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名錄66——灰腹角雉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名錄66——灰腹角雉

灰腹角雉(學名:Tragopan blythii)體長68 釐米,猩紅色頸及眉線與黑色頭部成明顯反差的角雉。黃色臉頰裸皮為本種特徵。肉垂及肉質角藍色。下體鱗斑狀的胸、腹部有別於其他角雉。由於臉裸出部和體羽斑紋顏色的不同。共分化為2個亞種,指名亞種臉的裸出部為深藍色,僅見於雲南西北部的貢山;藏南亞種臉的裸出部為金黃色,分佈於西藏南部、東南部的察隅、錯那、墨脫等地。

主要以植物嫩芽、種子、漿果為食,也吃昆蟲、小蛙等動物性食物。殖期為4-6月。營巢於森林中的樹上。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名錄66——灰腹角雉

2016年12月30日,在北京林業大學野生動物研究所學術年會暨瀕危野生動物保護研討會上,北京林業大學野生動物研究所高原鳥類研究組主任王楠透露,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人員在保護區內發現灰腹角雉群體。這是我國20多年來首次發現該物種,這次發現對該物種的研究與保護都有著重要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