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觸了1000多個孩子,才知道幼升小衝刺衝的是這些

接觸了1000多個孩子,才知道幼升小衝刺衝的是這些

繫鞋帶這件事,

有幾個孩子能獨立完成呢?

文 | 苗小苗

距離2020屆小學生上學的日子,

倒計時只有7個多月了,

你家孩子準備好了嗎?

當孩子的專注力、邏輯能力提升了,

媽媽還擔心孩子學習不好嗎?

當孩子的自理能力、溝通能力提升了,

媽媽還擔心孩子不能適應新環境嗎?

當孩子的規則意識和領導力提升了,

媽媽還擔心孩子不能脫穎而出嗎?

今天就讓幾古旗下幼升小品牌升升學園的老師們,

帶您深入瞭解“幼升小銜接“、”外小衝刺“背後真正的意義。

文末我們還送出“100個家長最關心的幼升小問題”答案

公立學校VS私立學校應該怎麼選?

孩子晚一年入學到底好不好?

2020年外小錄取預測趨勢……

如果你也關注這些,不要錯過。

過去2個月,我們採寫了一系列幼升小的深度報道:

第1篇:雖然只有4%的可能,媽媽還是希望你能上外小呀!

第2篇:在幼升小這條路上前仆後繼的家長們,要過的第一道坎兒。

第3篇: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外小這些題可以把娃考哭!

第4篇:琢玉記 | 幼升小媽媽們“羨慕鏈”背後的努力。

接觸了1000多個孩子,才知道幼升小衝刺衝的是這些

如果您的孩子正面臨幼升小,

可以接受一下幾個來自靈魂的拷問

1.你和娃聊過幼升小嗎?娃對上小學是怎麼理解的呢?

2.娃在幼兒園時有注意力不集中,上課坐不住的問題嗎?

3.娃能清晰理解老師或家人的指令嗎?

4.娃的表達邏輯怎麼樣?可否能清楚地敘述一件事情?

5.平時娃的生活自理能力怎麼樣?

市面上的幼升小銜接基本分為兩類:

一是學拼音、加減法等基礎知識,

二是以培養孩子的各項能力為導向。

在這裡,專注於“幼升小銜接”、“外小衝刺班”領域3年的柴老師,想認真負責地告訴更多的家長:一定是選擇以培養孩子的各項能力為導向。

實際上,這也是武漢最好的小學——武漢外國語學校的選拔標準:

更看重孩子的“能力”,而非“技能”。

假設孩子只是提前學了拼音和識字,

其他的能力項並沒有培養,

很可能在小學二三年級成績就會掉下來。

因為,他提前習得的並非“學習的能力”,

而只是比同齡人多儲備了一些知識量,

當學習能力比較強的同齡孩子,

同樣學習了這些知識後,

他便不再具備優勢了。

升升學園的老師這幾年,

接觸了上千個跨越幼升小的孩子,

她們最有發言權,聽聽她們的專業意見。

核心價值篇

幼師的素養最重要

接觸了1000多個孩子,才知道幼升小衝刺衝的是這些

採訪對象:馬老師

觀點:孩子需要一個耐心、理解、懂他的老師

教育局要求的《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幾乎是很少有孩子能達標的。五大領域: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中涵蓋了孩子的身心、動作發展,傾聽與表述、閱讀與書寫準備、人際交往、社會適應、科學探究、數學認知、感受與欣賞、表現與創造,家長麼也可以從這些方面去觀察一下自己的孩子,大概能達到什麼樣的水準。

我們的課堂是幫助孩子在五大領域的基礎上發展七大能力: 領導力、表達力、創造力、專注力、運動力、邏輯力、自理力,和學拼音識字不一樣的是這些能力是孩子的“硬件本領”,讓孩子從幼兒園學習過渡到小學學習的環境中能夠適應並更好地吸收知識

