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是外形結構重要還是氣韻重要呢?(如人外貌身材和內在氣質)?

劉智華


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外形結構是基礎,氣韻是靈魂的展現!要創作出一幅具有真正藝術價值的作品,絕不是模仿,更不是隻有軀殼沒有靈魂的一種刻意。

好的藝術作品,需要作者有淵博的知識,有個人的思想見地,有豐富的見識和十分活躍的拓展思維能力,只有理解了為什藝術作品對作者有這些要求,你才能將外形結構與氣韻有機結合起來,去展現和詮釋你對詩的內涵的理解,透過詩的內涵去表達自己的思想。氣韻二字說起來簡單,真要理解什麼是氣韻,卻不是那麼容易的,氣韻不是行雲流水,也不是飄飄灑灑,而是諸多因素的有機結合,該怎麼形成,就怎麼形成,不是作者可以刻意去製造的。


塵浮於世渺渺飄


學習書法,首先把形寫準確重要,然後以形寫神,只有先有形才能後有神。這裡所說的神就是提問者所說的氣韻。

準確無誤的把形寫準確,才能完全學到範本精華,如果學習中一味追求所謂的氣韻,而忽略了形的準確性,那麼這種字就是我們所說的江湖體無疑了。

因此書法的外形很重要,它來源於反覆的臨帖。而臨帖不僅要精臨,還要時時複習,以達到強化記憶和溫故知新的目的。臨帖不深,對帖的深意瞭解不透。只是浮光掠影。多次反覆的臨帖,就會逐漸領悟其中的精華。比如清代書法家何紹基臨《張遷碑》達到幾百遍,就是這個道理。

王澍《論書剩語》中說:"臨古須是無我,一有我,只是己意,必不能與古人相消息。″意思就是臨帖需要先把自己的思想歸零,一旦老想加入自己的個性,即提問者所說的氣韻,那麼就會與古人的書法越來越遠。

因此書法首先必須講外形結構美,只有外形結構精準了,氣韻自然就會出現,正所謂筆到意到。






校傲臨風(書畫)


一般情況下字形重要,看人看外表,說一個人字寫得好,當然第一眼就看字形結構。如果想達到到更高的境界,那就是字形與氣韻同樣重要,甚至氣運更重要一些。一個書寫者字形寫的好,又有相當的氣韻,那就是高手了。



詹順清書法


書之妙道,神采為上。然而神不是一朝之功,是持久的追求。分享一點習字心得:寫字是喧囂和浮躁中逆水行舟。快生活,慢心態。有點成績也希望先別驕傲,要知道每一個決定寫字練字的人剛開始都曾經是興致滿滿,幹勁十足。[微笑][愉快]面帶微笑一頭扎進來這幾乎是每個人都能做到和做好的事情。難的是找到行雲流水的靜雅氣質兼以苦行僧一樣的篤定心志。持續做好一件事。習得不光是筆下字體的形態樣貌,兼修的是文藝氣息和學者姿態。[拳頭][拳頭][拳頭]


邦主


書法沒有了氣韻如同沒有了靈魂

書法氣韻的藝術價值之所在

  “氣”的本質是“信息——能量——物質”的統一體,深入挖掘“氣”與書法形態的微妙關係,從而為掌握書法結構提供更多的發展空間。書法貫“氣”可以使作品更加生動,更顯氣韻之美。氣韻貫通也稱血脈連貫,是章法美的一個重要內容,唐代張懷瓘曾講到:“字之體勢,一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血脈不斷;及其連者,氣候通其隔行。惟王子敬深明其旨,故行首之字,往往繼前行之末。”意思即是說書法中單獨的每個字都是一氣呵成,氣韻自在其中,自成一體的基礎上,氣韻相互貫通成一行、多行。書法藝術是線條藝術的視覺表達,自然要求線條的節奏變化不斷豐富,線條運動構成單字——成為韻律節奏變化的一個結點,它本身構成一定的空間節奏模式;而空間節奏,準確的說,指的是被漢字筆畫分割的空間所形成的面積、形狀的變化,這是由個人的審美趣味、書寫技巧、心理狀態等所決定的。眾人皆知的書法名家王獻之更是高人一等,能為“一筆書”,他將書法氣韻貫通這一章法美髮揮到了極致,筆意連綿為人所讚歎。把氣韻想象成一條無形的線,每一個字就如同一顆珍珠,用線把珍珠連綴起來成為完整的藝術品。氣韻雖然無形,但從古今名家的書跡中,顯然可以感覺到它實實在在的存在。

