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论功行赏制,为啥项羽那里的谋士很难提拔?

京东李达康


项羽属于江东贵族,秦汉时代,领袖阶层对于士子的出身非常看中,贵族领袖更是如此!看看汉末,袁绍四世三公的门第,只要亮出身份,就有无数勇将、谋士来投!刘备草根,也只有强说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后才换来关羽、张飞这贩子、屠夫归心。在项羽阵营,谋士范增被项羽换做亚父,是因为范增也是江东贵族,之前在项羽这边的很多谋士、武将,均是因为出身不好,得不到重用才叛变到刘邦那边的。所以,不是因为项羽没有论功行赏,而是你没有出身,连论功的机会都没有,而刘邦那边就没有这个限制,刘邦自己就是个地痞无赖出身,起点低,根本就没有什么好失去的,败了顶多算是从一无所有变成继续一无所有,所以对于有功之人,不看出身,均是赏罚分明!这也是刘邦能胜,项羽必败的原因之一


48509881_哈哈哈


【品鉴不凡】

同样是论功行赏制,为啥项羽那里的谋士很难提拔?我认为这是由项羽的性格缺陷造成的。

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楚国名将项燕之孙,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强的武将之一,古人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主要成就为推翻秦朝。自封“西楚霸王",后与主要对手刘邦展开了历时四年的楚汉战争,公元202年,兵败垓下(今安徽灵壁南),自刎于乌江边。

首先,我们看何为论功行赏制

  • 1、何为论功行赏制

所谓论功行赏制,又叫论功行封制,就是按功劳的大小给予封赏、提拔的制度。

  • 2、如何论功行赏

以项羽的对手刘邦封赏功臣作为例子:不仅武将有封赏,谋士一样也能获得封赏、提拔,其中谋士萧何列为所有功臣第一位,被封赞侯,给予的封户也最多;张良封留侯,被誉为“汉初三杰"第一位;陈平封曲逆侯等。萧何被任命为丞相,陈平后来也担任丞相。

这就是说,谋士们应该与武将一样可以参与论功行赏。

其次,我们看项羽有哪些谋士

项羽手下的谋士有两类:

  • 一是从一而终类

项羽手下最著名的谋士,也是唯一留下来的谋士是范曾。他主要的功绩,是辅佐项羽建立了西楚霸业,并多次在关键时刻为项羽提出重要建议。

  • 二是中途改换门庭类

项羽手下曾经有两个谋士,后来改换门庭投奔刘邦,辅佐刘邦战胜项羽,创立大汉帝国。这两个谋士就是张良和陈平,是刘邦集团最得力的智囊人物。其他还有一些人物不表。

第三,我们看项羽是如何论功行赏的

项羽论功行赏的对象都是武将。灭秦后,项羽以西楚霸王的身份分封诸侯,封刘邦为汉王,司马欣为塞王,董翳为翟王,魏王豹为西王,当阳君英布为九江王等,共封十八个诸侯王。在楚国内部,项羽也是只提拔武将,谁出生入死,出力最大,就提拔谁,一些文官的位置也由武将担任。谋士只起参赞军机之责,难以产生项羽眼中的功劳,所以难以得到提拔。

范曾年逾七十,与项梁见面之初,就审时度势提出顺应民意、扶立楚王后裔的建议,成功草创楚国。后来为项羽出谋划策,项羽虽尊其为“亚父“,却对其并无封赏。

至于张良、陈平之类,就更得不到项羽的重视,也不可能被提拔了。张良后来遇到刘邦,与其交谈中发现刘邦更有远见,而项羽只有匹夫之勇,所以转投刘邦。陈平在项羽手下做谋士,一直得不到重视,在鸿门宴上见到了刘邦,认为其将来必成大事,后来也投奔了刘邦。

第四,项羽不封赏谋士的原因分析

总的看,是由于其性格缺陷造成的。

  • 一是自恃勇猛,不重视谋士的作用

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每战必胜,所以重视武将,不重视谋士,也不喜欢用谋。刘邦说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曹操的谋士郭嘉评价项羽失败的原因是“恃勇无谋故也。"

