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主觀影評:《殺死比爾》也配叫暴力美學?

大家好,我是望百,一個專注於影視內容的小萌新。

今天來給大家推薦一部電影。


今年的《好萊塢往事》斬獲了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的最佳藝術指導獎。

但是這部電影在國內的評價並不好。很多人認為,和《好萊塢往事》相比,《低俗小說》和《殺死比爾》更適合作為昆汀的代表作。


純主觀影評:《殺死比爾》也配叫暴力美學?

電影《殺死比爾》海報

《殺死比爾》上映於2003年,是一部非常老的片子了。

分上下兩部,講的是一個新娘在自己的婚禮上遭到了暗殺,婚禮瞬間變成了一片狼籍的紅色。幸運的是,新娘並沒有就此消失,而是在四年後甦醒過來,開始踏上了自己的復仇之路,在世界各的尋找給自己帶來災難的人。

這部電影分上下兩部,第一部講的是女主“黑曼巴蛇”被暗殺後從醫院裡醒來,接連殺死了已經金盆洗手的“百步蛇”,日本黑幫大姐大“水腹蛇”,第二部講的是女主繼續踏上覆仇的道路,接連殺死了比爾的其他手下,最終告訴觀眾原來女主被暗殺是因為比爾深愛女主卻被女主綠了。


純主觀影評:《殺死比爾》也配叫暴力美學?

電影《殺死比爾》

小阿百看完了第一部後實在不忍心再去看第二部。

如果說看《瘋狂的麥克斯4》是因為被獵奇的末日廢土元素吸睛的話。

《殺死比爾》能夠刺激人腎上腺素的就只有噴湧而出濺射到屋頂的人造血漿了。

據說該片在拍攝的過程中足足消耗了450加侖的假血漿,粗略計算一下,一加侖大概是3.79公斤,450加侖大概花費了3000多斤的假血。說是血漿橫流是一點也不為過。並且導演昆汀不許使用數字特效和爆竹,堅持使用避孕套裝滿假血來營造鮮血飛濺的效果。


純主觀影評:《殺死比爾》也配叫暴力美學?

電影《殺死比爾》

阿百對於暴力美學的理解是,雖然從視覺效果來看是暴力的,但是人的主觀感受並不會有生理上的不適,而是得到美學的享受。

暴力美學主要是在感官上,使暴力以美學的方式呈現,詩意的畫面,甚至幻想中的鏡頭來表現人性暴力面和暴力行為。觀賞者本身往往驚歎於藝術化的表現形式,無法對內容產生具體的不舒適感。

比如說阿百比較喜歡的《搏擊俱樂部》。


純主觀影評:《殺死比爾》也配叫暴力美學?

電影《搏擊俱樂部》

再比如說:

在眾多香港導演中,吳宇森是運用這種電影表現手法的代表性人物。其標誌性的白鴿漫天飛舞,手持雙槍的英雄人物縱橫在屏幕之上,使象徵和平和安詳的白鴿與血腥暴力的槍彈形成了強烈的視覺反差,吸引了無數的目光。

但是在《殺死比爾》裡,有很多獵奇的畫面,讓阿百感覺到了噁心。

相比之下,電影中插入的那段動漫,獵奇的內容和本身粗獷的畫風遙相呼應,同樣是劇情單薄的噴血復仇,動漫的內容不但沒有任何的生理不適,而且把所謂的暴力美學發揮到極致。


純主觀影評:《殺死比爾》也配叫暴力美學?

電影《殺死比爾》

即使是在電影裡,前期女主瘋狂地用門去砸猥瑣男的頭,或者電影中段有一段黑白用光影的處理,都好過用赤裸裸地揮霍人造血包來表達暴力。


雖然這部電影可以淡化了情節,但是依然掩蓋不了邏輯的硬傷導致在觀看過程中地尷尬感。

比如一開始我就沒辦法理解為什麼女主明明可以打昏兩個猥瑣男或者去喊人過來,偏偏要手刃他們。

比如為什麼在醫院裡打鬥地聲音那麼大,卻吸引不來外面地護士和其他病人。

比如女主到底是怎麼做到光明正大的帶著明晃晃的武士刀上了飛機。

比如無法理解為什麼第一部的大反派為什麼不和小弟群起而攻之非要在電影的大結局被身經百戰卻依然生龍活虎的女主斬殺。

當然,看部分影評說這部電影就是為了詮釋暴力美學,這些細節都可以忽略不計,那小阿百隻能說自己的確沒有達到這個審美的層次。


純主觀影評:《殺死比爾》也配叫暴力美學?

電影《殺死比爾》


殺死比爾是電影鬼才昆汀獻給其御用女主角烏瑪瑟曼的30歲生日禮物。

確實,整部電影就是女主的個人殺戮秀。

另外,整部電影也是昆汀的個人風格十足,充分的融會貫通了他眼中的“暴力美學”。


《殺死比爾》是在加拿大新的電影分級制度實施後,第一部被定為R級的電影。

可惜,目前在國內沒有完整的電影分級制度。在各大視頻平臺對這部電影也沒有任何特別標註。

希望承受能力不強的朋友就不要去嘗試了。


以上就是我的全部內容了呢

如果你喜歡我的內容的話記得隨手點贊收藏轉發

如果你想要看到更多關於影視的內容,歡迎關注我

(關愛萌新,人人有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