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已经拥有半壁江山了,为什么不听诸葛亮而一定要打江东?

书友会


所谓的半壁江山,就看咋个理解了,一半是半壁,一大半也是半壁,一小半硬要说是半壁,那也是半壁江山。

汉末三国时期,十室九空,诸侯势力不能以地理面积来计算,而是以人口、兵力、行政州郡的数量来说话。孙权占据扬州、交州二州,面积很大,跟曹操相差不多,但势力仅仅是曹操的一半。

当时设置州郡,不是依据面积,而是根据人口和赋税。面积再大,没有人口、赋税也毫无意义。

天下十三州,曹操占据九州半,孙权占据二州半,刘备就只有一个益州。汉中在行政上也曾经属于益州,就算单独在外,一个益州加汉中,也微不足道。其人口、兵力仅仅是孙权的一半,曹操的四分之一。

三国人口共计767万,刘备不足百万,只有94万,兵力十万二千;孙权人口230万,兵力23万;曹操人口440万,兵力四五十万以上,也有说是六十万。

就这个情况来看,刘备咋能算得上是半壁江山呢?

诸葛亮自然明白彼此之间的实力差距,咋能够赞同刘备攻打孙吴呢?

其实,刘备也清楚彼此的实力差距,那为何还要一意孤行去进攻东吴呢?

刘备出身贫寒,但此人却喜欢华丽的衣服,喜欢犬马声乐,足以说明此人是一个爱慕虚荣的人,也就是功名心很强的人。

虽然刘备一向低调,可以说夹着尾巴做人,先后投奔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刘璋,一开始都表现得非常低调。那是因为寄人篱下,不得不为之。

屡败屡战只说明刘备为了名利永不放弃,并非说明他有多高的境界和志向。由此得知,刘备是一个做事很不踏实的人,不是稳扎稳打,而是急躁冒进,这是他的性格缺陷。

在袁绍、袁术、刘表这个层次,刘备的境界是高出一筹,但到了曹操、孙权这个境界,刘备就有差距了,不可相提并论。

曹操、孙权都是非常务实的人,曹操一直不自立为帝,孙权为了江东的存在,先后对曹操、曹丕称臣。这是政治家的韬光养晦及深谋远略,他们都非常务实、稳健。

但反观刘备,取得汉中,就自立为汉中王;看到曹丕称帝,就急忙忙跟着称帝,这完全是图慕虚荣的表现。这就是境界问题,太爱面子,违背了实际情况。

十八路诸侯伐董卓的时候,刘备还是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诸侯们开会没有他的座位,只能站在公孙瓒的旁边。不是曹操替他说话,连个小马扎都不给他准备。

但刘备毕竟也是与曹操、孙权之父孙坚等一样,同属一个时代一个辈分的人物。

在刘备称帝后,董卓、公孙瓒、袁绍、袁术、刘表、曹操、孙坚等人,已经全部过世,退出了历史舞台,差不多就只有刘备是唯一幸存的元老、前辈。刘备自己也感到来日无多,后生可畏,孙权、曹丕等小字辈已经成了气候,刘备不能再等待了。

诸葛亮年轻,可以等得起,但刘备不行。

都说是年轻人爱冲动,其实不然,老年人更爱冲动。因为年轻人最大的资本是年轻,但刘备已经没有这个资本了。

所以,刘备更沉不住气,这是他发动夷陵之战的根本原因。

就蜀汉的实力去对抗曹魏,是没有任何机会的,所以,刘备选择了东吴。

灭掉东吴也是不可能的,但刘备认为夺回荆州还是可以的。

能够夺回荆州,给阿斗打下一个比较满意的基础家业,刘备也可以瞑目了。

但还是虚荣心害了刘备,在一片反对声中,夷陵之战以惨败而结束。

刘备索性破罐子破摔,把蜀汉委托给诸葛亮,让诸葛亮看着办吧。

性格决定一切,性格决定命运,性格决定了境界和格局。最后能够走多远,与性格有关,与生俱来。

刘备能力并不突出,但最后还是成就了一份霸业,这与性格有关。有几人能够做到像刘备一样,不改初心、屡败屡战的?起码在汉末三国时期,无人能胜出刘备。

也正因为刘备仅有不服输的性格,并不具备成就霸业的能力,才没有走得更远。

由此可见,只有性格还不够,还必须要有足够的能力。然后还需要有足够的运气,三者缺一不可。

曹操、刘备、孙权都是有足够运气的,但运气不总是在某一个人一边。

这是豹眼认为的刘备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原因,欢迎与大家交流。


豹眼看历史


我不搬历史佐证,历史永远是历史,我来讲个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艾欧莉亚!

