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煤专业现场安全生产标准化

采煤专业现场安全生产标准化

一、工作面外环境基本标准

1、巷道管线吊挂:动力电缆和通讯信号电缆进行分类吊挂,通讯信号电缆挂在动力电缆上方,间距大于100mm;信号电缆之间、动力电缆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50mm,电缆钩间距1.5m,吊挂高度距底板不少于1.5m,钩于钩之间的电缆垂度不得大于50mm;垂直吊挂巷帮一侧,管距为 200mm;管路吊挂卡箍间距3m;管路最高处距底板不能超过 1.3m。要横平竖直,不得交叉重叠,严禁软管出现死弯。泵站、油脂库、带式输送机机头和机尾等场所要有照明。工作面大样图要统一标准尺寸,原则上牌板吊挂上平面距底板2米,下平面距底板1.4米(执行标准:整体悬挂平直,悬挂高度上下±200MM误差范围内不扣分;如巷道存在起伏不平现象要求整体悬挂平直,现场实测一处达到该标准即可),遇巷道特殊情况无法吊挂时,保证吊挂高度一致,便于观看,牌版字迹清晰,内容齐全,表面干净整洁,吊挂区域安装照明设施(工作面大样图板具体包括:瓦斯煤尘管理制度、工程质量验收制度、交接班制度、事故分析制度、设备包机制度、机电工岗位责任制、设备巡回检查制、机电工操作规程、工作面布置示意图、工作面生产系统示意图、工作面正规循环作业图表、工作面通风系统示意图、工作面避灾路线示意图、工作面支架布置及两巷超前支护示意图、工作面供电系统示意图、工作面设备布置示意图、工作面监测监控示意图、工作面防尘系统。

2、巷道平整:无淤泥、积水长不超过1.5米,深度不超过100mm;无浮煤(皮带架下长≯5m厚≯30mm),巷道及轨道两侧不得有超过50mm见方大块炭或杂物;巷道内无100mm以上台阶;无空悬物(执行标准:具体指废旧条丝、锚链、起吊环等长期废弃不用的物品),定期对辖区巷道进行冲洗(执行标准:巷道每天冲洗一次,转载点每班冲洗一次);巷道轨道线路材料码放:设料场分类码放在巷道一侧,严禁巷道两侧同时码放,支护材料必须上垛码放整齐,外沿成线管理,材料码放横竖整体成线,高度不超过1.5m,距离轨道不小于0.7m,绞车前后各10米范围内严禁码放。胶轮车线路:物料集中码放,零星材料挂牌管理,底板上码放的易滚物料均匀加设两道防倒绳,其它物料码放高度大于1米时均匀加设两道防倒绳;长短不等物料码放时一侧对齐,按照长度从里往外、从下往上、由长到短依次码放,机电备件码放至专用设备平台。设备、物料放置地点与通风设施距离必须大于5m。

二、面内环境基本标准

1、工作面管线吊挂:液管长短统一,按管径大小捆绑(执行标准:大采高0.5米1处,放顶煤1.5米1处),固定整齐;电缆每架吊挂,高度弧度一致;架间小线弧度一致,扎带扎齐(执行标准:大采高0.5米1处,放顶煤1.5米1处);管线每处顺序一致,不得交叉重叠。支架内及架间无浮煤、积矸(执行标准:大采高架间浮煤、积矸不超底座的2/3,放顶煤架间无浮煤、积矸)。工作面每5架安装一盏照明灯。

三、基础管理

(一)顶板监测

1、综采队组每班由验收员填写《综采工作面支护质量与顶板动态监测原始记录表》,每个生产班对10个测点的支架初撑力、工作阻力、平衡千斤、梁端距、片帮深度、采高、冒宽、冒长、冒高、切顶线顶底板高度、本班推进度进行监测记录;检修班对进回风两巷超前支护内各10个测点的单体柱初撑力进行监测记录。并由队值班或跟班干部签字认可;现场单体柱检测仪1用2备,由验收员保管;如出现检测仪损坏,12小时内配齐。

