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游戏害了孩子?还是推卸责任的家长害了孩子?

最是一夜落红泪


这个问题两者相结合,没有哪个重哪个轻

游戏本身是没有错,就要看怎么正确的去利用它,一方面游戏可以刺激小孩的想象力开发小孩的智力让小孩变得更加的活跃点增强小孩和人的交流,父母也可以和小孩一起的去玩增加亲自关系,前提是父母要和小孩在玩游戏上需要达成一致;另方面小孩在很小的时候对游戏还没有一个正确的认知感和正确的价值观,父母也任凭小孩去玩等长大再去制定一些规矩去给小孩灌输一些思想,想必有点迟了。

游戏也好比是一面镜子,这面镜子也能很好的照耀出一个家庭关系,亲子关系以及父母的教育,对于游戏我们不能一概而论一棍子打死的说法,试想一下为何有的小孩也是会玩游戏但是这个小孩给人呈现出来是很阳光也很有礼貌和父母和同学朋友相处的都很好学习成绩也没有落下,为何有的父母整天限制小孩玩这个玩那个顺便在无意识中给小孩灌输到玩游戏是不好的,玩游戏没有出息,玩游戏学习成绩就不好考不上大学等等;事实证明就真的是这样吗?难道做父母的不应该更加的去考虑自身的原因吗?

“吃鸡”这个游戏众所周知吧,只要有手机有账号都可以玩,碰到一个案例,有天在玩突然那边语音听到一个小孩的声音说往哪跑,哪有敌人等,心里一想现在小孩玩游戏的年龄都开始变得这么小吗?游戏的背后你永远不知道你的伙伴有多大,过了一会出现了一位女士的声音和男士的声音,哦原来是一家人在组团玩,玩了几把小孩奶声奶气的说,我不玩了要去写作业了,父母也说不玩了要去做别的事情了;看到这里,我们身为父母不应该多加思索吗?想想自身的一些问题吗?家庭成员很重要,不管大人还是小孩我们都是需要做的约法三章,而不是要求小孩这么做,大人却那样做,小孩在写作业,父母在看电视在旁边玩游戏等,小孩在成长,父母也是需要成长,不是说只一味地要求小孩怎么的去做,父母却一意孤行,父母是孩子最好的镜子!!!


岁津云


这两个因素不是单一影响孩子的,是相互作用影响的孩子,而且都应得到理解。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媳妇每天在正常上班,疫情期间,我和孩子待在家里(因为我自己开培训机构的,现在也没开始工作)。那么,我现在在家做自媒体,讲课,视频剪辑,发布,但刚开始,很不熟练,所以,足足得花一天时间,我的出发点是为了这个家,能挣点钱,应该没错吧。

好,我的主要精力在工作上,孩子怎么办?我想过把他送到丈母娘家,让他和孩子们一起玩耍,在那不会让他玩游戏。显然,这不切实际,我良心上也不愿意:第一、疫情没过,进不去村,第二、丈母娘61了,已经带着俩孩子,家里里外都得操心,晚上怕孩子着凉,经常睡不好觉,现在成了神经衰弱,血压也高了,我还给她添麻烦?我自己父母远在他乡,不适应这边,没来,而且,也上年纪了,也不愿拖累他们,再者,孩子放自己身边,能好好监督他学习,性格上也不容易太过霸道。

那么,出于这些考虑,孩子放在了身边,而我又顾不上他,于是家里买了一个iPad,上面有很多游戏,有许多是早教的,还有一些是益智类的,当然,还有乱七八糟的其它游戏,因为没法一直盯着他,他有时候就会玩点乱七八糟的,图个新鲜,一段时间以后,发现他说出了一些骂人的话,我们听到后,当然生气,控制不住,也会骂他,然后再教育,也听,但过几天就忘,因为我们没有腾出过多时间教育他,重复对他说这样不对,他忘记了。但同时,也发现,他懂了很多,知道父母辛苦了,还会主动给我们倒水喝,而且做一个事情时,很有自己想法,这点我们很欣慰。

这样的事情,这样的家庭,我相信在中国还是普遍存在的。

那么,我们分析下:如果孩子玩些益智游戏,还是对他们有些好处的,所以游戏不能单纯地说害了人,它有两面性;好,如果孩子因为游戏行为举止上出现了差错,我们能怪游戏吗?但它确实存在啊,那是家长错了?我们权衡利弊,已经尽自己所能了,难道要放弃所有去盯着孩子?话虽如此,如果把管理孩子工作再布置得细腻点,有空时就强调他不要玩对他有不好影响的游戏,天天叮嘱,事情就可能得到更大改善。

所以,家长们在管理孩子问题上不够细腻,配合游戏本身引发孩子对它的兴趣,造就了不良后果。但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只要以后注意起来,多花那么点时间耐心重复叮嘱,教育,相信孩子会变得积极向上的!


