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治有八個兒子,卻讓一個不得寵的庶子成為了新君,原因為何?

dj小周


順治帝的確有八個皇位候選人,而康熙皇帝相對而言其實並沒有什麼優勢,為什麼?他既不是皇長子,也非嫡出,更何況,他還不得順治帝寵溺。



順治帝,說起來也是清朝少有的比較悲催的皇帝了,身為皇帝者,大多權勢滔天,權勢滔天的基礎,是皇位是真皇位,而不是在某些人挾持之下拿下的假皇位。

就像是後來的光緒皇帝一樣,順治帝登基前期也基本就是一個傀儡。不一樣的點只在於,多爾袞是一個男性,是一個攝政王,而慈禧是太后。

順治帝本身,能夠登上皇位都極其僥倖,首先是皇太極去世,卻並未立下太子,一時間朝堂分為了兩個派系,一邊是多爾袞,另一邊也是皇長子豪格。

多爾袞就不用多說了,清軍南下,攻滅大順軍,攻滅南明,都有多爾袞無上的功勞,雖說是皇太極的異母弟,卻憑藉著手中權勢,有資格競爭皇位。

而皇長子豪格,雖然沒有直接被立為皇太子,卻也是眾皇子中最有資格做皇帝的一個。

豪格與多爾袞掰腕子的時候,很明顯,兩敗俱傷了,豪格沒拿到自己心心念唸的皇位,多爾袞也不能,雙方推出了年幼的,沒有執政能力只能做傀儡的順治帝即位。

順治帝即位以後,被迫稱多爾袞為父,這也意味著,孝莊皇后與多爾袞多多少少有說不清道不明的關係,順治帝年幼,而多爾袞卻是如日中天,多爾袞雖然不是皇帝,卻勝似皇帝。

而順治帝如何?順治帝就比較可憐,一直到多爾袞死後,才敢反擊,先是廢了多爾袞的一切封號,後有將多爾袞從墓中挖出來鞭屍,這得有多大的仇恨。

而在順治帝去世的時候,居然選擇了皇三子,也就是後來的康熙皇帝做繼承人。

確實,康熙出身,年齡都沒有優勢,與大多數皇子一樣,康熙也不算很受寵,受寵的只有皇四子,也是順治帝唯一真心相愛的董鄂妃的兒子。

只是可惜,最有希望繼承皇位的卻讓順治帝黑髮人送了黑髮人,剩下的兒子中,長子早逝,也有記載說沒有死,只是離開了皇宮,次子福全按理說應該是最有希望做繼承人的皇子,但順治帝選擇了三子玄燁。

說白了,康熙之所以是康熙,還是被孝莊皇后看上了,孝莊皇后打小就喜歡玄燁,當然,如果董鄂妃的兒子沒有死,最有希望的人應該是董鄂妃四個月大的兒子,只是可惜。




孝莊皇后是康熙背後的有力支持者,正是孝莊皇后一手將他推上去的。投桃報李,康熙也對孝莊皇后極為孝敬,讓孝莊皇后安享了晚年。


魏青衣


順治選了這個庶子作皇帝也是無奈之舉。看看他兒子的情況就知道了。


皇長子:只活了89天就夭折了。


二阿哥:福全,母親為帝寧愨妃董鄂氏,關於這個兒子,順治曾經問過他的意願:他說:"願為賢王。順治帝異之,他在這個兒子身上似乎看到了幼年時的自己。不喜歡當皇帝,如果逼迫他繼位,那不就是自己成了自己的母親,他不想讓兒子走他的老路,所以退而求其次就選了三阿哥玄燁。剩下的四阿哥和 五阿哥都早夭,那麼其他的就更不用考慮了。要知道當時二阿哥還是個八歲的娃娃。

還有一個原因是玄燁是皇子中唯一一個出了天花活下來的人,清朝皇室不得不說是被天花害苦了。一方面是關外的氣候因素接著遷移到關內,身體肯定是水土不服的,這是外因。內因就是近親結婚,大多在八旗內選妃,不免都是宗親。玄燁的母親是漢人佟佳氏,卻還是得了天花,那估計是順治本身遺傳的基因讓他的子嗣都體弱。清朝皇帝裡面屬康熙這一時期龍子產量多存活久。看康熙後宮漢族妃子偏多,且他情商極高,控制自己的情感強,不專寵某個妃子而是雨露均霑。這也是康熙子嗣多,存活久的原因。



