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個日常定律:韋奇定律、墨菲定律、手錶定律、示弱定律……

1. 韋奇定律:你很容易被別人左右

未聽之時不應有成見,聽過之後不可無主見

不拍一開始眾說紛紜,就怕到最後莫衷一是

執著的聾青蛙

有一群青蛙參加了一個比賽,這個比賽很簡單,誰先到達一座高塔的頂端,誰就是勝利者。除了這些參加比賽的青蛙外,還有許多圍觀的青蛙。

當比賽開始的時候,圍觀的青蛙就開始說了:“塔這麼高,你們是不可能跳上去的,還是別費這份力氣了。”有一些青蛙聽了之後,真的宣佈退出,不再往上跳了,只有少部分青蛙,不理會那些洩氣的言論,繼續往上跳。跳了一段時間後,圍觀的青蛙就開始說了:“現在離塔頂還有那麼高,不管你們怎麼跳,都不可能到達頂點的。”聽完這些話後,參加比賽的青蛙陸續地退出了。最後,只看見一隻青蛙,不理會任何言論,不受任何影響,一直堅持著往上跳,並且,經過了很長時間的跳躍,這隻青蛙終於跳到了塔頂——所有的青蛙都驚呆了。圍觀的青蛙一直不明白為什麼這麼多青蛙退出了,只有它一直堅持著,不顧一切地往前跳。後來,青蛙們終於發現了秘訣——這是一直聾青蛙。

你很有主見,可如果有十個朋友的看法和你相反,你很難做到不動搖。這就是韋奇定律,提出這個定律的是美國洛杉磯加州大學的經濟學家伊渥韋奇。

凡事要靠自己拿主意,別人的話可以聽一聽,但完全沒必要一定要按照別人的意思去做。


2. 墨菲定律:做得更嚴密才能防止被它懲罰

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當你妄自尊大時,墨菲定理會叫你知道厲害,有可能出錯的事情,就會出錯。

愛德華墨菲是一名工程師,1949年,他參加了美國空軍MX981實驗。美國空軍做這個實驗的目的是為了測定人類對加速度的承受極限。參加這次實驗的志願者們被綁在火箭驅動的雪橇上,工作人員將監控器具安置在這些志願者身上。有一個實驗項目是把16個火箭加速度計懸空裝置在受試者上方。當時有兩種方法可以將加速度計固定在支架上,不可思議的是,竟然有人有條不紊地將16個加速度計全部裝在錯誤的位置。墨菲當時隨便說了句;“如果一件事情有可能被弄糟,讓他去做就一定會弄糟。”隨後,這句話被那個志願者在記者招待會上引用,從此,這句話成了一個著名的論斷,在世界各地迅速流傳開來。隨著時間的推移,墨菲定律被賦予更多的含義,有了更多的變體:“如果壞事有可能發生,不過這種可能性多麼小,它總會發生並引起最大可能的損失”“別試圖教豬唱歌,這樣不但不會有結果,還會惹豬不高興!”

“有可能出錯的事情,就會出錯。“這是墨菲定律最簡單的表達形式。墨菲定律的主要內容是:事情如果有變壞的可能,不管這種可能性有多小,它總會發生。

預料可能發生的意外情況,制定計劃時,不能缺少應急措施,應考慮緩衝時間。


3. 手錶定律:只需要一個標準

沒有標準,無法辦事,可標準太多了,反而不成為標準

不能同時存在兩個互相沖突的目標,否則無法有效達成

猴子與手錶

一群快樂的猴子生活在森林裡,每天太陽昇起時他們都要外出找食物,太陽落山時回到森林,平淡的日子裡有著淡淡的幸福,有一天,一隻名叫巴拉的猴子拾到了一塊手錶,那是一名旅客丟失的。聰明的巴拉很快知道了手錶的作用,於是,巴拉就成了猴群裡的明星,所有的猴子都通過巴拉知道準確的時間,整個猴群的作息時間也由巴拉來規劃。巴拉藉著手錶的力量逐漸建立起威望,當上了猴王。猴王巴拉覺得是手錶給自己帶來了好運,於是它每天在森林裡巡查,希望能夠拾到更多的手錶。功夫不負有心人,巴拉又拾得了第二塊、第三塊表。但巴拉有了新的問題,那就是每隻表的時間都是不一樣的,因為遊人來自各個國家,所以手錶上的時間也不一樣,當猴子再向巴拉問時間的時候,巴拉就不敢確定了,整個猴群的作息時間也因此變得混亂。過了一段時間,猴子們起來造反,巴拉被推下了猴王的寶座,巴拉所獲得的手錶被新任猴王據為己有。但很快,新任猴王也面臨著與巴拉相同的困惑。只有一隻手錶,可以知道時間;擁有兩隻或更多的表,卻無法確定幾點。更多鐘錶並不能告訴人們更準確的時間,反而會讓看錶的人失去對準確時間的信心。