为了兴复汉室,刘备,张飞,关羽,赵云,诸葛亮为代表的蜀国来到了艾欧莉亚。他们的目的是统一全图,上高地,踏平敌方所有水晶。

专主打野十年,我已发育成功,请蜀国人民放心,赵云高亢的说道!我在上路碾压式发展,对面打野来一次我揍①次,大哥,二哥放心,不需要来帮忙,张飞自豪的说。

各位兄弟我已在中路插满了眼,很亮,刘备激动的说道,“”耶,小样,敢偷袭我,逼我放风墙!”

大哥放心,“无尽”在手天下我有,对面的adc已被我玩爆,关羽不可一世的说道。

主公,关将军太浪,无视对面的敌军,对面的打野又过来“杠刻”了!

“军师放心,你去游走吧!二弟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勇,让他去浪吧,展示我蜀国雄威。”

“刚我看到对面的打野了”,我去拿个蓝,“啪啪”,我草,三个人埋伏我!我去拧盒饭了!

关羽败走麦城!

二哥,“我要替二哥报仇,我先把大龙给收拾掉”,“啪啊,什么情况,!发育这么久干不过大龙!

张飞被杀

“主公为今之计,我们只有猥琐发育,等他们复活,”诸葛亮说。“”不,打野发育的很好,一个能打2个,从上路进攻,你是辅助,只管给“”奶”。

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

败的一塌糊涂!

诸葛亮虽有智谋但没有权力,张飞虽勇但无智谋,关羽虽智勇但好大喜功,刘备虽有仁义但优柔寡断。

自桃源三结义起,就已经注定他们能成为乱世之枭雄一方霸主,但不能光复汉室,建立万世之功!

太急了,想想秦始皇建立大秦帝国,他的祖先为他打下了多少坚实的基础。

所以,这就跟创业一样,时间,人才,机遇还有默默付出,不急于求成,该出手时就出手!

个人观点!见解!

谢谢!


海豚的梦


纠正一下, 在关羽将荆州失去后,刘备的地盘算是三个国家中最小的了,真正有用的辖区只有益州和汉中,理论上已经是三家中最弱的一方,但他为何还要执意攻打曾经的盟友孙权呢?

一、为弟复仇

这其实是一种冠冕堂皇的说法,其实是靠不住的,关羽死于公元220年,而刘备进攻孙权的时间已经是公元221年了,而且从关羽死后,刘备的态度来看,他对关羽十分不满的。关羽的谥号是后主刘禅给的,刘备自死也没有任何表示,这就已经表明态度了,毕竟给个谥号不过是个流程而已。

二、天时已到

公元220年,曹丕代汉称帝。第二年,刘备就建汉称帝,以大汉自居,这时的刘备拥有了汉的名号,就可以名正言顺的征讨四方了。但为何不是篡汉的曹丕呢?实力不够啊,曹魏一直是三方实力最强劲的,以当时刘备的一州之地是无法撼动曹魏的。

而孙权杀关羽、夺荆州,还向曹魏称臣,不能容忍,正是复仇的时刻。

三、隆中战略

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三国志》

诸葛亮的隆中战略中,荆州是战略要地,其物产丰富、粮食充足、地处天下之腹,是两路出兵重要组成部分,而失去荆州对于刘备复兴汉室的期望无疑是重大打击,所以他要夺回来。

四、天不假年

其实刘备亲自率军出川攻吴还有着难以言说的苦衷,那一年,刘备已经六十一岁了(虚岁),在那个时代已经算是高寿了,而刘备的老对手曹操就在前一年死去,不过六十六岁(虚岁),刘备看着自己的傻儿子,他知道靠刘禅去夺天下,难度太大了。如果不趁着自己还能出征,自己的汉国可能就没啥机会了,这也是刘备在最后托孤时,对诸葛亮那番话的初衷,都说是刘备试探诸葛亮,其实也是刘备的一种无奈吧。

可惜大汉王气已衰,公元222年,刘备兵败夷陵,第二年就带着无限的遗憾在白帝城去世,而他的荆州在也没有回来。真是时也、命也、运也!


