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神奇富有靈氣的村落


一個神奇富有靈氣的村落


“西頭村村兒好,槐樹尖尖兒高”“西頭的閨女不用挑,十個就有九個好”。在同川地區,西頭村是出名的好村,人們總喜歡用通俗易懂的俗語來讚美西頭村。

一、西頭村村兒好,好在她的村容村貌。

西頭村400多戶,1500餘人。村中一條長達4華里的大街橫貫東西,寬闊平整。沿大街是南北方向的40餘條小巷,如武家巷、神棚巷、石獅巷、旗杆巷、桑院巷、當鋪巷等。這些巷幽深、曲折、蒼老、凝重。高高的牆頭,深深的曲徑,磚雕的屋脊,斑駁的門洞,寓意深刻的巷名,向人們娓娓訴說著過往的歷史。該村橫街豎巷,佈局規整,方位精準,上社村、西坪村被人並駕齊稱為同川的“小北京”。

從原平出發,沿338國道東行26Km處北拐,折向西約1.5公里就進入西頭村中部戲臺院。偌大的戲臺院南端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初蓋的大型歌舞臺,蔚為壯觀。北端是2010年蓋起的一排五間村級組織活動場所,是如今的村黨支部、村委會辦公處。再靠北越過大街是清朝雍正年間修建的神廳——為戰國時期藏山大王趙武(趙氏宗主,晉文公重耳曾外甥,晉三代重臣趙衰曾孫、趙盾孫、趙朔子)以及諸神在村廟會期間歇息的行宮。2015年《重修神廳碑記》中記載:“春秋初,同川為北狄(也稱北翟)地區,南與晉國接壤。史記趙世家雲,趙衰娶翟女為妻,後任晉國國政。其曾孫趙武,俗稱趙氏孤兒,同川人奉為藏山大王。據嘉慶六年《創建藏山大王行宮碑》記載,村西南寨上有大王廟,繪塑映日,絢屬勝境。奈地勢高峻,人跡難攀,祭祀不便,故村人多方集資,在村中建大王行宮,以利祭祀,此乃神廳創建之初衷也。”神廳建於街心,為村標誌性建築,屬一勝景。解放後責任制前,神廳正中三間房為村文化室,東廂房為團支部,西廂房為民兵營。那時的神廳,煞是熱鬧,青年團員開會,基幹民兵擦槍,文化室內歌舞,是青年們的樂園,是全村最熱鬧的地方。

一個神奇富有靈氣的村落


2015年,面對坍塌的神廳,村人集資重修,終使其重放異彩,受到重點保護。遠看神廳,正殿描金畫棟,十分壯觀。門口二柱撐起五脊屋頂,令人稱奇。拾級而下,臺階左右為一對石獅,讓人心生敬畏。廳院內兩株老槐遮天蔽日,訴說著千秋歲月。神廳東側是曾經的大隊辦公室,現在的趙家祠堂;西側是曾經的村包管處,現在的裴家祠堂;再往兩側則是村供銷社、貿易貨棧和個人小賣部等。這一帶是西頭村的中心,每日這裡聚集著不少中老年人,在走廊內、涼廳下弈棋閒聊,鍛鍊身體。

在村的最東邊,稱為東寺的地方有老爺廟。此廟在上世紀五十年代還殘存,筆者約六七歲時曾進去耍過,記得廟佔地半畝多,院內有高高的檬桐樹,四面有房,有關帝殿、閻王殿等,殿內有塑像,壁上有彩畫,內容詢問多人,均記不清了。後來文革中,連同寨上藏山大王廟一齊被拆,僅留下一抔黃土。