這就是著名的手錶定律。

只訂下一個標準更利於你辦事,懂的取捨,放棄那些該放棄的,佔有太多會讓你無所適從。


4. 相悅定律:喜歡引起喜歡

如果對方能夠給自己帶來愉悅,就會有一種力量驅使自己去接近他

對那些厭惡我們的人,我們也同樣厭惡他

我喜歡他

喬吉德拉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賣車人,他成功的秘訣就是讓顧客喜歡他。為了得到顧客的喜愛,他會去做一些在別人看來是費力不討好的事。例如,每個月,他的1.3萬名顧客都會收到他寄來的問候卡片,喬的卡片上永遠都只有這樣一句話——“我喜歡你”,除此之外,別無他語,也別無他物。在1.3萬人的信箱裡每月都準時地出現寫有“我喜歡你”的賀卡。這樣一種不可思議的方法幫助喬平均每天賣出5輛車,年收入超過20萬美元,創造出了連續12年銷售第一的奇蹟,被吉尼斯世界紀錄稱為“世界上最了不起的賣車人”。一句讓人聽起來明知是推銷手段缺乏個性的話,卻難以置信地取得了如此卓越的成績。事實證明,這是相悅定律在起作用——喜歡引起喜歡。

人際吸引的相約定律,就是指人與人在感情上的融洽和相互喜歡,可以強化人際間的相互吸引。更簡單地說,就是喜歡引起喜歡,即情感的相悅性。決定一個人是否喜歡另一個人的一個強有力的因素是,這另一個人是否喜歡他。

不要輕易說不好聽的話,不要當眾指責他人的缺點,可以嘗試和自己不喜歡的人交往,因為他們身上有很多優點,多一點理想,不要落入奉承的陷阱裡


5. 示弱定律:萬無一失的人際交往策略

弱小、卑微蘊藏著巨大的力量,示弱是維持生命生存的需要

“我是英國首相”與“我是你太太”

有一個故事在英國家喻戶曉:撒切爾夫人第一天出任英國首相,參加完就職典禮後回家,“嘭嘭嘭”的敲門聲驚動了正在廚房為老婆擺慶功宴的撒切爾先生。“誰啊?”撒切爾先生隨口問了一句。“我是英國首相!”剛剛榮登首相大寶的撒切爾夫人得意洋洋地大聲回答。結果。屋裡半晌無語,也沒人來開門……撒切爾夫人恍然大悟,她清了一下嗓子,重新說了句:“親愛的,開門吧,我是你太太。”這一回,聲音不高,但很親切,不一會兒,門打開了,她贏得了丈夫一個熱烈的擁抱……

很多人喜歡逞強而不喜歡示弱,總以強大來標榜自己,想以強大來贏得尊重和崇拜。但實際上,毫不示弱反而導致自己的短處暴露無遺,在這種看似強大的心理攻勢前面,人們也不會做出退步,示弱反而能取得人們的理解,有的時候更能獲得生存和發展的空間。這就是示弱定律。

做人不可過分囂張,有的時候,你需要告訴對方其實你也是一個經過艱難困苦的人,你並不是像他想象的那樣無憂無慮。

6. 細節定律: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人們通常也喜歡“以小見大”,任何細枝末節都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你叫的是學生的名字

一批師範畢業生通過初試、複試、口試、筆試等層層關卡,終於有五名學生進入最後一輪考試:試講。這節課事關他們的前途,於是每個畢業生都做了精心的準備,因為這場角逐最終只留一位勝利者。最後一個試講的是一名女生,她非常緊張,她強壓著慌亂,硬著頭皮微笑著走上講臺。向師生致意後,開始講課。導入新課,講授正文,課堂提問,總結概括,複習鞏固。。。謝天謝地,進行得還算順利。為了避免“滿堂灌”“填鴨式教學”,她也像前四位一樣,設計了幾次並不高明的課堂提問,但效果乏善可陳。下課時,她預料到自己會輸,傷心地回到家裡。不想在第二天,她接到了她被錄用的電話。她不敢相信,還擔心對方是不是打錯電話了,但得到肯定的答覆後,驚喜之餘,她向校長詢問為什麼選了她。校長答道:“實話實說,論那節課的精彩程度,你和其他人相比,還稍遜一籌,”校長笑著補充道,“但是,在課堂提問時,你叫的是學生的名字,另外幾位卻要麼叫的是學號,要麼用手指著別人。我們設身處地地想,當我們被別人以代號稱呼或者被手指著,我們的心裡是很不舒服的。試想,我們怎麼能錄用一個不願去了解和尊重學生的教師呢?”

