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疫”得義——活出生命的意義

親愛的朋友們,今天我滿懷熱忱的為大家奉上,這樣一本我如同珍寶一樣的書,因為他曾經在我生命最灰暗的時刻,照亮了我腳下的道路,他就是維克多弗蘭克的《活出生命的意義》。

來 源 | 以諾教育(ID:enoch-edu)

主講人 | 譚文清(以諾教育創始人兼董事長)

戰“疫”得義——活出生命的意義


戰“疫”得義——活出生命的意義


尼采曾說過,知道為什麼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著名心理學家弗蘭克,在二戰納粹統治期間,作為猶太人,全家都被關進了奧斯威辛集中營,他的父母,妻子,兄弟,全部都死於集中營中,只有他和妹妹倖存。經歷了這樣的人生煉獄般的苦難,他將自己的學術研究,與人生經歷結合,開創了意義療法,讓我們每個人,即便身逢絕處,也依舊可以找到活著的意義。


弗蘭克的核心理念是,當一些不可控的力量,拿走我們生命中的很多東西,比如說這一場新冠疫情,至少讓我們大家,失去了非常多的自由。不用說我們喜愛的觀光旅遊,娛樂消費,甚至連我們最基本的工作和生活的自由,都被極大的限制。但弗蘭克說,所有這一切,唯一無法剝奪的,是我們自主選擇如何應對這種艱難處境的自由。我們無法控制生命中會發生的,但是我們可以控制,我們面對這些發生,自己的情緒與行動。正如許多專家指出,這場疫情最大的挑戰,是我們面對恐懼本身所產生的恐懼。


書中將囚徒對於集中營生活的精神和心理反應,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被收容階段,它所顯露的主要症狀是驚恐。這一階段,會存在一種暫緩性迷惑的狀態,就是心存僥倖希望自己不會是受害者。在第一階段隨著抱有的幻想,一個接一個的破滅。人們開始到達心理上的反應的極點,人會處於絕望的邊緣。


幾天後,心理反應開始進入第二階段。情感開始麻木、冷漠、遲鈍,對任何事情都漠不關心,這是第二階段心理的反應表現,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夠保護自己。這是人類心理必不可少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由於前途渺茫,所有努力和情感都投入到保全自己和他人性命這件事情上。


面臨苦難心理反應的第三個階段。經歷磨難,獲得解放和自由的人們,最初的感覺叫人格解體,一切都顯得不真實,不可能,如同夢中一般。一個人長期處於高度緊張的狀態,一旦得到解放,反而會面臨著某種危險,在巨大心理壓力突然消失的情況下,這種危險,就是心理上的減壓病,如同潛水員突然離開潛水艙,會損害他的身體健康一樣。經此一役,對絕大部分人的生活來講是一場苦難,但也許很多人此後的生活,可能會有所不同了。


叔本華說過,人註定一生會徘徊在痛苦焦慮和無聊厭倦這兩極之間。實際上生命對每個人都提出了問題,那就是,意義何在?而你必須通過對自己生命的理解,來回答生命的提問。


弗蘭克開創的意義療法,試圖讓我們認識到自己的責任,必須決定自己為什麼負責?對什麼負責?以及對誰負責?生命的意義總是在變化,但作為意義本身永遠不會消失,按照意義療法,我們可以用三種不同的方式來發現生命的意義,第一,通過創立某項事業或從事某種工作,生命的真正意義,要在世界當中,而不僅僅是內心去發現,因為它不是一個封閉的系統,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他總是指向某種事物或者某個人,自己以外的某個人,不論是作為有待實現的意義,還是需要面對他人,人越是忘掉自己,投身於某種事業,或獻身於所愛的人,他就越有人性。


