块熬制而成,味道甜香,俗称。农妇均要在太阳未出前将粥做好,扳上南墙一谷堆儿,口曰:。吃据文献记载,林州是从宋朝开始的。原来的意思是人们用一年的收获祭祀祖先、祭祀众神并庆祝丰收。后来,由于林州灾害频繁,逐渐演变为吃,预祝来年粱谷丰登。目前林州民间尚有的俗语。

二十三,打发老灶爷上天。人们为了让灶王向玉帝为民请命,好话多说,就在灶王牌位两边的对子上写道:。为了防止灶王汇报假情况,就用芝麻糖当供果,粘住灶王的嘴。

二十四扫房子。民间传说灶王为天帝督使,负责察看家人功过,凡是有过者,要在墙上划道记号,到年终腊月二十三上天汇报,禄一五更接天旨后带天兵回民间按墙上记号进行惩罚。人们为了消除隐患,待打发灶王爷上天后的第二天,立即动手打扫房子,这就形成了的习俗。

二十五磨豆腐。是日,人们将浸泡的黄豆磨碎,揉沫过箩去渣,煮沸点浆成块,捞入筛子积压而成。事后均将豆腐切小块放入加盐的清水里保存,供春节期间食用。

二十六去割肉。是日,集市上肉架林立,村上支大锅宰杀猪羊,割肉者,量家财而行,富者备至正月十五;贫者备至正月初五左右。

二十七蒸着吃。是贫家富家都要办的一件事,也是过年的特征之一。每家都要根据人口大小,客人多少,要蒸够吃到正月十五,至少也要吃到的数量。

二十八大贴刮。1949年以前,林州民间大都请人写对联,有个别农家利用家花来表示自己的心愿,除此之外,六上还要贴门神。门神像多为秦琼、敬德、大刀关公、五子登科等,大都是刻板印的。贴对子讲究,即横楣纸要小,对子纸要肥。1980年以后,农村又兴起了贴双对联,即除在门框上贴一幅外,另在门垛墙上再贴一幅巨联。还有用菱形纸写上一斗方子,上写字,下竖写一条,或,或之类,贴在门口或迎壁墙上。庭树上贴有,石磨上贴有,石碾上贴,车上贴,牲口槽目贴,粮食屯上贴,桌子上贴,衣柜上贴,床头上贴。与此同时,各种神牌写刷一新,除厨房用绿色纸(意在免火灾)写外,其余均用红纸写成。里里外外一派红光吉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