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临终前为什么托孤诸葛亮和李严,而没有托孤赵云呢?

咨史通鉴


笔者认为,诸葛亮和李严是当时托孤最佳选择。



先说赵云为什么仅仅在场,而没有成为托孤大臣。

赵云一开始追随公孙瓒,在这个期间和刘备相识,但两个人并没有擦出火花。

后来刘备和赵云先后离开公孙瓒,在数年后赵云投靠刘备,成为刘备麾下第三号武将。

赵云在历史上的军事成就比较有限,没有做过一方长官,不像关羽和魏延,镇守一方手握兵权。

他和许褚比较类似,长期担任刘备的侍卫长,负责刘备的安全。

如果论治国理政,赵云的水平和诸葛亮,李严有较大的差距,这一点是刘备非常清楚的。


而诸葛亮和李严则代表着蜀汉最强大的两个派系。

诸葛亮作为刘备的心腹,是荆州派的核心人物,刘备能够在荆州站稳脚跟,主要还是诸葛亮和手下的支持。

所以刘备在托孤时,有这么一句话给诸葛亮。

“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

这句话看似短短十几个字,但却看出诸葛亮在蜀中的份量,也能从中听出刘备其实对刘禅继位是有些担忧的,他必须要征得诸葛亮的同意,才能让权力顺利交接。

作为蜀中最大派系的头脑人物,诸葛亮自然知道刘备的话有深意,所以赶紧表忠心,发誓要尽心辅佐刘禅。

而李严则是东州派系的首脑人物,他早年追随刘表,曹操占领荆州后带着家人投降刘璋,是外来人员入蜀的杰出代表。


刘璋对李严非常倚重,任命他做了成都县令,后来投靠刘备,官职做到了尚书令。

刘备托孤时对李严说了这样一番话。

丞相诸葛亮负责治理,中都护李严负责蜀汉军事。

虽然只有一句话,但也非常有深意。

诸葛亮做行政长官,而李严做军事长官,两者相互监督,相互制约,不易形成一人专权的局面。

同时,刘备为了平衡内部的利益分配,所以才做了这样的安排。

至于赵云,刘备后来说了这样一番话。

朕与卿于患难之中,相从到今,不想于此地分别。卿可想朕故交,早晚看觑吾子,勿负朕。

这句话虽然说的是让赵云监督刘禅,可是诸葛亮心里却清楚,为了让赵云监督刘禅,也是保护刘禅的周全。

有了这些人事安排,刘备才稍微放心,在不久后去世。



蜀汉按照刘备的安排进行了权力交接和分配,只是中途诸葛亮和李严出现分歧,李严被罢官,诸葛亮掌握了军政大权。

—End—



冷月钩沉


古往今来,临死前托付后事是很常见的,而当这种事上升到军国大事事时,就显得尤为重要,甚至轰动一时,影响后世。刘备临死之前托付后事时,为什么不把蜀汉交给其他人,或者几个人一起相辅相成,而是选择将整个蜀汉都交给诸葛亮呢。

刘备临终前将整个蜀汉托付给诸葛亮,这样的行为被《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赞为“古今之胜轨也”。陈寿是三国后期人物,耳濡目染加上亲身经历,经历了三国时期的几个托孤,见证了刘备托孤的成功,并对刘备给予高度评价,以最为权威的方式肯定了刘备、诸葛亮的君臣关系,那么刘备为什么要托孤给诸葛亮,而不是赵云、李严或者其它人呢?

一、鱼水君臣

诸葛亮加入刘备,是经过史上著名的“三顾茅庐”而出山辅佐刘备的,当时的刘备已经四十多岁,但他并不安于现状,仍有着想要成就事业的心思,并为此付出实际行动,对于诸葛亮,刘备是一种强烈的渴望得到心理。

而诸葛亮也不负刘备所望,即便当时的刘备仅有新野城安身,但是诸葛亮并不嫌弃刘备所能给予的舞台太小,而是敞开胸怀,放眼天下,为了刘备制定了一个如何完成天下一统的宏伟计划。以刘备的识人之能,他能看出马谡言过其实,又能看出能吃十万魏兵的魏延有真本事,也就能看出诸葛亮并不是在跟他吹牛,与此同时他也感受到了诸葛亮的诚意。

诸葛亮加入刘备后,俩人的关系是非常亲密的,这种亲密关系甚至引起了关羽、张飞的不满,想当初赵云加入刘备时,刘备与赵云也“寝则同床”,张飞等尚且没有“吃醋”,而这时候对诸葛亮却有很大的意见,说明刘备与诸葛亮的亲密程度已经超过了当初的赵云,而刘备还亲切的将这种关系称为“如鱼得水”。

