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腰:看歷史中那些能屈能伸的大丈夫

對於每一個公司、團體或者機構當中的管理者來說,以委屈而低調的姿態去認同某個桀驁不馴的下屬是非常困難的事情。與之相對應,一個驕傲而自尊的職員,放棄自己一貫的矜持和尊嚴,去附和和迎合上司也非常艱難。

在對手之間,保持個人的尊嚴和榮譽感似乎更加重要。出於對身份、尊嚴、心理、信譽、名聲的珍重與愛惜,在人和人之間的碰撞和摩擦中,對性格和原則的堅持往往會佔據上風,而得失、成敗則會失去它們的重量。這種片面而固執的堅持自然會付出相應的代價,馮道在《榮枯鑑》中這樣形容說:“惜名者傷其名,惜身者全其身。”而這些來自意氣、情緒、心理,以及為虛無的原則而付出的代價,卻並不是不可避免的。

無論是管理者還是普通人,在人和人之間的尖銳衝動當中,適當地放棄自己的固執姿態,反而會得到完美地解決問題的方式。相反,不夠通脫、圓潤,情緒化、極端化、稜角分明的狀態,則往往會使自己陷入困境,並且受到傷害。因此,李宗吾認為,適當的放棄,有條件的折服,不啻是一種“厚黑”的智慧,也是一種巧妙有效的生存哲學和生存策略。

在古代中國,“士”是一個既強大又脆弱的階層,這些通過讀書而獲得身份地位的人們由於長期處於社會的中心位置,因此擁有強烈的精英意識,同時又具備強烈的尊嚴感與道德感。在圍繞著“士”而生成的道德的叢林中,不食嗟來之食、士可殺而不可辱、不為五斗米折腰等原則,反覆強調著士人的個體自尊,成為士人的生存方式和精神理想。“士”的文化延續數千年,到了明清之際,逐漸形成了堅實而強大的精神力量,既成就了士人的自信和尊嚴,也使他們變得驕傲而固執。無法獲得通脫、寬闊的思維方式的士人往往不能放棄一些虛妄空洞的原則,既在重大問題上無法突破,在一些瑣碎的事情上也碰得頭破血流,形成了這一群體的集體悲劇。

折腰:看歷史中那些能屈能伸的大丈夫

嘉靖皇帝劇照

明朝嘉靖初年,由於剛剛去世的正德皇帝沒有子嗣,年僅十五歲的嘉靖皇帝以外藩的身份成為皇帝。嘉靖雖然年幼,但是非常早熟,喜歡讀書和思考,具備很強的意志力和行動力。即位之後,出於身為人子的孝思和感激,嘉靖皇帝以殷勤而急切的態度希望追認自己的生身父母為皇帝、皇后,這種有違皇室秩序的追認方式引發了明朝中葉曠日持久的“議禮”之爭。大臣們根據朝廷典章制度,並且追溯歷史典故,認為嘉靖皇帝的生身父母並不能享有這種追認的榮耀,於是群起反對,希望新皇帝能遵守國家的禮儀秩序,不要因為個人的親情而使國家的禮儀遭到破壞。但是大臣們低估了年幼的皇帝的決心,嘉靖的反擊犀利而猛烈,提出意見的大臣們得到了或嚴厲或委婉的申斥,一些不知高低的官員在寫給皇帝的奏摺里語氣刻薄,便被以“不敬”的罪名奪冠去職。圍繞皇帝父母的名分這一併不十分要緊的小事件,皇帝和臣僚們陷入對峙狀態。他們彼此都無法說服對方,更不能放棄各自的原則和立場,雙方都試圖以強硬的、不妥協的方式迫使對方屈服。史書記載,嘉靖三年二月,華蓋殿大學士楊廷和因為“議禮”事件被罷官,隨後,文官集團的重要人物,戶部尚書汪俊被撤職,皇帝不顧一切,力圖突破文官集團的重重阻力而達到自己的目的。雙方的鬥爭進入了激烈的階段。