黑水布衣


刘备取得汉中后就应该留意东吴和曹操的变化,这时期,孙权名誉向曹操称臣,想要稳住曹操意志夺回锦州,并且派陆逊、吕蒙向夷陵、公安、南郡方向有所行动,这应该是刘备和诸葛亮觉察到的问题。派猛将谋士支援关羽荆州的守护,给予关羽有力的支持。

刘备是南征四郡后,孙权就动心意想要让刘备归还荆州,到嘴的肥肉哪有再吐出去,刘备就以南郡、武陵、夷陵以西划为刘备,以东划为孙权,双方罢兵和好,刘备好腾出手抗击曹操攻打汉中地区。后来刘备稳住了汉中,又清除益州不稳定因素。刘备的实际控制范围已经让孙权坐立不安,感到威胁,孙权就谋划者把荆州再夺回来,借此堵住刘备向北方攻取的通道。

孙权为了荆州可以说处心积虑、费尽心机,然而机关算尽,最终还是中了司马懿和蒋济的“借刀杀人”之计。荆州成就了孙刘联盟,也加速了三国时代的结束。

先由孙权撕破联盟协议,有乘机夺得荆州,杀死关羽的义弟,又把刘备堵死在巴蜀之地。刘备就是以夺取荆州,顺势给关羽报仇,再想打开后期要攻取曹魏北方地区,进入中原的通道。还有一点是刘备成立后要给自己在蜀国树立形象、权威。

荆州地区的丢失,诸葛亮的隆中对已无法实施,孙刘联盟离心离德早已经不牢靠,孙权联曹偷袭荆州的谋划,等待时机已久。

刘备不能长期依靠东吴牵制曹魏,这也是刘备单方面考虑的问题,其实早在之前东吴和曹操取得联系,想要借势打压刘备实力扩张。刘备胸怀复兴汉室的梦想,在征讨曹操时制造许多麻烦的东吴占尽便宜,刘备要想一统天下,不能与势力强大的曹魏死磕,必须先灭掉首鼠两端的孙权。

在三国之中蜀国人口最少,国力最弱,兵力也是最弱的一个。刘备和诸葛亮都清楚这一点,荆州的丢失,损失的兵马、将士及资源都比较大,这时候更应该与民休息、发展国力,等到有一定的实力再寻求攻打吴国,夺去荆州。可事情的发展却不是这样的,有人说刘备出生贫寒喜欢虚荣的名誉,功名心很强。有人说刘备在早期创业时非常低调,四处投奔夹着尾巴坐人,晚年为什么更冲动?

这些都是表面的理解,不能拿刘备的出身和创业期的表现,来否定刘备后期执意要发兵攻打东吴的举动。

刘备发动攻打吴国有二个动机:

