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有人說這很矛盾,如果是床前,屋內地上怎麼可能會有霜?

蔣新國



詩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的完美結合所產生出的最具詩義的意境。李白在《靜夜思》中,以寥寥數筆,短短的二十個字,就把他鄉遊子的思鄉之情表達淋漓盡致。行文落筆,不事雕琢,自然流暢,渾然天成。

《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後世所糾結的“床”,雖然說法不同,各執一詞,但其癥結不在於床,而在於此詩近乎於口語的表達,意象也不夠新穎奇特,卻能眾口相唱,流傳千古上。自古以來,文人相輕,所以不以為然者大有人在。


最具爭議的是在摺疊的胡床和井臺圍欄之爭上。如果李白是胡人,那麼胡床就更能勾起他的思鄉之情和創作靈感了,否則,飲水思源的井臺就更能誘發遊子的思鄉之情。

詩歌創作首先是靈感的產生,而誘發靈感的或許是一物,或許是一事,或許是一言,情之切而意尤遠矣。

誘發李白創作《靜夜思》的是什麼,唯有他自己知道,也許是床,也許是月,也許是情之所至的思鄉之情。

在表達遊子思鄉這一主題的意象擇取上,大手筆的詩仙自然與眾不同。在詩中,他所擇取的意象不但是情與景高度地融合,而且在靜與思這一關聯的意境中,也達到了“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惟有情之真,方能思之切。天涯遊子,孤旅他鄉,夜深人靜,月光如霜,夜氣似水,不息流淌,仰望明月,心潮激盪,低首靜思,熱土家鄉,郎騎竹馬,環繞於床……


李白能以平實樸素的語言,簡潔明瞭的意象,把遊子靜夜思鄉這一主題表達到極致,正如蘇軾在《與侄子書》中所言:“平淡乃絢爛之極也”。

常言功夫在詩外,如果沒有平時細緻入微的觀察,沒有對神奇的大自然的感悟和領會,沒有悲天憫人的熱切情懷和深厚的文化修養,是不可能成就一代詩仙的。

李白在寫《靜夜思》時,自然是心中有物。床,顯然不會是胡床,李白不是胡人,對胡床是沒有任何感情可言的。倒是“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的井臺,更能誘發他的思鄉之情和創作靈感了。


黃土情愫


晚上月光透過窗戶照在窗前的地上,看上去白白的像結霜一樣!很正常啊,古人那時候沒有電燈💡,只有蠟燭光線有限,不如月光透亮!我小時候在我外婆家玩去,你就是這樣,透過窗子灑進來的月光照在地上!晚上出門漆黑一片,天上滿天的星星,月亮跟著我走......


V風月無邊V


李白作為文人當時非常落魄,以乞討過日子,晚上以木板當床睡在廟門邊,看看現狀,就想在老家不愁吃穿的日子,於是有感而發呤詩一首用木炭寫在廟門邊的牆上,後來他朋友救濟他並當上了縣令的書記員,他才把那詩收到自已的詩集裡。


靈魂有處安放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有人說這很矛盾:如果是床前,屋內地上怎麼可能會有霜?其實這個矛盾是由於歷史發展,古今文化差異和缺失造成的。

靜夜思

唐代: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這是一首看起來公認非常簡單的古詩,簡單到入選小學低年級的課本。意思就是

:明亮的月光灑在床前,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層白霜。我抬起頭來,看那天窗外空中的明月,不由得低頭沉思,想起遠方的家鄉。

關鍵是“床”,不是“霜”

從中可以看出,矛盾解決的關鍵點不是在“霜”,因為李白其實給出答案了,他後來認出地上的只是月光,所以寫詩是用“疑是”,這是描述他當時一個思維過程而已。而且李白當時是在南方城市揚州,下霜的時間不多。

