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鍋上的家庭》|深度剖析家庭矛盾根源,重建幸福家庭

《熱鍋上的家庭》這本書,作者是一對師徒,師父名叫卡爾,是美國的一位醫學博士,也是一位精神醫學教授。徒弟名叫奧古斯都,原本是卡爾的實習生,後來由師徒關係發展成了合作關係。

作者用講故事的方式,講述了大衛一家重新建立家庭秩序的故事。他們是怎樣從四分五裂的局面,通過求助家庭治療師,最後解決了矛盾和問題,讓家庭迴歸正軌。

藉由大衛一家所面臨的家庭矛盾,作者帶我們認識了家庭治療的全過程,也向我們解釋了為什麼每個人都逃離不掉家庭系統對自己的影響。

《熱鍋上的家庭》|深度剖析家庭矛盾根源,重建幸福家庭

接下來,我從三個部分來解讀這本《熱鍋上的家庭》:

第一部分,什麼是家庭結構?為什麼說所有的家庭矛盾都源自於家庭結構出了問題?

第二部分,作者在整本書中貫穿了大衛一家的家庭治療過程,我們來看看,大衛一家的矛盾都有哪些,是不是你也有這些矛盾,最後作者是怎麼通過家庭治療的方式來解決這些矛盾的。

第三部分,我們重點來講,為什麼一個家庭裡的矛盾,每個人都有份。


01 家庭矛盾,源於家庭結構出問題


首先來說一說什麼是家庭結構。

每一個家庭都有自己特殊的構成,比如說:有的家庭有一個孩子,有的家庭有兩個或是三個;有的家庭是三代同堂住在一起,有的是小家庭獨立門戶;有的是單親家庭,還有的是單親之間的重組家庭等等。

不管這個家庭是一個什麼樣的結構,都可以用“階層”這個詞來統稱。家庭成員再多或是再少,都是有階層劃分的。而階層的基礎,是“權力”。

也就是說,處於一個家庭中階層比較高的那個人,擁有最高的權力,然後依次往下遞減。

通常來講,一個家庭中權力最高的肯定是父親或者母親。當子女長大成人了,父母也老了之後,這個權力會有一個交接,轉移到子女手上。

如果是那種三代同堂的家庭,輩分最高的長輩,如果頭腦還比較清醒,又有一定的能力,也有可能會成為這個家掌控權力的人。

假如一個家庭的階層是混亂不清的,或者當一些成員的階層受到侵犯的時候,那麼,家中某位成員的心理就會產生偏差,矛盾也會就此產生。

打個比方,假如一個家庭中,母親不斷地在子女面前說丈夫的種種不好,那就等於是跟子女站在了同一條戰線上,在聯手對抗這個家的男主人。

其實這種情況特別常見,很多媽媽都非常喜歡在孩子面前吐槽老公,或者是跟孩子傾訴自己在她們父親那裡受的委屈。

在作者看來,如果母親這樣做,就等於是冒犯了一個家庭的階層結構。

再比如說,如果大家庭中的奶奶,經常在孫子輩面前說自己媳婦兒這不好那不好的,也就等於是在聯合孩子一起對抗孩子的母親。

這種情況也很常見,很多婆媳矛盾都是這麼引起的。通常我們會覺得,是因為這個奶奶說了媳婦兒壞話,引發了婆媳矛盾。

但作者告訴你,本質上是因為這個奶奶把家庭的階級層次搞亂了,所以才引發的矛盾,甚至還會引起夫妻之間的矛盾。

作者師徒倆經常會接待各種各樣前來尋求治療的家庭,他們發現,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家庭結構和家庭規則,就像一個公司一樣,它的模式是長年累月塑造起來的。如果對原來的形態結構感到滿意的話,他們也就不會來尋求治療了。

所以作者認為,不管什麼矛盾,都是因為家庭結構出了問題,可以說,所有的家庭矛盾都是“家庭結構之戰”。

你可能會說,我結婚成家了,獨立門戶了,或者我搬出來自己住了,不就能脫離家庭結構了嗎?不就沒有矛盾了嗎?

