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拳无二打,神枪李书文”,唯一令日本人五体投地的武林高手

前言:

随着近几年搏击行业春天的到来,各种各样的格斗赛事走入了人们的世界。层出不穷的格斗选手在擂台上为我们中国人打出了自己的风采。

而相比较之下,传统武术似乎这几年的名声都不太好。无论是闫芳大师、还是雷雷,似乎传统武术渐渐地变成了一种骗人的手段。

这其实是非常错误的,殊不知传统武术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的一部分,能够流传至今,绝非欺世盗名者能做到的。

只是由于各种原因,今人实在是难以达到古人的水平,这是武术这种文化在冷兵器时代结束后,发展的一种必然结果。

只是后辈今人,无缘领前辈风采,这实在是一种极大的损失。

我们将在这一个系列中,通过文笔,还原数位民国时期武林高手的风采,既是一种缅怀,更是一种感慨。

今天来说第一位,

“刚拳无二打,神枪李书文”,唯一令日本人五体投地的武林高手

“刚拳无二打,神枪李书文“

提起武林高手,很多人第一时间想起来的,可能是黄飞鸿、是霍元甲、是叶问。凭借着影视作品的发展,这几位的英雄形象被无限地放大。

但是在当时,放眼民国武术界,如果说谁能称得上第一高手,那么很多人都会说同一个名字,那就是"李书文“。

不同于其他的武术家,李书文的一生十分的单纯,没有留下太多的痕迹,他一生不留像、不留钱、不留后人。

人生七十二载春秋,纵横天下武林,未尝一败,生前是最善神枪的寂寞高人,身后是厚尘封存的不败传奇。

李书文,字同臣,生于同治末年,也就是1862年,乃是河北沧州盐山县王南良村人。

相比普通男子,身高不足一米六的李书文显得身材很是短小,而且身材非常的瘦,乍看之下,人们很难将他这样的形体与顶级武术高手联系起来。

我们这里要提一下李书文的老家河北沧州,这里也正是笔者的老家。这李书文所生的地方,乃是个练武的窝子。

人们知道沧州,大多是从《水浒传》中林教头刺配沧州所了解到的。殊不知,沧州乃是中国著名的“武术之乡”。

在封建年代,沧州的武术便已经驰名海内,名家辈出,高手如云。当时在绿林道上流传着一句话叫做“镖不喊沧州”。

“刚拳无二打,神枪李书文”,唯一令日本人五体投地的武林高手

什么意思?

就是说南来北往的镖车,不管是黑道白道,也不管是水运路行,只要是车到沧州、船过沧州,你必须扯下镖旗,悄然而过,不得喊镖号。

否则,无论你有多大的名头,多好的身手,只要在沧州喊镖叫板,保管你栽个大跟头,丢尽脸面。

而这句话的确也是有由来的,据沧县志记载据《沧县志》记载:

李冠铭,天方教人(伊斯兰教穆斯林),系大陆合门,为李凤岗之叔父。李凤岗者,大刀王五(王子斌)之师也。

冠铭有奇力,性负气,尝有镖客喊镖过其门,冠铭愠曰:“例,镖客至一第,必先以刺通谒其地之技击者,然后喊镖,不然则为大不敬。

”因驰马追之,超其前有石坊,冠铭手攀坊梁以股夹马起,马跳嘶,不能少动,镖客大骇,逊谢哀之,冠铭大笑,驰去。

嗣后,凡镖客过沧境,相戒不喊镖,久沿成例,至今尚然。

而沧州学武的风气也是代代相传,笔者年幼之时,虽生活于山野田间,但是族中长辈,习武者甚多,时至今日,依然是尚武风气不减。

我们前面曾说过,李书文生得十分的瘦小,而且手长过膝,十分的怪异看起来。

但是对于武学家而言,双手过膝是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个好处便是在行动时,你的行动速度会比普通人更快。