細節定律。是指人們在觀察一個人的時候,往往喜歡從細節入手,根據無數個細節從而得出一個整體的判斷。這也要求我們,平時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得注意細節。

要想讓一件事情變得更加完美,必須在細節上下功夫,你注意細節,別人也許不會表揚你,不注意,你的形象會大打折扣

7. 相關定律:世界上沒有完全獨立的事情

事物間存在聯繫,“以此釋放”的創造性思維需要把握兩個事物間相關聯繫的東西

善於觀察的斯考吉

史卡拉特醫學院附屬高中的17歲的學生萊斯莉。斯考吉,小小年紀卻有著傳奇人物的經歷。從10歲起,她用兼職工作所得的收入投資於加拿大儲蓄公債,不久又投資一家基金和證券市場。萊斯莉。斯考吉沒有透露自己財產的具體數目,但會在普拉電視臺“脫口秀”節目上,向觀眾展示她的所有投資文件,以證明當時她25歲時,確實能夠擁有100萬加元。

斯考吉說,她從小便和很多小孩子一樣有賺錢的慾望。她很小的時候就看比爾。蓋茨的書,研究了美國《財富》雜誌每年所列的全球最富的100個人,發現其中的95%以上的人從小就有發財的慾望,57%的全球鉅富在16歲之前就想到了要開自己的公司,43%的全球鉅富在成年之前已做過第一樁生意。她得出結論,要想致富,必須從小就有賺錢意識。斯考吉主張小投資者應該選擇長線投資。由於年紀小,所以對於股票證券市場的瞬息變化不敏感,也不善於分析,所以,適宜做長線投資。例如,斯考吉專盯一家鋼鐵企業的股票。經過觀察,她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當這家鋼鐵股票下跌到每股4美元以下時,某證券營業點門口就會出很多摩托車,過一段時間股價就會漲回去。等著家股票漲至每股8美元左右時,改營業點門口的摩托車又會躲起來,接下來,該股票必跌。她經過調查發現,原來是這家鋼鐵廠離改營業點不遠,工人們不願看到該廠股票下跌,每次股價較低時,都來自發地買進一些股票,從而帶動整個股價上升;等到升至一定高位,工人們又拋售股票,致使該股股價回落。摩托車是工人們往返證券營業點的工具。於是斯考吉只要根據營業點的摩托車的數量就能決定買進與拋售。

相關定律告訴我們:這個世界上的每件事情之間都有一定的聯繫,沒有一件事情是完全獨立的。要解決某個難題最好從其他相關的某個地方入手,而不只是專注在一個困難點上。

解決“此”難題可以從“彼”事物細微處入手,捕捉事物之間相互關聯的東西可以讓你的思路更寬廣

9. 布朗定律:找到心鎖是溝通的良好開端

知道別人最在意什麼,別人的意願就會在你的把握之中,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成為一個成熟的人,一個受歡迎的人,希望自己在別人眼裡是重要的,是被人注意的;但是很多人並不懂得怎樣與別人溝通

修女特里莎

為了拯救受難的人們,一個虔誠的修女隻身來到印度。她看到當地的人們因為貧困而衣衫襤褸甚至沒有鞋子穿,於是她決定自己也不穿鞋子,她覺得這樣做可以更加貼近他們從而更好地幫助他們。聽說她的豐功偉績之後,來印度拜訪她的戴安娜王妃還因為自己穿了一雙潔白的高跟鞋而感到務必羞愧。後來,中東發生了戰爭,這位修女孤身一人來到戰場之上,當這位修女被發現的時候,作戰的雙方竟然不約而同地停止了攻擊,等她把戰區裡面的婦女和兒童都救了出去。這位修女在印度去世,印度舉國上下的人民都為此而悲痛,在她的靈柩經過的地方,沒有人會站在樓上,因為沒有人願意自己站得比她還高,而她去世時,她遺體的雙腳依然是裸露的,它們向世人宣告:她是與那些貧苦的人們平起平坐的。這位偉大高尚的修女就是特里莎。