  • 二是任人唯亲,不给谋士发挥机会

陈平及多位改投刘邦者评说项羽时,都认为项羽用人非项姓至亲不用,根本不给谋士机会,“虽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许多人在项羽手下得不到发挥机会,郁郁不得志。

  • 三是反复无常,不能始终如一执行计谋

如,分封诸侯后,范增建议项羽绝不放刘邦去封地,把刘邦困在自己眼皮底下,可范增一出差,项羽就听信张良等人之言,放刘邦去了汉中,最终放虎归山。又如,鸿门宴前范增与项羽商量要在酒宴上除掉刘邦,可项羽听信其他人的话,临时改变主意,放过了刘邦。

  • 四是多疑猜忌,反中别人计策

公元204年初,楚军数次切断汉军粮道,刘邦被困于荥阳,向项羽请和。范增建议项羽不同意刘邦请和,而是急攻荥阳,汉军岌岌可危。陈平使用反间计,诱使项羽上当,怀疑范增与刘邦暗中勾结。范增被夺去权力,大怒,辞归家乡为民,未走到彭城,背上生毒疮发作而死。从此,楚军开始走下坡路,项羽最终自刎乌江。

综上所述,项羽因为性格上的缺陷,使得他自特勇猛无敌,不重视谋士,也不重视用谋,性挌反复多疑,谋士们的才智难以发挥,或者即使计谋得以实施,在项羽看来,也不如武将们的战功耀眼,所以难以得到提拔。


品鉴不凡


同样论功行赏制,为什么项羽谋士很难被提拔?而刘邦谋士却官居要职?我今天就不说那些烂大街的原因,从另一个角度来说。

个人愚见,答案是:两人出生和成长决定了视野,对谋士和武将人使用点不一样。

首先,我们看看他们两个主角的简历:

1、项羽(公元前232-202年)。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早年随父项梁起义,中途父战死,羽独挡一面,各种大破秦军,秦亡。羽称:西楚霸王,以为图的天下,却被小弟刘邦干败,乌江自刎而死。古人评价“羽之神勇,千古无二”.

2、刘邦(公元前256-前195年)。沛县丰邑中阳里人,刘邦出生农家,一个小泗水亭长起家,后投靠项羽,被封武安侯(做过项羽小弟),秦亡,被封汉王(剧本感觉和几百年后刘备一样),统治巴蜀汉中一代。后翅膀硬了要和项羽扳手腕,一顿操作经历四年干败项羽,建立西汉称帝。

所以,从上面看出,项羽相比于刘邦绝对是豪门(有个好爹和爷爷,家底丰厚)。刘邦一个市井小民,各种操作逆袭(这是当下最受欢迎的故事)。 项羽打小家底丰厚,不好学、兵法略知一二,身高八尺,力能抗鼎、穷兵黩武(典型的富三代)。 所以起义后,相对来说:由于个人原因,自己有一定能力懂点兵法,家大业大,你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穷书生就别在我面前显摆,大战靠的是武力解决,所以重要武将(典型的匹夫之勇,当一个独挡一方的将足够)。

刘邦,大小一个市井无奈,明白人为人处事的各种圆滑之道,自己不是典型的富二代,和几百年后的刘备一样,动不动就哭,博取同情心。 自己知道必须借助别人力量,重要张良,陈平,萧何等谋士,重要韩行、曹参、夏侯婴等武将,所谓得人心则得天下,所以最后小弟干败老大,顺利上位。

最后总结:项羽和刘邦不同属于一个阶级,项羽典型富三代,刘邦典型市井无赖,所以项羽的优越感无需多求人协做,大小就缺乏对人情世故的理解之道,刘邦小无赖,比须借助别人力量才能翻身,打小就深知为人处事方式的重要性。 归根结底:用人项羽比刘邦差了一个等级。





史记补丁


项羽个人的武功太厉害了。每临战阵,他必然是身先士卒,带头冲杀,所到之处,敌军无不溃败。超强的个人能力也让项羽轻视谋士们的作用。

范增是谋士中的顶尖人物,项梁对他言听计从,很是尊重。项梁战死后,项羽虽然表面上尊称范增为亚父,实则屡屡弃用范增的良谋,结果在鸿门宴上把范增的话当耳旁风,放过了刘邦,直接导致了自己的失败结局。

