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述》中的彭德懷

《自述》中的彭德懷

讀完《彭德懷自述》,時已中天,周遭寂寞,唯聞春雨滴滴,如訴風雲往事,遙想先賢風範,久久無眠。

數年前,曾花較長時間讀《彭德懷年譜》。厚厚一大本,詳細記載軍政生涯,“廬山會議”之後部分數次引出熱淚。因《年譜》而知當年“專案組”要彭德懷寫過不少“交代材料”,也知他曾給毛澤東上“八萬言書”。《彭德懷自述》便是將這些材料綜合整理而成。這本出版後就洛陽紙貴的書,一直沒有再版,不知為何。我也是多年留意,通過“孔夫子舊書網”才得償夙願。感謝網絡!

當年李銳是一口氣徹夜讀完的,我遠遠不及,幾天才讀完,但非常認同李銳的評價,“這是一個真正的共產黨員、一個真正的人的歷史。”較之《年譜》,《自述》中的彭德懷更具人性光輝,今日讀來仍然熠熠生輝,令人印象深刻。

《自述》中的彭德懷

彭德懷是窮苦出身,童年和少年時期,討米、餓飯、砍柴、挖煤、當堤工。即便如此,家中仍然一貧如洗,一個弟弟被活活餓死。有次大年初二,祖母要帶著三個小孫子去討米,彭德懷立在門限上不願去,因為“討米受人欺侮”。書中寫道:“祖母說,不去怎樣辦!昨天我要去,你又不同意,今天你又不去,一家人就活活餓死嗎!?寒風凜冽,雪花橫飄,她,年過七十的老太婆,白髮蒼蒼,一雙小腳,帶著兩個孫孫(我三弟還不到四歲),拄著棒子,一步一扭的走出去。我看了,真如利刀刺心那樣難過。”童年苦難印象深刻,如實寫來如在眼前。書中接著寫道,“他們走遠了,我拿著柴刀上山去砍柴,賣了十文錢,兌了一小包鹽。砍柴時發現枯樹兜上一大堆寒菌,揀回來煮了一鍋,我和父親、伯祖父先吃了一些。祖母他們黃昏才回來,討了一袋飯,還有三升米。祖母把飯倒在菌湯內,叫伯祖、父親和我吃。我不肯吃,祖母哭了,說:‘討回來的飯,你又不吃,有吃大家活,沒有吃的就死在一起吧!’”童年時這段經歷,金戈鐵馬半生後,彭德懷寫交代材料時仍然“

每一回憶至此,我就流淚,就傷心,今天還是這樣。不寫了!”魯迅先生有句,無情未必真豪傑。在我看來,彭德懷這樣內心柔軟的人,才是真英雄。他說,“在我的生活中,這樣的傷心遭遇,何止幾百次!”這些苦難傷心往事如一缸水,將彭德懷泡大了。

在以後的日子裡,我常常回憶到幼年的遭遇,鞭策自己不要腐化,不要忘記貧苦人民的生活。”彭德懷確實不忘本,不改本色。他在軍閥部隊當兵,從班長當到營長、團長,秘密成立“士兵會”,設立“救貧會”,提出“發展實業,救濟貧民”,“實行士兵自治,反對笞責、體罰和剋扣軍餉,實行財政公共”。彭德懷根本沒有舊軍官的那套,還設立公積金,自己的薪水津貼,包括上司拉攏他給的經費,他都不經手,全部放在公積金裡。平江起義後,他成為紅軍將領,更是官兵平等。彭德懷的做法,是“有福同享,有難自擔”。1928年寒冬率部留守井岡山時,部隊突圍後,“時值嚴寒,天下大雪,高山積雪尺許,我的乾糧袋炒米丟失了,我不願別人知道,兩天未吃一粒米,飢餓疲乏,真有寸步難行之勢

。”如此做法,若非自己寫出來,世人有誰知?當年那些部下讀來,不知作何感想?

彭德懷同情窮人,自然痛恨欺壓百姓的惡霸。在南縣駐軍時,當地有個歐盛欽,仗著哥哥是省督軍署的少將參議,強佔了貧苦農民姜子清多年淤積起來的稻田葦地。彭德懷調查後發現了更多巧取豪奪的事,派人將這個惡霸地主秘密處決了。不久,彭德懷被團長設計誘捕,要押往長沙定罪。半道上休息時,“牽我走的一位青年士兵靠緊我坐著,把捆我雙手的繩子偷偷地解鬆了,又把手重重地在我背上按了兩個,示意我逃走。”過撈刀河時,彭德懷上岸飛跑,“士兵向天放了幾槍,無人追趕。”如此表現,可見軍中士兵均同情彭德懷。可惜這些人都沒有留下名字,後來也沒有再會,所以彭德懷只能在《自述》中表達謝意,“謝謝他們,尤其是那位沅江口音的青年士兵,永遠忘不了他!”後來要過湘江,遇到一個叫“羅六十老倌”的老漁翁,彭德懷“詳告事因”,老翁分文不取送他過河。彭德懷有恩必報,“跳上岸,將汗衫丟在船上說:他日相逢,留作紀念吧

