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後,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麼?


疫情之後,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麼?

微博上有這樣一個提問——


疫情結束後,你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麼?


有人答,最想見的人就是家樓下燒烤店的老闆,最想做的事,就是來扎啤酒,來一百個串,一個人慢慢悠悠地吃,然後看著周圍的人熱熱鬧鬧地侃大山。


疫情結束後,自己只想做簡單平凡的事情。走最遠的路,像平日裡那樣見每一個陌生人,坐擁擠的地鐵,乘繁忙的公交,在沒有口罩的空間裡一切歸為正常。


這些,真的只是一幅幅再尋常不過的畫面。但在這個特殊的時期裡,聽起來卻有一種難以言喻的溫暖與感動。


2020年這場蔓延的疾病,在帶來恐慌與不安的同時,也讓你我停下腳步,靜觀自我,審視生活。


回顧在生命中最重要的究竟是什麼?

疫情之後,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麼?

01 家人,是我們最有力的支撐

一場疫情,見證人間百態。

同時感染的夫妻雙雙住院,兩人相擁大哭,然後再相互安慰鼓勵。

過兩天,撐不住了,又哭一場,再彼此打氣……

就是在這極度煎熬之中,夫妻倆不斷給對方鼓著勁,一天天挺了過來。

新冠時期的愛情,就是兩個人攙著手走過命運的風起雲湧,成就一場傾城之戀。

一位90歲的老婆婆,日夜陪護患有新冠肺炎的64歲兒子。

疫情之後,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麼?

起初沒有床位,老婆婆排了四天四夜的隊,沒有離開過。

餓了吃點泡麵,困了在病床前眯一會兒。

直到兒子進入隔離病房,婆婆借來紙筆,顫巍巍地給兒子寫下紙條:

要活下去

所謂至親,就是為彼此抵擋災難襲擊的人。

死生契闊之間,家人在旁,是支撐我們走下去的力量。


02 平淡,才是生活的真相

這一個月,我們好似被迫關在籠子裡的鳥。

沒有了出門逛街、看電影約會的快樂,才發現居家過日子,竟然平淡到如此地步。

重複的空間與作息,就像牆上的掛鐘,一圈又一圈,週而復始。

一場疫情,猛地掀開了生活精緻的蓋子,看到裡面寡淡的白開水。

如白巖松所說:人生的過程,5%是快樂,5%是痛苦,90%是平淡

普通人生活中的大喜大悲,都極其有限。

我們絕大多數,是處在快樂和痛苦之間,平平淡淡地過完一天又一天。

這就是“過日子”的真相。

我們只是在這段特殊的時間裡,找回它本來的模樣。

世間總有千般萬般求不得,不如學會接受生活的庸常歲序,然後從90%的平淡中,試著把生活向幸福那頭靠攏。

疫情之後,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麼?


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


原來乾淨的空氣,自由的呼吸,觸手可及的微笑,沒有隔閡的擁抱,這一切都並非理所當然的存在,而是如此珍貴,如此值得珍惜。


人都害怕遭遇困境,但有時,或許是經歷過劫後餘生的人,才會真正悟得幸福的真諦,也才會更加明白平平淡淡的活著才是真的道理。


疫情之後,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麼?


餘華在《活著》中寫道: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


災難是殘酷的,卻又是無法避免的。它的到來,唯一的意義,我想就是在以某種方式提醒世人:要對生命心存敬畏之心,要明白餘生很貴,不能浪費。


在生死麵前,世間並無大事,平平淡淡就是真,活著就是最大的恩賜。


正如《小窗幽記》中所云:身上無病,心裡無事,春鳥便是笙歌。


再平凡的生活,都來之不易。


只要能擁有平安健康,能如常迎接每一個清晨的陽光,哪怕日子只是粗茶淡飯,也足以值得我們感激和感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