事實證明,康熙是個好皇帝,順治雖然自己任性妄為沒有做一個稱職的皇帝,他專寵董鄂妃以至於置國家社稷於不顧。他在清朝史上被作為皇帝對待後宮態度的反面教材。康熙就是以他老爹的例子把持自己的情感,不能讓任何一個妃子在後宮獨大,因為外戚干政也是一個難治之症。順治為大清選了一個好皇帝這是他做的最正確的事情了。



尼采廣寒宮中坐


順治一個兒子也不想傳。

順治登基的時候六歲,被多爾袞掌握大權,受盡他的欺壓。每天還得提心吊膽的怕多爾袞篡位,小心翼翼不能得罪了那個驕橫的多爾袞。他的皇帝生涯是非常苦的。

等到他病重的時候,他的兒子最大的不過九歲,算是庶子沒有嫡子。他實在不想傳位給兒子,讓他再受一次自己小時候的苦。他想把皇位傳給他一個堂哥,就是安親王嶽樂。

嶽樂,饒餘敏郡王阿巴泰第四子,比順治年長13歲。阿巴泰是皇太極的哥哥,努爾哈赤第七子。嶽樂執掌宗人府,是皇帝信任的兄長。順治認為,只有他那樣的有才幹的成年人才能做得好這個皇帝。

結果不出意外的,這個意見遭到孝莊太后的強烈反對。立嶽樂,把太宗皇帝的子孫都丟一旁,那和當年立多爾袞有什麼區別?

必須在幾個小孩當中選一個!順治身心俱疲。他表示,那就找欽天監問卜,叫上天決定吧。

結果當時的欽天監是天主教傳教士湯若望。他不會中國人求仙問卜那一套,天主教也沒有這樣的宗教儀式。但他對於病理學有一定的瞭解,他告訴順治,要選就選三阿哥,他已經出過天花,不會再得這個病。這樣就不會再重蹈覆轍了,至少下一任皇帝不會再是小孩子了。

病中的順治本來就無力多考慮這事,於是就接受了湯若望的意見。



名利不如閒86380201


順治皇帝有八個兒子,但他卻選了一個並不得寵的庶子成為了新君,這其中的原因確實值得探討!

順治十七年,董鄂妃病逝,佳人的香消玉殞讓順治皇帝心灰意冷,身體狀況越來越差。

對於順治皇帝的結局,歷史上有不同的說法,一種是他選擇出家為僧,放棄了自己的皇位。

另一種是他在順治十八年感染天花病逝,他在生前頒佈詔書,冊封年幼的玄燁為新君,也就是以後的康熙皇帝。

朕子玄燁,佟氏妃所生,岐嶷穎慧,克承宗祧,茲立為皇太子。即遵典制,持服二十七日,釋服即皇帝位。特命內大臣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為輔臣。

說起來康熙確實撿了一個大便宜,當時順治皇帝有八個兒子,康熙只有八歲,康熙的上面還有一個比他大一歲的皇兄福全,相比而言,康熙的優勢並不是很大。

要知道康熙也就是一個庶出的皇子,他的母親佟佳氏出身正藍旗漢軍,地位並不高,早年都無法親自扶養康熙,這也讓康熙成年之後感慨自己並沒有承歡膝下,缺少父母的關愛。

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歡。

這就代表著在爭奪皇位這件事上,康熙的母族並不能給他支持。

或許也是因為這個原因,順治帝認為玄燁的母族勢力並不是很大,比較容易控制,不會發生外戚干政之事。

當然了,這也代表著康熙並不得寵,順治最寵愛的皇子是董鄂妃所生的皇四子,這位皇子出生時,順治皇帝興奮異常,直呼這是他的第一個兒子!要知道他當時已經有了玄燁、福全等皇子,不過這個皇四子很快夭折了,要不然皇位肯定不會落到康熙的頭上。