  影響氣韻的因素很多:筆法上的瞻仰起伏、輕重徐疾和行筆走向;字體結構的向背聚散、欹正疏密、大小參差;章法上的左右呼應,上下承接和虛實安排等等。正如朱和羹在《臨池心解》中所言:作書貴一氣貫注。凡作一字,上下有承接,左右有呼應,打疊成一片,方為盡善盡美。即此退之數字,數行,數十行,總在精神團結不外散。書寫空間自然成為氣韻的載體,然而,書法作品中被分割的空間並不會產生流動感,如果說某些形狀的空間(如帶有突出銳角的塊面)有一定的運動趨勢,作品中複雜的分割早已把各種運動趨勢相互抵消,空間的運動只有依靠線條運動的暗示;單字分立的空間只是在線條運動的引領下做跳躍式的行進,雖然也有特殊的情趣,畢竟缺乏暢通無阻、激流勇進的氣勢。不過在長篇書法中,相鄰單字內外部空間融為一體,再也不會讓人產生坑坑窪窪的感覺,它變成了暢通的合川,空間的流動和線條自身的流動疊加在一起,滔滔汩汩,混忙一氣。雖然此刻節奏變化還不很強烈,但已經為前方奔騰跌宕的河段做好了一切準備。

  書法的章法精髓——“氣”在當下的文化背景下,形式更加自由、內容十分開放、涉及範圍逐漸兼容。首先書法中的“氣”在物質層面上可以理解為:書寫中要屏住一口氣,落筆猶如高山墜石,力度非凡,迅猛無比,形態肆意;接著是行筆,順勢而下,接落筆的餘力馳騁於平原,形態要求飽滿、豐富;之後的末尾收筆十分重要,力挺回峰、藏龍臥虎,勢態嚴謹,特別是在寫具體的某一個字時要一氣呵成才有氣度,更顯完整性;例如在小篆中,圓鼓鼓的墨跡隨筆尖流淌於宣紙的空間之中,隨氣息變化產生形體變化;更有甚者,在唐代草書張旭的《千字文》殘卷中:某些極度誇張的筆畫具有特殊的分割和引帶作用,筆畫密度懸殊,空間並置靈活多變,而且作者常常把一個字的左右部分距離拉開,處理成不同密度,這使得作品氣象開闊、氣韻十足,空間節奏層次豐富。







SUjun00111


書法以氣韻為上,兼紹於形盾。
書法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瑰寶,是藝術國粹,在世界上獨一無二。南朝(齊)王僧虔在《筆意贊》中說:“書之妙道,神采為上,形質次之,兼之者方可紹於古人”。蕭衍評天下書法說:“鍾繇書如雲鵠遊天,群鴻戲海,王羲之書字勢雄逸,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闕,韋誕書如龍威虎振,劍拔怒張,蕭思話書如舞女低腰,仙人嘯樹,孔琳之書如散花空中,流徽自得。”他們說的,其實是書法的氣韻問題。書法之美,美在氣韻。


