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只不過是掩人耳目,馬謖後來更名換姓滅了蜀國?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只不過是掩人耳目,馬謖後來更名換姓滅了蜀國?


《三國演義》中蜀國參軍馬謖因剛愎自用而使軍事要塞街亭失陷,最終導致蜀國大敗,諸葛亮不得不揮淚斬馬謖。

馬謖字幼常,襄陽宜城人。初從劉備取益州,官至越嶲太守。謖才氣過人,好論軍計,深得諸葛亮器重,而劉備臨終對亮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亮不以為然,以謖為參軍。蜀漢建興六年(228年),亮出軍祁山,不理眾人反對,以謖為先鋒。謖違反亮之法度,結果在街亭為魏將張郃所敗,士卒離散。亮進退無據,引軍還漢中,第一次北伐失敗。諸葛也不得不殺了馬謖。

這只是電視劇中所演的,那麼真正的歷史真相是什麼呢?

這裡不得不說的一個人就是諸葛亮死後蜀國的丞相費禕了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只不過是掩人耳目,馬謖後來更名換姓滅了蜀國?


延熙十六年(253年)歲首大會,魏國的降將郭循也在坐。費禕歡飲沉醉,不及戒備,被郭循親手持刃所殺。

費禕字文偉,荊州江夏鄳縣人,三國時蜀漢名臣,與諸葛亮、蔣琬、董允並稱為蜀漢四相。深得諸葛亮所器重,曾出使東吳,孫權、諸葛恪、羊茞等人以辭鋒論難,而費禕據理以答,辭義兼至,始終不為所屈。孫權甚異其才,自禮遇之,費禕也因常使吳。北伐時為中護軍,又轉為司馬。當時將軍魏延與長史楊儀不和,坐常爭論,費禕常為二人諫喻,兩相匡護,以盡其用。諸葛亮死後,初為後軍師,再為尚書令,再遷大將軍,執行休養生息的政策,為蜀漢的發展盡心竭力。性格謙素甚廉,家無餘財。後為魏降將郭循行刺身死。

費禕在蜀漢後期中發揮了巨大作用,雖然和蜀國大將姜維意見不一,但是他的才能是被大眾認可的。但是就是這樣一個人物,卻死在郭循手下,這郭循又是誰呢?

郭循,字孝先,三國時期魏國西平人,原為曹魏官員,在姜維攻打西平時被俘,投降蜀漢,任左將軍。延熙十六年春正月,於宴會上刺殺蜀漢大將軍費禕。魏帝曹芳追封其為長樂鄉侯,食邑千戶,諡號威侯;子襲爵,加拜奉車都尉。可見這刺殺一事是早早就謀劃好了的。

然而這起刺殺事件卻是疑點重重,缺乏邏輯。首先正史記載中,關於郭循的名字就記載出了三個不同名字。南北朝時期的著名史學家裴松之在註解《三國志》的時候,就提出了自己的疑問。裴松之認為:

1郭脩只是一介平民,要是想表忠心,完全可以,拒絕投降,或假意投降後,再找機會逃回魏國。

2當時魏國和蜀國雖然一直處於戰爭狀態,但實在是沒有什麼太深的仇恨

3就算想刺殺成名,那也不應該刺殺資質平庸的費禕,就算刺殺不到劉禪,刺殺姜維的實際效果也要大得多。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只不過是掩人耳目,馬謖後來更名換姓滅了蜀國?


而處心積慮的最終目標就是費禕,那麼,費禕和他之間究竟有著怎樣的仇恨呢?

在《三國配角演義》中馬謖率軍“不守汲水之道,依阻南山,不下拒城”,終被魏軍大將張郃所敗。但實際上,馬謖上山前已勘察了水源,共發現兩明一暗三條水源,並且命令王平帶兵守衛其中一條暗水源,但王平面對張郃的試探性進攻,主動放棄保命的水源,才導致了最後的潰敗。馬謖逃回蜀軍大營後,被暫時關押,主持調查工作的正是費禕。

費禕和馬謖同屬青年俊傑,始終被馬謖壓制,由妒生恨,而王平作為一個老兵痞,早就威逼利誘自己的屬下,串通好了假口供。

王平為了脫罪,費禕為了出頭,製造了一個對付馬謖的局。而這次馬謖突然身患天花,導致在處理屍體是草草了事,就讓馬謖逃過一劫。而未身死。馬謖與費禕之間的仇恨算是結下了,後來馬謖化成郭循刺殺了費禕。

然而事實究竟如何,我們也沒有充分的證據去證明什麼。能做的也就是一門心思的大開腦洞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