康熙也有一些獨特的優勢,在幼年時感染了天花,當時這種疾病堪稱絕症,幾乎所有人都認為年幼的康熙難逃此劫,但他卻僥倖活了下來,這也成了康熙爭奪皇位時最大的優點。

因為康熙成功活了下來,也就獲得了抗體,不會再次感染天花,當時京城地區經常爆發天花病毒,在順治三年到順治十八年期間,總共有二十多位皇親國戚死於疾病。


或許也是為了保障皇位的順利傳承,防止皇位繼承人死於天花,順治才選擇這個不受寵的庶子為新君。


東方大史


清世祖順治,愛新覺羅.福臨(1638~1661)。6歲即位,13歲親政,23歲去世。他是清朝入關後的第一個皇帝,處在改朝換代的風口,留在人間一生雖然短暫,但從成長、施政再到感情生活都充滿著艱辛、驚險,清宮四大疑案中的兩大疑案都與他有關。他的繼承人愛心覺羅.玄燁(康熙)能走上歷史舞臺,在位61年,開創康乾盛世,既有偶然性也是極大的必然。

康熙以非嫡非長身份即位,在清朝帝位的傳繼中屬普遍現象。我國古代在殷朝以前是沒有嫡庶之分的,嫡子庶子的差異在魏晉時代達到頂峰,唐朝時嫡子庶子在家產的分割上已經平等,只在承爵和繼位時才有差別;到了明朝連庶母的地位都得到提升,清朝沿襲了明朝制度,嫡庶之分已不再明顯。而清朝由於皇后無子、嫡子早夭或其他原因,只有道光是唯一以嫡長子身份即位的皇帝。

順治頗為坎坷的感情經歷也是他中宮無子的重要原因。他沖齡繼位,外有強悍的叔父攝政王把持朝政,內有聰明智慧、強勢的母后孝莊,婚姻上哪有自己的話語權。第一任皇后博爾濟吉特氏是母后的侄女,性子嬌、脾氣大,生活奢靡,3年後,被他頂住壓力貶為靜妃,無子;第二任皇后還是博爾濟吉特氏,這次是母后的侄孫女,她個性乖巧,雖然得不到順治的喜歡,但能聰明地討好皇太后,後來順治雖再起了廢后之意,但沒能成功實行。順治反抗不了婚姻在政治上的需要,就對兩任皇后極其冷落,博爾濟吉特氏雖然佔領了後宮,但沒有子嗣來繼續染指大清江山。第二任皇后與康熙感情頗深,後被尊為母后皇太后,77歲才去世。

順治後來為自己創造過生養嫡子的機會。他遇到董鄂妃,彷彿打開了感情的五彩盒,給了她絕無僅有的晉位速度,超出常規的頒詔冊封大典。她所生的第四子被順治欣喜地稱為“第一子也”,儼然未來的繼承人,如果不出意外的話,順治會不顧阻攔再次廢后,並傳位於他。可惜,他倆的情深意切是福更是禍,不滿4個月的兒子還沒有來得及命名就夭折,董鄂妃的健康也在心力交瘁地維護後宮關係時消耗殆盡,韶華之際就香消玉損。順治以皇后之禮下葬,追封她為皇后,只是她的榮耀也至於此。後世的祭奠不享有皇后的規制,諡號也未再被追加。

當父、母的關係不再對繼承產生影響時,康熙的個人因素就佔據了優勢。順治13歲時長子出生,十年間共生有8子6女;在確立後嗣時,備選人基本就是9歲的二子福全和8歲三子的玄燁。年少的福全曾表示要做賢王,而玄燁曾說要像父皇一樣,面對不相上下的兩個少年,猶豫的孝莊太后為此徵詢順治的“瑪法”湯若望的意見,他以玄燁曾出過天花可獲終生免疫的理由,成就了未來的康熙大帝。畢竟健康才是基業繁盛、穩定的基礎。

後來的事實證明這一選擇極其正確,三子玄燁不僅以卓越的文治武功奠定了清朝興盛的根基,而且在兄弟當中最為長壽;福全後來先被封為裕親王參與議政,後被任命為撫遠大將軍討伐噶爾丹獲勝,50歲時病故。


