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隻耳朵的後母戊鼎

天安門廣場邊上是國家博物館,以前是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在館內展出了很多重量級的文物,到這裡參觀出示身份證即可不要門票。展廳巨大,文物均是有代表性的,今天這裡說一下青銅器,後母戊鼎又稱司母戊鼎,是商王武丁的兒子為紀念生母而鑄造的,堪稱國寶級文物。

“大名鼎鼎”、“一言九鼎”、“人聲鼎沸”、“鼎力相助”,在商周,鼎是隆重的禮器,在重大慶典時候都要鑄鼎記載。“鼎”是立國重器權利的象徵。商周時期,青銅禮器是等級、身份的象徵,“唯器與名,不可以假人”。按當時的禮制來講,國王的鼎應該比其王后的鼎要大,只是今人無法找到比司母戊鼎更大的青銅器了。

一隻耳朵的後母戊鼎

國家博物館看天安門廣場

後母戊鼎是中國商代後期王室祭祀用的青銅方鼎,在鼎腹內壁著有銘文“後母戊”三字而得名。

一隻耳朵的後母戊鼎

後母戊鼎又稱司母戊鼎

首先此鼎巨大,鼎身長方形,腹空厚壁,4足雙立耳,製作出來著實很不易,整個鼎身布雲雷紋、魚紋、浮雕式雙虎食人首紋、饕餮紋、凸弦紋。我這裡勸遊客駐足多觀賞一下,仔細看文物,整個鼎器異常精美,器腹部內壁鑄銘“後母戊",是商王母親的廟號。

一隻耳朵的後母戊鼎


一隻耳朵的後母戊鼎

耳特寫,明顯比較新屬於後加上去的


一隻耳朵的後母戊鼎

說明

此鼎在河南省安陽市武官村出土,出土時正值抗日戰爭時期,保存下來頗為不易。故事發生在1928年,當時河南安陽的殷墟遺址發現了甲骨文,國民政府為了尋找甲骨,在河南安陽開始了考古發掘。當年主持發掘的是“梁思永”先生,用洛陽鏟,梁思永在吳家祖墳地兩丈遠的地下深處發現了一座殷商大墓,但當時爆發了“七七事變”,考古隊來不及挖掘便被迫撤離,與大鼎失之交臂。

吳家村村民“吳喜增”曾作為民工被梁思永的考古隊僱傭參與和發掘,他和堂兄弟“吳培文”組織村民,花費了三個晚上把這隻只有一隻“耳朵”的青銅大鼎拉出地面,這鼎現世時只有一隻鼎耳。

後母戊鼎發現後被古董商蕭寅卿想用20萬大洋買下,但鼎實在太重太大,在當時沒有機械的情況下移動困難,便想讓村民鋸斷大鼎然後再運出,但僅鋸一耳便鋸不動了,無奈之下,只得重新埋下,避免被其他人發現,傳說中日本人來找了幾次未找到。這之後鋸下的鼎耳也丟失不知所蹤。

人無完人器無整器,至此這鼎就沒有了耳朵。當年蔣介石撤離大陸時,計劃將後母戊鼎用飛機運往臺灣,但由於鼎過大過重,中國國內沒有那麼大的運輸機,故沒有成功。1949年,解放軍在南京機場發現了被棄置在那裡的後母戊大方鼎。

現在在國家博物館看見的鼎是有雙耳的,那是1959年山東博物館修復青銅器的大師潘承琳重新鑄造的。

在國家博物館內,還有很多的文物重器,看博物館要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及歷史知識,在看文物的同時也可以豐富自家知識,去之前做好功課,或之後查文獻寫篇文章,我做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