一、什麼是氣韻
關於氣韻,有很多說法。張喜全先生考證,氣韻,本是兩個概念。氣的概念產生較早,哲學的味很濃;韻和音樂有關,有旋律、節奏之含義。氣可以追溯於《易》中所論天地元氣,陰陽剛柔之氣。正因為有這樣一種深厚的哲學思想鋪墊,六朝人把個人的天賦秉性與後天修養、閱歷綜合在一起聚成一股“氣”。漢代人說“人稟氣而生,含氣而長”,故有“人之生,氣之聚也”一說,可見古人對“氣”的解釋角度不同,但都充滿了哲學的味道。究其在藝術上的含義,還得從孟子“浩然之氣”說起。從境界上講,“浩然之氣”要比生命之氣高得多。後來由“浩然之氣”演變出神氣、風骨等,嵇康的“神氣晏如”正是人物品操的氣化描繪。莊子的《逍遙遊》中追求的是心靈世界的展現。
宋人範溫曰:“自三代秦漢,非聲不言韻;舍聲言韻,自晉人始;唐人言韻者,亦不多見,惟論書畫者頗及;至近代先達,始推尊之以為極致,”這段話概括了“韻”在中國藝術美學中的發生、發展過程。說明早期的“韻”指的是聲韻,是音樂上的“聲應律呂”。從晉開始將韻擴了範疇,借“韻”指代人的胸次和才智。有了韻、神韻、氣韻、遠韻、玄韻、道韻、雅韻、清韻等說法。

