迴歸科研初心,評價體系如何與時俱進?

近日,教育部、科技部印發了《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破除論文“SCI至上”和“過度追求SCI相關指標”,樹立正確的評價導向提出了明確的要求。《意見》是新時代科技評價改革的與時俱進,對破“五唯”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段時間以來,我國科研評價的政策制定始終受人才評價和職稱評聘政策所左右,把科技評價與人才評價混同,就“科研”評“科研”,評價指標單一,重數量輕質量,重論文輕應用,以評價基礎研究的指標來評價所有類型的科研。由於科技評價的功利導向,SCI從一個最初為了科研人員能在短時間內找到與自己研究工作密切相關的論文索引工具,在中國逐步變成一定程度上扭曲科學研究目的,綁架科研和學術評定,讓科研人員愛恨交加的核心評價指標。如今,有人戲稱SCI、ESI等指標就是學術界的GDP,原因就在於這些指標與獎金、撥款等物質利益因素直接掛鉤。比如,目前國內幾乎所有的大學都對學校員工發表的SCI論文實行獎勵制度,而且把期刊分為不同級別種類設立不同的獎勵金額。

與生產關係不適應生產力必須進行主動或者被動調整類似,這次《意見》提出建立健全分類評價體系,並針對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技術創新、國防科研和成果轉化的不同類型,提出分類評價的側重點,以及論文在其中的不同權重作用。鑑於科學研究的長期性和積累性特點,對科學研究成果要進行分類評價,針對不同類型的科研開展全面的綜合評估,將同行評議與其他多種評估手段結合起來,圍繞著知識價值進行定量指標、定性指標、機構對比、國際比較等。評估內容不僅應包括近期論文的產出和引用,而且更應包括其長期綜合影響,突出同行評議的價值評估。對科研進行分類評價,使科研真正迴歸於認識世界和解決生產實踐問題的本來目的,真正服務於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為建設創新型國家作出應有的貢獻。

《意見》還特別提出完善學術同行評價。同行評議是科技評價中應用最廣泛的評價方法,尤其是對用定量方法難以測度的科研活動的價值評估,具有較高的可信度。主要是依靠科學家群體對同一學科領域,採用同一種評價標準,共同對本學科領域的某一研究成果進行各自獨立的價值評議過程。

完善同行評議制度,要把學術評價的權力賦予同行認可的合格評議者,防止“贏者通吃”的弊端,為了所謂的權威性,盲目請所謂的權威;有效防範和查處評議專家濫用學術權力的不端行為;提高評價活動的透明度,加強對評價過程的監督;建立嚴格的迴避制度和專家公示制度,防止不當利益的影響和干擾;規範化的評議規則和異議處理程序;建立健全評價專家的科學誠信考核機制,將缺乏科學誠信的人剔除等。

完善同行評議制度,還要求學者在參加同行學術評議評價活動中,要認真履行職責,嚴謹客觀,公正公平;尊重他人的知識產權,不侵佔他人的成果,尊重同行對自己評價意見的質疑,以科學的態度回答同行提出的學術問題;發揚學術民主,開誠佈公,自覺抵制不良風氣,杜絕學術腐敗。以科學精神評議評價學術問題,不摻雜情感和好惡。

中國科技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的科技評價機制和導向,而破解“SCI崇拜”直接關係到新時期科技評價機制的建立,有效地扭轉科技評價的功利化導向。科技評價體系事關改革創新大局,國家興衰,雖前路漫漫,任重而道遠,但只要我們立足中國國情,尊重科技和人才發展規律,勇於破舊立新,自我變革,必然能夠走出一條中國特色評價體系的康莊大道。

(作者:李志民,系中國科技評估與成果管理研究會副會長兼學術委員會主任)

光明微教育 · 解讀教育中國

統籌:唐芊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