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拿下財險牌照,“流量+金融”模式“反哺”主業?

滴滴自2012年成立以來從未實現盈利,但這卻不妨礙其成為資本“團寵”的獨角獸。據統計,滴滴經過19次融資,融資總額近1380億元。在融資額不斷擴大之際,其虧損也在逐步擴大,2018年虧損超100億。然而主業盈利無期的情況下,滴滴似乎也感受到了壓力,想通過“流量+金融”模式來“反哺”主業。

3月10日,銀保監會官網公告顯示,現代財險增資擴股方案已獲批准。定增後,現代海上火災株式會社的持股比例由100%降至33%,仍為第一大股東;聯想控股和滴滴出行全資控股的迪潤科技分別持股32%,並列第二大股東;易商數碼和紅彬曜盛則分別持股1.5%。

現代財險成立於2007年,此次增資後,現代財險的註冊資本將從5.5億元變更為16.67億元;股東數量從1家變為5家;公司屬性由外資獨資變為中外合資。

眾所周知,金融領域一直是互聯網巨頭爭搶的“心頭肉”,各巨頭在探索“流量+金融”模式業務的變現之上紛紛使出“渾身解數”。而“坐擁”近5億出行流量的滴滴在“流量+金融”模式業務上的佈局從未停止過。

值得注意的是,在出行領域,作為巨頭的滴滴近幾年不僅面臨老對手神州租車、曹操專車的競爭,還要提防美團和“阿里系”高德兩位新秀的虎視眈眈。在前有狼後有虎的情境下,靠補貼起家的滴滴日子似乎過得並不滋潤,自成立以來虧損一直在擴大,市場傳聞的上市也是遲遲不見下文。或許是背後的資本“急迫”變現,又或許是滴滴需要“流量+金融”盈利模式來“反哺”主業。

探索“流量+金融”盈利模式

早在2019年7月,現代財險便披露了《關於擬變更股東有關情況的信息披露公告》。公告顯示,聯想控股、迪潤科技、易商數碼及紅杉曜盛4家新股東擬以增資方式入股現代財險,公司原股東現代海上火災保險株式會社不參與本次增資。

根據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6月末,現代財險實現保險業務收入8394.35萬元,淨利潤432.72萬元。截至2019年末,公司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均為221.21%。

從險種結構來看,現代財險的第一大險種為企業財產險,其次是責任險、貨運險,車險,恰好可以彌補滴滴在汽車出行場景裡的需求。

官方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滴滴訂單總量達到74.3億,平臺乘客規模超過了4.5億,每天完成將近兩千多萬訂單量;註冊司機5000萬人。

司機屬於滴滴平臺的深度用戶,自然會成為滴滴的首選目標,再加之擁有了財險牌照,滴滴可以根據客戶需求來開發對應的險種,像坐飛機有延誤險,訂酒店有取消險,快遞有退貨運費險。

對於滴滴而言,參股保險公司的主要目的便是通過搭建保險場景,尋求流量變現入口。其實,早在去年,滴滴便已在產品端上線了“金融服務”專區,下設貸款、大病互助、理財、保險商城、百萬醫療等多個入口,顯示出其有意集中發力金融業務的意圖。

值得注意的是,保險業務是滴滴較早佈局的金融業務。2015年,滴滴與快的合併後宣佈融資30億美元,投資方中就出現了平安的身影,這也吹響了滴滴進軍保險業的號角。同年10月,滴滴與平安產險上海分公司合作推出了“滴滴平臺司乘意外綜合險”,為滴滴司機與乘客提供意外風險的保障。

2016年3月,原保監會批覆同意了中安風尚保險代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安風尚”)經營保險代理業務的資格。中安風尚由滴滴的運營主體北京小桔科技有限公司全資子公司北京博通暢達科技有限公司控股,這也意味著滴滴正式拿到保險代銷牌照。

除了保險,滴滴也取得了支付牌照。支付作為金融業務不可或缺的基礎設施之一,可以在開展業務過程中獲取資金沉澱與用戶數據,有利於將企業自有商業模式與金融進行結合形成商業閉環。而作為一家用戶過億的移動出行平臺,滴滴有大量的支付業務,所以在2017年,滴滴斥資3億元買下北京一九支付科技有限公司,曲線獲得了支付牌照。

據統計,滴滴目前通過收購和入股的方式,已經取得了支付、商業保理、融資租賃、小額貸款、保險及保險代銷6塊金融牌照,大有“金控”平臺之樣。

不過美中不足的是,滴滴雖坐擁網約車“一哥”身份,成立至今卻從未實現盈利。如今,各路資本不在如從前一樣狂熱,只追求流量,不在乎效益。在資本的寒冬下,頂著獨角獸光環的滴滴似乎也要為自己的流量變現做進一步打算,畢竟主業仍在持續虧損。

主業虧損,尋找新的盈利模式“反哺”主業?

共享經濟、O2O作為曾經“新經濟”的風口,吸引了不少創業者和資本家,然而似乎越熱的地方,神話越容易破滅。

成立於2012年的滴滴出行是共享經濟的受益者,估值一度超500億美金。而正是這樣一家共享經濟的獨角獸自成立以來卻持續虧損。

一份財務數據顯示,滴滴2018年持續鉅額虧損,全年虧損高達109億元人民幣,相當於每天虧近3000萬。2018年9月7日,滴滴出行創始人兼CEO程維曾在內部信中提到,滴滴自成立以來從未實現盈利,6年來累計虧損390億元,其中僅2018年上半年就虧損了40億元人民幣。這樣算下來,截至2018年底,滴滴的累計虧損額度已經超過400億元。

與鉅額虧損相對應的是多輪鉅額融資。根據IT桔子數據庫顯示,截至 2019 年 8 月,滴滴出行共融資19起,融資總額近1380億元。而滴滴靠這些錢來打補貼戰,一打就是六七年。滴滴的擴展可以說全靠補貼戰,以至於吞併快的、優步之後,在國內沒有強大競爭對手的情況下,2017年仍繼續虧損了25億。

或許是資本出於變現需求,滴滴一直被傳上市。2018年,本來計劃盈利和上市的滴滴,因為美團為了佈局“生活+出行”生態推出美團打車,滴滴的“補貼戰”只得繼續。2019年上半年,一度傳出滴滴即將IPO,估值超500億美元。然而順風車事件的出現便沒有了下文。

2019年下半年,或許是出於變現需要,滴滴的一部分股東開始尋求把自己手中股權變現的時候,卻發現有價無市。據悉,有兩位滴滴的原始股東擬出售股份,其中一位來自中國,一位來自美國,它們分別按400億和430億的估值叫價,但仍然找不到買家。

近年來,中國股權投資市場呈現一二級市場“估值倒掛”現象,投資者通過層層抬價與擊鼓傳花,吹起了大量估值泡沫。隨著資本寒冬的到來,這些高估值的項目便會堆積在空中,形成“Pre-IPO”的堰塞湖,導致後期參與的投資者無法退出,甚至會面臨大幅虧損的風險。

在此情況下,尋找新的變現模式或許是滴滴證明給資本信心的最佳途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