責任制前,西頭全村從西到東12個生產小隊,每個小隊有隊部和飼養處,分佈在沿街兩側,各自形成了生產小隊的集合點。那年月,大隊養有2輛膠皮大車和一輛30拖拉機。大隊飼養處在神廳東50米街南,騾馬就養在此地。神廳西南方為炭場,是大車和拖拉機拉回的炭的儲藏地方,村人燒炭就是從此處購買。村中還有油坊,地址先在村西,為夯榨,後遷往村東,為螺旋榨,又復歸西,為油壓榨,開辦20餘年,為村民帶來便利,為集體贏得了效益,聲譽良好。集體時,秋天收回的糧食在村南部的場院裡。場院一進兩開,西半部6個小隊,東半部6個小隊。回想當年,每到秋天,場院內車進馬出,人聲鼎沸,糧谷堆山,機器聲,打場聲,歡笑聲,交織成豐收喜悅的樂章。和場院相對的是村小學。村東頭是上世紀60年代末至迴歸原校址前20多年內的村七年制學校。如今,場院和村東學校已闢為民居。站在高處一望,整個村莊已擴大到原來的1.5倍。新房紅牆碧瓦,舊屋老態龍鍾,鱗次櫛比,“屋舍儼然,雞犬相聞”,光線通透,向陽背風,街道硬化,自來水進家,太陽能路燈高掛,楊樹、柳樹、棗樹,還有那高高的槐樹點綴其間,彷彿陶淵明的“桃花源”一樣,令人陶醉。

一個神奇富有靈氣的村落


二、西頭村村兒好,好在她的山水田園。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南村”。西頭村北面是五臺山餘脈,群山環繞,村南面一條涓涓小河斗折蛇行匯入同河。

西頭村西北1.5公里處,有一座相對海拔200米,形狀如枕頭的小山叫“禿山”,東西向,長約2000米。如果說同川的山勢如一個“同”字,那麼,西、北、東圍拱的山脈就是“同”字的外圍,東南方同河流入滹沱河的豁口為“同”字的“口”,這“禿山”就是這“同”字的一“橫”。站在此山極目遠眺,整個同川盡收眼底,南面是“姑姑山”、“將軍山”、“筆架山”,西面是“善護山”、“奎光嶺”、“大磽山”,北面是“老師尖山”、“西平堂”、“老崖”、“東平堂”、“娘娘山”、“磨齒山”、“龍潛山”,東面是“金山”、“堯巖山”、“馬鞍山”。綿延起伏的山巒與縱橫交錯的溝壑形成了多處陰陽學說上的風水寶地,演繹岀了“灣裡張顯”、“大圍墳石人”、“都莊村都督”、“晉賢故里郝隆”、“北社李都堂”等流傳久遠、膾炙人口的美好傳說。

一個神奇富有靈氣的村落


禿山上還是觀賞梨花的最佳地點。站在山頂,不踩踏農田,不遮擋視線,可肆意拍照,恣情歌舞。每到4月梨花節,觀花的客人紛至沓來。登斯山也,近觀梨花如蝴蝶飛舞,遠眺花海若原馳蠟象,銀裝的是天地,素裹的是遊人。置身於此,得失全無,寵辱皆忘,活脫脫一個哼著“好了歌”雲遊四方的“空空道人”。

西頭村離“老師尖山”、“東西平堂”最近,在村北面七八華里處。“老師尖山”海拔1600米,形狀獨特,遠觀似武聖關帝爺的青龍偃月刀,當地人稱為“武山”,半山腰是“西平堂”。“東平堂”的山勢一高二低,像宋代文官的烏紗帽,當地人稱“文山”。“東西平堂”都在半山腰,陡峭的山崖突然放平,形成了面積約50餘畝的高山平臺。趨緩的平臺然後又突兀跌落,形成了“黑渠”、“石架”、“獅子頭”、“紅石流”等奇特景觀。更令人稱奇的是“一泉”、“一井”。“西平堂”山腳下有一泉,村人在此修了一個三米見方的水池,旱不涸,澇不溢,水清冽甘甜,是牧人和樵夫理想的歇息場所。“東平堂”有一水井,海拔那麼高竟有泉水,拴馬坡村旱井無水時人們就到此井打水。當然,牧樵之人帶個小桶也能暢飲。不幸的是此泉此井隨著地下水位的下降已無水可飲了,僅留下乾癟的石池與石洞。

