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我们需要怎样的家庭传承

有人说,中国人不信宗教,这句话说的对也不对。说它对,那是因为不管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都没有在中国真正形成一种举国宗教狂热的氛围,更没有让中国变成一个宗教化的国家;说它不对,那是因为其实中国人还是相信一种宗教的,这个宗教的名称叫儒教,它虽然没有明确的教主、教义、教规,但是它所提倡的“忠于君父、母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妻和睦、尊敬师长、和睦乡里、造福桑梓、光耀门楣、流芳百世”等以血缘和人伦为基础的家庭观念、乡土情结、家国情怀都深深地刻进了中国人的基因之中,尤其是家的观念更是成为中国人的一种精神图腾。


家教:我们需要怎样的家庭传承



家庭是每一个中国人心里最温情的部分,不论一个人在外如何,回到家里,他就是儿子、丈夫、父亲、兄弟,是可以倾诉依靠的家人,家就是一个人最后的心灵港湾。中国人讲究“家和万事兴”,只有家庭和睦了,才能家庭兴旺;中国人特别在意“光宗耀祖,荣及子孙”,不仅渴望现在的家人能过上好日子,更希望自己的子孙后代也能分享自己的荣耀。

怎样的家庭传承才是好的传承呢?或许从甘熙故居中能得到某种启示。

甘熙故居


家教:我们需要怎样的家庭传承


甘熙宅第,又称甘熙故居或甘家大院,位于南京市秦淮区。始建于清嘉庆年间,俗称“九十九间半”,是中国最大的私人民宅,与明孝陵、明城墙并称为南京明清三大景观, 这九十九间半的宏大建筑是清朝道光初年江宁甘福修建的,其中包括收藏大量书籍的津逮楼。

甘熙是甘福的次子,为晚清著名文人,平生著作甚丰。金陵甘氏是江南望族,其祖先最早可追溯到战国的秦丞相甘茂,其后甘罗、甘宁、甘卓等都是著名人物,今世甘贡三和他的儿子甘南轩、甘涛、甘律之也是南京文艺界的名人。

甘熙故居从古到今有三大贡献。首先,这九十九间半大规模的清代私人住宅,具有很高的古典建筑艺术价值。第二,津逮楼藏有大量珍贵古籍,甘贡三于解放后悉数连同《白下琐言》,《建康实录》仿宋木刻版数百块无偿捐赠南京图书馆,这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第三则是为宏扬京昆艺术作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家教:我们需要怎样的家庭传承


作为江南望族,甘家被称为“南邦巨族”“江南甲姓”,其祖先可追溯到战国秦国丞相甘茂,其后裔甘宁、甘卓等都是战功显赫的武将。甘氏家族世代书香,诗礼传家,自清代以来成为以藏书、文学、地学闻名的文化世家。


家教:我们需要怎样的家庭传承


甘熙是家族中的代表人物,清代著名的文人、藏书家,代表作有《白下琐言》《桐荫随笔》《日下杂识》等,其中《白下琐言》更是为后人所推崇,它专记金陵山水、名人遗事等,详细查考利病、沿革,内容包括名胜古迹、经济状况、文化生活、风俗人情等,共570多则,是研究明清南京地方历史的重要文献。甘熙以自己的如椽之笔为家乡与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历史与精神财富。


家教:我们需要怎样的家庭传承



这样一个诗书礼仪的家庭,它的传承不仅是家族留传的生意,更是一种浸入家族子弟心中的文化传承,不论是甘家宅院中那著名的“友恭堂”所传递的兄友弟恭、家族和睦的理念,还是沾染书墨之香的津逑楼中的珍贵藏书,亦或是时人称之为“金石彝鼎,充韧璀璨”的古董文物,在几百年的家庭传承中,不断地把后世子孙汇聚于家族诗书礼仪的熏陶之中,不仅让后世子孙中出现了甘熙、甘 煦、甘贡三、甘涛、甘律之等文化大家,更让甘氏家族的谦谦君子形象一直流传南京地区。在如此家风感染下的甘氏后人,不仅文采横溢,更有一颗仁爱之心,在清代、民国之时,热心地方公益,多次捐助帮助贫困人家,这种仁爱与传承应该来自家族的家风儒雅吧!


家教:我们需要怎样的家庭传承



历史有时就是这么神奇,在抗日烽火中,因为日本人爱好京剧艺术,特别下令保护甘氏宅邸,在南京当时满目疮痍下,甘氏宅邸神奇般地保存了下来;在十年文革浩劫中,因为甘氏家族多年的热心公益与救贫救苦,经过当时贫下农民的反馈,甘氏宅邸又一次神奇地躲过了被毁坏的命运。在诗书家风的传承下,甘氏宅邸能两次躲过历史浩劫,这也许就是历史给予甘氏家风的另类回馈吧!

春秋时期,鲁国大夫穆子出访晋国,在回答世家望族范宣子的问题时,曾经回答了怎样才能真正的永垂不朽,他提出了“立言立功立德”的三不朽观点,他认为世间最大的功绩是“树立德行”,其次是“建立功业”,最后是“树立言论”,能够做到这三点中的任何一点,即使是认得生命走向终点,但是他们为天下所缔造的福泽和教诲却会永世流芳。这则记录在《左传》中的故事,几千年来一直影响着无数中国人,他们孜孜以求的基本未出这三不朽。


家教:我们需要怎样的家庭传承


一个人如此,那么一个家庭呢?怎么样才能真正的家风优良、家族传承呢?甘氏家族已经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不仅以世俗为生,日进斗金养育家庭,更应该树立优良家风,立德行以训诫后世子孙,还应该以文化传承为家庭传承,诗书礼仪为家庭追求,用文化养分哺育后世心灵。

当一个家庭不仅有物质财富的传承,更有良好家训与文化熏陶,我想这样的家庭传承才是最为理想的吧!

心间忽然想起那副古代对联“忠厚传家久 诗书礼仪长”,或许我与古人这一刻心有灵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