奋进中的阿王


在这里分享一下自己的一些经历,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作为两个男孩子的爸爸,我觉得自己责任重大。回想自己的青少年时期,对我吸引力最大的就是游戏。

从小霸王学习机接触坦克大战开始,初中去网吧玩三角洲部队,联机打红警,再到大学时候玩穿越火线。可以说游戏是我成长过程的伙伴。

有朋友会问,高中时候你玩啥游戏。嘿嘿,高中时候一个星期一下午的假,一个月一天假。时间只够洗澡,剪头发的,有点多余的时间还想要睡觉或者和同学一起去打篮球,踢足球,或者约一下喜欢的女同学。哪还有时间去玩游戏啊!

我承认自己不是学霸,也算不上学渣。之所以没有完全荒废自己,逃课去网吧疯玩,还要感谢我的爸爸。

从小我爸爸就教我打乒乓球。当然现在没有成为职业运动员,要不然也没时间在这里回答问题。虽然后来没有坚持打乒乓球,但是高中时代,喜欢足球篮球,都要感谢当初父亲培养出来的运动细胞。我至今还记得被父亲逼的我留着眼泪改掉无抛起发球的情景。

上大学后,经常玩电脑游戏,很疯狂。远离了父母和老师的管教,又有闲钱,真的是无法约束自己。

现在想想,那时候有更多特长的同学都在练习自己的特长,在学校里享受掌声和同学的敬佩。我们这种屌丝,只能在无人的角落猫着,酸涩的羡慕着。

游戏能打发了无聊,却填补不了空虚

小孩他无聊啊,他不知道什么是空虚寂寞冷啊!游戏它简单啊,输了我再来啊!

小孩他喜欢新鲜的东西啊!我就带我儿子接触新鲜的事物。让他自己去发现有一个爱好发展成了特长之后,那种历经风霜雨雪终于见到彩虹的快乐是游戏不能给的。

有了追求的少年,游戏只能是过客。


懒猫0810


我现在将我的亲身经历与大家分享一下,我弟弟上小学,五一期间,家中比较忙,为了让他不添乱,就把我爸的手机给他玩,但是他通过微信小程序不知不觉中充值了四千多块钱,像这种情况,联系游戏商家,人家也会觉得委屈,商家也无法核实是否是未成年人,而你也没有证据,大家都是靠一张嘴,所以,对于这种情况,只能跟各位家长朋友说一下,放下手机,多陪伴孩子,多关注孩子的成长吧


烟火的文案


【欧爸动能资深陪伴师】曾经分享了一个案例:

一个孩子需要用手机,但是他并没有去问他的家人要,而是直接去翻了他妈妈的包,把手机拿出来。

陪伴师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这样是不礼貌的。

孩子很奇怪地看着他,理直气壮地说:我以前玩手机的时候,他们也是直接从我手里抢我的手机啊。

孩子的自尊是神圣的、不可侵犯的,年龄不分大小,金钱不分多少,权力不分高低,在自尊面前人人平等——平等才是爱,不平等是伤害。——欧爸
父母不想让孩子沉迷玩手机,不如在孩子玩手机前和孩子约定好时间,什么时候要把手机还给我,屏幕上有时间提示,到几分钟的时候我会和你提前说。

这样孩子玩手机的时候会下意识地注意现在的时间,我玩手机的时间还有多少,我该什么时候结束,这样孩子就有了足够的心理准备。

如果父母没有提前给孩子限定时间,孩子会认为你拿走我的手机是不应该的,我还没有玩够。

当然,和孩子约定好之后孩子仍然不愿意,这时候和他再次强调规则,虽然这时候他很有可能扭过头不看你。

在拿回手机的过程中,没有强行制止,也没有说教,只有不可逾越的规则和有效的沟通。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是要给孩子增加阻力,让孩子失去动力。而是做到正向互动,给孩子叠加正面的能量,让孩子有动力、有能力去面对这个充满规则的世界。

但是,你不断地和他强调规则,我们说好了什么时候结束玩手机的时间,循循善诱,不断强调规则的重要性,直到孩子把手机交还给你。

有懂得尊重孩子的父母,孩子才知道怎么去尊重别人。


欧爸动能家庭教育


我们都年少过,哪个孩子不爱玩,不会玩的孩子,没有童年。

游戏可以玩,毕竟人不是机器,不能出门的时候,能够慰籍人心的东西不多。而且一天不超过一小时,不足以上瘾。所以凡事都有度,一味地学习和一味地玩耍貌似都不靠谱。

家长高质量的陪伴也必不可少,陪伴不是紧迫盯人,除了学习没别的了,换谁都神烦。一起聊聊喜欢的话题,周末到山清水秀的地方转转,一起玩一些益智游戏。批评时就事论事,不要翻旧账,人身攻击。平时以身作则,你拿起书本,孩子大概率不会拿起手机。总之,父母的三观决定孩子的世界观,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先成为那样的人。