關鍵是在於“床”。要是這個“床”在房間內,那明月怎麼照得到室內呢?其實古代的“床”和我們現在的“床”並不是一回事。


第一,李白當時應該是在室外

現在我們課本收錄的《靜夜思》並非流傳的唯一版本,在和唐朝相近的宋朝宋刊本的《李太白文集》、還有宋代人郭茂倩所編的《樂府詩集》所收錄的《靜夜思》的第一句均為“床前看月光”,第三句也均作“舉頭望山月”。

既然是“望山月”,那李白應該就是在室外才有如此開闊的視線,如果在室內那是不大可能看到山月的,起碼也要走到院落才行。

而且由於宋朝和唐朝相隔時間短,收錄的版本更有權威性。至於“望明月”版本是直到1763年(清乾隆二十八年)蘅塘退士所編的《唐詩三百首》裡才改“望明月”的。我們選這個版本入課本,估計是《唐詩三百首》名氣大,也為了呼應第一句的“明月光”吧。


第二,古代“床”可能是胡床,或者是竹床等在室外的床。

這個可能性很大,因為現在很多農村的地方把一種半臥的竹椅叫“竹床”。我自己本人在小時都坐過。農村人喜歡把這種竹床放在室外,乘涼或者休息。一邊拿著葵扇,一邊半躺在竹床,甚是寫意。

 李白的《靜夜思》創作於公元726年(唐玄宗開元十四年)九月十五日的揚州旅舍,中秋之夜室外並不寒冷,他完全有可能躺在這種竹床上,賞月懷鄉,月光灑在竹床前面的空地上,好像鋪上一層白霜。


第三,“床”有可能是井欄

古代井欄為了防止人跌入井內,成方框形圍住井口,高有數米。這方框形像古代的床,所以也有“床”的稱呼。

例如古詩“君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說的就是這個井欄,因為不可能兩個人圍著我們現在的床來玩竹馬吧?

如圖所示,這個就是一個古代井欄。

這個可能性也很大,我現在還記得我小時候的農村,水井就是在村頭的一塊空地上。那時候還沒有通電,大人們經常在夜裡在水井邊上的空地上乘涼聊天。有時候月色好,婦女還一邊聊天一邊在月下洗衣服。

李白當年很有可能就在這樣子的一個井欄旁邊賞月,從而寫下流傳千古的《靜夜思》。


還有說法,“床”和“窗”是通假字

有人說,“床前明月光”實際是“窗前明月光”,“床”“窗”是通假字借用了。這樣也就能解釋了,李白是明月夜不成寐,起來窗前踱步,看到了窗前的空地月光如霜,因而寫出了《靜夜思》。

但是我個人覺得這個可能性不大,因為從唐朝來說,“床”和“窗”都是常用字,而且床和窗都是明確意義的東西,沒有必要假借。


總而說之

總而說之,“床前明月光”的“床”應該不是我們現在室內的床,而是室外的某個物件,所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不存在矛盾的。

就眾多專家的認為,“床”很大可能是說“井欄”。

就我個人認為,“床”最大的可能是“竹床”。當然,我人微言弱,和專家沒有辦法相比。我之所以這樣認為,是因為我自己就曾經跟隨大人們,坐在“竹床”上賞月,對於南方來說,這是很常見的事情。


文藥書生


(明代版本)

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宋代版本)

靜夜思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抬頭望山月,低頭思故鄉。

註釋譯文

詞句註釋

⑴靜夜思:安靜的夜晚產生的思緒。

《靜夜思》詩配畫

⑵床:此詩中的“床”字,是爭論和異議的焦點。今傳五種說法。①指井臺。②指井欄。從考古發現來看,中國最早的水井是木結構水井。古代井欄有數米高,成方框形圍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內,這方框形既像四堵牆,又像古代的床。因此古代井欄又叫銀床,說明井和床有關係,其關係的發生則是由於兩者在形狀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類同。③“窗”的通假字。從意義上講,“床”可能與‘窗’通假,而且在窗戶前面是可能看到月亮的。但是,參照宋代版本,‘舉頭望山月’,便可證實作者所言乃是室外的月亮。從時間上講,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在對作者原意的忠誠度上,更加可靠。④取本義,即坐臥的器具,《詩經·小雅·斯干》有“載寐之床”,《易·剝床·王犢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之說,講得即是臥具。⑤馬未都等認為,床應解釋為胡床。胡床,亦稱“交床”、“交椅”、“繩床”。古時一種可以摺疊的輕便坐具,馬紮功能類似小板凳,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類似物,兩邊腿可合起來。現代人常為古代文獻中或詩詞中的“胡床”或“床”所誤。至遲在唐時,“床”仍然是“胡床”(即馬紮,一種坐具)。