这对于出拳、耍枪,都是极大的优势。而这个优势,是任何人都无法模仿的。

所以,李书文在正常人看来怪异的形象,对于练武却是一个先天的优势。

出生在武术之乡,再加上自己从小耳濡目染对武术极其的痴迷,李书文逐渐地走上了习武这条道路。

李书文的这种兴趣之强,足以够得上痴迷的程度。

起先,李书文只是自己拿武学书籍研究武术,可慢慢地他发现,自己学武的速度实在是太慢,没有名师的指导,实在是事倍功半。

要真正将武学做到极致,非得拜名师不可。

“刚拳无二打,神枪李书文”,唯一令日本人五体投地的武林高手

然而,因为李书文的外表看起来实在太过孱弱,他找的那些师父竟无一人肯收他为徒。

每个看到他的师父都说:“后生,你这身体练武不行,去学点别的手艺吧,也能养家糊口。”

按照正常人的思路,碰到无数权威人士如此下定论定会开始自我怀疑,可他李书文却丝毫不被这些挫败影响。

他继续一路自学一路寻访高人,他心中坚信自己一定要学武,自己可以成为一代宗师。

终于,有志者事竟成,不服气且坚持武术的李书文很快便遇见了真正的高人。

这个慧眼识珠的人,正是罗疃八极拳五世传人张景星,此人见到李书文后一眼便从他的眼神里看出他的不一般。

不久,在正式开始授艺后,张景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此人,是武学奇才。

遇到名师之后,李书文习拳练枪更是到了痴狂的境界。

李书文的家离师门相距约7.5公里,他每天晚上在师门练习一个时辰。

每次往返的路上,他不像别人一样正常赶路,而是一步一拳,一步一掌,一步一肘练着走。练枪时,他一边走一边拧着大枪栏、拿、扎。

所以,人们在路上见到李书文的时候,他都是在这样一掌一拳地练着,而李书文也不管别人,只是自顾自地练着,所以得了个诨号,叫做“李疯子”。

凭借自己超常的毅力,他修习武林绝学《易筋经》、《锻骨经》和《洗髓经》,使得自己的身体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获得了超常的劲力。

这使得李书文的功夫越来越高,后来在家附近捋桩靠桩,碗口粗的枣树、槐树多被他练拳脚震死,成为他的练功桩。

练习打沙袋,从50公斤到300公斤的沙袋,他掌击、肘顶、肩撞、背靠,不知打烂了多少条。

习练大枪,“抽撤”、“缠拿”之枪力把大门框划烂,将门前屋后的枣树全部划死。为练好“摧枪问准”,他对准粗树练,对准细树练,对准插好的高粱秆练。

正所谓是:昼扎铜钱眼,夜扎香火头。

在他家附近枣树林中,他大枪扎枣,一枪一枣,百枪百枣。后来对着镜子练,达到触而不伤之境界。无论严寒酷暑,从不间断。

经过十二年勤学苦练,李书文集师祖李大中、张克明,师父黄士海、张景星四人拳技、枪艺之大成,形成了自己的技击风格。

只要大枪一抖,枪头闪电般划出直径一米多的圆圈,其势恰似长江之水,磅礴千里;扎枪时,恰似流星赶月,鬼恐神惊。

速度快,力道猛,且精准度极高,达到出神入化、登峰造极之境界。

这境界有多可怕?

据民国时期《沧县志》记载:

李书文长得“短小瘠瘦而精悍逼人”,在室内排掌击空,离窗五尺,穿纸震荡有声;用大枪刺壁之蝇,蝇落而壁无痕。铁锥入壁(土墙壁),力拔甚难,他以大枪搅之,锥即出。

他的族人乡亲人,常传颂他帮助乡亲收粮时,背对装运粮的大马车,用脚勾起80斤重的粮袋,挑过头顶,甩到大车上。他帮助乡亲们盖房上大梁时,用大枪将一棵棵檩条挑到房山上。