在這裡,我個人的體會是,不論你是在職場上班,你是一名公務員,還是一個普通的家庭婦女,只要你願意擔當,並且全身心的投入到你所從事的工作中去,你就都有機會,去尋找到自己的生命意義,我曾經認識一個在上海某機關擔任普通科員的一位中年人,他知道自己在仕途上,基本已經到頭,可是他卻在閒暇中,找尋到了自己的一個關注點,那就是烹飪。他熱愛料理,並勤奮鑽研。我去過他家,廚房有著巨大的操作空間,僅僅是香料,他就有數十種之多,他的烹飪不僅僅限於自己家庭的享用,他還逐漸在他周圍的同事和朋友圈中,小有名氣,許多人以能夠請到他作為大廚,而倍感光榮。因此,小到烹飪料理,大到像馬雲那樣創建一個偉大的企業帝國,只要你認真專注,而不是淺嘗輒止,或者純粹是一種消費心態,比如說我曾經問過很多朋友,什麼是你的愛好?逛街,看電影,旅遊,很多人這樣說。但如果你僅僅是以一種消費的心態,那就很難帶給你生命的意義感,哪怕人人都喜歡的旅遊,有些人到此一遊,也有些人會成為旅遊達人。我曾經參加過以諾教育舉辦的德國丹麥童話之旅,從格林到安徒生,我們曾經去過一個位于山坡上的有六百多年曆史的古堡酒店,這個古堡是格林童話《長髮公主》的創作地,當我們所有人進入古堡,這家酒店的經理特意出來歡迎我們,他讓我們先不要回房間,而是先向上方看去,這時突然在空中有一扇窗打開,一位長髮的公主真的就出現在那,長長的頭髮隨著古堡散開來,我們全都歡呼起來,孩子們也都特別開心,因為他們看到了真正的長髮公主。回國後同行的朋友感嘆去過歐洲不下二十次,但是這一次讓我們認識了全然不同的歐洲。我常說,當我們去策劃一次旅行,最最重要的是與誰同行,第二才是目的地與攻略。


意義療法的第二種。通過體驗某種事情,比如,對於科學的真,宗教的善,藝術的美的探求。或面對和體驗另外一個人的獨特性,也就是說去愛某個人。巴菲特在一次採訪中,被問到如何定義真正的成功,他的回答是,我已經說過很多次了,如果你65歲或者70歲以後,你想愛的人真的還愛你,你就成功了。大物理學家費曼,他的妻子因病逝世的時候,他一滴眼淚也沒掉,他看著妻子覺得她就像睡著了一樣,直到一個多月後,費曼在橡樹城的一家商店裡,看見了一件漂亮的連衣裙,他想,愛蓮一定會喜歡的,頓時不能自己,潸然淚下,失聲痛哭,你愛的人並沒有消失,只是換了一種方式存在。


弗蘭克在集中營經歷一日又一日的苦役,黑暗中延伸的路上,深一腳淺一腳的走著,途經大石頭,踏進泥坑,艱難前行,押送的看守還不停朝我們咆哮,用槍托驅趕著,雙腳疼痛的人們扶著其他人的肩膀前進,刺骨的寒風讓人們失去了講話的興趣,而就在這時,走在我旁邊,用領子擋住嘴巴的人突然說,如果我們的妻子看見我們這個鬼模樣怎麼辦?我希望她們在集中營過得比我們好些,永遠也不會知道我們經歷了這些事情,這句話,勾起了弗蘭克對妻子的懷念,儘管他默默無語,但在集中營的日子,我們都會在心裡思念著自己的妻子,雖然說有時候偶爾望向天空,星星慢慢的消失,清晨的霞光在一片黑雲後散開,我的思想仍停留在妻子的身影上,思緒萬千,我聽見她回應我的話,看見她向我微笑和坦誠鼓勵的表情,不論真實與否我都堅信她的外貌,比冉冉升起的太陽,還要明亮。忽然間,我悟到了一個真理,曾被詩人讚頌,被思想家視為絕頂智慧,這就是愛!是人類終身追求的最高目標,拯救人類要通過愛與被愛,這個世界上哪怕一無所有的人,只要有片刻的時間思念愛人,那麼他就可以領悟,幸福的真諦。