《熱鍋上的家庭》|深度剖析家庭矛盾根源,重建幸福家庭

還真沒有這麼簡單!這本書的作者認為,沒有人能脫離家庭結構來談論幸福感。這一點我也很認同。

《安全感》這本書裡提到了一個觀點——你的安全感很大一部分來自於你身邊的“重要他人”。

什麼是“重要他人”呢?就是能跟我們保持一個手臂以內親密距離的人,大概就是30-50釐米的樣子。當對方拍你的背部或是撫摸你的背部,你不會覺得尷尬不安,那這個人就很有可能是你的重要他人。

你可以試著想一下,這樣的人,大多應該是你的家人,或是你的伴侶。

所以,《熱鍋上的家庭》這本書的作者奧古斯都和卡爾所說的“家庭治療”,就是以家庭為對象的團體心理治療,一般情況下,每位家庭成員都需要出席,這樣治療才能順利展開。

在《熱鍋上的家庭》這本書裡,貫穿了大衛一家的家庭治療過程。接下來,我們就深入到大衛的家庭中去,看看他家都有哪些矛盾,是不是你的家庭中也有這些矛盾,作者是怎麼通過家庭治療的方式來幫助大衛一家解決這些矛盾的。

02 青春期的叛逆女兒,孩子天然想做家庭的保護神


大衛是一名金牌律師,他的妻子叫卡羅琳,夫妻倆有三個孩子:大女兒克勞迪婭16歲,正處於青春叛逆期;二兒子叫丹,11歲,非常調皮;小女兒勞拉,才6歲。

大衛一家之所以要來進行家庭治療,是因為16歲的大女兒克勞迪婭最近進入青春期,變得非常叛逆。經常跟媽媽吵架,還時不時就要離家出走、夜不歸宿。

有一次,她甚至鬧著要自殺。這可把大衛夫妻倆嚇壞了,他們倆嘗試了各種方法,仍然無濟於事,最後不得不來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

家庭治療的第一回合,大衛和卡羅琳只帶了兩個女兒來到作者的辦公室,作者就問他倆,“你們怎麼沒把兒子帶來呢?”夫妻倆很不在乎地說,“哦,兒子在上課外輔導班呢,再說,他也沒必要參加吧,畢竟我們今天討論的是我大女兒的問題。”

但作者還是堅持,一定要等大衛的兒子來了之後,才能進行正式的家庭治療,因為這整個過程是要求全家人參與的。

於是,這一家四口就在辦公室裡等丹。等待過程中,大家就隨意聊著天,結果聊著聊著呢,大女兒克勞迪婭和母親卡羅琳又吵起來了。幸好沒過多久,二兒子丹終於出現了。

作者讓男主人大衛先開場,說說這個家庭的矛盾情況。大衛很驚訝地說,“從我開始啊?要不從我太太先開始吧,她比較瞭解情況。”作者說,“不行,正因為你是個局外人,所以更應該從你開始。”

你看出來沒有?這個大衛和現代很多家庭中的父親角色很像,他們常常在參與家庭討論的時候感到不自在,而且經常會以各種藉口逃避矛盾,把焦點引到自己老婆身上。

就拿那部電視劇《都挺好》來說吧,倪大紅扮演的父親,每次家裡一出現矛盾或是爭執,他就藉口去上廁所,溜之大吉。導致最後一個家庭成為女主人的一言堂。

表面上看,是因為女主人太過強勢,實際上,男主人的逃避也是促使矛盾惡化的重要原因。

《熱鍋上的家庭》|深度剖析家庭矛盾根源,重建幸福家庭

在作者的敦促下,父親大衛逃無可逃,於是開始陳述了,他說,“我想我們家大體來說是相當平靜的,也很傳統,我是個十分忙碌的律師,所以我希望家裡的事情總是能很平順,實際上也通常是這樣,除了我們的大女兒克勞迪婭。”

說到這裡的時候,大衛就進行不下去了。作者轉而向他的兒子丹提問,“你能幫幫你爸爸嗎?你說說你對這個家有什麼看法呢?”

十一歲的丹一出場就語出驚人,一副小大人的派頭。他說,“通常呢,克勞迪婭會做些事,比如把房間弄得亂七八糟,把課本忘在學校,在外面待得太晚……然後媽媽就會對她大叫,克勞迪婭就會把自己關在房間裡生悶氣。

爸爸回來以後,克勞迪婭還是在樓上的房間裡,爸爸就會去問她怎麼回事,這時候,媽媽就會跟我抱怨爸爸袒護克勞迪婭。這之後大家就會彼此不說話。”

作者就進一步問丹,“那最近幾個月事情有什麼變化嗎?”

丹說,“現在姐姐不常住在家,她一生氣,就會對媽媽吼幾句,然後摔上門就走了,一兩天都不回來。如果爸爸也剛好在家,克勞迪婭走後不超過十分鐘,爸媽一定會吵起來。媽媽想要報警,爸爸不讓,說克勞迪婭不會有事的。”

作者問丹,“那爸媽吵架的時候,你在做什麼呢?”