這個修女的真實故事不僅讓我們知道了她的高尚,同時也告訴了我們:找到心鎖就是溝通的良好開端。知道別人最在意什麼,別人的意願就會在你的把握之中。

布朗定律是指一旦找對了打開某人心鎖的鑰匙,往往可以反覆使用這把鑰匙去打開他的某些心鎖。它是美國職業培訓專家史蒂文。布朗提出的。

溝通要找到爭取的方法,要找到打開某人心鎖的鑰匙,是一個需要細心觀察、耐心尋找的發現過程,需要“由表及裡”,根據一些現象逐步深入分析。

10. 傾聽定律:瞭解別人的重要途徑

每個人都有訴說的慾望,善於傾聽,才能更加準確地把握談話者的意思、情緒等。

我還要回來!!

林克萊特是美國的一位知名主持人,有一次,他訪問了一名小朋友,問他說:你長大後想要當什麼呀?嗯,我要當飛機駕駛員!小朋友天真地回答道。林克萊特接著問他:那麼假如有一天,你的飛機飛到太平洋上空,這個時候,所有的引擎都熄火了,那會怎麼辦呢?小朋友仔細想了想說:首先我會告訴坐在飛機上的所有人綁好安全帶,然後我就掛上我的降落傘先跳出去。聽到這個小朋友的回答後,現場的觀眾笑得東倒西歪,兒林克萊特卻繼續注視著這個孩子,想看看他到底是不是自作聰明的傢伙。可是沒想到,這孩子的兩行熱淚奪眶而出,林克萊特這時候才發覺這孩子的悲憫之情根本無法形容。於是,林克萊特就接著問他:為什麼要這麼做?我要去拿燃料,我還要回來!我還要回來!孩子大聲回答道,她的回答把一個孩子真摯的想法顯現無疑。

傾聽定律是指在人與人交往時,用心地聽別人講話會獲得別人的好感,會換來對方的理解、信任和快樂,使說話者感覺到自身存在的價值,滿足了對方渴望被重視的自尊心理,從而達到雙方痘痕愉快的目的。

克服以自我為中心,不要總談論自己傾聽的時候,不要打斷對方的言論,等對方說完你才能發表你的意見和想法

11. 蘑菇定律:每個人必須要經歷的

蘑菇在長大之前,要經歷不公平的待遇和不被重視的痛苦。一個人的成長也會經歷這樣的過程,端正自己的心態

大樹樁與小樹樁

在城市的人民公園裡,有一個天然的湖。湖畔有兩棵樹,一棵是參天大樹,樹冠巨大繁茂;一棵是小樹,高不過丈餘。為了保持湖的原狀,一次在給湖底清淤時,因妨礙施工,他們被鋸掉了。人馬離去,岸上就多了兩根乾巴巴的樹狀。但這兩棵樹並沒有再人們的記憶中消失。一天,來了一個花木工人,要挖掉他們重新植樹,這時,一個散步的老者走過來,緩緩地告訴花木工人,大的不敢保證,小的一定會活。花木工人有些疑惑,因為很多人都認為兩棵樹都已經死了。他看了看樹樁,終於沒有動,收起工具走了。誠如老人所言,不久小樹樁上長出了一個新芽,大樹樁也沿著橫切面的邊長出了一圈嫩芽,就像一個綠色的花冠。一年過去了,小樹樁上的嫩芽長成了手指粗的枝條,顯出勃勃生機;大樹樁上的嫩芽則長成了一從灌木。花木工人很希望大樹樁上的嫩芽也長出粗壯的枝條來恢復昔日的繁盛,他砍去多餘的枝條,留下最有希望的一枝。可是,枝條沒有遵循花木工人的意願,不久枝條就枯萎了。三年後,這個經過多次發芽又多次枯萎的大樹樁在最後一根枝條枯萎後,無聲無息地死了。有一天,散步的老人又來到了這兒,花木工人遇見了他,很想解開心中的迷惑,就上前詢問老人為什麼小樹樁成活,兒大樹樁卻死了。老人語重心長地說,樹和人一樣,凡是早年受挫的人都是幸運的,因為他們還有從頭做起的時間,可以鼓起勇氣再學一門新東西,最後成為有用之才,如果到了四五十歲才宅禍臨頭,就真正可憐了,他已經沒有從頭做起的時間和精力了。