⑶疑:好像。

⑷舉頭:抬頭。[5] [6]

白話譯文

明亮的月光灑在窗戶紙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層霜。我禁不住抬起頭來,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輪明月,不由得低頭沉思,想起遠方的家鄉。[7] [8]

創作背景

李白的《靜夜思》創作於唐玄宗開元十四年(726年)九月十五日的揚州旅舍,時李白26歲。同時同地所作的還有一首《秋夕旅懷》。在一個月明星稀的夜晚,詩人抬望天空一輪皓月,思鄉之情油然而生,寫下了這首傳誦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詩《靜夜思》。[5] [7]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靜夜思》沒有奇特新穎的想象,沒有精工華美的辭藻,只是用敘述的語氣,寫遠客思鄉之情,然而它卻意味深長,耐人尋繹,千百年來,如此廣泛地吸引著讀者。全詩從“疑”到“舉頭”,從“舉頭”到“低頭”,形象地揭示了詩人內心活動,鮮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動形象的月夜思鄉圖,抒發了作者在寂靜的月夜思念家鄉的感受。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夢初回的情景。這時庭院是寂寥的,透過窗戶的皎潔月光射到床前,帶來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詩人朦朧地乍一望去,在迷離恍惚的心情中,真好像是地上鋪了一層白皚皚的濃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圍的環境告訴他,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著他抬頭一看,一輪娟娟素魄正掛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明淨。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對孤身遠客來說,最容易觸動旅思秋懷,使人感到客況蕭條,年華易逝。凝望著月亮,也最容易使人產生遐想,想到故鄉的一切,想到家裡的親人。想著,想著,頭漸漸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於沉思之中。

李白《靜夜思》詩意圖

前兩句寫詩人在作客他鄉的特定環境中一剎那間所產生的錯覺。一個作客他鄉的人都會有這樣的感:白天奔波忙碌,倒還能沖淡離愁,到了夜深人靜的時候,思鄉的情緒,就難免一陣陣地在心頭泛起波瀾。在月明之夜,尤其是月色如霜的秋夜更是如此。“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動地表達了詩人睡夢初醒,迷離恍惚中將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誤作鋪在地面的濃霜。“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潔,又表達了季節的寒冷,還烘托出詩人飄泊他鄉的孤寂淒涼之情。

後兩句通過動作神態的刻畫,深化思鄉之情。“望”字照應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詩人已從迷朦轉為清醒,他翹首凝望著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鄉也正處在這輪明月的照耀下,自然引出了“低頭思故鄉”的結句。“低頭”這一動作描畫出詩人完全處於沉思之中。“思”字給讀者留下豐富的想象:那家鄉的父老兄弟、親朋好友,那家鄉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華與往事,無不在思念之中。一個“思”字所包涵的內容實在太豐富了。

短短四句詩,寫得清新樸素,明白如話。構思細緻而深曲,脫口吟成、渾然無跡。內容是單純,卻又是豐富的;內容是容易理解的,卻又是體味不盡的。詩人所沒有說的比他已經說出來的要多得多,體現了“自然”、“無意於工而無不工”的妙境。[3] [9]