丹說,“我還能做什麼呢?我只能把妹妹弄哭。因為只要妹妹一哭,爸爸媽媽就會立刻停止爭吵,然後過來哄妹妹。”

作者又問丹,“除了因為你姐姐克勞迪婭,你的父母還會因為別的事情吵架嗎?”丹想了想說,“好像也有別的事!媽媽非常不喜歡爸爸過度工作,但是爸爸總是在工作,他一回到家,就把自己關在房間裡加班,他真是喜歡工作!但媽媽從不對爸爸抱怨,只會跟我說。”

作者又反過來問,“那爸爸對媽媽有沒有什麼不滿呢?”丹想了一會,突然說,“有!我外婆!你知道,我外婆很老了,她非常難伺候,所以我媽就得常常去探望她。

爸爸不喜歡外婆總是指使媽媽做這做那的,而且也無法忍受電話費和機票錢。”

你別看這個名叫丹的男孩才十一歲,對家裡的情況簡直是瞭如指掌。作者問他,“你怎麼知道的?爸爸跟你說過嗎?”丹說,“我是無意間聽到爸爸跟克勞迪婭說的。”

說到這裡,矛盾就很清楚了。爸爸跟克勞迪婭抱怨媽媽,媽媽呢,跟丹抱怨爸爸,家裡就分成了兩派。表面上看,是女兒青春期叛逆的問題。

深層次的問題是,大衛和卡羅琳的夫妻關係已經矛盾重重,互相不滿意。而女兒只不過是充當了夫妻關係不和的替罪羊。

《熱鍋上的家庭》|深度剖析家庭矛盾根源,重建幸福家庭

在接下來的詢問中,也印證了這一點。

妻子卡羅琳一說到自己的婚姻就開始哭了起來,因為她也隱隱約約地感覺到婚姻出現了問題,但是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因為一切看起來都很正常。

作者就慢慢地引導卡羅琳,作者說,“從你兒子的敘述中,聽起來好像是你先生愛上了他的工作,而你在和你母親交往,是嗎?”卡羅琳很痛苦,回答說,“是的,我確實痛恨他的工作,他也確實痛恨我媽。”

所以矛盾的癥結就在於,大衛和卡羅琳結婚多年,兩人之間的溫度早就已經冷卻,甚至出現了很大的裂痕,但這對夫妻倆誰也不敢去觸碰他們自己的問題,因為他們害怕失去彼此。

於是就各退一步,各自找了個替代品——大衛沉迷於工作,卡羅琳則過度關注小孩跟母親。

尤其是大女兒克勞迪婭,她主動充當起了父母關係惡化的替罪羊,企圖解救父母的婚姻。因為媽媽一直不敢和爸爸吵,所以女兒一次又一次地激怒自己的媽媽,教會媽媽去反抗。

而一旦媽媽的這種憤怒被激起來的時候,她就離家出走了,這時候媽媽能夠跟爸爸吵一架了。

這個分析聽上去是不是很不可思議?

德國著名心理學家海靈格說過:“孩子天然就想做家庭的保護神”,很多充滿矛盾的家庭,子女會特別叛逆,有的小孩通過離家出走的方式,逼迫父母先把矛盾放到一邊,而團結起來。

針對克勞迪婭的問題,作者提出了一些解決方法——

首先,父母要表現出理解和包容的一面,對於已經長大成人的孩子,不要再過多地干涉他們的一舉一動。同時,父母在孩子面前也要更充分地表露自己的感受,讓孩子知道父母的困惑和問題。

其次,孩子也需要改變。他們要意識到長大成人意味著更多的責任,遇到問題不要一味怪罪父母,而要懂得跟父母協商解決。

第三點,在家裡要建立一個新的語言系統。在說話的時候,只談論感受,不要只是發洩情緒。比如,母親卡羅琳不應該說,克勞迪婭只會偷懶。而應該說,我在廚房裡忙不過來,你能來幫我嗎?

最後,不管遇到什麼矛盾,不要把矛頭對準某一個人。把家庭看做一個整體,遇到問題,大家一起商量解決。

03 傲慢無禮的兒子,在父子關係中找到合適定位

家庭治療到這裡,大衛一家的母女關係得到了一定的緩和。但是,家庭矛盾並沒有完全終止,沒過多久,二兒子丹又成為了父母關係不和的第二個替罪羊。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有一天晚上,丹在睡覺前想起第二天要借姐姐的自行車。他就出來對樓下的爸爸大喊,想請爸爸幫自己寫張字條放在桌子上,好讓姐姐回家的時候可以看到。