初入世者常常會被置於陰暗的角落,不受重視或打雜跑腿,接受各種無端的批評、指責甚至代人受過,得不到必要的指導和提攜,處於自生自滅的過程中。就像在培育蘑菇的過程中,要給蘑菇澆上大糞。蘑菇生長必須經歷這樣一個過程,一個人的成長也肯定會經歷這樣一個過程。這就是蘑菇定律,或叫萌發定律。

多做事,少抱怨,在生活中多總結經驗,儘快使自己成熟起來

12. 互補定律:達到利益的最大化

人對自己缺乏的東西有一種飢渴心理,行為默契,就會產生最佳效能

彌勒佛與韋馱

到過寺廟的人,都會對滿面笑容的彌勒佛印象深刻,還有一位就是在他的背面,黑口黑臉的韋馱。據說,彌勒佛和韋馱原來是分別掌管不同寺廟的,根本就不在一起。但是這樣安排的問題也是顯而易見。彌勒佛因為熱情快樂,所以來他掌管的寺廟進香的人就非常多,可是他也有一個毛病,那就是好像什麼都不在乎,整天樂呵呵的,從來都沒有認真地去管理過賬務,因此他的寺廟一直保持財政赤字。韋馱掌管的寺廟情況也一樣很糟糕。善於管賬是韋馱最大的優點,他能有條有理地把每一天的收入和支出記錄得清清楚楚。但是他的毛病是成天沉著臉沒有一絲笑容,顯得太過認真了,就好像來的香客都欠他錢似的,結果來這裡的人越來越少,最後香火也就慢慢地斷絕了。有一次,在巡查香火的時候,佛祖發現了這個問題,心裡就想:我用人策略看來是存在著問題啊,為了以後不再撥款,看來我必須得改變一下用人策略了。於是,佛祖認真地分析了彌勒佛和韋馱的優缺點,經過再三思量,很慎重地將他們倆安排在同一座寺廟裡。負責公關的是笑眯眯的彌勒佛,笑迎八方客,香火又開始興旺了。同時佛祖讓錙銖必較,十分認真而又鐵面無私的韋馱負責財務,嚴格把關。這樣配合之下,兩個人的優點都得到了充分的發揮,於是,寺廟裡逐漸呈現出不衰的繁榮景象。

互補定律是指雙方在需要、氣質、性格、能力、特長、等方面存在差異,但當雙發的需要和滿足途徑恰好成為互補關係時,可以在活動中相互吸引。這表明人不僅有獲得認同的需要,也有通過對方獲得自己所欠缺的東西的需要。

看到自己的劣勢和對方的優勢,取長補短能產生最佳效果,在管理中,根據對方的脾氣、性格進行人員分配,減少員工之間產生矛盾的可能性

13. 非理性定律:人其實都是感情型動物

科學儀器無法滲透到情感領域,人們都以各自心中的愛憎去評判一切

情侶與大鯊魚

有這樣一對情侶,男女之間相處甚好,但是男的有一個很大的缺點就是怯懦,女友對此十分不滿。這天,兩人出海遊玩,不想中途遭遇大風,兩人的小艇被摧毀,雙雙落入海中,幸虧女友抓住了一塊木板保住了兩個人的性命。女友問男友:“你怕嗎?”男友掏出一把水果刀並說:“怕,可是如果有鯊魚來了,我會用這個對付它的。”女友只能苦笑。這時,一艘貨輪發現了他們,與此同時一群鯊魚出現了。女友大叫:“我們一起用力遊,會沒事的!”男友卻突然用力將女友推進海里,自己扒著木板朝貨輪游去,並喊道:“這次我先試!”女友看著男友的背影,感到非常絕望。鯊魚向女友逼近,但是顯然它們對女友不感興趣,只向男友衝去,男友被鯊魚撕咬著,他發瘋似的衝女友喊道:“我愛你!”女友獲救了。甲板上的人都在默哀。船長走到女友身邊勸其節哀並說:“小姐,他是我見過的最勇敢的人。我們為他祈禱!”“不,他是個膽小鬼。“女友冷冷地說。”您怎麼能這麼說呢?剛才我一直用望遠鏡觀察你們,我看到他把您推開後用刀子割破了自己的手腕。鯊魚隊血腥味很敏感,如果他不這樣做來爭取時間,恐怕您永遠不會出現在這艘船上……“

非理性定律主要是指一切有別於理性思維的精神因素,如情感、直覺、幻覺、下意識、靈感。非理性定律告訴我們,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是感情型動物,當我們去判斷一件事情的時候,個人的喜愛、厭惡、是非觀念往往決定了我們的態度。

對一件事的認知,你要做到夠客觀、夠理性。在為人處世上,我們可以以情動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