一個神奇富有靈氣的村落


“東平堂”左側有一“老崖”,壁立千仞,斧劈一般。刀劈的一面正好與子午線截面平行,同川的人們只要看到“老崖”上沒陰影了,就知道到了中午12點晌午時分,該收工造飯了。

還有一處從北山逶迤支出的小山,狀如埃及金字塔,稱為“九山”。不見“七山”、“八山”,何來“九山”?也許是九九為多吧,如廣西的“十萬大山”,也不定有十萬座山,僅指山多、面大、地闊而已,此山是西頭村土地與都莊村、薛家莊村土地天然的分界。

西頭村耕地約4300畝,白地2300畝,梨園地2000畝。白地大部集中在村西南的“西崗”、“南崗”上,少數花插在梨園間。“西崗”、“南崗”土地平整,壟寬畛長,無樹無丘,光照充足,是主要的產糧區。曾有“農業學大寨”時期修建的井、渠、庫等水利工程,發揮過巨大作用。如村南小河上的蓄水池、提灌工程、引水渠道、倒虹吸渠等。也可惜,除一眼深井還保留有點效益外,蓄水池形同虛設,其餘工程年久失修,不見了蹤影。

一個神奇富有靈氣的村落


西頭村的梨果樹全部在村西、村北,共有梨園約2000畝,分佈在“蘆眼”、“西嘴”、“禿山灣”、“背坡”、“南里”、“中裡”、“長裡”、“西長崗”、“東長崗”、“北山樑”、“神仙梁”、“謝家掌”、“北崗”、“小道”、“圍河”、“後頭灣”、“後頭地”一帶。據傳,同川的梨樹始植於北魏爾朱榮統治時期,距今約1500多年。爾朱榮,北魏重臣,鮮卑族。為了方便遊牧,禁種低稈植物,為了生存,同川人栽植了梨樹。此前的梨果品種黃梨、油梨、夏梨、才梨、檳果、夏果居多,香水梨、蘋梨、瓣子梨少量。且老品種樹冠大,畝株數少,除耐保存外,肉質不佳。生產責任制以後,引進了酥梨、金蓋酥、雪花梨、五月鮮等新品種,矮化密植,產量質量大增,成為村民重要的經濟來源。如今,村民在園內新栽酥梨樹,在舊梨樹上嫁接新品種,冬天忙修剪,春天忙施肥,夏天忙授粉噴藥,秋冬忙摘藏與銷售,好不樂乎。

西頭村地貌多樣,在坡坡梁梁間有數不盡的、有名的、沒名的溝岔,有“蘆眼溝”、“西嘴溝”、“八大溝”、“報家凹”、“長崗溝”、“賀家溝”、“郝家溝”、“小長溝”等,這些坡梁溝岔如人身上的脈絡一樣,滋養著西頭大地,養育著西頭人民。

說不盡的山山凹凹,道不完的溝溝岔岔,贊不絕的五穀,叨不煩的梨果,西頭村,山水如詩,田園如畫。

一個神奇富有靈氣的村落


三、西頭村村兒好,好在她的地靈人傑。

早在新石器時期,西頭村這一帶就有人繁衍生息,同川僅有的27處新石器遺址中就有“西頭遺址”。

據傳說,戰國晚期,為了紀念藏山大王趙武,有人原準備把廟建在五臺一帶,但一覺醒來,建築材料不翼而飛。經循蹤跟尋,在西頭村之西南叫“寨上”的地方發現了這些木料,人們遂按神祗的安排,把藏山大王廟蓋在了此處寶地。並於每年的四月十三村廟會時,將藏山大王請回神廳行宮受人祭拜。

