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獨:遺失已久的修身之道

  古人歷練人生分為四階段: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倘若四項都非常完滿,培養出的人就能德才兼備、造福社會。很顯然,“修身”屬於古代培育人才的第一要務,這既是選拔賢良的基礎,也是造福社會的重要途徑。

  飽學,是內功;自律,則須內外兼修。幾千年來,有個非常特殊的詞彙常掛在中國人嘴邊,那是修身最高的境界——慎獨。

  “慎獨”是中國儒家提出來的修身術,最早載於《禮記·中庸》中:“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所謂“慎獨”或“慎其獨”,可通俗地解釋為:小心翼翼地固守本性,無怨無悔地遵循道德,矢志不移地追求理想。其實說到底就是“慎心”,在各種利誘面前靠強大的“精神防線”來抵擋形形色色的誘惑。

  《後漢書·楊震傳》中有個故事:王密在昌邑做縣令,為了官運亨通步步高昇,他始終打著自己的如意算盤。恰巧朝廷派來的新任太守楊震和王密多少有些交情。這種千載難逢的機會豈能錯過?

  王密立刻跑去拉攏關係,他不惜血本,竟拎著十斤黃金公然行賄,楊震憤憤地質問:“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毫不臉紅地答道:“暮夜,無知得。”意思是並非光天化日眾目睽睽,我送禮您收錢的事兒誰會知道呢?

  楊震既是正人君子,又是清官廉吏,他哪裡受得了這番侮辱?立刻寸步不讓地挖苦說:“天知、神知、子知、我知,何謂無知?”“湛湛青天不可欺”,做了枉法的醜事,不但法紀難容,連上天都要報復你!楊震由此獲得“四知太守”的雅號,他鏗鏘有力的聲音在歷史的天空久久迴盪。

  眾目睽睽下,道德準則釋放一種抑制力。國法當頭時,制度條律又強加一種約束力。大多數人可以“慎眾”,在眾人前中規中矩,一絲不苟。

  “慎獨”最能考驗人的意志和品行,倘若修身能渡過這道難關,就不失為一個“純粹的人”、“高尚的人”、“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

  “慎獨”這個話題看似古老,卻不專屬於泛黃的歷史,它與現代人整體素質的提高尤其是幹部修養的提高息息相關。

  劉少奇同志曾在《論共產黨員的修養》中說:“一個人在獨立工作,無人監管,有做各種壞事的可能的時候不做壞事,這叫做‘慎獨’。”,“慎獨”作為一種傳統的修身法,不僅在古代發揮過重要作用,如今也能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精神支持。

  魯迅先生說過:“我的確時時解剖別人,然而更多的和更無情的是解剖我自己。”看來他深諳“慎獨”的重要。

  慎獨之心時刻提醒人們:要戰戰兢兢地做事,如履薄冰地做人。曾子說過“吾日三省吾身”,古人尚有完善自我的人生理想,現代人則更應見賢思齊,力爭達到這種修身的境界。

  轉自微信公眾號:誠敬儒文化(njcjrwh)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