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佐是個什麼軍銜?

除文熙


倭國在二戰結束前,有大佐軍銜。

當時,倭軍有元帥軍銜,但並非獨立等級,而是特殊大將的贈銜。

由於倭軍軍銜為將軍三級,佐官三級,尉官三級,所以,倭軍高級軍官的軍銜較美軍四級將軍三級校官(五星上將是戰爭要結束才有的設置)要少一級(國軍剔除特級上將也是四級將官三級校官)。

因此,倭軍的大佐約等於上校軍銜,但又比上校要對應一些更高級的職務。

所以,以倭陸軍為例,正常聯隊長的標配軍銜是大佐,資淺旅團長、丁種師團長也可能短暫掛大佐軍銜。此外,軍及師團參謀長、副參謀長、方面軍、軍等部門的主官都可以是大佐軍銜。


四川達州


我是紅纓,我來回答。

我們在抗戰劇中經常聽到日本官兵稱呼“大佐”,左一個大佐,右一個大佐的,這傢伙到底是個啥官啊,拽的跟二五八萬似的。

日本軍銜等級制度

主要包括三個等級,將、佐、尉。

這三個等級,每一個又分為三個小級別:大,中,少三個。

那麼今天我們說的“大佐”,可以看出在這幾個等級中,算是中間偏上的了,也是算比較高的了,那麼究竟有幾層樓那麼高呢?

日軍中的大佐,約等於西方軍銜制度中的上校級別,約等於咱們國家的團長級別。

相關資料裡大概介紹的是:

1.日軍的最高指揮權差不多是在大將手裡,也就是上面講的最高的級別。

2.中將:主要是指揮軍級還有師級規模。

3.少將:就是再往下的旅、團。(不明白的話 玩玩軍棋去)

4.大佐:連級幹部了。

大概連級指揮官能指揮幾千人作戰。

實際作戰中大佐的權力比較複雜

在實際作戰中,有些大佐是在師團長的身邊當小弟的,俗話說“在向門前七品官”,他們有時候會從事參謀長一職,話語權也比較大,甚至實際權力比少將還要大一些,

也可以指揮半個師的軍隊了。

希望回答可以幫到您。


紅纓先生


“聯隊”是二戰日本陸軍單一兵種的最大編制單位, 而其上所有的旅團、師團、軍、方面軍、總方面軍等建制,都可以視作諸兵種合成部隊。由此,認真研究二戰日軍陸軍將領隊伍,你會發現,幾乎所有的1000多名日本將軍,都有擔任過步兵或者炮兵聯隊長的履歷。

(日軍大佐劇照)

而步炮兵聯隊長的標配正是大佐軍銜,足見大佐軍銜和聯隊長軍職的重要性和特殊性。細看“二二六事變”等日本電影,你還會發現早期日軍的領章上有數字符號,比如“3”的金色標記,注意那不是師團番號,因為“二二六事變”的主體是東京第一師團,那是聯隊番號顯示,道理很簡單:師團屬聯隊是可以調入調出的,不是一成不變的。

但聯隊一經組建,除非整個部隊番號撤銷,否則基本維持編制不動。所以鬼子天皇才只授予“聯隊旗”,你肯定沒有聽說過旅團旗、師團旗吧?道理就在這。整個抗戰期間,我們只在滇西戰場全殲過日軍兩個聯隊,逼得鬼子在覆滅前焚燒了聯隊旗,繳獲的乾脆一面都沒有。

(注意領章上的符號)

正因為如此,大佐雖然在軍銜對應上與“上校”類同(佐官三級對校官三級),實際重量要等於美式軍銜的“准將”和蘇式軍銜的“大校”,是日本軍官升為少將的重要節點。尤其是日軍二戰期間只設置了少將、中將和大將三級將官(元帥並非正式軍銜,榮譽稱號而已),更顯得大佐的“含金量”較高。

關於大佐軍銜的職務、待遇和權力,之前有過幾次專答,本文著重介紹下日軍參謀體系當中的“大佐”。眾所周知,日本陸軍的“軍政”和“軍令”體系是分開的,所謂的“軍部”泛指陸軍省和參謀本部的合體 ,陸軍省負責平常“養兵”,而參謀本部專司戰時“用兵”,因此在戰爭期間,參謀本部的權力明顯偏重。