(1)虽然称帝后年龄已大,留世不长想给刘禅留一下功绩。更想给自己和儿子刘禅树立威信,早把出兵的因素全部抛掉,是想能够夺取荆州。

(2)借此攻打吴国分化诸葛亮的势力,均衡益州派,东洲派和荆州元老派的势力。

这些情况作为谋略高超的诸葛亮更应该考虑到,在这种状态下诸葛亮其实早奉劝过刘备几次,都不被采纳。

赵云和秦宓分析到这次出兵,会有多方面不利因素难以取胜,极力奉劝刘备收回出兵意念,依然不被刘备采纳。

意气孤行的刘备,发动的夷陵之战以惨败收场,最后也忧虑病死于白帝城,托孤于诸葛亮辅佐刘禅。


斌哥居丹霞


光复汉室!首先从头讲起,末结拜之前刘备卖草鞋,关羽是个普通弓箭手,而张飞则屠狗卖肉之人,三人结拜后就不一样了,因为刘备祖上牛,大汉王子王孙之辈,那不得了,怎么也是皇亲贵族,而刘王叔头脑也挺厉害,三兄弟创业应该有个名号,思来想去,眼前黄巾起义、皇宫内乱、群雄逐鹿、天子被禁,干脆就来个:光复汉室!这个名为头够大吧……!人往往有信仰之后,不得了!飘!刘备之所以聪明,并不在阳在阴,让大伙都觉得为自己事业成功、名利地位去打拼!所以战无不胜.....后来团队越做越强,孔明先生、赵云、马超、黄忠等等.....无数英雄豪杰才子纷纷加入,而且经过反复较量得荆州、蜀汉之地!刘备也是自然当上老板了,各位豪杰也封上号了!当时刘皇叔也飘了,胜利那么容易得到,加上关张也因为性格问题,间接被害,东吴背黑锅!但当时诸葛孔明、赵云等大部分人都反对打江东,为什么?因为他们信念是光复汉室,真正对付是北方曹老板,苦苦劝说也没有用,老板要打、要得天下!其实刘备也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内心深处明白,自己年过花甲、天不假年,兄弟又先辞而别,有生之年想要干倒曹操恐怕难了,因为曹老板实力雄厚摆在那,千员战将、无数谋士、中原尽得!那怎么办?就找个软柿子下手,也有借口为兄弟报个仇,必竟发过毒誓……!所以势比必得,再加上刘备压根就看扁江东孙氏,自认为肉都到嘴里了,包括关羽到死还认为江东鼠辈,狂妄自大、结果可想而知.....悲剧发生了!70万精兵尽失、还搭上老命!唉……人生或者就是这样!但是做为个还是非常佩服刘备,就像人生一样,从一无所有到人生高峰,为理想信念打拼直到实现,不单单是自己名垂千史,团队也是为后人留下宝贵的历史价值财富.......哈哈个人认为!!



无忌哥哥


从地理位置看,蜀国的位置是最差的,易守难攻,同样意味着也不容易出来进攻。而且人口少,益州总人口不超过一百万。

刘备兴兵攻打江东,不仅仅是替关羽报仇。刘备要攻打吴国、撕毁孙刘联盟总得需要一个理由吧。这个理由就是孙权率先背弃了孙刘联盟,并且发兵偷袭荆州,杀死刘备的心腹爱将。关羽被杀的时间在219年,刘备发动夷陵之战的时间在221年,期间足足相隔了两年之久。两年之间,刘备完成了称帝大业,一跃成为汉昭烈帝。

从理论上说,夷陵之战的风险是可控的。因为即便刘备败了,无非是损兵折将而已,吴军不可能乘胜追击,威胁到益州。毕竟曹丕的大军虎视眈眈,就等着孙刘大战之后收割孙权,吴军就算战胜了蜀军,也只能立即收兵防魏军。事实上,历史上的夷陵之战,剧情就是这么发展的。当刘备惨败后,吴将徐盛、潘璋等人觉得机不可失,建议陆逊杀向白帝城,活捉了刘备时。陆逊就表示曹丕马上就要杀来了,现在顾不上刘备。此后魏国三路大军果然杀来,孙权赶紧派人向刘备求和。

诸葛亮的隆中对的主要战略就是:东联孙权,北拒曹操,西吞益州,休养生息,等待时机,待天下有变时,从荆州和益州两路北伐曹魏,必定能统一天下。庞统的荆州破败论是说:荆州荒芜破败,人才流失殆尽,而且东边有孙权,北边有曹操,难以有大的发展。而益州有户口百万,土地肥沃,物产丰盛,如果能夺取益州,必有大的发展。

法正的汉中三策的主要思想是:曹操平定汉中后,没有乘胜南下进攻巴蜀,说明曹操有内忧牵制,如果我们能积累力量攻打汉中,上可以消灭敌人,兴复汉室,中可以蚕食雍州和凉州,广拓国土,下可以固守险要地势,是持久之计。把诸葛亮、庞统、法正的战略思想,汇总在一起,就是刘备集团的发展战略。