二、才能

正如刘备遗言所说,刘备认为诸葛亮的才能“十倍于曹丕”。曹丕是魏国的皇帝,刘备拿诸葛亮与曹丕相比,一方面是明示诸葛亮是可以担当一国君主的人才,另一方面则是表示托付给诸葛亮的是整个蜀汉,而不是教育儿子或者单纯政治,或者单纯军事上的事。

俗话说“守业更比创业难”,蜀汉基业是刘备、诸葛亮等一群志同道合的人辛辛苦苦打下来的,而在创业的道路上丧失了如庞统等一干优秀的人才,这份劳动果实如果轻易被人夺去,后世读者尚且心有不甘,何况刘备、诸葛亮等当事人。

刘备生前颠沛流离,亲眼见证了袁绍、刘表等一方霸主因为儿子的无能导致了基业全部被他人所夺,因此遗言中刻意将承继蜀汉的刘禅拿出来给诸葛亮评判,如果刘禅的才能不足以安邦定国,便让诸葛亮取而代之。

当时尚且健在的赵云虽然也是刘备早期一起创业的人才,而赵云虽然有儒将之风,但毕竟还是个武将,蜀汉的兴盛单靠打仗显然是不够的。赵云虽然也表现出了过人的战略眼光,以及兼爱百姓的儒家风范,但在兴国安邦上,跟诸葛亮这种旷世奇才还是有很大的差距。

三、梦想

刘备年少时,曾指着家乡的桑树说,将来出行的工具,一定会像这颗桑树这么气派。而当刘备怀揣着汉室宗亲的名片踏上梦想之路后,发现一切并不是那么容易,在经历了黄巾之乱、讨伐董卓、诸侯割据的世面后,尽管刘备非常努力,但是刘备半辈子下来,仍旧一事无成。

刘备四十多岁,客居荆州,过了几年安稳日子,但他并没有因为有老婆、孩子、热炕头而感到欣慰,反而因为“髀肉复生”而感到沮丧,建功立业的决心仍然在深深的刻在心里。“苦心人,天不负”,经过不断努力,刘备终于穷极后半生,建立了蜀汉基业。但事情到此并未结束。

“事业尚未陈功,将帅仍需努力”,刘备留下的蜀汉,并不是一个天下一统的蜀汉,且将灭吴、灭魏放在一边,就当时的蜀汉来讲,刘备刚刚经历了夷陵之败,许多优秀的人才都在这场战役中丧生,兵马钱粮损失无数,蜀汉急需要时间和人才来恢复战斗力,而所谓的“守成之君”,显然是很难办到这些的。

“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鼎足蜀汉只是取得了争天下的基本资本,这离当初的梦想还有很大的距离。人在成长,梦想也在变化,刘备的梦想不再是什么出行有派头,而是通过“成霸业、兴汉室”,待到天下一统时,再来理所当然的享受这些荣誉。但可惜天道有轮回,刘备六十三岁时,病逝永安宫,没能在理想的道路中继续走下去。

人死了,梦想还要继续。“兴复汉室”是刘备的梦想,也是诸葛亮的梦想,当初隆中对策,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的兴复汉室的计划,刘备没能走完,剩下的就要诸葛亮去走。而这种理想情怀,年仅十七岁的刘禅是不会懂的。为了让诸葛亮在梦想的道路上不受阻碍、免受非议,刘备让刘禅三兄弟认诸葛亮为父,而刘禅也不负刘备期望,将诽谤诸葛亮的李邈处以极刑。

四、回报

刘备的前半生虽然很狼狈,但是仍然被诸侯所重视,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打出了一个以“信义”为本的刘备,人们对这样的刘备不但表示欢迎,甚至可以对其托付。

刘备救援徐州,徐州太守陶谦为了徐州安危,将徐州送与刘备,刘备不要,陈登等人还劝刘备一定要要,刘备客居荆州,荆州刘表病重时良心发现,要将荆州交付与刘备,虽然刘备出于道义方面的考虑,不愿意接受这样的馈赠,但是对于别人的信任,刘备是非常感激和感动的。

刘备与陶谦、刘表这些人其实一定程度上算是萍水相逢,但是这些人临死之前都诚恳的将自己的基业拱手相送,刘备与诸葛亮十五年的鱼水之情,送一个蜀汉给诸葛亮,一定程度上,也是因为被陶谦、刘表所感动,所以用这样的方式,回报别人对他的信任。

