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中英街,特區中的特區,“一街兩制”香港深圳共同管理


【中英街界碑】 中英街,位於深圳市鹽田區沙頭角鎮的英街,由梧桐山流向大鵬灣的小河河床淤積成,原名“鷺鷀徑”。長不足0.5公里,寬不夠7米,街心以“界碑石”為界,街邊商店林立,有來自五大洲的產品,品種十分齊全。

【深港合作、共創繁榮】因到特區的人要到深圳市公安局辦理一張“前往邊防禁區特許通行證”,才能進入“中英街”,故“中英街”被稱作特區中的“特區”。因為裡面有香港區域,入景區需要辦通行證,普通人辦藍證,每人十元,辦證工作時間為8:30~12:00和13:00~16:00,就在景區門口的辦證大廳。

【中英街警示鐘】“警示鐘”設立在中英街歷史博物館廣場,與中英街界碑相互映襯,是中英街新的一景。警示鐘記敘了中英街割佔、抗爭、變遷、發展和迴歸一百年來的歷史。鐘身上刻著“勿忘歷史,警鐘長鳴”八字,提醒人們牢記中英街屈辱的歷史,告誡後人必須銘記深刻歷史教訓:國家落後就要捱打。


【中英街香港方向】因中英街屬於邊境管理區,因此進入中英街需辦理由廣東省公安廳簽發的邊境特別管理區通行證。,並且這張證,不能用港澳通行證替代。如果是為了快捷和不排隊,辦證大廳裡左邊有個小廳可以辦理一次性旅遊,價格是25元。同時由於中英街歷史博物館在深圳屬於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因此學校組織的學生團體進入參觀可免於上述繁雜手續,通過學校方出具證明統一組織入內參觀。

【中英街深圳方向】從香港方向進入中英街須申請附有準許進入中英街批註的邊境禁區通行證 。因中英街通行證只發予中英街居民、探望居住於中英街的居民、需與中英街社區保持傳統聯繫、有需要進入中英街的沙頭角居民或因工作需要進入中英街的人士,且須當地居民或有關公司機構擔保,因此從香港方向進入中英街非常困難。

【中英街街景】1898年刻立的“光緒帝二十四年中英地界第×號”的界碑,將沙頭角一分為二,東側為華界沙頭角,西側為英界沙頭角,故名“中英街”。1898年6月9日,在英帝國主義武力逼迫下,李鴻章與英國駐華公使竇納樂在北京簽訂了中英《展拓香港界址專條》,條約規定將九龍半島及附近海域租給英國,期限為99年。


【中英街街景】英國人隨後豎立了界碑,以此為界線,東側為華界沙頭角,西側為英界沙頭角,並在優質買賣中逐漸形成一條街道,即中英街。沙頭角邊境小鎮這種實行“一街兩制”的現象持續了一個世紀,中英街在中國遭受屈辱的歷史背景下存留著獨一無二的人文景觀。

【中英街購物商場】中英街共有八處界碑,這8塊界碑中1、2號界碑是1905年英國單方面換石碑後留下的,3至7號界碑被日軍丟掉,今天我們看到的3至7號碑是國民黨政府同港英當局於1948年共同重豎。它們既是中國貧窮落後、清王朝腐朽沒落和外國列強侵略、瓜分中國的重要歷史物證,又是中國改革開放、香港迴歸祖國並實行“一國兩制”和中國走向繁榮富強的歷史見證。

【中英街街景】1941年12月25日,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軍從深圳沙頭角進犯香港,駐港英軍無力抵抗,當時的香港總督楊慕琦無奈宣佈投降。香港被日本佔領,開始了三年零八個月的“日治時期”‘’中英街隨即首先被攻佔。


【中英街香港區域】1951年2月15日,廣東省政府開始實行邊境管理,所有人員均須從正式口岸憑深圳市的公安機關簽發的《出入境通行證》進出境。“中英街”非正式口岸,因而開始限制人流往來。加之建國初期中英關係仍比較緊張,中方開始執行政治邊防和軍事邊防政策,港英政府則在“新界沙頭角”實行“宵禁”,中英街變成了邊防禁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