2、进、回风巷超前支护100米范围内顶板离层仪每天监测一次,巷道其它地点离层仪每周监测一次,警戒范围每天监测一次,危险范围必须采取相应维护的措施;由监测人员填写《巷道顶板离层仪数据记录表》;

3、综放工作面安设YHY60(B)型电脑圆图仪,电脑圆图仪工作面安设10块,排头、排尾架各安设1块,中间安设8块(均匀布置),YHY60(E)型电子压力表进行顶板监测,电子压力表工作面每架安装一块;大采高工作面安设YHY60(B)型电脑圆图仪进行顶板监测,电脑圆图仪工作面每10架安设1块,要求排头、排尾架各安设1块,其它支架压力监测由立柱上安装的耐震压力表读取;

4、《综采工作面支护质量与顶板动态监测原始记录表》《巷道顶板离层仪数据记录表》由队组每周向生产技术科上报一次;支架电脑圆图仪数据由队组安排专人用FCH2G/1手持型采集器每周采集一次并上传至生产技术科主机。

(二)管理制度

1、综采队组编制各个岗位(队长、书记、安全副队长、生产副队长、机电副队长、 运 输副队长、主管技术员、采煤技术员、机电技术员、生产班长、检修班长、皮带司机、溜子司机、电工、端头工、支架工、机组司机)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度;

2、生产科编顶板管理制度,支护质量检查、顶板动态监测和分析制度,变化管理制度;综采队组编制采面顶板管理制度,支护质量检查、顶板动态监测和分析制度,变化管理制度;

3、生产科编制的技术审批制度中要包括采煤作业规程编制、审批、复审、贯彻、实施制度;

4、机电科编制工作面机械设备检修保养制度、乳化液泵站管理制度。生产科编制的成庄矿安全生产标准化制度中要包括采面文明生产管理制度,成庄矿顶板管理制度中要包括采面支护材料备用制度;综采队组编制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制度中要包括采面文明生产管理制度,顶板管理制度中要包括采面支护材料备用制度。

(三)支护材料

1、综采队组建立支护器材管理台账;

2、使用的单体柱要保证完好,使用8个月后回收至地面由安装工区进行检修和压力试验,安装工区建立单体柱检修、压力试验记录台账;

3、采面现场备用的支护材料和备件严格按作业规程中规定执行。

四、岗位规范

(一)专业技能

1、管理和技术人员掌握相关的岗位职责、管理制度、技术措施,作业人员掌握本岗位操作规程、作业规程,且有相关学习记录和考试成绩,安全技术措施有相关学习记录。

(二)规范作业

1、现场人员严格执行本岗位现场安全责任制(区队编制),掌握本岗位相应操作规程(机电科制定)和安全措施(区队制定),操作规范无“三违”行为。

2、作业前进行安全确认,执行手指口述,进行岗位风险评估,进前溜作业前填写安全确认单。

3、零星工程必须有零星工程责任书,班长以上管理人员跟班,并指定安全负责人。

五、质量安全

(一)顶板管理

1、工作面液压支架初撑力不低于24MPa,支架上安设压力表。每刀煤由验收员负责记录支架压力表数据,对支架初撑力进行验收,抽检率不小于10%,并有相关记录,对不合格架分析原因,压力不足架进行加压,顶板破碎架保证支架升紧升平。

2、工作面支架中心距误差不超过100mm,(放顶煤架间距不超过1.6m,大采高架间距不超过1.85m),在相邻两架对应点侧进行测量(如超规定,对支架进行调整),侧护板正常使用,损坏后通过调整相邻支架侧护板进行调架,调整架间隙,架间间隙不超过100mm;支架不超高使用(放顶煤高度不超过3.1m,大采高高度不超过6m),支架高度与采高相匹配,控制在作业规程规定的范围内,支架的活柱行程不小于200mm,活柱行程小于200需采取缩架、起底挑顶等措施满足活柱行程。