据跟随李书文学艺十几年的徒孙,清末宣统皇帝御前侍卫霍庆云回忆:神枪李师爷的功夫,咱们练不了。他用大枪挑起八十斤左右的大车轱辘摇风车似的呼呼转。他经常这么练,毫不费劲。

这样的身手,放在现在就是传奇。

“刚拳无二打,神枪李书文”,唯一令日本人五体投地的武林高手

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李书文能够达到这个水平,靠的不只是名师的指点,更是自己十二载寒暑的苦练。

能下苦功的人很多,但是像李书文这样将武术视为唯一的人,却并不多。

这十二载岁月里,李书文无惧寒暑,靠着自己对于无数的痴迷,将自己的技艺打磨的炉火纯青。

此时的李书文就好像是刚刚淬火后的利刃,等待出鞘的那一刻。

李书文第一次在公众面前打出名气,是在1895年。

这一年,李书文年33岁,此时正值袁世凯在小站训练新军,袁世凯为了练兵,四处聘请教官,这请柬就送到了李书文的老师黄士海的头上。

黄士海感觉自己年纪大了,不想出头了,于是便推荐自己的弟子李书文顶替自己。

于是李书文扛起自己的大枪,挑起行李就出发了。

袁世凯为练兵还聘请了很多的国外教官,这里面有东洋空手道高手和德国军事教官。

所以当扛着一杆大枪的李书文第一次在演武厅出现时,周围哄笑不断。

确实,那杆大枪对短小精悍的他而言,看上去比例极其的不协调,颇有点搞笑意味,这模样看起来实在太像某高手身边扛枪的家童。

在这些哄笑的人里,东洋武士笑得最大声,此时的日本人是目高一切的,他们看到这位身材矮小的“家童”,得意的心情难以控制。

当周围的人知道李书文是替顶级高手、他的师父黄士海出马时,大家的笑声更大了。

“黄士海八成老糊涂了,派这么个小猴子来!”连袁世凯都有点愕然,在这些质疑声里,李书文并未动声色,只扛着他的大枪继续站在演武厅中央。

见李书文这副模样,一旁的日本武士伊藤太郎坐不住了,他当场对着李书文大喊:“大大的东亚病夫”,一边说着,他还一边用小手指向下连续指点,以示侮辱。

就在伊藤太郎还在狂笑的时候,李书文大枪一抖,伊藤太郎就两眼圆睁、惊恐地呆住了,直到鲜血喷出,人们才惊觉:他被他口中的瘦猴子用枪刺穿了喉咙。

因为李书文的枪实在太快,他动作时,伊藤太郎虽有所察觉,却根本未来得及挥动他的长刀劈杀。

李书文刺穿伊藤太郎喉咙后,便轻巧地将他挑甩出了演武厅,随着一声惨叫的收尾,这位刚刚还在大笑的武士永远闭上了嘴。

看到同胞遭难,其他三名日本武道教官秋野、井上、野田立马对视了一下便挥刀朝李书文扑杀过来,可不及三个回合,这三个日本人便和伊藤太郎一样惨死在了演武厅。

照例,杀完这三个日本人后,李书文用枪挑起他们,扔到了演武厅外。

此时,目睹这一切的其他武士全部面如土灰。

“刚拳无二打,神枪李书文”,唯一令日本人五体投地的武林高手

如果此前,他们眼里李书文是个瘦猴子,那么此时,他在所有人心里,就是杀人恶魔一般的存在了。

现场静极了,就在所有人都惊愕之际,李书文又一次动了大枪,只是这一次,他的大枪刺向的是厅柱上的蚊蝇。

最最让人惊叹的是,这蚊蝇被刺落后,厅柱竟毫发无损。一旁的袁世凯看后大呼:“神枪!神枪!真乃神枪也!”