愛是直達另一個人內心深處的唯一途徑,只有在深愛另一個人時,你才能完全瞭解另一個人的本質。在意義療法中,愛不是被解釋為僅僅是性慾和本能的副現象,愛與性一樣,都是一種主現象,通常性是愛的表達方式,只有作為愛的載體的性才是美好正當的,甚至是神聖的。這樣愛就不能僅僅被理解為性的副產物,相反,是被稱作愛的,最終合一的體驗的表達方式。


意義療法的第三種。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難時,採取某種態度。如果你發現經受磨難是命中註定的,那就應當把經受磨難作為自己獨特的任務,而在經受磨難時,你也是獨特的孤獨的一個人,沒有人能夠解除你的磨難,替代你的痛苦。因為在面臨磨難時,如果看不到生活有任何意義,任何目標,這樣的人很快就會死掉。期望生活給予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生活對我們有什麼期望。


一旦我們明白了磨難的意義,經受苦難才能像我們不能逃避的任務。生命的意義不是某種含糊的東西,而是非常實在和具體的,每個人的命運都是獨特的。一旦我們意識到自己是不可替代的,就會充分的意識到自己的責任,自己對所愛的人,或者未竟的事業的責任,也就永遠不會拋棄自己的生命。


而這第三種意義的路徑,恰恰是在2015年,我離開東方富海,創辦以諾教育的第2年,我記得那一年的春天,我陷入到一個較長的憂鬱期中,每天開車上班,我都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去忍受這份折磨,剛開始創業的時候興奮感已經消失,接下來變成是瑣碎的工作,招生的挑戰,服務上的挫敗,尤其是在海外課程中,遭遇很多無法掌控的挫折和挑戰時,面臨壞脾氣的學員的責罵。我不斷的拷問自己,像我這樣已經實現財富自由,並且自認為,還算是一個功成名就的人,至少跟自己的大學同學或者是研究研究生同學比,我可以很驕傲的站在他們當中的時候,我為什麼還要選擇再次創業?而給自己增添這麼多的煩惱。後來不知是什麼機緣讓我翻開了這本書。當我看到這第三條,當你遭遇生命中無法迴避苦難的時候,如何面對苦難,甚至這種苦難的經歷,也成就了你生命的意義,這段話,如醍醐灌頂,將我轟燃炸醒,我知道,再次選擇創業是我自己的選擇,並沒有任何人逼迫我,而創業過程中所遇到的這些困難,也是我無法迴避的責任。我開創了這份事業,有一群共同夢想的夥伴受到召喚,一起加入進來,還有很多的學員對我們的付出和努力,給予了充分的肯定,這時候,我已經是無法迴避。想清楚了這一點以後,我的心中,忽然敞亮起來。因為我知道了這樣做的意義所在。


在意義療法中,即使我們身處三重悲劇,即痛苦,內疚,死亡。但我們可以仍然面對生活中的一切,對生活說 YES,就是假定在任何情況下生活都有意義,即便在極為悲慘的境地也是如此,重要的是如何充分利用任何給定的處境,面對災難而保持樂觀,甚至是幽默。人類總是有能力,第一將人生的苦難轉化成為成就; 第二從痛苦中提煉改過自新的機會; 第三從短暫的生命中獲取負責任的行動的動力。在這場新冠肺炎的疫情中,我們也看到,很多的人長吁短嘆,感慨自己環境的可怕和自己遭遇的不幸。而移動互聯網和自媒體的發達,也讓許多人在謠言四起的恐懼中,惶惶不可終日。出現了兩個新名詞。


一個新名詞是“自限性疾病”。


我原來也有同樣一個疑問,“目前爆發的新冠肺炎尚無特效藥,為什麼許多患者能治癒出院?” 現在搞清楚了,新冠肺炎屬於自限性疾病。就是當疾病發展到一定階段,人體自身會產生免疫抗體,從而逐步康復。一批患者能走出病房,是因為中西醫綜合,通過中醫治病原理去邪扶正固本,提高人體自身的免疫力。其實,提升自身免疫力才是防控疫情的重要措施。我們宅居家中,不能消極關門閉戶,單純在家吃和睡,還要注意營養補充和身體鍛鍊以及精神體操,諸如瑜伽冥想,聽音樂,做一些自己喜歡,一直想做,而沒有時間做的事兒。