弃项羽投刘邦的韩信,准确的分析出了项羽的缺点。归结起来就是:匹夫之勇,妇人之仁。项羽待人很恭敬慈爱,别人有病他会很难过。但如果别人有了军功应当封赏,他却把大印都快给玩废了,还不舍得赏给人家。

忍受不了项羽猜疑的范增怒而返乡,结果气大伤身,病死途中。刘邦后来得意的说:"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所擒也。″国士无双的韩信曾经长时间在项羽帐下做事,他多次向项羽献计,项羽均不予理睬。韩信这块金子在项羽那里根本就沒机会放光。

陈平的智谋仅略逊于张良,他也曾是项羽手下的谋士,还是因为在项羽那里无法得到信任而转投刘邦。项羽失败的根本原因就是不会用人,而且器量太狭小。他手里把握着大量的金银珠宝,却不舍得分发给众人。

有功之人得不到及时的封赏,多谋之士献计得不到采纳。项羽一味只靠自己的蛮力来支撑大局,直到兵败垓下。仍然执迷不悟,还在大呼:″非战之罪。″吝啬抠门的项羽冤家路窄,对上了挥金如土的刘邦。他怎么可能不失败呢。





大河桥下流


项羽旁边除了范增,虽还其他谋士,如陈平、韩信等都算谋士,可是项羽不重用他们,

为什么呢?就算有一些谋士,为什么都投靠刘邦了呢?首先:项羽太过自信,刚愎自用。项羽只相信自己,不相信别人,甚至觉得没有人比他强,是一个自大的人,所以他不经常听取谋士的意见。再次:项羽相信枪杆子是硬道理。所以他从心里就认为只要会打仗,其它都不重要。所以对谋士也不是很看重。再次:多疑。范增是项羽最后唯一的一个谋士,可是刘邦的反间计也让项羽不再信任范增。所以可以看出项羽用人多疑,对别人不放心,什么都要自己做决定。可是所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最后:项羽不注重谋士,使谋士流失。陈平、韩信等本都是项羽手下的人,可他们都在项羽手下没有作为,实现不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项羽又不听他们的建议。于是他们只好离开项羽。主要原因,项羽过度自信,刚愎自用。像王立群说:他是一个军事家,但不不是一个政治家!



譚天说帝


因为项羽对手下将信将疑,杯弓蛇影,看到自己一起多年出深入死的战友,都已投降刘邦,更对其他人等也不放心。恰好此时张良用下反间计,史记中说:项王使者来,为太牢具,举欲进之。见使者,详惊愕曰: "吾以为亚父使者,乃反项王使者。"更持去,以恶食食项王使者。使者归报项王,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范增大怒,曰: "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

"项王许之。行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另外范增也有自身的缺点:其一,范增反客为主,他不知道只有从心里劝说项羽称帝,才能最终消灭刘邦,只是意气用事。他以命令的口吻要项羽攻打刘邦: "急击勿失\

南叔NH


项籍(西楚)这边并非论功行赏哦。

项籍这边一直是裙带关系,季父项缠任左令尹,还有项它、项襄虽然不知道什么官职,应该也是三公级别的大官。

高层除了项氏宗亲,就是项籍乡亲故旧,几乎都是清一色的淮北老乡,比如龙且担任大司马。

与一般人印象不一样项籍并不是江东人而是淮北人,他只是去江东避难而已,所谓江东子弟没有一个当大官的,也就是流血流汗有份,吃香喝辣没份。

范增就是江西一带的,由始至终没有进入权力中心,最后还被排挤走了,可见项籍集团是论亲不论功的。

反观刘邦这边,虽然丰沛功臣占了一半,但非丰沛还是有一半的比例。

萧何一开始就是大管家,至于张良,实际上张良由始至终并没有当官,而是刘邦私人谋士。

而陈平,实际上在楚汉战争期间只是一个中级官员而已。

汉营有个惯例,但凡从别的阵营跳槽的,都授予原来级别的官职,所以陈平原先是西楚的都尉,在汉营直接变成护军中尉,韩信在西楚是执戟郎中,到了汉营就是连敖典客。

后面韩信由于建言得力,火线升官,从连敖典客到治粟都尉,再到将军、左丞相、相国。

可见汉营论功行赏。


长岛男爵


这个东西说起来的话跟西楚霸王项羽的脾气,以他那里的制度有很大的关系吧!嗯,当然有一样东西可能大家都会忽略掉,那就是当时对于谋士这个职业的看法!