深受儒家禮學精神浸染的士大夫們認為,這是維護國家尊嚴,彰顯士人氣節的關鍵時刻,國家的禮儀不能隨意改動,對官員們的懲罰和罷免更是對士人尊嚴的蹂躪和侵犯。於是士人的自尊和褊狹一起燃燒起來,表現出固執而僵硬的姿態。翰林院編撰楊慎認為:“國家養士百五十年,仗節死義,正在今日!”編修王元正等附和道:“萬世瞻仰,在此一舉,有不力爭者擊之!”於是九卿二十三人、翰林三十二人、給事二十一人、御史三十人、諸司郎官吏部十二人、戶部三十六人、禮部十二人、兵部二十人、刑部二十七人、工部十七人、大理寺屬十五人跪在左順門前,呼叫皇帝改變追封的決定,向年幼的嘉靖帝發出最強烈的抗爭。這種堅決而執拗的姿態不僅僅是對於皇帝禮儀的糾正,更重要的是對於士人尊嚴和心理的維護和捍衛。卑微和自尊並存的士人既不肯向皇權折服,又找不到解決問題的變通辦法,於是每個人都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明史》記載,在向跪在左順門外呼告的大臣們發出警示之後,這些固執的人群依然不肯離去,於是皇帝大怒,喝令錦衣衛抓人。以御史餘翱、郎中黃代顯等為首的八人被丟進大獄。楊慎等撼門大哭,聲震闕庭。皇帝更加惱怒,讓人把在外面號哭的官員名字記錄下來,然後逐一抓捕。三天之後,皇帝的處分下達,為首的官員被遣送到邊疆,四品以上官員罰去一年俸祿,五品以下的低級官員則被處以杖刑。杖刑是既殘忍又剝奪人尊嚴的酷刑之一,輕則重傷,重則致人死命。行刑之時,有十七名官員被當場打死,其他官員則各自帶傷。經過這次慘重的教訓,文官集團終於喪失了對抗皇帝的信心和勇氣,人們無比沮喪,再也沒有人敢對皇帝的“議禮”事件說三道四。於是,嘉靖皇帝在與固執而強硬的文官集團的鬥爭當中取得了慘淡的勝利,他順利地舉行了追認他的父母為皇帝、皇后的儀式,並且在湖北為自己的生身父親修建了一座規模宏大的陵墓,

但是付出的代價是長期的輿論責備和議論,以及文官集團和皇權更加尖銳的對立。另一方面,無法放棄個人身份和尊嚴的文官集團一敗塗地,既沒有達到自己的目標,自身也受到了巨大傷害。

折腰:看歷史中那些能屈能伸的大丈夫

正德皇帝劇照

在文官勢力龐大的明朝,士人以不肯折節、骨氣剛硬而著稱史書,而皇帝的固執和強硬也成為明王朝的顯著特徵。由於皇帝和文官集團各自都不願意放棄某些虛妄的原則,皇帝希望獲得更加自由多元的威權,而官員集團則希望能維持相互制衡、富有尊嚴的秩序。於是雙方經常陷入對峙的緊張狀態。在這種狀態下,國家政治在一些無意義的領域受到消耗和磨損,運轉遲滯而緩慢。在明朝,皇帝和文官集團之間的矛盾由來已久,嘉靖皇帝的前任正德皇帝是個典型的理想主義者,他放任、固執,喜歡自由自在、不拘一格的生活。在正德皇帝御宇的十餘年當中,出京城巡查、遊玩、狩獵,甚至親自趕赴邊境作戰,是這位年輕而任性的皇帝最喜歡做的事情。繁冗的皇室秩序和瑣碎的日常政務顯然使他厭倦而疲憊,於是正德皇帝設法破壞和沖決這個牢籠。

正德皇帝當政期間,許多專門為皇帝制定的禮儀制度被取消或者簡化,一些本不應由皇帝親自參與的事情卻使正德皇帝樂此不疲。皇帝的自由空間逐漸擴大。而這種變化遭到了已經非常強大的官員集團的強力抵制,他們以各種方法阻止正德皇帝離經叛道的行為,甚至不惜以生命為代價,堅決不肯在事關禮儀和秩序的方面折腰低頭。在正德皇帝試圖以“威武大將軍朱壽”的名義,用遊戲自在的方式去南方巡遊時,官員們群起抵制,紛紛在北京城門口攔駕,不少情緒激動的人甚至高聲呼喊高皇帝、文皇帝的名號。官員們的激烈行為使正德皇帝勃然大怒,參與這次行動的官員受到懲罰的達三百多人。史書記載,官員們的沮喪和落寞瀰漫整個京城,不少人因為氣節和名譽都受到損害而掛冠而去。而依靠皇帝的威權佔據上風的正德皇帝也付出了不菲的代價,一年之後,年輕的皇帝在去南方遊玩的途中溺水身亡。