悦笔娱谈


我是“康睿妈育儿”,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电子设备已经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的一部分,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网上各类游戏伴随孩子长大。是游戏害了孩子?还是推卸责任的家长害了孩子这个问题,我是这样认为的:

游戏本身没罪,而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让孩子沉迷于游戏的家长要承担一定的责任。

游戏是把双刃剑,好的一面是让孩子思维更活跃,创新能力增强,视野也更开阔等,坏的一面会让孩子身心都得到损伤或沉迷到不能自拔。所以需要家长讲究方法,宜疏不宜堵。

一、6岁前尽量让孩子不接触手机、平板游戏。我们大人做好榜样,全家首先规定时间不使用手机、平板、电脑。这个时间可以进行亲子时光。

二、积极培养亲子阅读习惯,家里要有一个固定的角楼看书或布置好孩子喜欢看书的书房,每天坚持亲子阅读或独自阅读。

三、经常带领孩子出外活动,认识大自然,让孩子动起来,多结交朋友。

四、孩子入读小学后,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不断提高,叛逆期也越来越明显。这时要坚持和孩子协商、制定合适孩子的游戏时间,即使孩子有时不遵守约定,家长要“温和而坚定”和孩子沟通,坚持原则但又不用语言和行为去伤害孩子的心灵健康。

五、到了少年期,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变化,经常和孩子谈心,约定好时间玩手机和平板。

只要我们家长能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同时做到深度陪伴,从小养成阅读、户外活动的好习惯等。那么适当的玩游戏,能让孩子紧张的学习得到放松。

我是“康睿妈育儿”,如有育儿问题可以关注我!


康睿妈育儿


我个人觉得是推卸责任的家长害了孩子。有些游戏可能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但是起到监护人作用的家长,才是问题的根本。

1.首先我们要清楚孩子为什么痴迷于游戏?

为了和同伴交流?为了兴趣?为了打发时间?都有可能。游戏也不是只有坏处,可控的游戏时间里,孩子确实可以得到放松,可以与同伴有更多话题,所以可控的游戏并不是不能接受的。

2.不可控的游戏又是怎么产生的呢?

是家长的纵容,刚开始的时候没有给孩子制定合适的边界。对游戏时间、游戏类型做合理的限制,帮助孩子养成自我管理的能力。是家长的忽视助长了孩子对游戏的依赖,才会逐渐失控。

3.家长没有给孩子足够的心理营养。

最初家长为了孩子不耽误自己玩手机,玩游戏,把游戏推给孩子,缺少陪伴、缺少互动、缺少正面积极的反馈让孩子更迷恋游戏,因为这些都是在游戏中可以获得的。

所以,游戏是应该受限制,加强管理,但是更应该引起关注的是家长。


小小的梦想在发芽


是推卸责任的家长害了孩子,为什么要冠冕堂皇去怪游戏?

游戏本来就是供人消遣娱乐的,说是游戏害了孩子,怎么个害法?沉迷游戏无法自拔?那家长为什么不从小教导孩子去正确的使用自制力,树立正确的三观呢?

我家里有个姐姐,孩子小学,当妈妈带孩子时,孩子表现好时有奖励制度,孩子问妈妈索要的奖励便是玩游戏,妈妈说可以,但是有时间限制哦。我觉得这种讲明道理并且有奖励制度的不错,但是姐夫就不一样,姐夫带孩子就是他玩游戏时或者干别的事情一忙时,就把手机扔给孩子说:“去玩游戏吧。”一玩就是一下午,即便小孩在游戏里学会了脏话,姐夫都不知道。可姐姐在旁陪伴,孩子骂了脏话,及时制止。

从来没有什么客观的东西去害了孩子,是你的不管教你害了孩子,孩子第一次骂脏话,你不管,他以后就是个脏话连篇的人,不是脏话害了孩子,是你;孩子偷了一分钱,你觉得钱数小不去责罚,以后他的行为就是个小偷行为,是偷东西害了孩子吗?不,是你害了他。


陆辞


  • 1.游戏某些程度上可以益智和放松,如果你没有教会孩子正视游戏,平时全靠你自己约束孩子的行为,而没有锻炼他的自控能力,建议你把家里的电视和手机都丢掉;
  • 2.你沉迷手机的时候,你的孩子都在看,并且被潜移默化了。
  • 家长增强管束效果的十个办法1、尽可能晚的让孩子接触电子产品2、尽可能隐藏电子产品,不让孩子知晓3、家长以身作则,不当着孩子的面玩游戏4、孩子调皮时,不要把玩手机等当作奖励5、多给孩子有趣的图书或参加户外活动6、控制时间与内容,避免游戏的诱惑7、多陪伴孩子,和孩子一起培养兴趣8、和孩子约法三章,并且依法治家9、让孩子自己赢取玩手机的时间10、让孩子意识到玩手机的危害当然,方法其实是多种多样的,孩子们的特点也是千变万化的,所以到底需要什么方式来管束孩子,大家还需要结合自己家庭和孩子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