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東西湖方艙醫院休艙:“他們平安,我才放心”


武漢東西湖方艙醫院休艙:“他們平安,我才放心”

8日,武漢體育中心方艙醫院,貴州醫療隊的葉青與康復患者分別時落淚,她試圖擦拭淚水。 新華社記者 肖藝九攝


武漢東西湖方艙醫院休艙:“他們平安,我才放心”

7日,東西湖方艙醫院,值勤民警向轉院的最後一批患者敬禮告別。 本報記者 張武軍攝


武漢東西湖方艙醫院休艙:“他們平安,我才放心”

8日,工作人員在已清空的武漢體育中心方艙醫院裡清理消毒。 柯 皓攝(影像中國)

3月7日下午3點14分,武漢市東西湖方艙醫院門口,載著59名新冠肺炎患者的兩輛大巴緩緩啟動,宣告武漢首批最大規模方艙醫院收治“清零”。民警張警星站在原地,對著遠去的車輛敬了一個禮。

位於武漢客廳的東西湖方艙醫院,是武漢市最早徵用改建的方艙醫院之一,由武漢大學中南醫院牽頭3天內建成。

進入休艙倒計時,山東省援助湖北護理專業醫療隊護士長唐曉培看著患者離開的艙門,喃喃地說:“他們當時就是在這個通道登記信息、辦理入住的。”

“期待不戴口罩與你相聚”

“731、806……”7日下午2點,方艙廣播在清點患者床號。記者穿過三道單開門,進入方艙內部。轉去雷神山醫院的患者在此集中。4個小時前,最後一批25名患者治癒出艙。

“希望能快點健康回家。”64歲的患者李臘梅打扮得很精神,在醫護人員幫助下打包行李。“大家對我這麼照料,有些捨不得。”

9歲的俊葉2月19日和家人一起進艙,是艙內年齡最小的患者。“在這吃得蠻好,今天大人好像比平時開心一點。”俊葉說。

3月1日,C區床位清空。5天后,A區剩餘20名患者轉到B區,清艙節奏加快。“看到病人好轉是最開心的事。”現場一位醫護人員說。

據瞭解,東西湖方艙2月7日開艙,累計收治患者1760人,治癒患者868人。

寧夏援鄂護理醫療隊護士侯月珍說,前兩天治癒出艙的患者黃玲已經成了她的姐妹。“黃玲和丈夫、女兒分住在方艙不同區,身體難受、心裡牽掛,剛來時總偷偷流眼淚,我就多關心多安慰她”。黃玲是武漢最早搶救新冠肺炎患者的醫護人員之一。沒多久,侯月珍就接到了黃玲的報喜微信,“轉陰了,期待不戴口罩與你相聚。”

此刻,在場醫護人員守候在離去通道的一側,每個人都能說出一兩個這樣的故事。

唐曉培揹著一個自制的紫色布袋,裡面裝著送給出艙患者的中藥香囊,寫著“平安”二字。“2月9日我們山東隊開始上崗,今天榮幸地守了最後一班。”她說,有患者走近觀察她的眼睛,說要記住她是姐姐還是妹妹。

“開艙。”下午3點10分,患者排隊走出艙門,時不時聽到“謝謝”“加油”。一位穿著橘紅色外套的患者說,“今天穿了春天的顏色。”

“比平時更忙,但心裡高興”

下午4點26分,記者收到方艙民警楊艾兵的微信,“我們到了。”方艙剩餘59名患者已經轉往雷神山醫院。楊艾兵負責1號車患者,“比平時更忙,但心裡高興。”

24歲的楊艾兵是武漢市公安局東西湖區分局巡警大隊的輔警,2月25日作為第二批執勤警力進入方艙輪換。他對一位陳姓患者印象深刻,“他拉著我的手說‘你們對我真好’,但我們只是做了件小事”。楊艾兵瞭解到這名患者有糖尿病不能吃甜食,就及時為他更換食譜,並統計了艙內哪些患者有特殊飲食需求。

“方艙民警工作內容很細緻。”東西湖區分局政治處民警董宏祥告訴記者,“我們想把艙內打造成臨時生活社區,患者就是居民,大家都是鄰居,有需求就找警察幫忙。”

記者看到,艙內裝飾很溫馨。牆上貼著一封封手寫的感謝信,還有不少勵志的漫畫標語。

負責護送患者的方艙護理部人員張小敏,正和雷神山醫院的工作人員交接轉院事宜。“第一批入住患者名單就是我整理的,要有始有終。”張小敏是中南醫院的一名護士,開艙第一天從下午4點忙到第二天凌晨3點,一個月來已經參與過2次大批量患者轉運工作。“相處久了和患者很親近,他們平安,我才放心。”她說。

艙外,藥房的醫護人員正在對醫療物資進行最後一輪盤存,要在休艙前完成這項工作。“我們2月4日就進艙了。”26歲的劉朋說,很長一段時間,要從早上8點忙到深夜2點,“來了就要幹好”。

方艙門口搭建的帳篷前,標註著“護理部”“院感部”等,其中有一間叫“指揮部”,3月8日上午,方艙各部門負責人在此例行開了晨會,出艙患者的情況跟進與後續工作部署,一步都不能落下。

最初的場景仍歷歷在目——

2月4日,武漢公佈改建武漢客廳為東西湖方艙醫院,同一天,中南醫院副院長章軍建緊急調任東西湖方艙醫院院長。沒有可借鑑經驗,大家只有一個目標——將一個1.6萬平方米的空曠展廳,改建成收治2000名患者的醫院。

3月8日中午12點,東西湖方艙醫院正式休艙。據瞭解,截至3月8日下午,武漢已有11家方艙醫院休艙,患者陸續分流到定點醫院,剩餘方艙醫院累計在院患者還剩100多人。

(部分患者名字為化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