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述》中的彭德怀

《自述》中的彭德怀

读完《彭德怀自述》,时已中天,周遭寂寞,唯闻春雨滴滴,如诉风云往事,遥想先贤风范,久久无眠。

数年前,曾花较长时间读《彭德怀年谱》。厚厚一大本,详细记载军政生涯,“庐山会议”之后部分数次引出热泪。因《年谱》而知当年“专案组”要彭德怀写过不少“交代材料”,也知他曾给毛泽东上“八万言书”。《彭德怀自述》便是将这些材料综合整理而成。这本出版后就洛阳纸贵的书,一直没有再版,不知为何。我也是多年留意,通过“孔夫子旧书网”才得偿夙愿。感谢网络!

当年李锐是一口气彻夜读完的,我远远不及,几天才读完,但非常认同李锐的评价,“这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一个真正的人的历史。”较之《年谱》,《自述》中的彭德怀更具人性光辉,今日读来仍然熠熠生辉,令人印象深刻。

《自述》中的彭德怀

彭德怀是穷苦出身,童年和少年时期,讨米、饿饭、砍柴、挖煤、当堤工。即便如此,家中仍然一贫如洗,一个弟弟被活活饿死。有次大年初二,祖母要带着三个小孙子去讨米,彭德怀立在门限上不愿去,因为“讨米受人欺侮”。书中写道:“祖母说,不去怎样办!昨天我要去,你又不同意,今天你又不去,一家人就活活饿死吗!?寒风凛冽,雪花横飘,她,年过七十的老太婆,白发苍苍,一双小脚,带着两个孙孙(我三弟还不到四岁),拄着棒子,一步一扭的走出去。我看了,真如利刀刺心那样难过。”童年苦难印象深刻,如实写来如在眼前。书中接着写道,“他们走远了,我拿着柴刀上山去砍柴,卖了十文钱,兑了一小包盐。砍柴时发现枯树兜上一大堆寒菌,拣回来煮了一锅,我和父亲、伯祖父先吃了一些。祖母他们黄昏才回来,讨了一袋饭,还有三升米。祖母把饭倒在菌汤内,叫伯祖、父亲和我吃。我不肯吃,祖母哭了,说:‘讨回来的饭,你又不吃,有吃大家活,没有吃的就死在一起吧!’”童年时这段经历,金戈铁马半生后,彭德怀写交代材料时仍然“

每一回忆至此,我就流泪,就伤心,今天还是这样。不写了!”鲁迅先生有句,无情未必真豪杰。在我看来,彭德怀这样内心柔软的人,才是真英雄。他说,“在我的生活中,这样的伤心遭遇,何止几百次!”这些苦难伤心往事如一缸水,将彭德怀泡大了。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常常回忆到幼年的遭遇,鞭策自己不要腐化,不要忘记贫苦人民的生活。”彭德怀确实不忘本,不改本色。他在军阀部队当兵,从班长当到营长、团长,秘密成立“士兵会”,设立“救贫会”,提出“发展实业,救济贫民”,“实行士兵自治,反对笞责、体罚和克扣军饷,实行财政公共”。彭德怀根本没有旧军官的那套,还设立公积金,自己的薪水津贴,包括上司拉拢他给的经费,他都不经手,全部放在公积金里。平江起义后,他成为红军将领,更是官兵平等。彭德怀的做法,是“有福同享,有难自担”。1928年寒冬率部留守井冈山时,部队突围后,“时值严寒,天下大雪,高山积雪尺许,我的干粮袋炒米丢失了,我不愿别人知道,两天未吃一粒米,饥饿疲乏,真有寸步难行之势

。”如此做法,若非自己写出来,世人有谁知?当年那些部下读来,不知作何感想?

彭德怀同情穷人,自然痛恨欺压百姓的恶霸。在南县驻军时,当地有个欧盛钦,仗着哥哥是省督军署的少将参议,强占了贫苦农民姜子清多年淤积起来的稻田苇地。彭德怀调查后发现了更多巧取豪夺的事,派人将这个恶霸地主秘密处决了。不久,彭德怀被团长设计诱捕,要押往长沙定罪。半道上休息时,“牵我走的一位青年士兵靠紧我坐着,把捆我双手的绳子偷偷地解松了,又把手重重地在我背上按了两个,示意我逃走。”过捞刀河时,彭德怀上岸飞跑,“士兵向天放了几枪,无人追赶。”如此表现,可见军中士兵均同情彭德怀。可惜这些人都没有留下名字,后来也没有再会,所以彭德怀只能在《自述》中表达谢意,“谢谢他们,尤其是那位沅江口音的青年士兵,永远忘不了他!”后来要过湘江,遇到一个叫“罗六十老倌”的老渔翁,彭德怀“详告事因”,老翁分文不取送他过河。彭德怀有恩必报,“跳上岸,将汗衫丢在船上说:他日相逢,留作纪念吧