(二二六事變的電影劇照)

而日軍各部的參謀長、參謀就屬於參謀本部系統,參謀長領導的參謀團隊只對上一級參謀單位負責(還有負責情報、後勤的參謀),同級軍事主官對參謀長沒有任免權,這就造成了參謀團隊的飛揚跋扈和獨斷專行。日軍在聯隊級別不設參謀長,所以“聯隊參謀”的權力多多少少受到抑制,但問題在於,大佐級參謀軍官位置非常敏感。

日本陸軍早期的步兵旅團參謀長、師團參謀長、軍級作戰主任參謀、方面軍高級參謀、總軍的作戰參謀,絕大多數都是大佐軍銜,同時包括參謀本部各二級部的主要“課長”也是大佐銜。這些傢伙在參謀體系相對獨立的體制下,掌握著日軍主要的戰役擬定權和作戰指揮權,因此直接影響著戰爭走向,其危害性是不容忽視的。



也就是說,這些個大佐級參謀軍官可以制定戰略、策劃戰役和監督戰鬥,滲透到日軍作戰的方方面面,遠比大佐聯隊長的破壞性要大。1931年“九一八事變”的元兇,罪行最嚴重的其實是關東軍高級參謀板垣徵四郎大佐,進攻北大營的不過是日軍一個步兵大隊,而調動整個第29聯隊攻擊沈陽城的,正是假借“關東軍司令官”的名義的板垣。

什麼土肥原(大佐)、石原莞爾(中佐)、花谷正(少佐)雖然都是策劃者,但都不擁有調兵作戰權,而板垣徵四郎的身份就可以,之後命令也得到了關東軍司令本莊繁的追認,於是我們十四年的抗日戰爭就開始了。同樣,板垣的前任河本大作,也是大佐軍銜,正是他策劃實施了“皇姑屯事件”炸死了張大帥作霖。

(板垣擔任師團長劇照)

在實施暗殺的過程中,河本大作可以從關東軍以外的部隊借調爆破專家、可以調動警備隊進行現場封鎖、可以準備敢死隊準備二次攻擊,甚至可以動用情報部門準確掌握張作霖的行程,一個大佐高級參謀的能量可想而知。而挑起“九一八事變”和“七七事變”的這一批大佐或者中佐軍官,在侵華戰爭全面爆發後,大部分都成為了將軍,板垣就出任過第五師團長乃至陸軍大臣。

所以說,大佐這級軍官在抗日戰爭中扮演了極為重要和不光彩的角色,一般而言,完全可以成為淪陷區中型城市或地區的最高指揮官,也可以在日軍旅團、師團和軍級部隊的作戰中“當家做主”,最近熱播抗日劇《河山》裡鬼子的司令官,也是那個杵舞大佐,是不容忽視的職務軍銜。

(大佐軍官劇照)


度度狼gg


我們在抗日戰爭片中看到過日本好多的軍官,他們都被稱為“大佐”對於這個稱呼我們大約的知道他是日本的軍官一個稱號,在現實的戰爭中,大佐這個軍官到底的什麼官位,相當於我軍的什麼軍銜呢?

大佐這個軍銜是日本在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軍銜,其他國家都沒有,只有日本有這個軍銜,日本的軍銜一般分三級九等制度,分別是將,佐,尉,後各分大,中,少等,其中日本大佐這個軍銜相當於我軍軍隊中上校這個軍銜,屬於正團級。可以說一個日本兵要做到這個位置可以說是是相當的不容易的。

因此,日本的“大佐”相當於我軍軍隊中上校這個軍銜,屬於正團級幹部。一般在日本軍隊中在戰爭中指揮的軍官一般不是普通的士兵都是大將,其中軍隊與主力師團負責指揮的都是中將,還有三等師團與主力旅團的指揮官都是少將,還有步兵聯隊都是屬於大佐,根據日本軍的編制,大約一個甲級團下屬的步兵聯有3700人,也就是說,一個日本大佐可以管轄指揮3000多人。