表面的哀痛背後,官員們私下慶幸這位桀驁不馴的皇帝的去世。

正德皇帝剛剛離世,對正德時代的清理工作便迅速開始,官員們修改了正德時代的秩序和體制,斥退並且疏離了正德所喜歡和重用的親信人物。正德死後沒有子嗣,文官們為了徹底消除正德留下的影響,從有資格繼承皇位的藩王當中選擇了與正德皇帝關係較遠的嘉靖作為帝位繼承人。正德去世不到一年,朝野之間已經看不到這位皇帝的痕跡。由於國君和臣僚誰也不肯讓步,雙方都沒有成為這場鬥爭的勝利者,各自都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折腰:看歷史中那些能屈能伸的大丈夫

海瑞劇照

嘉靖皇帝,以及後來的隆慶、萬曆,他們與官員集團矛盾的激烈程度並不比正德時代好多少。明瞭自己的處境之後,憤怒的皇帝甚至厭倦了和文官們的爭鬥,他們用以退為進的姿態來應對官員們的批評和責難,政務荒廢,制度鬆弛成為這個時代的顯著特徵。到了萬曆後期,皇帝連續二十多年不上朝,不開經筵,不見大臣,空著的職位沒有人來補缺,累積的公務也得不到及時處理,國家運轉得沉滯而緩慢,這同樣是不能變通,也無法放棄的明朝士人們帶來的政治悲劇。與之相對的是,官員們採取了更加尖銳激烈的方式來批判皇帝的倦怠。不過這種姿態並沒有收到良好的效果,反而留下了種種不幸和悲劇。嘉靖晚期,明朝出現了著名的倔強官吏海瑞。海瑞以大膽、直率,不願折腰,不肯低頭而名垂史書,但是其剛硬的處事方式不僅沒有使他的理想得以實現,也使他的個人命運屢受打擊。嘉靖四十五年,海瑞以尖銳猛烈的方式上書皇帝,嚴厲抨擊皇帝喜歡道家神仙之術,使嘉靖帝勃然大怒。隨後海瑞被投入監獄,雖然他的直白和大膽使他獲得了諫臣的名聲,但是他一生沒有獲得重用,成為史上著名的悲劇人物,這不能不說是處事方式的固執和僵硬帶來的不幸。

與明朝相比,西漢初年的士人階層擁有圓滑而柔韌的處世技巧,承受屈辱,放棄尊嚴,折腰和低頭要容易得多。漢高祖劉邦出身草莽,修養很差,對臣僚們頤指氣使,動輒破口大罵,以“乃翁”(你老子)自居。不少身懷絕技的精英人物在劉邦的麾下受盡了羞辱,不僅談不到尊榮,連基本的人格尊嚴也無法保障。不過漢初群臣卻很少有明朝士人的精神負擔,禮教的束縛和壓力並不沉重。張良、陳平、酈食其等幕僚無不經常面對劉邦的嘲弄挖苦,但是他們對君主的威壓和流氓氣表現了極大的忍讓與寬容,劉邦口無遮攔,信口罵人時,他們都顯得謙卑而誠懇,儘可能地向這位流氓君主折腰和逢迎。劉邦的脾氣過後,張良等便抓住機會趕緊說出自己的意見。因為雙方從不發生正面對抗,臣僚們的姿態圓滑而柔韌,因此漢初的君臣關係非常融洽。適當的技巧性的折腰和屈服避免了君臣之間不必要的對立,也拓寬了各自的生存空間,不少人在劉邦的淫威下成為一代名臣。因此李宗吾讚歎道,張良式的折腰和退讓,是一種非常高明的“厚黑”。