3、液压支架接顶严实(接顶面积超过顶梁2/3以上),如遇顶板破碎需将破碎架相邻支架升紧升平,相邻支架顶梁平整,无明显错茬(不超过顶梁侧护板高的2/3),支架不挤不咬;采高大于3.0m或片帮严重时,应有防片帮措施;支架前梁(伸缩梁)梁端至煤壁顶板垮落高度不大于300mm,否则需采取拉超前架,护帮护顶等措施。

4、验收员每刀验收支架仰俯角与歪斜角,需保证支架顶梁与顶板平行,最大仰俯角不大于7°,大于7°通过平衡千斤、控制好顶底板进行调整,仰俯角通过测量顶梁度数进行确定(仰俯角度数=测量度数-底板度数);支架垂直顶底板,歪斜角不大于5°,大于5°通过侧护板进行调整,歪斜角度数通过测量机尾侧前立柱进行确定(歪斜角度数=测量度数-底板度数)。

5、工作面液压支架端面距符合作业规程规定(放顶煤340mm,大采高590mm)(矿检查标准:放顶煤工作面支架护帮板打平以后接触煤壁为最大距离,大采高支架插板打出后接触煤壁为最大距离),如超过规定需拉超前架。工作面“三直一平”(煤壁直、溜子直、支架直,顶底板平),液压支架排成一条直线(执行标准:任意20架拉一条直线进行检测),其偏差不超过±50mm,支架不成直线需进行调架。工作面伞檐长度大于1m时,其最大突出部分,中厚以上煤层不超过200mm;伞檐长度在1m及以下时,最突出部分中厚煤层不超过250mm。

6、工作面内液压支架编号管理,悬挂位置统一(执行标准:放顶煤工作面:排头架排尾架悬挂于两柱之间),保证牌号清晰(执行标准:工作面生产期间本项不作为扣分项),不变形,无划痕,不损坏。

7、工作面内特殊支护齐全;局部悬顶和冒落不充分的,悬顶面积不得大于10m2(执行标准:悬顶面积5 ㎡以下的挂风障,5 ㎡以上的打煤袋墙,按此执行的不纳入扣分项)。

8、不随意留顶煤、底煤开采(工作面机头机尾过渡段坡度控制在8°-12°),留顶煤、托夹矸开采时,特殊情况下制定专项措施。

9、工作面因顶板破碎或分层开采,需要铺设假顶时,按照作业规程及相关安全技术措施的规定执行。

10、工作面控顶范围内顶底板移近量按采高不大于100mm/m;底板松软时,支柱应穿柱鞋(执行标准:切顶柱不穿鞋;煤壁侧单体柱一天推进度距离内的可不穿鞋),钻底小于100mm;工作面顶板不应出现台阶式下沉。

11、坚持开展工作面工程质量、顶板管理、规程落实情况的班评估工作,记录齐全,并放置在井下指定地点。小班安检员携带班评估表。

(二)安全出口与端头

1、工作面安全出口畅通,人行道宽度不小于0.8m,综采工作面安全出口高度不低于1.8m,如宽度小于0.8,需控制好工作面溜子前后窜,当出现帮鼓时,提前进行扩帮,高度低于1.8米时,超前进行起底;工作面两端第一组支架与巷道支护间距不大于0.5m,单体支柱初撑力符合《煤矿安全规程》规定(90KN),单体柱(柱径110mm)压力不低于12MPa。

2、条件适宜时,使用工作面端头支架和两巷超前支护液压支架(执行标准:矿领导检查不作为扣分项)。

3、进、回风巷超前支护距离不小于20m,支柱排距不大于1.2m,支护形式符合作业规程规定;进、回风巷与工作面放顶线放齐(沿空留巷除外),控顶距应在作业规程中规定;挡矸有效。