李书文枪挑东洋武士的消息胫走后,“神枪李书文”便迅速名动天下了。

在清末宣统二年,俄国著名拳王马洛托夫来华,在京设擂台,贴海报,夸海口,侮辱中华儿女,这样的行为激起中华民众及有志之士的极大愤慨。

京、津两地武术名手忍无可忍之下,与其比试,但是全部都以失败告终。

李书文的二师父张景量时为天津“中华武术会”教习,捎信给李书文。

当时李书文正在家里侍候卧病在床的大师傅黄士海。见信后,李书文奉师命立即到京赴擂。

一切手续办妥后,李书文飞身来到擂台之上,见马洛托夫体壮如雄牛,好似他平时练功用的600斤沙袋。

而马洛托夫见李书文瘦小枯干,于是双手抱肩,对着李书文蔑视地吐了一口唾沫。

李书文义愤满胸,怒发丹田,随手一记“霸王挥鞭”卧风掌,打得马洛托夫晕头转向,将其左腮部打掉鸡蛋大小的一块皮。

未等马洛托夫反应过来,李书文奋起神威,顺势一招“六大开抱肘”,以闪电般的速度,运起千钧之力将马洛托夫肋骨打裂,击下擂台。

众人观呼,延臣大喜,联奏,欲封李书文为五品顶戴、近侍卫队武术总教习。

李书文因师傅黄士海需他尽孝道为由谢辞。

再后来,久闻“神枪李书文”大名的张作霖,敬聘其为奉军三军武术总教师。碍于情面的李书文不好推辞。

但是,在走马上任的第一天,张作霖部下、奉军中的日本武术教官见张大帅寻来觅去找这么个干瘪猴子当总教师很是不服。

于是,他提出要与李书文一较高下。

此时,中国与日本关系已经岌岌可危,李书文恨透了日本人在中国的所作所为,所以,他听到日本武士要与他较高下时便动了杀心。

相比最初与日本武士动刀是为了扬威,此时的李书文更多的是想给日本人瞧瞧中国人的厉害,好让日本人知道:中国人不是那么好欺负的。

可若真在这种时候把日本武士灭了,张作霖和他都将不好交差。于是,动手较量之前。李书文提出要立“生死状”,他说:

“两人较技,非同儿戏,难免伤残。我是一个快入土的糟老头子,日本人伤了我无所谓;但如果我伤了日本人,日本人怎能与你张大帅善罢甘休?这样吧,让我们按规矩各立一张生死文书,无论哪一方伤残,都不要偿命,这样我才能与日本人交手。”

张作霖听罢同意了立生死状较量的说法,可在比试中,张作霖惊呆了,比试开始后,李书文只出了一掌,日本武士冈本的肩胛骨便被击碎了。

“刚拳无二打,神枪李书文”,唯一令日本人五体投地的武林高手

张作霖见状立马制止了这场比试,因为他知道,只需要再一掌,这位日本武士的小命就必定没了。

李书文一生是非常恨日本人的,但是日本人对于李书文却是无比的崇敬。在日本的文化中,对于可以凭实力打败自己的对手,是无比顺从的。

二战时对于美国是如此,对于李书文亦是如此。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李书文的绝技八极拳如今在日本流传得非常广泛,而李书文的形象,也多次出现在日本的漫画和游戏中。

因为日本人知道,“刚拳无二打,神枪李书文”,靠的是真实力,凭的是真功夫。

但李书文的传奇,不仅仅在其自身技艺无双,最重要的是,他还曾将自己的武学传予后人,传道授业。

在他的弟子中曾出了无数武士奇才,其中有三个最为著名。

第一位就是末代皇帝溥仪的武术老师和护卫的霍家拳创始人霍殿阁。

几十年前曾经有一部很有名的电视剧叫做《康德第一保镖》,主角就是霍殿阁。

另一位就是八极拳代表人物、将中国武术在台湾发扬光大的武术大师刘云樵,曾经是蒋介石的保镖。

还有一位就是与刘云樵同时跟李书文学八极拳的李健吾,曾经做过毛泽东的警卫。

《一代宗师》中张震扮演的角色“一线天”原型可能就是刘云樵和李健吾的混合体。

三名弟子,分别是溥仪、蒋介石、毛泽东的护卫,可想而知李书文的功夫会到达什么地步。

李书文的一生杀生无数,但凡出手必是杀招,跟他交手的人,没有能全身而退的。

连他自己也说:“我这绝技,往往发出第一招的时候,对方就已经死了,所以这后面招式的威力到底如何,我自己也不知道。”