文史今安在


順治帝是有八個兒子,但沒一個是嫡子,他也只能從庶子之中找一個繼承皇位。

順治帝長子牛鈕,是宮女巴氏之子,來到人世僅僅83天就夭折了,也有人說巴氏與其子離宮避難,但無論如何,長子牛鈕是沒有機會繼承皇位了。

次子福全,是寧愨妃董鄂氏之子,康熙朝有名的戰將,於康熙六年封裕親王、議政大臣。在平定準噶爾的戰役中立下汗馬功勞。順治帝有意立其為儲君,曾問其志,福全答:“願為賢王。”



皇三子是康熙帝,是孝康章皇后佟佳氏之子,生康熙帝時為庶妃,康熙帝繼位後為聖母皇太后,康熙二年去世,追封為孝康章皇后,所以康熙帝也是庶子。

皇四子是孝獻皇后董鄂氏之子,生下數月即夭折,連名字都沒來及起,後追封為榮親王。

皇五子常寧,是庶妃陳氏之子,康熙十年晉封為和碩恭親王,亦跟隨康熙帝出征準噶爾。

皇六子奇綬,是庶妃唐氏之子,康熙四年因病早夭,年僅七歲。



皇七子隆禧,是庶妃鈕祜祿氏之子,康熙十八年去世,年僅二十歲。

皇八子永幹,是庶妃穆克塗氏之子,早夭,年僅八歲。

由此可見,順治帝的八位皇子都是庶子,而長子、四子和八子早夭,五子常寧、六子奇綬和七子隆禧年齡又太小,可能真正有機會繼位的只有次子福全和三子玄燁。

而福全本人無意於皇位,順治帝知其志,故不再勉強。三子玄燁天資聰穎,加之他出過天花而未死,此後不會再得天花,大大減少了病亡早夭的可能性,有助於朝政穩定。



事實上,三子玄燁的繼位可能並非完全是順治帝的想法,而是滿洲貴族出於整體利益的綜合考量,尤其是孝莊太皇太后的想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達摩說


順治皇帝一生共有八個兒子,但是其中他最為中意的繼位人就是他與董鄂妃所生的皇四子,即榮親王。

在遇到董鄂妃之前,順治皇帝的婚姻可以說是非常的不幸。

順治皇帝的第一任皇后博爾濟吉特氏,來自於科爾沁蒙古,吳克善的女兒,順治皇帝的生母孝莊文皇后的親侄女。這是一樁徹徹底底的政治聯姻,並且主婚人還是當時的權臣、攝政王多爾袞,兩人可以說自始至終沒有任何感情而言。在多爾袞死後,順治皇帝出於對多爾袞的憤恨,便親自廢黜了皇后,貶為側妃。

第二任皇后孝惠章皇后博爾濟吉特氏,也來自於科爾沁蒙古,由於滿蒙聯姻是清朝初年的國策,自己的生母孝莊文皇后就是來自於科爾沁部落,自然又一次被安排迎娶了科爾沁蒙古的人作為了皇后。但是兩個人的感情依舊不好,迫於孝莊太后的勸阻,順治才沒有再一次將皇后廢黜。

直到順治十三年(1656年),順治皇帝遇到了他一生的摯愛董鄂妃,隨即便進入了其長達四年的獨寵董鄂妃的時期。順治十四年(1657年),董鄂妃為順治皇帝生下了皇四子,順治皇帝將其視為“此乃朕第一子”,並有意立為太子,但是皇四子不足百日變夭折了,令順治皇帝和董鄂妃傷心不已。順治皇帝馬上下令追封其為榮親王,並修建了高規格的陵寢,足可見對其的重視。

董鄂妃自入宮開始就備受順治寵愛,入宮僅一個月就被冊封為皇貴妃,死後還被追封為孝獻皇后,而在順治生前冊封、追封的三位皇后中,只有董鄂妃為順治皇帝生下了皇子,只不過早殤了,而這也是順治真正意義上唯一的嫡子。