“氣韻”合用,在六朝人遺存下來的書法墨跡中,已經有所表現。但書法審美意識中“氣韻”這一審美概念卻是晚於繪畫。南齊畫家謝赫在《古畫品錄》中提出“氣韻生動”這一審美概念。他指出繪畫有“六法”,即一氣韻生動,二骨法用筆,三應物形象,四隨類賦彩,五經營位置,六傳移模寫。比謝赫更早的是晉畫家顧愷之,在畫學原則方面,曾提出過:“悟對之通神”的審美觀念。後來人慢慢接受了“氣韻論”的學說。
“氣韻”是中國藝術的傳統理輪,它將藝術家和藝術作品的內在聯繫高度地統一起來,使中國的藝術突破了形式外觀侷限而向虛意的內在無限發展。
我們認為,氣韻就是藝術作品的意境和韻味。書法的氣韻,就是充滿激情的線條中的意境和韻味。
二、氣韻是書法美的真諦
《書譜》雲:“情動行言,取會風騷之意;陽舒陰慘,本乎天地之心”。書法作為性情抒發的一類藝術手段,它是“有意味的形式”。它的生命運動,在於線條的變化,這是一種自由的幾近純粹的方式,揮毫潑墨間,書家的精神氣韻暴露無餘。它的虛實、枯潤、濃淡、疏密、方圓,以及整個躍動的軌跡,順理成章地活化為某種別緻的意象,勾勒起人們那虛無而真實的精神世界。神采是書法藝術的靈魂,氣韻是書法藝術的生命。書法美的真諦是氣韻。這種氣韻的主要表現:一是顧愷之說的“通神”,即藝術作品中的藝術形象與其對應物之間的神情、神態上的交流與溝通。表現在書法作品中,即是書法形象的呼應、顧盼、挪讓、啟承、連帶。二是謝赫所說的“生動”,即藝術形成中的節奏感和虛靈的動盪。表現在書法作品中,即是筆墨的徐疾、虛實、燥潤、和諧與貫暢、氣滿神完。三是範溫所說的“有餘”,即藝術應有不同的風格。“然而一不備焉,不足以為韻;眾善皆備而不露才之長,亦不足為韻。必也備眾善而自韜晦,行於簡易閒談之中,而有深遠無窮之味。”我們以王羲之的《蘭亭序》為例,分析一下書法的氣韻美。《蘭亭序》是王羲之興懷之作。當文友們乘興吟賦,著成三十七首宴遊詩,並編成《蘭亭集》後,他亦文不加點,全文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一氣呵成。《晉書》評其“飄若浮雲,矯若驚龍”。此序成時,王羲之年已五十有一,豐富的人生閱歷和深厚的學養積澱,使這幅作品成為他短暫而永恆的一生中最為得意也最富盛名的作品。《蘭亭序》不快不慢,介於楷書和草書之間,從容的墨跡,穩健而流暢,自然而含蓄。那同一個漢字符號“之”,卻延伸出眾多形貌,眾多色彩的書法符號“之”,似乎變換的不再是方圓,而是書家內心靈魂的舞動。其飄逸無端的舞姿,嫵媚而天成,妍麗而簡率,黃庭堅評曰“王右軍平生得意書也。反覆觀之,略無一字一筆,不可人意”,唐太宗言其“點曳之工,裁成之妙”,董其昌也盛讚“右軍《蘭亭序》,章法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帶而生,或小或大,隨手所如,皆人法則,所以為神品也”,而包世臣稱王羲之“為百世學書人立極”(《藝舟雙楫》)。又如懷素的《自敘帖》。宛轉、靈動的筆墨,時斷時連的方塊,充盈一片潔白的土地,飛白間酒力灌頂。迅速行進的步伐,將草字的狂肆,詮釋得酣暢淋漓。懷素在作書,更是在用身體舞動,精氣神貫注著書家與紙張的距離,曖昧或情仇轉眼成過往的墨珠,閃出烏亮的光澤,像眼眶中的熱淚,眸子被洗禮後,僅剩下純澈的空靈跳躍著無限的情思。忽而筆意雄壯,忽而形象枯澀,堪稱“神鬼助此道”。再如宋代蘇軾的《黃州寒食詩帖》。蘇軾是中國傳統文人士大夫的楷模,他在文學藝術各個方面都成就卓越,涉獵的領域有詩、文、詞、畫、書等。他的文人本色,學而優則仕的精神指針,使他朝著廟堂的深處步步推移。但舉步維艱的仕途,潮起潮落的人生,卻始終未能解脫蘇軾的靈魂。故而他的文藝才華,才有激情揮灑的一刻,但他的書卷之氣也隨之瀰漫溢散,並形成一種獨有的書法特質。這使得黃山谷在佩服之餘感嘆道:“東坡書,學問文章之氣,鬱郁芊芊,發於筆墨之間,此所以他人終莫能及爾。”創作《寒食帖》的背景,乃在蘇軾失意落魄之時。而那個時代的藝術審美取向,也已經發生了巨大轉軌:不再強調唐之“法”,而求其“意”。《寒食帖》是宋人“尚意”書風的經典之作。宋代自蘇軾開始,那些著名的書法家,不論他們曾經做過什麼官,他們首先認定自己的身份是文人,心態自然也應該是文人士大夫心態。以蘇東坡為代表的宋人書法,追求的是以文章才學為根基的個體心性的自然流露,這就從根本上突破了唐朝以來以書寫法度為要義的風氣,而將藝術素質作為書法要義推到至高無上的位置。宋朝的文人們更願意寫出屬於自己的那份閒情逸致,在書中同樣流露出屬於自己的率真性情。這也就是‘尚意’書風的思想基礎。”包蘊於詩帖的內容裡,那波瀾起伏的文字,是作者、書家所思所想的結晶。詩帖前部分,字跡規則有法,多扁平貌。但情之所至,筆意已然成飛天之勢,倏忽高大的單字,“年”、“偷”、“欲”、“勢”……如零星點綴般的珠子,令人倍感突兀,其視覺衝擊力自不言說。《寒食帖》是蘇軾人到中年思想情感趨於成熟後的傑作。其爐火純青的書法藝術的語言,將豪放而平和、凝重而流動的藝術張力巧妙中和,表現得天衣無縫,有如天成。《寒食帖》正如蘇軾一樣,儒雅、含蓄、飄逸。蘇軾曾言,“世人寫字,能大不能小,能小不能大,我則不然:胸中有個天來大字,世間縱有極大字,焉能過此?從吾胸中天大字流出,則或大或小,為吾所用。若能了此,便會作字也!”這正是蘇軾感悟書道的真諦,藝術的目的只在抵達生命的內核。這正是氣韻所在,正是書法美之所在。   三、如何形成氣韻