然而对刘备与蜀汉政权来说,人口众多、经济发达的荆州不但是物资与兵源的重要来源,在地缘政治与战略上也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刚刚称帝的刘备是不舍得放弃的,这就决定了从战略考虑他一定要打东吴。待到夷陵之战失败之后,刘备碍于局势只能在荆州依旧归属东吴的情况下与东吴讲和,但是荆州没有回到蜀汉之手,始终是蜀汉在三国中较弱的一个重要原因。





米爸Derek


刘备万万没有想到,就在自已的事业达到巅峰的时候,跟随自己戎马半生的兄弟关羽居然就此殒命,孙刘之间的这一仗是非打不可了。按说他应该听诸葛亮的劝谏,沉下心来总结经验,厉兵秣马,然后再为关羽报仇雪恨。但刘备没有这样“应该”。

张飞惨死在部下手中,为刘备的出征又增加了一分悲剧色彩,复仇的利剑还没有举起就折了利刃,结义的三兄弟瞬间只剩下了孤独的刘备。刘备不顾诸葛亮和赵云的再三劝阻,率领举国之兵踏上了复仇之路。这就是真实的刘备,无论平时是多么的平和理智,在关键时刻他还是一个性情中人。

刘备伐吴的阵容实在不够强大:大将关羽、张飞死了,黄忠也早已病死了,剩下马超、赵云和魏延,马超、魏延要留在北边防备魏国进攻,赵云由于反对伐吴受到刘备冷落。文臣这边,谋士庞统、法正都先后去世了,诸葛亮也需要留在大本营。就在这样一个将帅乏人的情况下,刘备依然坚持伐吴。

刘备摆出一副要拼命的架势来攻吴,自然让孙权很是忌惮。事实上,早在孙权决定向关羽下杀手的时候,他就开始从各方面积极备战。

杀掉关羽,孙刘联盟彻底破裂。孙权担心在刘备复仇的时候,曹魏会趁机对自己下黑手,干脆公开倒向曹魏。孙权俯首称臣,换来了孙刘战争期间曹丕的中立立场。

夷陵之战,又叫猇亭之战,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案例,也是刘备人生的最后一战。夷陵之战和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一同被列为三国史上的三大战役。

夷陵之战的大败与刘备的战术错误有很大关系,这更是他人生最大的战略错误。刘备一生败战无数,但极少有全军覆没的,夷陵之战却输得干干净净,何其哀哉!

刘备到白帝城后,不禁仰天大哭,想他征战一生,却没有料到,以他六十岁的人生阅历外加作战经验,竟然输给了默默无闻,不到四十岁的陆逊。从此,刘备的一世英名毁于一旦,而陆逊则靠火烧连营的成功名扬天下。


峰回路转说历史


攻击江东,东征讨伐东吴是刘备的决策,诸葛亮也没怎么劝。为何刘备一定要进攻江东?

刘备主要有三个考虑:

1、面子问题



本来,江东与刘备虽然已经断亲,但始终维持着共同抗曹的盟友关系,江东方面以所谓关羽越境取走湘关军粮为理由偷袭南郡,导致关羽最终溃败并斩关羽首级送于曹操。


关羽是刘备集团的二大王,荆州总督,这样的耻辱不报仇,显然令刘备无法面对天下人也无法面对本集团成员。


2、局势问题


哪怕恨曹操入骨,但刘备军队的素质、员额都差距曹魏不少。刘备还是有自知之明的,而从军队战斗力与经验来说,刘备自认为可以凌驾于江东军队之上,尤其周瑜鲁肃吕蒙三大都督都死了,接任的陆逊(也不小了,39岁)毕竟是孙策女婿而不怎么出名。



3、年龄问题

刘备此时已经60出头,当时人活三十就敢自称老夫,刘备怕自己突然死亡后给儿子留下一个比较差的局势,所以想借这个机会顷全力向江东发起进攻,能消灭最好,最低限度要夺回失去的荆州土地,逼孙权出让更多利益。