折腰:看歷史中那些能屈能伸的大丈夫

張良劇照

在《史記》中,司馬遷敘述了張良柔韌而圓潤的性格,並且把這種特徵看做他成就事業的因素之一。張良原本是戰國七雄之一韓國的貴族。秦滅六國之後,張良流落江湖,交結天下英雄,夢想恢復韓國昔日的光榮。經過周密的策劃之後,張良僱傭刺客,在秦始皇東巡的路上驟下殺手,試圖一舉消滅仇人。不過張良的刺殺行動並沒有成功,刺客的巨大鐵錘沒有砸中秦始皇本人。行刺失手之後,張良四處逃亡,在民間隱匿。在下邳圯上隱居時,張良依然不減倜儻驕傲的世家子弟本色,經常把酒高歌,議論天下大事。有一天,一個相貌古樸,一身黑衣的老者忽然來到張良家門口。他在眾目睽睽之下喊著張良的名字,徑自走向附近的一座石橋。在人們詫異的目光注視下,老者徑自脫下一隻布鞋,扔到橋下,然後向著張良吆喝道:“小子,下去幫我把鞋取上來!”語氣倨傲而無禮,好像長輩呼喝晚輩,又好像主人呼喝奴僕。張良愕然良久,不知道應該如何應付這種突如其來的侮辱和侵犯。想了片刻,張良畢恭畢敬走下石橋,幫老者撿起布鞋,然後雙手奉上。老者接過鞋,卻不說謝,徑自伸過腳來,對張良喝道:“幫我穿上。”張良臉上帶笑,從容不迫,以長跪的姿態幫老者穿上布鞋。老者哈哈大笑,笑聲震動寰宇。向著張良說道:“你悟性不錯,看來孺子可教。五天以後,我們再在這石橋上見。”過了五天,張良準時來到石橋,那老者早已經站在那裡,看見張良,勃然大怒道:“與老人家約時間,卻來得這麼晚,這是什麼道理?”張良無法辯解,只得任他羞辱。老者又約五天之後再見面。五天之後,張良起了個大早,來到石橋時天色剛剛放亮。結果發現那老者早已站在石橋上。看見張良,老者免不了一番譏諷挖苦,張良依舊一言不發。隨後老者約張良五天之後再在石橋上碰面,這次張良半夜便來到石橋,在橋上站立很久,才看到老者蹣跚而來。看到張良已經站在橋上,老者大喜,向張良說道:“這就對了,有涵養,有耐心,能折腰,正是做一代將相的材料。”於是贈送張良《太公兵法》,希冀他成就一番事業。李宗吾認為,

圯上老人變著花樣折辱和刺激張良,考察的是張良折節和屈服的修養。而張良在這方面顯然非常令人滿意,因此成就了一番不凡的事業。

折腰:看歷史中那些能屈能伸的大丈夫

韓信劇照

與張良相比,漢初另一位既厚且黑的人物韓信也毫不遜色。韓信年輕時好帶刀劍,街上的市井閒人看了他一身俠客打扮,不由得發笑。便有無賴嘲弄他道:“你要有種,就砍我一刀;要是沒種,就從我胯下鑽過去。”人們大聲鼓譟,韓信知自己處於劣勢,眾目睽睽之下,竟從這個人胯下鑽了過去。作為自命不凡、才華卓越的傑出人物,居然能忍受這種屈辱,確實有不同尋常的厚黑功夫。

有趣的是,與漢初群臣相對,皇帝劉邦也頗能放下尊嚴,承受折節受辱的打擊。楚漢相爭當中,項羽連連獲勝,劉邦連連敗北,項羽雖然在軍事上佔據絕對上風,但是並不能徹底消滅劉邦。劉邦每次都能從危險當中逃脫,而後捲土重來。項羽非常焦躁,就派人向劉邦挑戰說:“天下不安,全是我們兩個人搞出來的。我們何苦這樣婆婆媽媽地糾纏。你我既然自命英雄,不如在戰場上捉對廝殺,見個高低。”劉邦深知,項羽勇猛強悍,擅長格鬥,自己遠遠不是對手,於是嬉皮笑臉地對項羽的使者說道:“我哪能打得過他。我是鬥智,不鬥力。”在崇尚勇氣和尊嚴的年代,以君主的身份說出這種折腰示弱的話,這是需要一定的涵養和勇氣的。酈食其來投奔劉邦,劉邦卻正在兩個美人服侍下洗腳。酈食其本來有奇計獻上,見劉邦這樣無禮,不由得大怒。劉邦見狀,連忙向酈食其道歉,低三下四地說好話,這種卑微的姿態又讓酈食其驚訝不已。劉邦的特徵是圓滑、柔韌、絲毫不受某些虛妄原則的束縛,必要時甚至可以放棄底線。這種生存技巧和生存智慧,是項羽遠遠比不了的。因此楚漢相爭雖然看起來撲朔迷離,而事實上勝負並沒有懸念。

折腰和退讓在宏大事件和私人生活中同樣重要。大事件當中的折腰和退讓能使緊張的局面柳暗花明,私人生活中的折腰和忍耐能為自己獲得更多的機會。折腰和屈從失去的只是虛妄的某些原則和束縛,而得到的卻是無限廣闊的空間。

三國故事中,劉備三顧茅廬,以殷勤的姿態親自去鄉間壟上拜訪諸葛亮,這是管理者向下屬的低頭與折腰,這個出人意料的低調姿態贏得了諸葛亮生死不渝的信任;同樣,聽到許攸來到的消息,曹操赤著腳從大帳裡跑出來,以超乎尋常的熱情來歡迎他心目中的重要人物,這是朋友之間的折腰,得到的是許攸的誠懇感激和認同;而關羽、周瑜式的倨傲和張揚,則帶來了無可挽回的個人悲劇。無論是管理者還是普通人,其中的教訓都是值得我們借鑑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