4、架棚巷道超前替棚距离、锚杆、锚索支护巷道退锚距离7-9米,根据每日推进度进行调整退锚进度。

(三)安全设施

1、各转载点有喷雾灭尘装置,喷嘴雾化效果良好,带式输送机机头、乳化液泵站、配电点等场所消防设施齐全,消防设施放置于上风侧(2把铁锹,2个灭火器,0.2立方沙)灭火器1年1检验,压力表在正常区域内,灭火器完好,带式输送机机头配备25米消防水管。

2、设备转动外露部位有防护罩、溜煤眼及煤仓上口等人员通过的地点有可靠的安全防护设施,各地点的护网,护栏完好,固定牢靠,不得损坏,确保安全有效,护栏上加装安全警示牌,现场配有安全带。

3、单体液压支柱有防倒措施,有防倒皮、防倒绳、双链锁,防倒绳挂钩必须完好,方向一致(执行:柱头皮全部朝巷口方向),防倒必须牢固可靠。竖着码放在煤帮的单体柱实行双道防倒措施。工作面倾角大于15º时,液压支架有防倒、防滑措施,其他设备有防滑措施;倾角大于25º时,有防止煤(矸)窜出伤人的措施。

4、行人通过的输送机机尾设盖板(盖板齐全完好,固定牢靠);输送机行人跨越处有过桥(固定牢固,扶手完好无损);工作面刮板输送机信号闭锁符合要求(执行标准:大采高7架1个,放顶煤10架1个)。

5、破碎机安全防护装置齐全有效(安设有入口护栏,档矸链,拉线闭锁,确保齐全有效,能起到安全防护作用)。大采高拉线闭锁不作为打分项目。

六、机电设备

(一 )设备选型

1、支护装备(泵站、支架及支柱)满足设计要求

支架选型:

(1)支架支撑高度由最大/最小采高确定

(2)支架支护强度计算

支架支护强度由公式P=NHL计算

支架的工作阻力由公式Q=9.8‰×NhFL计算由此得出支架型号

2、泵站选型:

乳化液泵站按照保证其液压系统与所选择的液压支架系统相匹配,达到移架速度的要求进行选型。

3、生产装备选型、配套合理,满足设计生产能力需要

(1)采煤机选型:根据采面生产能力要求,平均日循环数应为7.5刀,高产高效工作面的开机率为50%计算,可求出采煤机的速度:

Vavq=N(L-L1)/(T×60-NT1)=4.23m/min

按公式W=60 VavqBHαHw/3.6可求出采煤机功率。

根据功率和速度对采煤机进行合理选型。

(2)工作面刮板输送机选型:工作面刮板输送机的生产能力应保证采煤机采的煤全部运出,并留有一定的备用能力。采煤机实际出煤能力按公式Q=60HBVrC计算,刮板输送机输送能力大于1.2倍采煤机实际生产能力以此选择对工作面刮板输送机进行选型。

3、电气设备满足生产、支护装备安全运行的需要

电器设备根据生产装备额定电流需要进行选择并按照短路电流校验规范及进行校验。

(二)设备管理

1、泵站:

(1)乳化液泵站完好,综采工作面乳化液泵压力不小于30MPa,乳化液浓度3-5%(执 行标准:现场折射仪读数显示为1.6-2.0即为达标),每周清洗一次液箱,并有清洗记录;

(2)液压系统无漏、窜液,部件无缺损,管路无挤压;注液枪完好,控制阀有效;

(3)采用电液阀控制时,净化水装置运行正常,水质、水量满足要求;(4)各种液压设备及辅件合格、齐全、完好,控制阀有效,耐压等级符合要求,操纵阀手把有限位装置。

1、采煤机:(1)采煤机完好(执行标准:一个滚筒损坏齿座不超6个,截齿损坏短缺不超过8个);(2)采煤机有停止工作面刮板输送机的闭锁装置;(3)采煤机设置甲烷断电仪或者便携式甲烷检测报警仪,且灵敏可靠;(4)采煤机截齿、喷雾装置、冷却系统符合规定,内外喷雾有效(内喷雾不低于2MPa,外喷雾不低于4MPa);(5)采煤机电气保护齐全可靠;(6)大中型采煤机使用软启动控制装置;(7)采煤机具备遥控控制功能。