順治皇帝冊立皇三子為皇位繼承人,更多的是遵循了孝莊太后和湯若望的意見。

順治皇帝有八個兒子,除了早殤的皇四子榮親王之外,剩下的七個兒子裡,活到順治去世的有:皇次子福全,時年8歲;皇三子玄燁,時年7歲;皇五子常寧,時年4歲;皇六子奇綬,時年2歲;皇七子隆禧,時年1歲;皇八子永幹,時年1歲。

順治的孩子年齡都實在是太小了,順治想到了自己幼年登基,大權被多爾袞奪取,正是出於這樣的教訓,順治想要從自己的堂兄弟中選擇一人繼承皇位,而他的選擇便是安親王嶽樂。

安親王嶽樂是努爾哈赤的孫子,饒餘敏郡王阿巴泰第四子,生於後金天命十年(1625年),是順治的堂兄,時年36歲,是順治皇帝非常倚重的宗室貴族。

起初,順治皇帝非常希望將皇位傳給自己的兄長嶽樂,但是遭到了孝莊太后和德國傳教士湯若望的一致反對。此時的湯若望已經成為了順治的老師、任職欽天監監正,並且先後治好了孝莊太后和皇后的病,所以在頗具威望。

在這樣的情況下,順治皇帝也只能放棄了將皇位傳給自己堂兄的想法,繼續在自己的兒子中選擇繼位者。

最終,由湯若望建議確立得過天花的皇三子玄燁為皇位繼承人。

在所有的兒子中,順治更傾向於更為年長的皇次子福全,於是順治皇帝再一次向湯若望諮詢了意見。湯若望非常明確的提出了自己的反對意見,福全沒有得過天花,皇位的存續便存在風險,應該從得過天花的皇子中選擇。

湯若望這樣建議有著非常堅實的理由,當時得了天花沒有辦法進行治療,只能聽天由命,而且天花的殺傷力非常的強,順治皇帝最為寵愛的董鄂妃是得天花死的,順治皇帝本人也是因為被傳染了天花去世的,所以用這個理由更加具有說服力,畢竟當時順治的孩子都太小了,無法看到他們的未來,只能用這樣的方式先保證皇位的存續和穩定,在尋他法了。

而順治的皇子中,只有皇三子玄燁得過天花,因而這輩子不會再為天花所困擾,就這樣,玄燁最終登上了皇位,而他也就是後來的康熙皇帝。


雍親王府


順治是滿族入主中原之後的第一位皇帝,他在位時提倡滿漢一家親努力緩和名族矛盾;如果不是死的太早他必定是一代聖君。

歷史小說與歷史題材的電視劇普遍將順治的結局送到了五臺山出家為僧。

無論順治是出家了還是死了,他為什麼要將皇位傳給庶出的兒子玄燁成為很多人的疑問。

一,傳統世襲制及個人志向的選擇。

順治在生病時由於他的孩子都還很小,於是想將皇位傳給他自己的兄弟;可是這樣一來孝莊的地位將會非常尷尬,所以她堅決反對;要求皇位必須由順治的兒子中挑選。

玄燁排行老三從小就有遠大志向,大哥很早就夭折了。

玄燁6歲時和二哥福全一起去給父親請安,順治問他們長大以後想做怎麼樣的人。福全說“願意做一個賢王”,而玄燁說“我長大以後要向父王一樣”。

或許順治在福全身上看到了自己小時候的影子於是沒有將皇位傳給他而是選擇有遠大志向的玄燁。

二,孝莊太后的寵愛。

玄燁的還沒出生時,他的母親佟佳氏去給太后請安。孝莊看到佟佳氏的肚子時就對身邊的人說“我懷福臨的時候也是這樣的,佟妃異日生子,必大福”

玄燁出生後孝莊更是對這個孫子特別關注,不到五歲孝莊就安排蘇麻喇姑教他學習滿文;8歲登基後更是悉心教導。

順治能在6歲做上皇位就是孝莊的功勞,孝莊在當時的的朝廷擁有很高的威望,有了她的支持玄燁才能順利登基。

三,玄燁是眾多皇子中唯一一位得過天花而活下來的。

歷史記載順治由於董鄂妃的去世尋死覓活,先是自殺後來又說要出家,最後由於天花入侵在1661年病逝。

為了避免皇子繼位以後再出現順治這種染上天花的情況,所以傳位給玄燁是最安全的。畢竟天花這種病毒只要小時候熬過一次就會產生抗體不會在出現了!