!”十年後,彭德懷率部攻打長沙。佔領長沙的第二天,彭德懷“在昭山下,找到救難之羅六十老倌。羅年近七十,鬚髮均白。給予土豪財物,他不知我名和姓,我認其為恩人!”如此舉動,可謂至情至性。

彭德懷戎馬一生,大小戰鬥無數,始終無懼無畏。

1928年11月,彭德懷和滕代遠率領紅五軍五個大隊約七八百人,前往井岡山與紅四軍會合。時值冬天,紅四軍五千人草鞋單衣沒吃的,決定下山打土豪求生存,由彭德懷率領帶來的七八百人留守,保護上千傷病婦孺。當時圍攻之敵近三萬,兵力懸殊達三四十倍,危險可想而知。除彭、滕二人外,五軍其他幹部都不贊成留下,二人“說服了不同意見的同志,準備犧牲局部,使主力安全向外發展”。激戰三晝夜之後,彭德懷率部突圍,在贛南邊界轉戰兩個多月,不但鞏固擴大了部隊,還打下了瑞金,與紅四軍重新會合。

1930年7月,何鍵派三個旅進攻平江,彭德懷率三軍團以八千人對三萬之敵,三天四仗追殲潰敵,迅雷不及掩耳攻佔長沙。“這在軍事史上是不多的

”。長征途中,彭德懷率領三軍團,與一軍團“像兩個轎伕,抬起中央縱隊這頂轎子”,打了多少險戰惡仗!1947年3月,胡宗南進攻延安時,敵我兵力十比一,彭德懷主動請纓,領兵作戰,保衛延安。朝鮮戰爭爆發後,在決定出不出兵援朝的中央緊急會議上,大家都談出兵不利的情況。剛從蘭州飛來的彭德懷一夜未睡,仔細分析了國內外形勢之後,擁護毛澤東出兵援朝,並出任司令員。朝鮮戰場上,面對全副武裝的“聯合國軍”,彭德懷意志如鋼、冷靜如水,運籌帷幄,決勝千里,逼得美軍簽訂停戰協定。縱觀其軍事生涯,敗仗不多,重大錯誤寥寥無幾,確實是古今中外戰爭史上少有的統帥。

彭德懷自幼沒讀過書,在舊軍隊時通過自學提高了文化。他在寫給毛澤東的信中自評,“類似張飛,確有其粗,而無其細”。其實,彭德懷也有細膩之處,充滿戰地詩情。

1920年因為南縣處決惡霸地主被捕逃亡時,如此危急關頭,青年彭德懷竟然頗有詩情,跑到朗梨與長沙之間的七里巷後,躺在草地上望著星空,“口裡隨意念著:‘天地轉,日月光,問君往何方?天下之大,豈無容身之處嗎

?’來到易家灣湘江河畔,看見河中有小船,他是這樣打招呼:“茫茫湘江畔,漁翁扁舟有燈光。小姑在補網,老翁收行裝。尊聲大爺行方便,老翁笑問往何方?”如此雅語,引起了“羅六十老倌”的注意,並得其幫助順利過河,逃出生天。

1933年的團村戰鬥,敵方四萬餘人,彭德懷一萬,敵我力量懸殊。彭德懷卻像個說書人,不表戰前之緊張,而是描寫時節景物:“時約十月初,天氣涼爽,楓葉初紅。某日,正紅日東昇,朝霞映射著德勝關,秋景宜人之際。”如此筆墨,讀來別有一番氣象。戰鬥開始後,由於戰術得當,呈現以少勝多之勢,對方被擊潰。但因為自身兵力不足,只能讓其逃走。當時,彭德懷患了瘧疾,“在指揮所打擺子,冷透骨髓”,看到潰逃情景,竟然就不冷了,而且有感默唸:“猛虎撲群羊,硝煙瀰漫;人海翻騰,殺聲沖霄漢。地動山搖天亦驚,瘧疾立消遁。狼奔豕突,塵埃沖天;大哥未到,讓爾逃生!”

這樣的文字,《彭德懷自述》中還有不少。時過境遷想想看,從1959年開始,直到1974年去世,因為“廬山會議”,開國元帥輝煌不再,長期接受專案組審查,撰寫一份又一份“交代材料”。這樣的情境之中,他的文字裡還有這麼多溫情流露的細節,不知當時的專案組讀來是什麼感受?1965年9月23日,毛澤東與彭德懷有過一次談話,其中說“在我的選集上,還保存你的名字。為什麼一個人犯了錯誤,一定要否定一切呢?”今日讀來,依然引人深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