所以,李书文才落了个“刚拳无二打”的称号。

有人说,李书文下手过于狠毒,杀孽太重,这不假。

但是在那个年代,“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当场不让步,举手不留情。

既然比武,那么就代表着两人都是将性命寄托在自己的武艺之上,无论哪一方为此丢掉性命,都是双方自愿的,怪不得任何人。

输赢生死,全看自己。

而功夫的产生,其实都是为了战场杀敌而存在,故而,真正的功夫就是杀人技,而非小孩儿过家家。

但是,我们来评判一个人是不是属于一代豪侠,不应看他下手是否狠毒,而是应该看其人的品性如何。

所谓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而李书文,“侠义”二字,当之无愧。

第一、李书文有待师为父的品格。跟随张景星、黄士海两位师父学艺,他一辈子没坐下过,一直站侍二师左右,在外挣了大洋,必寄到两位师父家。

黄士海病重,李书文一直在床前伺候,黄士海去世后,他更是为恩师守墓三年。

第二、李书文视金钱富贵为粪土浮云。他有一句质朴且落地有声的好汉话:“钱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房子多,穷人买不起,富人不愿买。钱是白的,眼睛是黑的,咱爷们有艺。”

所以,除非能打赢李书文,否则任何的荣华富贵也不可能让他低头。

第三、李书文好善乐施,周济乡里。

每当李书文回乡时,他总要把大洋拿出一部分换成铜板,进入离家十里八村,当地孩子一看马拉蓬轿车,知道是"把势爷爷"回来了,跟在车后面跑。

他便让徒弟扬钱于路,有时他还要下车在孩子们中间练习鹞子穿林。遇到家乡遇灾祸,施舍邻里,更是不在话下。

然而,也正是因为一生杀戮太重,晚年的李书文着实也是有些仇家,他本人是不怕对方来挑战的,但是他唯独担心遭人暗算。

刘云樵说:先师平日生活起居有个规矩,任何人不准靠近三步之内,既使家人、学生也一样,只要一靠近,没有不被他摔飞出去的。走在街上,大家都知道他这脾气,而回避让道;过马路时,则全是突然的急转弯,后面的弟子永远不知道他想往哪儿走;吃东西更不用提了,除了在家里及吾家,凡是在外面吃饭,非等弟子吃过,否则不肯入口。

这也是当时武术界的风气逼得他不得不如此,一个武术家想凭双拳打出一片天地原本就不容易,想保持名望几十年,更难如登天。

“刚拳无二打,神枪李书文”,唯一令日本人五体投地的武林高手

而李书文在当时的名声实在太高,许多想出人头地的武术家自然以他为目标,而且李书文一生杀人、伤人无数,也弄不清到底有多少仇家。

所谓百因必有果,这也是李书文的孽报。

晚年的李书文因为继次子李萼堂在湖南长沙创办国术馆,在南方生活过一段时间。

但是他不适应南方的气候,所以搬回到了在天津市南郊区北闸口堂孙李之芳处。

1934年秋季的一天晚上,李书文坐在院中椅子上,边喝茶,边指导族孙们练武,突发脑溢血去世,享年72岁。

一代豪侠,就此离开人世,埋身荒野。

身后留下的只是武术彪炳的战绩,其坟墓,一直到1973年,方才由北闸口迁出。其后人虽然仍然习其技艺,但是却再难达到其高度。

及至今日,泯然众人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