这应该是刘备坚持东征的主要原因。


四川達州


我是哗哗说三国,首先这个问题在我的一篇文章里有详细的解释,大家可以关注去查看,我再来浅谈下这个问题吧。

其实刘备打江东是有一定道理的,并不是盲目的去打的,也不是大家所说的恼羞成怒,不顾后果的去报仇的。

当时刘备坐拥荆州、益州、汉中,但是荆州被关羽给搞丢了,这时候的刘备实力还是很强的,虽然关羽把荆州丢了,但是依然是兵强马壮。

刘备敢公然破坏孙刘联盟,发动了对江东之战,难道他就不担心曹丕在背后捅刀子吗?还是他认为他一定可以打下江东。从当时魏蜀吴三国的情况来分析下,刘备发动江东之战到底有没有错。

首先

我们从图中就可以一目了然的看到,曹魏的兵马几乎所有的针对全是对东吴的,只有曹真的一直兵马直接面对蜀国,刘备只需要留一只兵马守住汉中即可,曹魏其他兵马不大可能舍近求远,长途跋涉的去攻打蜀国。

其次

刘备打的算盘是好,打东吴,如果能打下来更好,就算打不下来,刘备的大本营在益州,相距东吴很远,小败也不会对自己的根据地造成多大损失,但可惜的是,刘备太高估了自己的领兵才能,几乎全军覆没。

最后

再来看看夷陵这个地方吧,夷陵也就是在现在的三峡一带,河谷细长、河堤窄小。军队来到这里,连营扎寨是很正常的,就算是诸葛亮来了也没有多大的办法,而陆逊深知这里的地貌,对刘备使出了拖字诀,把刘备的士兵拖的兵困马乏,再加上天气闷热和地势险峻。

正可谓天时地利人和,刘备一个都没有占,岂能不败!本身刘备打江东是一个机会的,可惜的是遇上了陆逊,加上不熟悉地势,把自己也给搭进去了!从此蜀国再无争雄天下的实力了。


哗哗说三国


赤壁之战后,荆州被魏、蜀、吴三方瓜分,三足鼎立之态势愈加明显。赤壁之战中刘备所得到的好处最多,占据了荆州四郡,再加上后来向东吴借来的南郡便是五郡,势力上有了很大的进步。

但对于刘备占据半壁江山一说不敢苟同,此时他的势力挺多算是第二,如果加上孙权倒是可以说是半壁江山。

至于刘备为什么非要攻打东吴,个人认为理由有三:

一、为关羽报仇

关羽败走麦城后,率领数十骑出逃,在临沮遇见在此埋伏的马忠,兵败被擒后被害。

此时可以说是刘备事业的鼎峰期,可偏偏此时关羽卻死在了东吴的手中,让刘备既失去了兄弟又失去了地盘。

这肯定会让刘备想起当初的桃园结义,当时三人是何等的意气风发,一路走来又是何等的兄弟情谊……

如今,关羽惨死于东吴之手,此仇怎能不报,这也是刘备的兄弟情义在主导。

紧接着,三弟张飞的死更是深深的刺激着他。无论平时刘备怎样的谦和、理智,但这时也无法不激动起来。这也是真实的刘备,性情中人!

二、对东吴小视

刚刚我们说过,刘备的势力在三方中居于第二,第一是曹操,第三是孙权。

虽然此时刘备的势力有所增长,可是他也有自知之明,深知自己与曹魏之间还是有距离的,但也相信自己的实力还是高于东吴的。

三、自身年龄问题

刘备率军攻打东吴那一年已经61岁了,这在当时可以说已经是高寿了。老对头曹操去年的时候66岁便死了,自己还能有多少时日;再想想自己的儿子刘禅,以后能撑的起这一切么?

思前想后,也只有趁着自己还能够带兵打仗之时,多征战几场好创造出更有利的局面。其实,这又何尝不是刘备最无奈的局面。

只是可惜,天不如人愿!

孙刘夷陵之战惨遭陆逊火烧连营,几近全军覆没,刘备大败,且败得干干净净。




{!-- PGC_COMMODITY:{"commodity_id": "3351144809984489033"}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