俗話所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大佐是軍隊士兵夢寐以求的職位,沒有背景與手段,估計士兵一輩子都很難做到這個位置吧。在這個位置的人不僅需要有高能力的作戰指揮能力,還要有領導能力與震懾力,因此,大佐不是日本軍誰想擔當都可以擔當的。

因此,日本“大佐”相當於我軍上校這個軍校,這個大佐軍銜可以說是日本獨有的,與亮劍中的李雲龍官職差不多。


軍武兔


日本的佐級軍銜對應的是各國的校級軍銜,而對於校級不同國家的分級也是不一樣的,以現在中國為例就分少校、中校、上校、大校四個等級,而歐美國家則很少用大校這個軍銜等級,而更喜歡把大校的級別提到將級,也就是准將級別,所以歐美國家都是隻有少校、中校、上校三個等級,而師承歐美的日本也是分少佐、中佐、大佐三個等級,至於為什麼是大佐而不是上佐,主要還是讀音的問題,我們讀著都覺得拗口,在日語中也同樣存在著這樣的問題。

在此前,網上也有人問過一個普通的日本兵多久能獲得大佐這個軍銜,然後翻看了一下評論,都是說陸軍的,答案是一個草根出身、沒有任何背景的大頭兵一輩子無論是和平年代還是戰爭年代都無法晉升到尉級軍銜,因為陸軍是嚴分三六九等的,等級制度非常森嚴,只有從軍官學校畢業才能獲得尉級軍銜,而能上軍官學校的人基本都是有背景的人,所以日本陸軍基本切斷了底層上升的通道,奮鬥一輩子普通出身的大頭兵最多隻能當到曹長(上士)。在現在的抗日神劇中殺的鬼子動不動就大佐、中佐的軍銜,這在現實中是不可能的,據統計,在1931年到1945年的艱苦抗戰過程中,中國軍民共計擊斃日軍大佐83人,絕大部分都是死在了正面戰場上

那我為啥要單獨挑出來那陸軍說事呢?因為我翻閱手頭上的資料的時候發現日本海軍沒這個情況,雖說海軍的等級制度也森嚴,但是一個普通出身的、沒有背景的大頭兵是有奮鬥的機會獲得大佐軍銜的。普通的艦艇水兵在招募的時候就開始去海兵學校培訓,所以他們的文化程度要比陸軍的大頭兵們知識要高。(這裡得說明一下,日本自明知維新後就已經開始普及義務教育,到1900年左右實現全國範圍內的義務教育,所以無論是陸海兩家的兵都是有著小學或者初中甚至更高的學歷的,並不是文盲的大頭兵)。

日本江田島海軍兵學校,是以前日本海軍和現在海上自衛隊的海軍技術人才培養基地,建築按照英式風格建造,據說原址的紅磚還是特地從英國海運過來的。

而這些參加海兵學校培訓的軍艦水兵都是屬於技術兵,且由於當時海軍訓練的強度很高,所以海軍會定期選拔一些有著豐富經驗的老兵去進一步培訓,也就是保送到的海兵學校進一步的培訓,然後軍銜也會晉升,最高可以晉升到的就是大佐軍銜,而這個軍銜在海軍中可是重型巡洋艦的艦長,而手頭上的資料顯示一個平民奮鬥到大佐軍銜後就曾在高雄號重型巡洋艦當艦長。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國際通用的軍銜一般是將、校、尉,而二戰時期日本陸軍的軍銜是將、佐、尉,其實都一樣,佐就是校,大佐就是大校。

日本陸軍軍銜分6等16級,分別是大將、中將、少將、大佐(校)、中佐、少佐、大尉、中尉、少尉、准尉、曹長( 上士)、軍曹( 中士)、伍長( 下士)、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