玄燁得了天花沒死,因禍得福成為了皇位的繼承人。

在孝莊的悉心調教下成為了一代明君。


蟻史為諫


康熙帝玄燁作為非嫡非長的庶子可以登上皇位,應該說具有很強的歷史偶然性,因為順治所有適齡的兒子裡,就他出過天花,夭折的風險最小。因此其祖母孝莊文太后採納了外國傳教士湯若望的建議,立了八歲的玄燁為新君。而康熙日後能夠在帝位上取得那麼大的成就,也是順治等人預料不到的,用神秘玄幻一點的話來說,大概確實是滿清龍興、天降聖祖。

皇三子玄燁:非嫡非長、不被重視關愛的庶出皇子

眾所周知,順治帝福臨雖然是滿清入關後第一個皇帝,但他只是個傀儡,真正定下入關基業並執掌國政的是攝政王多爾袞。小皇帝長期被多爾袞壓制、掌控,權不配位的痛苦讓他變得敏感任性。

多爾袞死後,順治終於得以親政。他在如飢如渴學習文化知識、學習怎樣當皇帝的同時,也開始放縱自己的情慾。大約從十二歲開始順治就有了性生活。在他短暫的二十四歲生命之中,和九個不同的女人生育了八個皇子和六個皇女共十四子,由此可見其的放縱程度。玄燁只是他和佟妃所生的孩子,在皇子中排行第三,可以說非嫡非長。如果順利長大,最高封到親王地位。

好色任性的順治對這個孩子沒有什麼感情,也並不關心他。玄燁主要是由保姆和奶媽撫養,而且為了躲避天花這種惡疾,他很小就被抱出宮,養在京城郊區的一個寺院中,順治對他也基本上不聞不問,而康熙的生母佟氏則受到宮規限制,無法撫養照看他。所以康熙帝長大後唏噓感嘆,說自己一生從沒在父母膝下享受過關愛和歡樂。

幸運的玄燁戰勝了天花惡疾

天花在古代是一種很難治好的惡疾,而且這個病尤其克滿人。滿清皇室自從入關以後,可以說對天花完全沒有抵抗力,一大批皇室成員死於天花。根據統計,從順治三年開始,到順治十八年這十五個年頭,清朝死於天花的宗王竟然高達二十個,而且半數死亡年齡還沒滿三十歲。最後就連順治帝也沒逃過此疾,他不到二十三歲時就因染上天花,最後在青春盛齡不治而亡。由此也看可以瞭解到,當時的滿人必定對天花懷有畏懼心理。

玄燁從小被抱出宮養也是為了躲避天花,但是他還是沒有逃脫天花的侵襲,最終染上了惡疾。不過玄燁具有很強的生命力,靠著身體免疫力和自身堅強的意志力,玄燁最終從死神手裡掙脫,僥倖活了下來,不過在自己臉上留下了一些麻子點。

順治病危,八歲的玄燁靠身體素質和聰明脫穎而出,成為了大清帝國新君

順治十七年年底,就在紫禁城準備迎接春節時,順治帝卻突然染上了惡疾天花,並且很快病危。眼看順治活下不去了,誰來繼承江山成為了最重要的問題。根據被順治帝親切稱為“瑪法”的湯若望記載,由於自己的兒子們都太小了,順治原來想把皇位讓給堂兄嶽樂來繼承,但這個想法被其母孝莊文太后否決。因此順治最終還是決定從眾皇子中選擇一個繼承人。

繼承人的選擇其實也有“子憑母貴”的因素。不過順治由於和前後兩任蒙古皇后關係都不好,因此中宮無出,他並沒有傳統意義上的嫡子。而順治生前最寵愛的董鄂妃,雖然兩人生了第四子榮親王,而且他也是順治期待的皇太子,不過這個孩子出生三個月就夭折了。當然,如果榮親王活著的話,皇位肯定輪不到玄燁的分了。