爸爸就說,你自己下來寫吧。但這個時候呢,媽媽也在另一個房間大喊,呵斥丹趕緊上床睡覺,不要下樓。於是,丹就只能喊爸爸上樓來拿紙條。爸爸正準備上樓的時候,媽媽又叫爸爸不要上樓。

那爸爸不上樓的話,丹就只能自己下去寫,丹就問爸爸,“我能下去嗎?”爸爸說,可以。媽媽說,不可以。十一歲的丹感到很矛盾,就又問了爸爸一遍。爸爸說,你自己決定要不要下樓吧。

《熱鍋上的家庭》|深度剖析家庭矛盾根源,重建幸福家庭

整個事情就是圍繞著這張字條該不該寫,應該由誰來寫而發生的。簡直是一件小到不能再小的事情,卻讓三個人之間發生了衝突。於是,他們再次來到了作者的治療室。

這一次,作者明確重申了大衛夫婦存在的問題。表面上,他們倆並沒有對話,沒有任何爭執,實際上,是因為害怕直面衝突。

所以才會把兒子夾在中間,讓他當傳聲筒,間接地表達對彼此的不滿。

在作者指出了大衛夫婦的問題之後,丹開始沾沾自喜了。他認為自己沒有問題,全都是父母的錯,然後就對父母變得傲慢無禮。

尤其是對父親,丹抱著嘲諷的態度,甚至連父親鋸木板的方式他都瞧不起。

丹的問題,一方面是由於父母關係長期不和導致的。另一方面,是由於父親平時跟丹相處的方式過於隨意,讓他覺得自己和父母是同輩關係。大衛想成為丹的朋友,而不是父親。用我們中國話來說,就是沒大沒小。

在作者的建議下,大衛和丹的父子關係進行了重新定位,比如進行摔跤。摔跤是一種既需要力量,又需要技巧的運動,在父子的交手中,大衛獲得了勝利。

丹不但沒有不高興,反而很興奮,他跟作者說,“你知道嗎?惠特克醫生,他比我想象中強壯多了,他擊敗了我!我以前都不知道他能擊敗我!”

意識到父親的強大之後,丹就能在父子關係中找到自己合適的定位了。這讓丹更有安全感,也讓他變得更友善了。

04 夫妻矛盾的唯一解決方法,關注自我成長

說到這裡,大衛和卡羅琳的婚姻問題還是沒有解決。從接受家庭治療開始,他們倆一直在逃避問題,寧願藉著子女對抗,也不願意面對彼此。但是情緒壓抑到一定程度,總會在某個點一觸即發。

在某一次面談中,卡羅琳終於說出了心裡的沮喪,她對丈夫說,“大衛,你下班回來時,我們都經過了辛苦的一天。

我每次都用心傾聽你在工作上的煩惱,為什麼你總是對我的煩惱無動於衷呢?你就只會隨便應付幾句,想趕快擺脫掉話題。”

大衛沉默了一會,鼓起勇氣問妻子,“你到底想要什麼?”這個語氣特別像大人對待不聽話的孩子,很不耐煩。卡羅琳一聽更氣了。倆人又吵了起來,雙方都很痛苦。

過了一會兒,作者對卡羅琳說,“如果你能放棄從丈夫那兒獲得支持的想法,你的世界將會以你為中心,而不再是他。

這話一說出來,不僅沒安慰到卡羅琳,她反而哭得更絕望了。這確實是個非常殘酷的建議,但是你仔細想想,也的確是解決這一對夫妻間矛盾的唯一方法。

一個總是索取對方的關心和在乎,而另一個不知道如何給予,甚至壓根兒就不想給予。

《熱鍋上的家庭》|深度剖析家庭矛盾根源,重建幸福家庭

我這麼評價大衛,並沒有言過其實。在卡羅琳哭得這麼傷心的時候,他甚至沒有去給她一個擁抱。

但不管怎麼樣,經過這次痛哭,卡羅琳在一點一點地改變,她選擇了打破婚姻的和諧假象,關注自我的成長。

她開始獨自一個人睡覺,獨自一個人去參加聚會,她會把家務活分配一部分給丈夫和孩子,不再大包大攬到自己身上。她還開始參加進修,打算找工作,開啟全新的生活。

05 家庭治療,需要每位家庭成員出席,甚至包括上一代

但奇怪的是,隨著卡羅琳漸漸走出情緒低谷,大衛卻感到了一種威脅

直到有一次,大衛興奮地跟卡羅琳說,自己有了新工作,那份工作職位更高,待遇更好。但卡羅琳並不希望大衛到外地工作。

因為這意味著他們要搬家,卡羅琳不想搬家,於是夫妻倆再次陷入矛盾,互不妥協,甚至想要離婚。

但大衛還是去波士頓面試了,整整兩個禮拜,音訊全無。而卡羅琳呢,在他離開的幾天裡也想通了。她發現分離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可怕,自己已經有了獨立生活的能力。而且就算換一個城市生活,或許也可以接受。