刘备是个有理想的人,但他并没有因为理想而丧失理智,他是聪明的,直爽的,他亲眼见证了曹操是如何“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又亲眼见证了曹丕是如何篡汉自立的,且又亲身经历了被臣下推举为王、为帝。刘备清楚的知道,君弱臣强,大势所趋的情况下,有那么一天,即便诸葛亮不愿意,也会有人将诸葛亮往更高的位置上推的。

刘备与诸葛亮因为一个共同的理想而走到一起,有朝一日理想实现时,诸葛亮却被骂成了“汉贼”,这个是刘备不愿意看到的。所以为了让诸葛亮免于遭受这些干扰,刘备干脆临死之前留下一个不可违反的“皇命”。霸业真成的时候,兴的是不是汉室,其实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建立起刘备与诸葛亮心中那个理想的国度。

知遇恩情这种事,很复杂的。






隔壁的老王呢


严格的说,刘备托孤的只有诸葛亮,李严只是个陪衬,而赵云则另有安排。

在刘备临死的时候,确实下旨命令诸葛亮和李严一起辅佐刘禅。其中李严被任命为中都护,总领内外军事。粗粗一看,诸葛亮和他是一文一武各管一摊。不过刘备的安排很有意思,李严虽然和诸葛亮一起成为顾命大臣,但是却被留在了永安。

永安是蜀汉和东吴边境的重镇,在夷陵之战以后蜀汉对东吴防备心很强,永安的位置确实很重要。不过永安毕竟地处一隅,李严在这里根本无法辅佐刘禅,也无法影响朝政。诸葛亮此后南征南蛮,北伐关中,都是自己指挥部队,根本没有经过李严。

所以名义上李严总领内外军事,但是实际上真正管辖的只有永安附近的军队,和他顾命大臣的身份很不相配,和诸葛亮的权力也无法相比。从这点来说,实际上刘备真正托孤的只有诸葛亮而已,李严只是一个摆设而已。

而赵云虽然没有成为顾命大臣,但是他的职责也很重要。

根据《三国志·赵云传》记载,在建兴元年,赵云被任命为中护军、征南将军,封永昌亭侯,之后不久又被升为镇东将军。蜀汉前期对官位控制很严格,赵云显然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连续两次升迁。考虑到建兴元年也就是章武三年,赵云的前一个任命应该是刘备临终前的安排。

中护军掌管禁军,宿卫皇宫,还有选拔、监察武官的权力,责任重大。刘备任命赵云为中护军,显然是要他坐镇成都保护刘禅。在当时蜀汉的武将中,论资历和信任,也只有赵云才能让刘备放心,所以他虽然不是顾命大臣,职责却不轻。


不沉的经远


我是向日葵,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因为诸葛亮和李严是文臣,而赵云是武将,一般文臣主内,武将主外,在加上诸葛亮和李严是蜀国的政治中枢。因此刘备才会会托孤诸葛亮和李严。

笔者将通过还原历史来阐述分析这个问题。

刘备托孤与诸葛亮和李严


第一,刘备托孤诸葛亮和李严,“诸李配”开启后刘备时代。

朝廷中枢不能乱,安定团结一致对外,要想不争夺权利,就得将权利高度集中,不让外戚,宦官势力打打杀杀,刘备经历的这种事情太多,有太多的前车之鉴在眼前,所以刘备将托付之重任交给诸葛亮和李严。


其次,诸葛亮和李严的政治势力差不多,诸葛亮是刘备的原班人马,而李严是原益州的势力,两个人的势力合在一起,刚好就是蜀汉的整体实力。所以“诸李配”是刘备的人事布局。他希望蜀汉的核心班子以后就按照他的布局来搭配。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病重的刘备,他比任何时候都要清醒。所以他的这种人事布局是他权衡了很长时间,才定下来的。他的人事布局给后刘备时代,开了一个好头、

李严(上图)和诸葛亮(下图)搭配组班子,开启了后刘备时代的腔调。


第二,刘备在临终前,设下了一个“一箭双雕”的局,平衡了蜀汉的各方势力。

在稳定蜀汉内部,抵御曹魏和吴国的同时,要让“江山不变色,不变制”,就要制约首辅重臣的权利,因此,刘备安排了李严“辅助”诸葛亮,两个人分表代表了蜀汉的新老势力,所以双方互相平衡,制约,可以避免一家独大,搞一言堂的局面。这就是所谓的“第一雕”。

其次,刘备在弥留之际,曾对诸葛亮说过:“你的才干,胜过魏主十倍,一定能够治国安邦,如果嗣子可辅,辅之,如期不才,君可自取。”诸葛亮听了刘备的话,惊了一声冷汗,立即下跪,赶紧向刘备表忠心,说自己必当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三国志·卷三十五·蜀志·诸葛亮传》: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笃,召亮於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顷之,又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於亮。南中诸郡,并皆叛乱,亮以新遭大丧,故未便加兵,且遣使聘吴,因结和亲,遂为与国。