我先说最后一样东西吧,当时的人对于谋士是什么样的看法?刘邦夺取天下以后,曾经把所有的工程叫他一起说了一句话,说你们都是替我打天下的兄弟!今天叫你们过来不是干其他的,你们把各自的功劳给说一下,我看把天下的这些土地呀,封邑呀,你们谁的功劳多谁就多拿!

结果在这其中功劳最大的是曹参,他拿了10600户的封邑,本来这件事情没什么,但是接下来刘邦做了一个骚操作,他跟张良说你是我夺取天下最大的工程,我该怎么奖赏你的到齐国的土地上面,你挑最富有的1万户人家,我直接给你!

刘邦曾经说过,他夺取天下离不开三个人的功劳,韩信,萧何,张良这三个人可以说是刘邦夺取天下的三驾马车!其他两个人还好说,但是这张良一跳出来要功劳的时候,所有的大臣都表示反对,为什么我没见过张良出过什么力呀?我们在战场上面杀敌流血,搞的差一点点都回不来了,合着回过头来你把1万多户的人家直接给他这个……司马迁曾经记载说这张良长得像个女人!

这件事情我们姑且不论在这之后张良是怎么处理的,你就可以看得出来,在楚汉战争时期谋士的地位到底有多么低!确实,刘邦说过决胜于千里之外,运筹帷幄于帐中!张良这个人很厉害,但除了刘邦你以外谁知道张良很厉害!真诚到打了仗了,(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要战场上去杀敌了,靠什么领功劳人头啊?没人头,你领什么功劳,你要敢随便乱领功劳,小心人家告你!

所以这种情况对应西楚霸王项羽,你看看是不是有一些有苦说不出的感觉!确实,西楚霸王项羽也有自己的谋士,比如说亚父范增就是一个比较著名的谋士,当然肯定还有其他的人,可问题就是基础霸王项羽,他要真的给自己这些谋士奖励的话,他该给什么东西好呢?一场战争打赢了,那确实这里面有你出谋划策的功劳,但是其他人都不知道!楚汉战争不是三国!三国时期那个时候谋士的地位很重要,这一点无可厚非,人家许褚一辈子就只进中曹操,结果荀彧过来他还得乖乖装孙子!但是这也是经过好多年的发展以后,人们在内心形成了一种意识!这个意识是需要时间去培养的,此时所有人刚刚从战国时期那个满身都是肌肉,甚至脑子里面都是肌肉的那个时代过来,你叫他们去接受谋士这样一个职业!那对不起!你就算说的天花乱坠,人家也不会承认啊!

而且西楚霸王项羽有一个什么毛病,那韩信说他的妇人之仁!

西楚霸王项羽他最让人诟病的一件事情就是他的手下立了功劳,然后要给他封赏了,所以当时的部门给他造了一个观音或者一个兵符西楚霸王项羽能把这个兵符,官印一直放在手上摸索来摸索去,把它给磨圆了,他都不舍得给自己的部下!

这一点西楚霸王项羽是真的输给了刘邦,刘邦这个人给东西那是真的好爽!你要是对他有功劳,刘邦二话不说直接给你东西!而且他还嫌给的少!

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刘邦在彭城之战里面被西楚霸王项羽打了个大半,回过头来他说函谷关以东的土地我都不要了,谁能帮我打败项羽,我就把这土地直接给他!结果引出来三个人!韩信,彭越,英布!就这三个人在击败西楚霸王项羽的这件事情上出了大功劳了!虽然在这之后刘邦有找他们清算的嫌疑,但是刘邦确实把土地给他们了!