升升學園的老師全部來自教育專業,擁有行業至少5年的從業經驗,並要求輔修兒童心理學,老師要觀察、理解孩子;課堂容班率較低,

最多12個孩子/班,一主一輔兩位老師能夠很細緻地關注到孩子,根據孩子的自身特點給出個性化的指導,基本上6節課下來,孩子就能看到明顯的變化。

接觸了1000多個孩子,才知道幼升小衝刺衝的是這些

課堂上孩子的一舉一動都被輔助老師詳細記錄下來,正是這些舉動客觀地讓家長們更瞭解自己的孩子。

認知篇

有些事錯過再也不能重來

接觸了1000多個孩子,才知道幼升小衝刺衝的是這些

採訪對象:SiSi老師

觀點:家庭有正確的認知,孩子才有健康的人生。

sisi老師06年畢業後,便開始在公立學校任職英語老師,帶高中部的孩子。當時,她有一個非常深刻的感受:兩級分化嚴重,同樣年齡的孩子,差異化非常大。樂觀積極,蓬勃向上的孩子並不多,大部分孩子被動、厭學、找不到人生方向、日復一日地混日子,她感到異常震驚。

當她嘗試用自己的教育熱情去引導這些孩子時,發現很難再去改變這些心智已經成熟的孩子,而造成孩子心理及行為消極的最大問題竟然大多來自於“家庭”。

心理健康的孩子,遇到挫折,他會站起來,不會輕易放棄,這些孩子的家庭往往父母關係、親子關係都不錯,他們獲得了足夠的愛、關注和尊重,擁有獨立的人格;而心理和人格不夠健全的孩子,會習慣性逃避問題,內心沒有安全感,對人生也沒有規劃和熱情,這些孩子多半都會各有各的家庭教育問題

有的被家庭過於寵溺、保護過度,出了家門難以適應社會的殘酷;有的父母過於忙碌,沒有給到孩子應有的關注和尊重,孩子自暴自棄;還有的從小接受的就是灌輸式教育,習慣了被動接受,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

這樣的經歷,讓sisi老師感觸到家庭教育的指導太重要了!

sisi老師說:“3-6歲的孩子正是性格和習慣養成的階段,需要老師的正確引導和家長足夠的配合。我們可以看到孩子的言行舉止就像是家長的小影子,家長首先要客觀看待自己的孩子,不期望過高給孩子壓力,也不要妄自菲薄對孩子沒有信心,再就是家長要學習瞭解孩子每個年齡段敏感期,去配合老師培養孩子的行為習慣。”

許多家庭都認為,給孩子吃最好的東西,穿最貴的衣服,過最好的生活,他就會成為最好的孩子,並不是這樣的!正確的方式應該是:根據自己對孩子的瞭解,提前做好規劃,用正確的方法去幫助孩子提升短板,發揮優勢,讓他更加自信,逐漸肯定自己的能力,堅定自己的目標。

成長路上,老師們的引導只是開場,家庭教育才是最重要的主場。

接觸了1000多個孩子,才知道幼升小衝刺衝的是這些

△課間,一位小姑娘在教小朋友們跳舞,“領導力”的體現正在萌芽。

接觸了1000多個孩子,才知道幼升小衝刺衝的是這些

△這是下課後被我們偷偷捕捉到的一幕,沒有老師在場,小老師的指導透著專業範兒,在這樣一個沉浸式的環境裡,孩子天然的“潛能”被激發出來。

踐行篇

習慣養成,終身受益

接觸了1000多個孩子,才知道幼升小衝刺衝的是這些

採訪對象:CoCo老師

觀點:站在一個家長的角度,影響更多的家庭。

CoCo老師的孩子也正在經歷幼升小,家長的角色常常幫助她更有代入感地去考慮一個家庭及孩子真正需要的幫助。

通過她日常的觀察,她發現很多家長在家庭教育上“有心無力”:雖然願意給孩子陪伴,卻沒有方向和方法。家長往往自帶濾鏡,覺得自己的娃哪兒都好,無法客觀地認知孩子的優缺點。

上小學後,孩子們普遍的問題集中在:沒有自主意識,比如放學後不知道寫作業,每天需要家長跟在屁股後面催;心理脆弱,說不得半句重話,因為大多數孩子生活在“表揚環境”中;沒有主見,做什麼都尋求媽媽的幫助……

這些問題,如果老師和家長能夠提前做好引導,結果就會不一樣:從小培養自主意識,告訴孩子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並及時肯定孩子的主動性,對他進行鼓勵,他就會做得越來越好;孩子犯錯時,正面面對孩子的“情緒問題”,平等溝通不逃避,而不是簡單粗暴地對了就表揚,錯了就打罵;多給孩子一個選擇,引導讓孩子在A和B中選擇一個,而不是常常幫孩子去做選擇。

學科知識雖然重要,行為習慣卻更加重要。家長先學習對的教育方式,才能用正確的方式去陪伴孩子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