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推卸責任害我背鍋,老闆卻讓我忍著:越難受,越能接近真相

媛媛最近遇上了麻煩事,讓她產生了離職的想法。

和她一起合作的同事離職了,老闆就給她安排了一位新同事,她對新同事瞭解不多,但聽別人說新同事為人很差,她也沒放在心上,直到遇到下面這件事。

一次她們合作的項目出了點問題,本來事也不大,解釋下就行了,可事與願違。

老闆在工作群裡艾特媛媛,問項目的進度,媛媛還沒答話。只見新同事就艾特老闆回覆:我是新加入的這個項目,好多內容不熟悉,都是媛媛姐帶著我做的...

言下之意就是讓她承擔全部責任,各種鍋給她扣。而且新同事已經在群裡說了自己是新人,媛媛也不好再頂回去。

她只能私下和老闆彙報了工作,說出了項目延遲的原因,並提出自己想換個搭檔的想法,但老闆說目前沒有合適的人選,讓她委屈一點,再帶帶新同事。

她只能強忍著怒氣,皮笑肉不笑的應付了過去。

對於媛媛的苦惱和氣憤,我非常理解,但我們要跳出事件本身來看老闆的行為,就能發現:

老闆選擇在公眾場合“閉嘴”,其實是非常職業化的表現。

同事推卸責任害我背鍋,老闆卻讓我忍著:越難受,越能接近真相


一、工作群互推責任也是工作的一種

工作本來就不只有順暢的工作,工作間產生矛盾也屬於工作的一種,而且非常正常。

我們自己今天對工作的認識或許和昨天也不一樣,今天或許就想到了更好的辦法來處理工作,那又怎麼來保證不同的人對工作的認識是一致的呢?

所以在工作群這種公眾場合推卸責任其實也是工作的一種。在他們的角度,由於對工作的認識不同,所以他們不認為自己在群裡是推卸責任,而是為了更好的表達自己對工作的認識。

假如你知道這次工作問題,是自己的失誤導致的,你還會來群裡公開推卸責任嗎?

我想你不會,因為你推卸責任的時候,心是虛,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誰對誰錯,除非你強詞奪理。畢竟群裡有很多員工和老闆都看著。

所以在群裡互相推卸責任的員工,他們本質上是對工作的認知程度不同導致的。

回到開篇的例子,媛媛的老闆本來是詢問項目進度,媛媛的理解也和老闆一致,但新同事卻理解的是老闆在責備項目參與人。

由於對老闆詢問工作的認識不同,造成了新同事推卸責任的表象。

同事推卸責任害我背鍋,老闆卻讓我忍著:越難受,越能接近真相


二、老闆的職責是解決矛盾而不是參與矛盾

這句話在工作中非常重要。不僅在工作群當中,就算在現場會議討論中,老闆也不會輕易參與員工間的討論,更不會在你們討論的過程中發表觀點。

一是怕自己的觀點影響裡員工,促使員工按照自己的觀點思考;二是萬一觀點表達不好,容易引起誤解。除非會議的主題就是討論,有會議前的準備。

因為老闆崗位的職責並不是參與你們工作間的矛盾,而是扮演著化解工作矛盾的角色。

所以老闆不參與員工間推卸責任的討論,這是相當明智的。

三、不在公眾場合解決矛盾,也隱含了一些潛規則

1.推卸責任中,沒理的員工是老闆的心腹

這種情況,唯一的可能就是心腹員工,已經在事件發生之後就和老闆彙報過。

在群裡的互推責任,只是為了掩飾、減輕自己的責任而已,而且有些佔理的員工不一定能說道理上,最後的結果可能就是糊里糊塗過去了。

如果他們在推脫責任的過程中能互相理解,彼此原諒,這更好了,如果不能自行解決,那老闆會在工作之後,再找到這兩位員工進行冠冕堂皇的解釋。

這種情況,老闆即使看見,也肯定不能在群裡發聲,最好的解決方式還是私下解決。

2.不發聲就代表著公平

如果這兩位員工都和老闆沒有直接的關係,那老闆不發聲就代表著老闆公平的立場。

因為沒有立場,就是都在立場。

會給員工留下老闆必須瞭解清楚才能做出解決的印象,顯得相對公平,而不是隨意的在群內點評兩位員工推諉的額理由,最後很可能就成“牆頭草”了。

因此,又回到上面提到的老闆的崗位職責,是想著怎麼解決問題,而不是浪費時間參與你們的矛盾。

所以媛媛應該在私下裡打聽一下,新同事是不是有老闆的背景,如果有的話,以後工作中就好多擔責少說話,如果沒有,那就可以按工作要求執行。


同事推卸責任害我背鍋,老闆卻讓我忍著:越難受,越能接近真相


四、老闆最成熟的做法是:先了解清具體情況,再針對性解決問題

我們可以看出,不管老闆出於哪種心理,不再群裡發聲都是合情合理的,他最終都會為這個矛盾做出合理的解決辦法。

比如媛媛私下和老闆彙報問題,老闆搞清楚原因以後,再綜合整體情況作出讓媛媛再帶一帶新同事的做法,假如新同事再次出現問題,或許就要受到批評了。

因此在做出解決辦法之前,老闆一定要弄清楚員工之間推卸責任的具體情況,他不可能因為員工單方面的片面說詞,而做出不合事實的判斷。

五、最後

綜上看來,如果你的老闆經常在員工產生矛盾時做決定,那這樣的老闆就不是一個成熟的老闆,而是依附員工做決定的傀儡。

所以,還是希望你的老闆不要在公眾場合做決定的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