!”十年后,彭德怀率部攻打长沙。占领长沙的第二天,彭德怀“在昭山下,找到救难之罗六十老倌。罗年近七十,须发均白。给予土豪财物,他不知我名和姓,我认其为恩人!”如此举动,可谓至情至性。

彭德怀戎马一生,大小战斗无数,始终无惧无畏。

1928年11月,彭德怀和滕代远率领红五军五个大队约七八百人,前往井冈山与红四军会合。时值冬天,红四军五千人草鞋单衣没吃的,决定下山打土豪求生存,由彭德怀率领带来的七八百人留守,保护上千伤病妇孺。当时围攻之敌近三万,兵力悬殊达三四十倍,危险可想而知。除彭、滕二人外,五军其他干部都不赞成留下,二人“说服了不同意见的同志,准备牺牲局部,使主力安全向外发展”。激战三昼夜之后,彭德怀率部突围,在赣南边界转战两个多月,不但巩固扩大了部队,还打下了瑞金,与红四军重新会合。

1930年7月,何键派三个旅进攻平江,彭德怀率三军团以八千人对三万之敌,三天四仗追歼溃敌,迅雷不及掩耳攻占长沙。“这在军事史上是不多的

”。长征途中,彭德怀率领三军团,与一军团“像两个轿夫,抬起中央纵队这顶轿子”,打了多少险战恶仗!1947年3月,胡宗南进攻延安时,敌我兵力十比一,彭德怀主动请缨,领兵作战,保卫延安。朝鲜战争爆发后,在决定出不出兵援朝的中央紧急会议上,大家都谈出兵不利的情况。刚从兰州飞来的彭德怀一夜未睡,仔细分析了国内外形势之后,拥护毛泽东出兵援朝,并出任司令员。朝鲜战场上,面对全副武装的“联合国军”,彭德怀意志如钢、冷静如水,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逼得美军签订停战协定。纵观其军事生涯,败仗不多,重大错误寥寥无几,确实是古今中外战争史上少有的统帅。

彭德怀自幼没读过书,在旧军队时通过自学提高了文化。他在写给毛泽东的信中自评,“类似张飞,确有其粗,而无其细”。其实,彭德怀也有细腻之处,充满战地诗情。

1920年因为南县处决恶霸地主被捕逃亡时,如此危急关头,青年彭德怀竟然颇有诗情,跑到朗梨与长沙之间的七里巷后,躺在草地上望着星空,“口里随意念着:‘天地转,日月光,问君往何方?天下之大,岂无容身之处吗

?’来到易家湾湘江河畔,看见河中有小船,他是这样打招呼:“茫茫湘江畔,渔翁扁舟有灯光。小姑在补网,老翁收行装。尊声大爷行方便,老翁笑问往何方?”如此雅语,引起了“罗六十老倌”的注意,并得其帮助顺利过河,逃出生天。

1933年的团村战斗,敌方四万余人,彭德怀一万,敌我力量悬殊。彭德怀却像个说书人,不表战前之紧张,而是描写时节景物:“时约十月初,天气凉爽,枫叶初红。某日,正红日东升,朝霞映射着德胜关,秋景宜人之际。”如此笔墨,读来别有一番气象。战斗开始后,由于战术得当,呈现以少胜多之势,对方被击溃。但因为自身兵力不足,只能让其逃走。当时,彭德怀患了疟疾,“在指挥所打摆子,冷透骨髓”,看到溃逃情景,竟然就不冷了,而且有感默念:“猛虎扑群羊,硝烟弥漫;人海翻腾,杀声冲霄汉。地动山摇天亦惊,疟疾立消遁。狼奔豕突,尘埃冲天;大哥未到,让尔逃生!”

这样的文字,《彭德怀自述》中还有不少。时过境迁想想看,从1959年开始,直到1974年去世,因为“庐山会议”,开国元帅辉煌不再,长期接受专案组审查,撰写一份又一份“交代材料”。这样的情境之中,他的文字里还有这么多温情流露的细节,不知当时的专案组读来是什么感受?1965年9月23日,毛泽东与彭德怀有过一次谈话,其中说“在我的选集上,还保存你的名字。为什么一个人犯了错误,一定要否定一切呢?”今日读来,依然引人深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