貴良飄香


磚家哪去了?出來走兩步,古漢語學不會,很多詩意是理解不了的。

床:唐音[ceng5],單獨一個字表達的時候一般指桌子。而睡床的床,一般叫:[kang3]。

在潮汕地區,現代的人們說桌子,還是叫:[床ceng5],而沒有人叫[桌doh4]。

更有意思的是,老人家以前也不會把床說成[ceng5]的,也就是說,以前讀成[ceng5床]的,那不可能是床,絕對是桌子了。

現在倒是會這麼叫了,那是受現代文化的影響。

文化的流失就在眼前,要了解唐詩,你最好多去潮汕走一走,學學潮汕話,會有很多最真實的發現。

我的兒子跟我爭辯說“床”指的是井欄,我說誰說的,他說:“磚家”。我無語了。


建盞匠人愛單叢


李白24歲攜帶30萬金出川,兩年後的一個秋夜,他在金陵的一家客棧投宿。當夜秋高氣爽,月色如洗,他獨自走到客棧的院子裡,院子裡有一口水井,古代水井為了安全都會用石頭砌一圈圍欄,稱作銀床。月光灑在銀灰色的銀床上,像是鋪上了一層銀霜。這個時候的李白,30萬金已經散光了,又生了病,人在脆弱的時候最想家。於是便寫下了那首三大明月詩之一的靜夜詩。



柳舞殘陽


1.此“床”為“井床”,即水井周圍的一個臺基,好像水井的“床”一樣。月光照在溼的井床上會有反光,就像一層“霜”一般。

2.在井旁看月,加深了“飲水思源”(故鄉)的意思。而且比在屋內的睡床邊看月畫面更美。



鯤子的翅膀


要想回答小編的這個問題,必須要會寫詩,喜歡詩歌的人,寫詩的人都會用比喻誇張的手法,詩歌要有意境,場,景,才能表達詩人那種豪邁的情懷,詩人寫詩前總會喝一點小酒,充滿著無比浪漫與想象,這首詩的意境充分表達了,他對家的無限思念,李白寫的比較樸實,通熟易懂,沒有什麼難懂之處,不需要回答的那麼複雜。

床前朋月光,疑是地上霜,小編講床前明月光,光怎麼能疑是霜呢?對李白這首詩提出了疑問,從詩人的角度去看,並沒有什麼不對的,床前明月光這一句,是在一個美好的夜晚,夜空萬里群星燦爛,明月在天空把銀白的月光灑向大地,月光從窗外射了進來,照在李白床前,詩人把地上的月光比喻成外面的霜,那樣潔白明亮。

小編認為這首寫的有點矛盾,提出這樣的疑問,我認李白這首詩沒有什麼問題,開頭是床前明月光,肯定是詩人從門外窗外看到又圓又亮的月亮,照在房間的地上,疑是地上霜雪白明亮,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當中,當冬天的夜色非常睛朗,那銀白色的月光鋪在大地上,與早晨大地上凌霜是多麼的相似,經常錯把月光當白霜。

李白先生藉著明媚的月光,讓他不由得想起了在遠方的親人,錯把地上的月光當成了霜,接著寫到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後面的兩句通過遙看明月,心裡更增添了寂寞的傷感,坐在床邊喝小酒似醉非醉時,酒杯對著月光含淚嘴裡念著故鄉,已分不清東西南北,酒過了已分不清月光和霜了,充分體現了李白先生當時迫切思念故鄉,那種無耐的心情。

霜在城市裡看見不是那麼太明顯,水泥地上與凌霜比較相似,兩者對比度不大看不出來,在農村冬天早上起來一看,一片片白皚皚的凌霜,有顏色草地上,地面上就能看到更加明顯,當夜色的月光照在大地的草坪上,樹枝上,草葉上顯得特別的明亮,有一種讓人來到人間仙境,夢喚一般的地方,好象大地又披上白皚皚的冬裝。



鵬獻舞


我看了大家的評論,基本大多數解釋都是錯誤的。在此我給大家詳細地解釋一下:

床前明月光,“床”指的是井床。並不是睡覺的地方。

井床,即井欄。

《樂府詩集.舞曲歌辭三.淮南王篇》:"後園鑿井銀作床,金瓶素綆汲寒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