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痛不代表是胃病,這4種易混淆的疾病要注意區分

老話講:十人九胃,說的是患胃病的人特別多。我們身體中,

胃是很脆弱的,但又非常重要!全身營養都要在這裡存儲再被吸收,因此,我們都要好好保護自己的胃,不要讓它受到傷害!

尤其是現在社會節奏越來越快,胃病也越來越年輕化,胃疼的人更是層出不窮,但是,胃痛就一定是胃病麼?那可不一定,前兩天我在門診就遇到一個這樣的例子:

“王主任,我老是胃痛,有時候是那種絲絲拉拉(隱隱的)痛,您之前節目裡說可以揉腹,我這躺下的時候也不敢按呢,按就疼。經常噯氣,也不想吃東西,偶爾胃口好了,可吃點東西就覺得脹。”張女士來門診找我的時候這樣煩躁的說。

胃痛不代表是胃病,這4種易混淆的疾病要注意區分

初診刻下症:患者二便正常,舌苔薄白、脈弦滑,平時脾氣急躁又愛生氣。同時還注意到她的鞏膜似乎有一點點的黃染。

診脈後我說:你這雖然有胃痛,但病根是肝,肝氣犯胃,肝好了,胃慢慢也就好了。

綜合判斷後給出中醫診斷:肝氣鬱結;治法:疏肝理氣。

給與柴胡、香附疏肝解鬱,理氣寬中,調經止痛;白芍養血調肝;桔梗、陳皮行氣理氣、宣肺;白花蛇舌草清熱解毒、消痛散結;半枝蓮、浙貝母,清熱解毒,化瘀利尿。


胃痛不代表是胃病,這4種易混淆的疾病要注意區分

用藥1周以後患者再來複診,開心的說是有了效果,整個人的氣場柔和很多。二次辨證加減用藥後,服藥1個半月後症狀消失,恢復如常人。

說到這,細心的朋友可能已經發現了,患者說的是胃痛症狀也多是在胃部不適,但我在調理的時候是調肝,還起效了,為什麼呢?


有時候胃痛並不一定是由胃病引起的:


首先,中醫講胃痛又叫胃脘痛,最早記載於《黃帝內經》,《靈樞·邪氣臟腑病形》曰:“胃病者,腹脹,胃脘當心而痛。”在

唐宋時期以前,很多醫療文獻和古籍把屬於胃脘痛的心痛和屬於心經本身病變的心痛是混為一談的,到金元時代李杲《蘭室秘藏》第一次創立“胃脘痛”一門,將胃脘痛與心痛做了明確的區分,從此胃痛成為獨立的病證。再到明清時,才進一步提出了胃痛的相關治療方法。


胃痛不代表是胃病,這4種易混淆的疾病要注意區分

胃痛,中醫稱“胃脘痛”。因胃脘部靠近心窩,所以又叫“心下痛”。大多是因為長期飲食不節(飲食不節制、不潔、愛挑食)或情緒緊張、精神刺激導致而發病。初期表現為肝胃不和,胃氣鬱滯;時間久了以後容易變成氣滯血瘀,損傷胃絡,由氣及血而成此症

通常在臨床上主要有肝胃不和、脾胃虛寒之分。肝胃不和的症狀通常有胃脘脹滿,痛連脅肋,有些患者同時兼有心煩易怒、泛酸、口苦等症狀,即為熱鬱;如果患者痛的地方固定而且按壓後加重,便黑、脈澀的,屬於血瘀。脾胃虛寒症的,表現為隱隱作痛,按壓後疼痛減輕,泛吐清水,容易疲憊,

四肢怕冷等症狀。

胃痛不代表是胃病,這4種易混淆的疾病要注意區分

上文中的張女士是屬於肝胃不和型,也可以理解為肝氣犯胃,所以,既有脾胃症狀,如胃脘痛,納差,腹脹等。又合併出現肝氣症狀,如脅痛,易怒、胸悶,小腹脹,脈弦等等。

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在給張女士調理的時候是以疏肝理氣為主,並且十分有效。在後續的調理過程中,張女士聽從我的建議,對肝膽部位做了進一步的相關檢查,發現患有膽結石,這就與我的診斷相符,也解釋了她有鞏膜黃染症狀的原因。


有胃痛但不是胃病的鑑別診斷:


胃痛與脅痛:

脅痛是以胸腹兩側兩脅部疼痛為主要症狀,通常會伴有發熱惡寒,或者雙目、皮膚髮黃,或胸悶等症。肝氣犯胃型的胃痛有時候同時會疼痛牽連兩脅,但仍然是以胃脘部疼痛為主要症狀。這兩者是具有明顯區別的。

胃痛不代表是胃病,這4種易混淆的疾病要注意區分

胃痛與腹痛:

腹痛是指胃脘部以下,恥骨以上整個腹腔區域的疼痛為症狀。而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窩處疼痛為症狀。兩者僅僅從疼痛部位來講,是有區別的。但胃處於腹腔之中,與腸道相連,所以在一些特殊的病證中,胃痛可以影響到腹部,而腹痛也可能牽連到胃,

這就要從患者疼痛的主要部位和如何起病來加以辨別區分。


胰腺疾病 :

另外,患有胰頭癌或者慢性胰腺炎的患者也經常會有心窩部隱痛及噁心、嘔吐等症狀,應該仔細檢查加以鑑別。

胃痛不代表是胃病,這4種易混淆的疾病要注意區分

還有就是上文中的膽結石:

膽囊和腸胃等都是屬於消化系統的器官,從西醫角度來講,是受同一個神經元的支配和管轄,他們共同承擔消化食物和吸收營養的任務。膽囊與胃距離也比較近,如果有人患有膽結石,結石容易刺激並且影響到附近的胃和十二指腸,產生絞痛的感覺。這種情況通常會被人們認為是胃痛,很容易和胃病混淆。

所以,疾病的診斷,只從單一的症狀確診並不準確,尤其是相似症狀,是要多角度綜合判斷辨證的。只有準確的辯證判斷才能準確地用藥和調理,從而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