日本陸軍最高軍銜是元帥,現在沒有了,是由日本天皇在戰功顯赫或資深的大將中選拔,賜予元帥封號。

在日軍陸軍的編制中,軍司令官一般都是大將軍銜,也有中將軍銜的。

師團長一般都是中將軍銜,師團也就是師一級的單位。

旅團長一般是少將軍銜,也有少量中將軍銜的。旅團是一個處在師和團之間的單位。它的編制不是很固定,可以按照戰事需要做調整。

聯隊長一般是大佐或者中佐軍銜,聯隊就和我們的團是一個級別的。

大隊長一般是少佐或者是大尉軍銜,一個大隊就相當於我們的一個營。

中隊長一般是中尉軍銜,中隊就是我們說的連。


小隊長一般是少尉軍銜,小隊就是我們說的排。

所以,大佐是一個很高的軍銜啦。


老蟲


大佐是日本舊時的軍銜,相當於很多國家軍隊的上校,但與我軍的上校有所不同,因為我軍上校與少將之間還有大校,而日軍大佐之上即為少將。

以前日本陸軍軍官軍銜分為將官、佐官、尉官共3等10級,分別是大將、中將、少將、大佐、中佐、少佐、大尉、中尉、少尉、准尉。

現在的日本自衛隊軍銜和舊時日本軍隊軍銜有所不同,稱謂也發生了改變。



李連明


大佐並不是什麼很特別的軍銜,對應其他國家的上校一級,擔任的職務級別也差不多,只是因為直接翻譯自日語,所以名稱不同而已。

不過有一點不同的是,由於日本社會非常重視資歷,所以除了陸大和海大畢業聖,絕大部分日軍軍官的晉升速度一般會慢一些。一般而言,晉升大佐的軍官年齡最年輕的也要接近40歲,晉升慢一點的,差不多50歲才能升到這一級。

大佐一級的軍官,根據所在單位的不同,從事的職務也有很大的區別。

舉個例子,日俄戰爭中功勳卓著,日後升任陸軍大將的情報軍官明石元二郎,在1904年升任大佐的時候剛剛40歲,任日本駐俄使館武官,這就已經是很快了。

而在作戰部隊,作為部隊主官,大佐一般可以擔任聯隊長,聯隊是日本陸軍的特色編制單位,人數上可以對應其他國家的團級單位,人數在3000-4000人左右。

而作為參謀軍官的話,大佐級別一般擔任旅團(7000人)和師團(20000人)這一級部隊的參謀長,而且由於其頂頭上司就是師團長(中將),所以權力是很大的。

很多中國人都知道一句土話:“參謀不帶長,放屁都不響。”,這是因為,不同國家的軍隊構架有所不同,在我們這,參謀的位置很大程度上是被政委代替了。

不過日軍的參謀大多都是實權參謀,權力僅次於部隊主官。

大佐一級軍官在作戰部隊就有很高的地位了。而在機關單位,根據職務的不同,可能會有很大的能量。

舉個例子,918事變幕後重要推手之一的日本陸軍軍務局長永田鐵山,主管陸軍人事變動,這個人的軍銜就是大佐,死後追授中將。

機關單位擔任要職的大佐軍官們,實際上已經是躋身陸軍權力圈子中。

至於到底是在機關單位任職,還是說在作戰部隊任職,這個就要看履歷了。一般而言,日本陸大和海大的畢業生,只要他們原因,基本都可以留在機關單位。而其他那些資歷普通一些的軍校生,他們大概率都會在作戰部隊任職。

這也從側面印證了“軍隊中,職務要比軍銜更實在”的道理。


戰鬥機解說家


大佐,此軍銜,是二戰時期,日本軍隊所特有,其他國家軍隊並沒有大佐軍銜。當時,日本軍隊軍銜為將、佐、尉三個等級九個銜位。

將級軍官從高到低按序排列為大將、中將、少將;佐級軍官從高到低按序排列為大佐、中佐、少佐;尉級軍官從高到低按序排列為大尉、中尉、少尉。

戰爭結束以後,由於日本是戰敗國,沒有了獨立的軍隊,其武裝組織對外宣稱自衛隊,譬如陸上自衛隊、海上自衛隊等;其軍官的軍銜與二戰時有所不同,將級軍官調整為將一、將二、將補,相當於其他國家軍隊中的上將、中將、少將。

