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國醫學史上的爭議人物,以擅長人體解剖著稱

他是中國醫學史上的爭議人物,以擅長人體解剖著稱

中國傳統的醫學理論源遠流長,名醫眾多。經常被人指摘的是與西醫相比,對人體的解剖學知識比較匱乏。史書記載,“清代醫學,多重考古,當道光中,始譯泰西醫書,王清任著醫林改錯。以中國無解剖之學,宋、元后相傳臟腑諸圖,疑不盡合,於刑人時,考驗有得,參證獸畜。未見西書,而其說與合。”這裡說的寫《醫林改錯》的名醫王清任可以算是中國醫學在解剖學上的先驅和重要人物。

王清任 字勳臣,直隸玉田人,自幼習武,曾為武庠生,捐過千總銜。年輕時喜歡鑽研醫學,並於北京開了一家醫館"知一堂"行醫,醫術精深,名噪於一時。他醫病不為前人所困,用藥獨到,治癒不少疑難病症。據清光緒十年《玉田縣誌》載,有1人夜寢,須用物壓在胸上始能成眠;另1人仰臥就寢,只要胸間稍蓋被便不能交睫,王則用1張藥方,治癒兩症。

但他在常年臨床實踐中發現古代醫書中對人體構造的解說與實際情況不符,"嘗閱古人臟腑論及所繪之圖,立言處處自相矛盾"。謂"著書不明臟腑,豈非痴人說夢;治病不明臟腑,何異盲子夜行",於是提出"夫業醫診病,當先明臟腑"的論點。從此,王衝破封建禮教束縛,進行近30年的解剖學研究活動。

1797年, 王清任至灤縣稻地鎮行醫時,適逢流行"溫疹痢症",每日死小兒百餘,王冒染病之險,一連10多天,詳細對照研究了30多具屍體內臟。他與古醫書中所繪的"臟腑圖"相比較,發現古書中的記載多不相合。

王清任也曾多次做過"以畜較之,遂喂遂殺"的動物解剖實驗。經過幾十年的鑽研,本著"非欲後人知我,亦不避後人罪我","唯願醫林中人,……臨症有所遵循,不致南轅北轍"的願望和態度,於1830即他逝世的前1年,著成《醫林改錯》一書(兩卷),刊行於世。

他是中國醫學史上的爭議人物,以擅長人體解剖著稱


梁啟超評論"王勳臣……誠中國醫界極大膽革命論者,其人之學術,亦饒有科學的精神"。範行準所著《中國醫學史略》評價王清任:"就他偉大實踐精神而言,已覺難能可貴,絕不遜於修制《本草綱目》的李時珍"。唐宗海《中西匯通醫經精義》雲:"中國《醫林改錯》中,剖視臟腑與西醫所言略同,因採其圖以為印證。"

王清任的《醫林改錯》,這是一部幾百年來令醫學界爭論不休的書。書中主要闡述了兩個觀點。其一便是“改錯”,王清任認為,我國古代醫書中對人體臟腑的位置、大小和重量的描述並不確切,如前文所言,他曾在瘟疫流行的災區觀察未掩埋的兒童屍體300多例,逐一進行了解剖和觀察,繪製了大量的臟腑圖。他認為前世許多醫書的講法不正確,須改正,故書名便為《醫林改錯》;另一主要內容主要表明了他對人體氣血的一個特殊的認識。他認為氣與血皆為人體生命的源泉,但同時也是致病因素。不論外感內傷,對於人體的損傷,皆傷於氣血而非臟腑。氣有虛實:實為邪實,虛為正虛;血有虧瘀,虧為失血,瘀為阻滯。他認為瘀血是由於正氣虛,推動無力造成的,故血瘀證皆屬虛中夾實。故而他倡導“補氣活血”和“逐瘀活血”兩法則,這就是他的著名的“瘀血說”。

他是中國醫學史上的爭議人物,以擅長人體解剖著稱


除了人體解剖學的成就之外,王清任還對中國古代的主心說提出了不同意見。在中國古代哲學和醫學領域,主心說和主腦說一直爭論不休。王清任通過解剖學得出了人的思想能力是源於大腦而不是源於心臟的結論。在我國心理思想發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即:結束了我國幾千年主心說佔統治地位的歷史;完成了我國古代主腦說的基本理論。在此以前,很多哲學家、學者認為“心主神明”,盲目崇信心學唯心論,客觀上窒息了“資腦以承受”的“腦髓”說.王清任全面地繼承了祖國的中醫腦髓學說,親自剖驗腦髓和心臟等腑臟器官,糾正了“心藏神”的錯誤,發現了感官與腦的中樞聯繫通道,對腦的運動中樞機制進行了探討,這些成果對後世都影響深遠。

王清任終生信奉道教,六十三歲去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