等到大衛回家之後,一家人開始著手準備搬家。

但沒過幾天,大衛又變得悶悶不樂了,而且怎麼問他都不說。於是,這一家人又回到了治療室。

在作者的協助下,大衛說出了原因。原來,大衛在去外地面試新工作的時候,無意中發現自己的爸爸是這家公司的董事。

從小到大,大衛的爸爸總是想操控他的人生。大衛認為,這份工作也是他爸爸一手策劃的,目的就是想給他安排一份更好的工作,讓他們全家搬到波士頓。

而且,大衛的原生家庭的相處模式,讓他從小就很痛苦。由於父母不和,大衛被夾在中間,媽媽向他抱怨爸爸,爸爸跟他抱怨媽媽。

大衛自己的小家庭是不是也複製了他自己原生家庭的相處模式嗎?他跟妻子鬧矛盾,也是把孩子們夾在中間,充當替罪羊和傳聲筒。

《熱鍋上的家庭》|深度剖析家庭矛盾根源,重建幸福家庭

於是,作者建議,讓大衛請他的父母一起來治療室。

對老年人來說,頭一次面談就要剖開自己內心的感受,而且還是面對陌生人,實在是相當困難的事情。

但作者引導兩位老人正視了自己的婚姻,挑明白了這中間存在的問題,尤其是他們的關係對兒子的影響。

任何父母都是愛子女的,所以從此之後。大衛的父母和兒子媳婦全家一起參與治療,也開始梳理自己的問題。慢慢地擺脫了原來僵化的人際關係,變得更自在了。而大衛和卡羅琳,也漸漸不再依賴家庭治療。

06 家庭矛盾,人人有份

經過一年半的努力,大衛和卡羅琳的婚姻終於獲得了轉機。出現轉機的原因是因為,

他們學會了對自我的接納,卡羅琳不再想從別人身上獲得支持,而大衛不再總是裝出一副理性的樣子,他接受了自己感性的部分。兩個人變得更輕鬆更自在,反而都找到了自己的快樂。

這讓我想到一句話,“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卻各有各的不幸”,托爾斯泰的這句話,乍一聽非常有道理,但結合我們今天解讀的這本《熱鍋上的家庭》來看,就會發現這句話經不起推敲。

不幸福的家庭,雖然從表面上看,有各自的原因,但是如果對這些家庭的“不幸”進行深入地瞭解,就會發現,其實都在於家庭結構出現了問題。

所以,在一開頭作者就說了,所有的家庭矛盾都是“家庭結構之戰”。

家庭是一個互相牽引的系統,問題從來不是單獨出現的,而是和家庭成員有著密切的關聯。

20世紀50年代,人類學家發現,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發病期和父母的婚姻衝突息息相關。一旦父母爭吵激烈起來,子女就會發病,把生病當做維持家庭穩定的滅火器。

一段糟糕的家庭關係對人們產生的不良影響讓人很難察覺,而這種不良影響在有了新家庭後不僅無法消除,反而會不停地重複自己所受過的痛苦,把糟糕的關係延續到新家庭和子女身上。

《熱鍋上的家庭》|深度剖析家庭矛盾根源,重建幸福家庭

《熱鍋上的家庭》給我們提供了一種思考家庭矛盾的新角度。一個家庭裡的矛盾,是所有人共同醞釀出來的,每個人都有份。

比如,大衛夫婦婚姻問題的重要原因就在於,他們對對方都抱有過高的期望。卡羅琳覺得大衛太過理性,不夠體貼;而大衛覺得卡羅琳依賴心太強,讓人很累。簡單來說,就是一方無法付出愛,另外一方不能獨立。

從這本書的故事裡,我們或多或少都能找到一些共鳴。雖然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接受“家庭治療”,但是至少我們能重新認識自己家庭的問題,學會怎樣分開一段時間冷處理、學會怎樣表達親密、學會怎樣順暢地溝通。

不管你的原生家庭給你帶來了多麼痛苦和糟糕的回憶,只要你能認識到它,並且有能力不要把它複製到自己新的小家庭,你就有機會重新建立一個嶄新的、關係融洽的家庭。

作者簡介:淑涵,資深情感諮詢師,熱愛讀書寫作,希望以文字溫暖人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