另一個新名詞是“共情傷害”。


“共情傷害”是一個心理學概念。意思是當你長期大量地關注災難信息,同情心導致的代入感,會傷害你的心理健康,會讓你抑鬱、焦慮、憤怒甚至精神崩潰。撰寫《南京大屠殺》的美籍華人女作家張純如即是在此境況下自殺的。關注疫情信息是應該的,但大量的謠言、個別家庭的悲慘遭遇和煽情的信息,會壓抑心情,讓人感覺喘不過氣來,心理的壓力會導致身體的壓力上升,直接導致身體的免疫力的極速下降,這是非常危險的,因為免疫力下降就容易被病毒感染。


我們個人一旦成功的找到了意義,不但會感到幸福,還會具備應對磨難的能力,如果某人追尋意義的努力最終失敗了,那會是什麼情況呢?會引發致命的後果,弗蘭克在回憶集中營那樣的極端處境中,就會有人在喪失意義感後,形成一種所謂的放棄綜合症的行為模式,在集中營中,這種模式的表現是,會有人在早晨5:00起床後拒絕幹活,而是賴在牢房中,呆在滿是屎尿的草墊子上,無論你警告還是威脅通通都不管用,然後他們一般會拿出一支藏好的煙開始抽,那一刻你會明白,他會在48小時內死亡,意義的導向減弱了,結果就是對即時快樂的追求。


而在現代生活中,就會出現未老先衰的現象,那些自我標榜,沒有前途的一代的年輕人,他們藉以尋求安慰的不是香菸,而是毒品或者是對遊戲的病態上癮。大量的證據表明三大症狀抑鬱、侵犯和成癮依賴,都是由於意義療法中所謂的存在之虛無及空虛感和無意義感導致的。90%的酒精依賴患者都有深刻的無意義感,100%的毒品依賴患者認為,生活中一切事情看起來都沒有意義。


我們所歸納的尋找生命意義的三個主要途徑,即第一,創造性投入到某項工作; 第二,深刻經驗某種事情,或者是面對某個人,就是通過愛產生生命中的深刻的體驗;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途徑,就是處於絕境的無助的受害人,面對無法改變的厄運,仍能自我超越,並以此改變自己,將個人的悲劇轉化為勝利。


本書的作者維克多弗蘭克,他1905年出生,一直到1997年去世,享年92歲。二戰最初的時候,駐維也納的美領館通知他可以申請到美國移民簽證,但他為了照顧年邁的父母,而放棄了這個機會。費蘭克先後三年,被關押在奧斯維辛、達豪等4個集中營中。二戰後,費蘭克回到維也納的第1天,就發現他的妻子和家人,全部都慘死於集中營中,他強忍著失去親人的悲痛和無比的憂鬱,決定留在維也納,幫助那些戰後需要他支持的精神病患者。他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寫出了這本《活出生命的意義》,在全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兩年後,他與艾莉諾辛德特結婚,跟他的前妻一樣,也是名護士。他擔任維也納醫院的神經科主任長達25年之久,寫出了30多部著作,還在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和匹茲堡大學擔任教授。儘管日程緊張,他還擠出時間,學習他喜歡的飛行課程,在67歲的時候獲得飛行駕照,並終身享受其登山的愛好。


有一次上課,同學請弗蘭克用一句話概括他本人生命的意義,他把回答寫在一張紙上,讓學生們猜,他寫下了什麼?經過安靜的思考,一名學生的回答讓弗蘭克大吃一驚,那名學生說您生命的意義在於幫助他人,找到他們生命的意義!


一字不差,費蘭克說,你說的,就是我寫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