一個神奇富有靈氣的村落


西頭村村名是以方位稱呼的,原名叫“村西頭”。距村僅一里之隔的都莊村為最古老村莊,因該村在元朝時出了個都督大元帥李居楨,後人遂將村改為“都督村”,又演變為“都莊村”。該村的西頭有一自然村,原稱“村西頭”,後演變為“西頭村”。再往西北4公里處是都督村一位先生住的地方,後稱為“老師村”。村北10公里處的北山背,是都督元帥牧馬的地方,後稱為“拴馬坡村”。村緊挨的東南處是都督村的棗樹園,後稱之為“棗坡村”。總之,西頭、老師、拴馬坡、棗坡四個村的村名均來源於都莊村。

西頭村有謝、賀、郝、武、趙、裴、吳等姓,約唐朝(約公元十世紀前後)時立村。武姓最早定居,有地名武家崖、武家圍為證。史上雨水充沛,常常山洪暴發,人們首選高地居住,武家崖居村中最高位置。又“西長崗”坡底有一墳墓群,稱為“武家圍”,“圍”是唐朝時對墳墓群的稱謂,說明唐時武姓就已來此村定居,但從哪來,眾說紛紜。

一個神奇富有靈氣的村落


明朝洪武年間(公元1300年左右)趙伯英從五臺槐蔭村遷入後堡村,為後堡一世祖,傳八世趙友賢長子趙銀,次子趙越後,銀、越弟兄倆遷往西頭村,現傳至28世。

裴姓於明朝成化年間(約公元1465年),其祖裴有惠“遊崞邑同川西頭村後,遂家焉”,由陽曲北留村遷居於此,歷500餘年。

吳姓最遲,一世祖吳子峰來西頭到現在歷16世400餘年,但從何處遷來,無從可考。

目前,村中有武、趙、裴、吳四大姓,謝、賀兩姓不見了蹤跡。現有的郝姓也是近年遷來的,並非古老的郝姓。

西頭村從一個偏僻的小村,逐步外族匯入,形成如今的大村,不能不說該村天寶地靈,具有吸引力和凝聚力。

風水寶地必出傑出人才。遠者,由於缺乏記載不得而知,一鱗半爪的傳說也僅是老者的口口相傳。但從有據可查的近、現、當代的人物來看,西頭村確是人才濟濟。

一個神奇富有靈氣的村落


清代有武鷹揚,清朝嘉慶年間太學生。裴志飛,清朝國子監太學生。裴含章、裴殿揚例贈武略騎尉、清辛卯科中武舉人。吳如蘭,清代當地著名畫家。

抗戰時期的1938年,西頭村曾設過東崞縣政府。村中不少黨員和村民在抗日、解放戰爭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為民族解放和國家富強英勇犧牲的烈士5人。

在抗日、解放戰爭中從事活動的老黨員有郭凰英(趙滿良妻)、裴雨年、趙十成、裴二洋、李春梅(吳五十一妻)、郝換竹(趙天恆家)、趙秀林(趙生廷家)等。解放後,政界、商界、文學藝術界的人才更是層出不窮。1993年,有人曾統計過,該村處級以上黨政領導約35人,科級幹部約78人,在外工作者達500多人。就是現在,該村在外的政壇顯要、商界巨賈、科教界大師、文學藝術界名人也不在少數。在同川地區,這樣的村子確不多見。

一個神奇富有靈氣的村落


西頭村,就是這樣一個神奇的村落,富有美氣靈氣。男士體魄強健、文化浸染、紳士風度、勇爭上游、不甘平庸;女士貌美端莊、舉止雅嫻、出言謙遜、待人熱情、持家節儉。也難怪,同川人認為,西頭的男士不愁娶,西頭的女孩不愁嫁。

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村民的視野更加開闊。他們放眼全球,把生意做在了世界各地;他們培養後代,把孩子送進了高等學府;他們科學種田,梨糧連年豐收。無論在外的,還是在村的西頭人,都像他們的祖輩那樣,自強不息,奮力打拼,繼續用實實在在的業績為家鄉增光添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