佐級軍官調整為一佐、二佐、三佐,相當於其他國家軍隊的上校、中校、少校;尉級軍官調整為一尉、二尉、三尉,相當於其他國家軍隊的上尉、中尉、少尉。

戰時舊日本軍隊的大佐,相當於其他交戰國軍隊的上校,但又高於上校,因為可以從日本軍隊大佐級軍官所率領的部隊員額中可以判斷。

日本軍隊陸軍師團下轄的主力聯隊長,基本上都是大佐軍銜,一個齊裝滿員的步兵聯隊通常有3800人左右,所以作為日本軍隊師團主力的聯隊級作戰編制,一般都要大於其他交戰國軍隊的團級作戰單位。

其他交戰國軍隊的步兵團,通常只有1500-2000人之間,明顯要少於日本軍隊的聯隊作戰單位,一個步兵聯隊兵力相當於其他交戰國軍隊的二個步兵團的兵力,其他交戰國軍隊的團長基準軍銜為上校,上校以上是少將師長。

一個師的兵力大都為1萬人左右,少的實際上只有5000餘人,這在國軍中就非常普遍,長官老是吃空餉,所以常有國軍一個師打不過日軍一個聯隊的,因為兵力大致相當,或多了沒多少兵力,而武器裝備卻遠落後於日軍。

而日軍聯隊長以上的作戰編制是旅團,旅團長基準軍銜是少將,綜上比對,日軍大佐軍官相當於其他國家軍隊的上校,但又要高於上校,比其他國家軍隊少將要低,聯隊大佐這級軍官非常重要,是組成師團的最重要力量,聯隊也可獨立遂行作戰任務。


國平軍史


二戰時期的日本有兩所著名的軍事院校:第一個就是陸軍士官學校,專門培養中下級軍官,一度成為民國時軍人的首選之地,我們熟悉的何應欽、閻錫山、湯恩伯等人都是畢業於陸士;第二個就是陸軍大學,是為培養高級軍官專門成立的教育機構,直接受陸軍參謀本部的管理,只有陸大畢業生才有資格當參謀,也只有陸大畢業生才有機會晉升“大佐”。

要進入陸大深造的軍官必須是表現優異的陸士畢業生,而且必須得到上級的推薦,陸軍大學就是日軍將、佐官的搖籃,畢業生一般都直接進入參謀本部工作,不少畢業生是從少佐或者甚至從中佐幹起。譬如貝里硫島戰役的指揮者中川州男大佐,陸士畢業生,七七事變後跟隨部隊參加了侵華戰爭,因表現優異被推薦進入陸大深造,畢業後直接晉升中佐擔任旅團參謀,調往太平洋戰場擔任第十四師團步兵聯隊長,大佐軍銜,統一指揮貝里琉島上五千餘人的野戰日軍,戰死後連晉兩級追贈為中將。


從陸軍大學畢業的日軍軍官大都是精英分子,混得好的話軍銜與職務都不會低,東條英機這個上等兵自然不用多說,從一個大佐僅用十年的時間就晉升為大將,成為日本權傾一時的人物;再如岡村寧次大將官至派遣軍總司令指揮著一百多萬日寇,曾擔任野戰兵團第十一軍司令官的阿南惟幾大將官至陸軍大臣等;也有混得很慘的,如以第三名成績畢業的諾門坎導演者辻政信,做了一輩子的參謀最高軍銜也不過是個大佐,不過權力倒是不小,經常拿著雞毛當令箭上躥下跳。


而陸軍大學從1882年成立起至1945年日本戰敗前後,共創辦了63年,期間共培養了3485名畢業生,平均每年的畢業生人數不超過60人。自日本軍國主義形成一直到戰敗時,共誕生了1200多名陸軍中將及134名大將,幾乎所有的將官都是從陸軍大學畢業。對於等級觀念根深蒂固的日本,二戰日軍“大佐”這個軍銜含金量其實是相當高的,雖然日軍的“佐官”理論上對應的國際級別是“校官”級別,但是不能簡單將“大佐”這個軍銜同等於“上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