所以瀕死的順治就面臨著這樣的局面,他的長子牛紐和皇四子夭折,剩下了六個兒子。其中寧妃生的皇二子福全和佟妃生的皇三子玄燁年紀稍大,剩下四個還是奶娃娃。因此福全和玄燁的機會最大,不過玄燁在平時雖然看起來比哥哥更聰明機靈,但福全畢竟居長。

這時傳教士湯若望又給玄燁增加了最重要的一道籌碼,那就是玄燁雖然年紀略小,但他已經出過天花了,具有了免疫力,夭折風險較小。而福全沒有出過天花,他在未來也是有可能發生順治這樣青年早夭的悲劇的。

最終順治和孝莊文太后採納了湯若望的意見,玄燁就這樣成為了大清帝國繼承人。


春之九如


事實上順治的第一順位繼承人是董鄂妃之子榮親王,第二是安親王嶽樂,第三才輪到皇三子玄燁。日後的康熙大帝可能也沒有想到他之所以能登上皇位,完全得益於一場大病,這可真應了“大難不死,必有後福”這句民間諺語。

少年天子 子嗣繁茂

都說順治與后妃感情冷漠,獨寵董鄂妃,可這不代表他忘記了一國之君綿延子嗣的責任。順治有21位后妃,育有8位皇子,6位皇女。這份戰績對於一位24歲早逝的年輕人來說,可謂是成果斐然。這8位皇子都不是皇后所生,都是庶子,因此立嫡的基礎已經不存在了。庶子也有親疏之分,順治唯一寵愛的董鄂氏於1657年生下皇四子,順治帝欣喜若狂,不僅頒佈大赫詔書,稱其為“朕第一子”,並且祭告天地宗廟,接受百官朝賀。

這其實已經表明順治想立此子為儲,只可惜人算不如天算,皇四子出生後三個月便夭折了,連名字都還沒來得及取,追封為榮親王。

自此,第一繼位人退出了這場帝位角逐。

愛妃仙逝 痛不欲生

1660年9月,身體一向柔弱的董鄂妃因遭喪子之痛的打擊,身染沉珂,不幸薨逝。順治悲痛萬分,不僅追封為孝獻皇后,甚至逾越祖制舉行了隆重的葬禮。又還命大學士金之俊為其立傳,並親自撰寫了《孝獻皇后行狀》。

董鄂妃死後,順治萬念俱灰,萌生了皈依佛門的念頭,經茆溪森剃度成為光頭天子,在孝莊太后的干預下,最終讓太監吳良輔替代出家。1661年正月,順治身染天花,病情危急。他召敬重的“瑪法(滿語中老爺爺的意思)”湯若望入宮,表示想傳位於堂兄安親王嶽樂。嶽樂戰功赫赫,是清初改革派的代表,也是順治一向倚重的滿族親貴之一。

湯若望認為幼主臨朝雖有不妥,但帝系轉移會產生更大的危機,於是力勸順治將帝位傳給兒子,並指出皇三子玄燁身染天花而不死,是福澤深厚之人。不久順治帝駕崩,年僅24歲。

自此,第二繼位人也退出了賽場角逐。

太后決定 鼎定乾坤

順治帝8位皇子中,皇長子牛鈕和皇四子早夭,皇六子奇綬、皇七子隆禧、皇八子永幹皆不足3歲,雖有資格卻不俱備爭奪帝位的實力。

因此,只剩下皇次子福全、皇三子玄燁和皇五子常寧參與角逐。福全當時9歲,順治曾問過他的志向,他回答說“願為賢王”;玄燁當時8歲,勉強湊合;常寧只有4歲,年齡偏小。更重要在於,當時的最高決策者孝莊太后也跟湯若望想到一塊去了,玄燁身染天花而大難不死,看來是福大命大之人,至少不擔心以後再染此惡疾,於是決定立皇三子玄燁為帝,定年號康熙,命索尼、遏必隆、蘇克薩哈和鰲拜四人為輔政大臣,主持朝政。

自此,開始了長達61年的康熙之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