氣韻的形成,須有三方面因素:一是藝術家自身的修養。藝術家才情足,胸次高,言舉高卓不俗,才能有簡約、清淡、疏朗、虛靜、傲岸、曠達的精神風貌。作為一位藝術家,他最好是兼備各種風格和技巧,至少是某一方面擅長有餘,而在創作時,他不求顯山露水,不拘法度,不逞其絕技,不討好於人,而是“自韜晦,行於簡易閒淡之中”,使觀者能從中體會到象外之象和深遠無窮之味。這就需要藝術家不但要加強藝術修養,更要加強道德修養。二是藝術作品的質量。西洋稱中國藝術為“無聲的音樂”。藹理斯更說:“中國藝術能以最真實和最明確的方式把生活的各種形態轉換成美好的形式。”書法藝術,正是以無聲的形式,表達著一種博大、神妙的思想情感。這種境界,需要藝術作品的內容和形式達到高度完美統一。任何優秀的藝術作品,都是內容和形式完美統一的典範。比如,崔顥的七律《黃鶴樓》:“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這首詩,按照格律詩的要求,對仗不很工整,而且格律也不很嚴格,但卻被唐人推為天下第一律,被後世推為絕唱。很多大詩人登黃鶴樓,因崔顥而不敢題詩。相傳李白來此感嘆:“眼前景色寫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怏怏而去。但他仰慕崔顥,終不死心,寫了《鸚鵡洲》:“鸚鵡來過吳江上,江水洲傳鸚鵡名。鸚鵡西飛隴山去,芳洲之樹何青青。煙開蘭葉香風暖,岸夾桃花錦浪生。遷客此時徒極目,長洲孤月向誰明?”前四句專詠鸚鵡,後四句寫詩意,與崔詩同調。又用崔顥韻寫了《登金陵鳳凰臺》:“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邱。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唐人沈�縉鎘型�格調的詩《龍池篇》:“龍池躍龍龍已飛,龍德先天天不違。池開天漢分黃道,龍向天門入紫微。邸第樓臺多氣色,君王鳧雁有光輝。為報寰中百川水,來朝此地莫東歸。”乾隆時黃仲則自負清才,有句雲“坐來雲我共悠悠”,為時傳誦,但不能超越崔顥詩境之外。為什麼崔顥詩有這麼大的影響力呢?有兩點:其一,氣脈貫通,格高意超。律詩能一氣旋轉而下,五律已難,七律尤難。唐大曆以後,能手已經不多,崔顥能飄然不群,若仙人行空,趾不履地,足以抗衡李杜。其二,託想空靈,寄情高遠。這兩點綜合起來,就是氣韻。書法與此同理。王羲之的《蘭亭序》之所以倍受推崇,不是字字精華,而是因為它的氣韻貫通。顏真卿的《祭侄文稿》,蘇軾的《黃州寒食詩帖》,也正是自己所作所書,自己寫自己的作品,才達到了內容和形式完美統一的境界,才做到了氣韻橫生。三是藝術欣賞水平。在書法審美意識中“氣韻”具有動態的屬性,具有一定情感特徵,而這種屬性和特徵是由視感優美和點線圖象構成的。所以,對書法欣賞者而言,它是審美知覺、審美聯想的產物,是欣賞者觀書法文本圖象之後,經審美聯想轉換綜合而成的東西。如見到書法圖象中彎曲的線條聯想到“萬歲枯藤”等等。這也是形成氣韻的重要因素。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1012,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f52d978698ef4f73be4fc0187f1e14fc\

安之書藝


中國書法是一種最純粹的線條藝術表現,從文字早期的甲骨刻字或是鐘鼎銘文,是一種刻意用線條表達象形抑或會意的符號。甲骨的線條帶有一種“巫”的神秘感,外形的結構還處於初創期,有一定的規則但未定型。發展到商周的銘文時,文字的線條表達了一種“神權”感。各個“開化”的“部落”有了各自的體系和規則,一路發展至戰國,形成了“七國文字”,直到秦始皇統一文字,才第一次在文字結構上有了真正意義的體系與規則,那就是小篆。

目前認為的書法其實就是秦統一之後發展下來的“狹義”書法。但秦朝的統一文字篆書因其不利於書寫及推廣而被隸書所取代,隸書的發展才真正發生了漢字書法的演變和規則。《石門頌》是一篇極其重要的作品,它上乘篆書,下啟後世之書法。

如刻意要說書法之結構,雖不能知曉自何人起,但鍾繇是一個不可不提的人,後世的“二王”能脫穎而出皆得益於鍾。傳至盛唐“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張旭,懷素,顏真卿,柳公權等等等等……”唐人法度結構森嚴。後世宋人如“蘇,黃,米,蔡”打破前人法度,追求意趣,強調個人主觀表現,凸顯了書法結構之下的韻味。(後世書家層出不窮,餘不在置言。)