2、刮板输送机、转载机、破碎机:(1)刮板输送机、转载机、破碎机完好;(2)刮板输送机机头、机尾固定可靠;(3)刮板输送机、转载机、破碎机的减速器与电动机软连接或采用软启动控制,液力偶合器不使用可燃性传动介质(调速型液力偶合器不受此限),使用合格的易熔塞和防爆片;(4)刮板输送机安设有能发出停止和启动信号的装置(执行标准:大采高7架1个,放顶煤10架1个);(5)刮板输送机、转载机、破碎机电气保护齐全可靠,电机采用水冷方式时,水量、水压(注:水压要求3Mpa)符合要求。

3、带式输送机:

(1)带式输送机完好,机架、托辊齐全完好,胶带不跑偏;

(2)带式输送机电气保护齐全可靠;

(3)带式输送机的减速器与电动机采用软连接或软启动控制,液力偶合器 不使用可燃性传动介质(调速型液力偶合器不受此限),并使用合格的易熔塞和防爆片;

(4)使用阻燃、抗静电胶带,有防打滑、防堆煤、防跑偏、防撕裂保护装置,有温度、烟雾监测装置,有自动洒水装置(各类保护安装位置:a.防打滑保护:速度传感器安装在下胶带上表面,偏离皮带中心线不超过±100mm。b.堆煤保护:

1)安装在煤仓上口时,堆煤保护传感器的安装高度,应在低于下胶带200mm水平以下,其平面位置应在落煤点上方煤仓口范围之内。

2)两部带式输送机搭接时,堆煤保护传感器水平位置在落煤点的上方,距下部胶带上带面最高点不大于500mm,且吊挂高度不高于卸载滚筒下沿。c.防跑偏装置:固定式带式输送机至少在机头、机尾50米范围内,各安装一组跑偏保护;当带式输送机运输距离较长时,宜在输送机中部和变坡位置增设跑偏保护。d.温度保护和自动洒水装置:温度保护的测温传感器探头应安设在驱动滚筒和胶带接触面的10-15mm处;自动洒水装置宜优先选用测温传感器配合电磁阀方式。e.烟雾监测装置:烟雾传感器安装在驱动滚筒的下风流方向10~15米的正上方,一般巷道距离顶板≤300mm,巷道高度超过3.5m时,根据现场情况确定安装高度。当输送机为多滚筒驱动时应以靠近机头处滚筒为准。f.防撕裂保护装置:带式输送机应在胶带落煤点向机头方向(胶带机为头部驱动时)10~15m位置,上下两层胶带之间安设防撕裂保护);

(5)带式输送机机头、机尾固定牢固,机头有防护栏,有防灭火器材,机尾使用挡煤板、有防护罩。在大于16°的斜巷中带式输送机设置防护网,并采取防止物料下滑、滚落等安全措施;

(6)连续运输系统有连锁、闭锁控制装置,全线安设有通信和信号装置;(7)上运式带式输送机装设防逆转装置和制动装置,下运式带式输送机装设软制动装置和防超速保护装置;

(8)带式输送机安设沿线急停装置;

(9)带式输送机系统宜采用无人值守集中综合智能控制方式。

4、辅助运输设备完好,制动可靠,安设符合要求,声光信号齐全;轨道铺设符合要求;钢丝绳及其使用符合《煤矿安全规程》要求,检验合格。

1、通信系统畅通可靠,工作面每隔15m及变电站、乳化液泵站、各转载点有语音通信装置;监测、监控设备运行正常,安设位置符合规定。

2、小型电器排列整齐,干净整洁,性能完好(三台以上必须安装固定牌板);机电设备表面干净,无浮煤积尘(执行标准:工作面生产期间不作为扣分项);移动变电站完好;接地线安设规范;开关上架,电气设备不被淋水;移动电缆有吊挂、拖曳装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