当然最后一点就是,西楚霸王项羽这个人太重视军事了!本身他就是将门虎子,他的对于军事这方面就特别敏感,反而对于政治呢,有一些相当于弱智一样的极品!尤其是他对待楚怀王的政策上!你再傻你也不能把你主子给勒死是不是?而且还干的这么光明正大,这不明摆着别人有了借口去攻打你吗?

在对待谋士这个职业上,他只尊敬范增其她的人,他一概都不接受!他为什么尊敬范增?因为范增是他的亚父!也就是仅次于父亲的意思!也就是因为这个意思,西楚霸王项羽才尊敬范增,可范增真的要跟他提意见的时候,他哪回是真正听过的叫他杀刘邦不杀,叫他去关中称王,也不去!最后被活活气的只能自己在军队回老家,半路,得病死了!

你像刘邦,人家就不要脸了!就是因为这个不要脸,所以他特别重视谋士,为啥我要抽阴谋诡计的时候,我还不得靠其他人帮我想办法!也正是因为这臭不要脸的性格,所以刘邦对于这些谋士反而比西蜀霸王项羽来得更加开放,没有什么鬼主演,赶紧跟我说,如果有用我直接重用你!You点作为刘邦身边的最重要的谋士,陈平一直都特别有话语权!他就是一个整天出阴谋诡计的人,最后这个人出阴谋诡计出到什么地步,连他自己都承认这一辈子阴谋诡计没少出,以后自己的子孙后代万一出了什么事情,一辈子都别想把自己的爵位给要回来!


漩涡鸣人yy


自信与自负

首先,哪怕刘邦这边,张良、陈平的官也远远比不上萧何、韩信、

其次,作为谋士,其主要作用是参谋,也就是出谋划策,但采用不采用,是主公的事情,也就是说,主公来决定这个计策用以不用。所以谋士的功劳,有一大半得算在主公身上。

无疑项羽是一个成功人士,他自信甚至自负,所以他不容易听得进别人的意见,往往以自己的判断为中心,而这就大大制约了谋士的发挥,对于谋士而言,其计谋就是对主公的补缺,如果主公不采纳,那么什么计谋也多是空谈。

这就好比,三国时曹操有郭嘉,但如果袁绍听从田丰,吕布听从陈宫,那么曹操很可能就败了,这能说明田丰、陈宫比郭嘉厉害,一般不这么认为,一般只认为袁绍、吕布不如曹操。

项羽不提拔谋士,其实是对自己有足够自信。这不同带兵打仗,项羽自己打仗在厉害,也不可能分别带两路兵马到两个地方打仗,但如果他对自己的能力自信,那么他就可以不采纳其他的计谋。


叶飘刀


失败原因:

误封天下,没有论功行赏。

误封和失封给项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这导致他流失了很多优秀的部下,也让他做出了很多错误的决策。

最重自尊,不容逆耳。

项羽这个人非常自尊,你稍微伤了他的自尊,他绝不会放过你。这个“说者”提了这么一个好的建议,说了一个“沐猴而冠”,就落了这么样的一个下场,原因就在于他犯了项羽的大忌。项羽这个人容不得别人对他说个“不”字,别人说一个“不”,他一定很难接受。这样一来,谁敢给项羽提意见啊?

刚愎自用,失察失人。

性格决定命运。一个人的性格可以成就他的事业,也可以损伤他的事业。项羽的性格中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过于自信,刚愎自用。自信是人性的一个优点。一个人如果没有自信,他什么事情也完不成,因为有自信,你才能以百折不挠的勇气去克服在实现人生目标过程中的所有困难和障碍,所以,没有自信是不行的。但是,如果你的自信过了头,那就坏了,自信过了头就成了谬误,就是刚愎自用。

项羽的天赋与不幸。

能征惯战、少年得志、内外失聪,导致了他的过度自信,这些天赋虽然是好的,但物极必反,过度自信让他屡屡战败。

用人不察,只图报恩。

重用亲信是人类无法克服的一种天性。因为,亲信为人熟悉,熟悉带来信任。但是,为了所谓的信任而重用无能的亲信,特别是在关乎事业成败、个人生死的重大问题上重用无能的亲信,那可就是愚蠢至极!但不幸的是,项羽就犯了这样的错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