最後總結一下個人片面的看法與建議,如能對你有益便好。所謂書法之結構則如同武術之功架,功架之形貌勢必通過訓練則能相仿,如同公園之中眾人皆操太極,望之形貌幾乎皆同,然,實際之中,得法之人其氣韻則大不同,書法亦是如此。如問之,結構重要還是氣韻重要,結構是死的,如能把死的結構運用至活,那便是氣韻生動了。

所以“氣韻”是書法最終所追求的。



假顧問


書法的外形結構與內在氣韻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一幅書法作品的氣韻猶如一個人的風采,是藏於書法藝術形式中的內涵,也就是書法作品的章法佈局、筆畫結構、墨色濃淡所表現出節奏韻味和作品的氣味風度。氣韻生動,姿態萬千,章法參差錯落,造成一種生動活潑、神彩飛揚的藝術美的境界。

書法的外形屬於結構範疇。歷來書家都講究形體美,形體或長或方,或園或扁,或肥或瘦,千姿百態。如顏書字形較肥大,歐書形體較瘦勁,柳書形體挺拔清勁。看一幅書法作品的形體美不美,既要看每個字的形體結構,也要看統一中是否有變化,結體、點畫不雷同,肥瘦適當,風姿瀟灑,達情儘性,神彩飛揚。

故外形美而氣韻生,二者兼融才是最美的。




手機用戶墨海聽濤


有人問同樣一幅書法作品,為什麼不同的人評價不一樣?是的,同樣一幅書法作品,不同的人會給出不一樣的評價,這主要是由於個人的審美不同取向造成的,而大部分人的審美取向來自於日常的經驗,看的某一類作品多了,自然就會喜歡這一類的作品。

這個就像我們味蕾,它是有記憶的,我們小時候一直吃某一樣食物,味蕾就會產生記憶,長大了就會覺得這樣的飯菜是美味,所以才有媽媽做的飯是最好吃的說法。

所謂的眾口難調也是這個意思,每一個的口味都不一樣,一頓飯是無法滿足所有人的口味的。

欣賞書法作品也是一樣的,每一個人看到的書法作品不一樣,對於書法的認識也不同。我高中剛學習書法的時候,把寫的字拿回宿舍給舍友看,被一位舍友狠狠的批了一頓,他認為我寫的太細了,根本不叫書法,他經常跑去老年大學書法班玩,見到的都是那些大爺寫的粗重的顏體,他就認為那樣的才是好的,楷書就要寫粗一點,寫胖一點。

但是,由於他接觸的書法作品也不多,只能認識到這一點,並不知道其實不管是粗還是細,並不是評價書法的標準,無論粗還是細,都有好的書法作品,顏體可以厚重,瘦金體可以瘦硬。從這個也可以知道,個人的經驗未必是對的,這決定於你看到的作品的質量的好壞和數量。

不管我們每一個人的口味是否相同,但是書法總是有標準的,只有符合這個標準的審美才是好的,就像我們有自己的口味,真正的美食有它的共同的標準。

書法的標準是什麼呢?書法的標準就是古代留下進來的經典的書法碑帖,如果你沒有看過這些,僅僅在生活中看到一些現代人的書法作品,那麼你的審美的經驗就未必是對的,做出來的好壞的判斷也是不準確的。

真正要懂得書法,懂得書法的欣賞,還是要去臨帖,去練習,去看古代優秀的書法作品。


渺渺無蒍


不同的階段在乎的東西是不一樣的。

對於學書的人來說,剛開始注重的當然是外型形,沒有練到一定程度根本不明白什麼是氣韻,也就談不上重不重要了。

對於看客來說,不懂的人只是看好不好看,字形結構就是他們所關注的。懂的人看的是章法,氣韻,個別字的變形可能是為了整體效果的統一。

所以外形結構和氣韻同樣重要性,不同的階段關注點是不一樣的。到了一定境界,你在乎的就不是好不好看,而是耐不耐看了。就好比剛剛認識一撥同事,開始會對外貌身材好的有好感,時間久了看的還是內在的涵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