刘备已经利用李严来制约诸葛亮,但是刘备觉的还是不放心,原因在于。自己的儿子争气,说的好听点,叫做为人宽厚,难听点,就是懦弱,所以刘备才会直言不讳的对诸葛亮说这些话,把诸葛亮逼到了墙角,让天下人都监督诸葛亮,诸葛亮爱惜自己的名声,当然不会那么做,所以至此以后,他生活在誓言当中,必须鞠躬尽瘁。这就是所谓的“第二雕”。

至此,刘备弥留之际设下的一个“一箭双雕”的局,换来了蜀汉四十年的苟延残喘,现在看来,还是很值得的,

刘备临终设下的的一箭双雕之局(上图),使的诸葛亮鞠躬尽瘁,忠心于蜀汉。


第三,蜀汉人才匮乏,刘备用人拙荆见肘。”诸李搭班子”,成了刘备的无奈之举。

从关羽失去荆州到刘备被陆逊击败,蜀汉政权在这几次事件中,逝去的人员越来越多,关平、关平、马良、张飞、冯习、张南、再加上在攻下汉中第二年就离世的蜀汉第一谋士法正,蜀国的文臣武将几乎消亡殆尽,在战争年代,人才,尤其是重要将领和优秀的谋士是十分难得的,可能直接决定者战争的胜负和争霸战争最终的赢家。

这个时候用人荒的出现,使的预感到自己生命已经到了尽头的刘备,不得不开始考虑蜀汉的未来,但是刘备突然发现蜀汉人才库竟后继无人了,没有办法的办法,只能托孤于诸葛亮和李严这两个中年人。

因此,刘备托孤诸葛亮和李严,是无奈之举,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他也想给刘禅找些青年才俊来搭配班子,但是因为朝中真的是人才匮乏,后继无人阿。所以他只能托孤于诸葛亮和李严。

蜀国五虎上将几乎消亡殆尽,蜀汉人才匮乏(上图),诸葛亮被刘备托孤,实属无奈之举。


为什么不托孤赵云那?

因为赵云是五虎上将独苗,一直都是先主刘备的贴身保镖,你让他带兵打仗还可以,你让他治国理政,搞国家建设,这不是为难赵云吗。赵云不是一个全才,他只是一员武将,能力有限。刘备作为一代枭雄,能不了解自己的臣下吗。

其次,赵云年龄不小了,岁数比诸葛亮还大一点,诸葛亮的话,刘禅这个年轻的君主都不听,更别说赵云了。刘禅这个君主多少还是喜欢和年轻人共事。

所以,刘备也是深思熟虑过这个问题,也觉得赵云各方面都不适合,才没有把赵云安排到托孤大臣的位置上。

岁月神偷,赵云力不从心,


综上所述:刘备托孤于诸葛亮和李严属实无奈之举,只因为人才极度匮乏,而不用赵云,只因为赵云年龄太大,又是武将,缺乏治国理政的能力,所以才会被刘备排除在外。


向日葵爱历史


赵云是武将,冲锋陷阵可以,运筹帷幄不行。而诸葛亮自己本身就是军师,并且是刘备三顾茅庐请来的,为刘备三分天下立下汗马功劳。所以刘备临终只能托孤于诸葛亮和李严。


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刘备病危,召诸葛亮到永安宫安排后事,他躺在病榻上对诸葛亮说:“你的才能十倍于曹丕,一定可以安邦定国,完成大业。如果我的儿子可以辅佐,请您辅佐他:如果他不中用,请您自行其是。”诸葛亮泪流满面地说:“臣一定为陛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永安托孤”。

关于永安托孤,有些人认为刘备完全信赖诸葛亮,这种境界是古今君臣关系的最高典范。也有人质疑说,刘备的“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句话并非出自真心,刘备对诸葛亮心怀猜忌,但又不得不托孤于他,于是说出这样的话,把诸葛亮逼到没有回旋的余地,不得不至死效忠。但不管怎样,诸葛亮的一片忠心,可昭日月。


蜀汉政权很特别,它就像一杯层次分明的鸡尾酒,由三股力量组成。第一股力量是刘备从荆州带来的人,包括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人,是蜀汉的最高阶层,掌握着国家的主要权力;第二股力量是刘璋留下的人,比如李严等,这股力量居于蜀汉政权的中层;第三股力量是益州士生士长的官员和本地豪族,这股力量处于政权的底层。

蜀汉的三股力量形成的政权结构当然不会安定,尤其下两层是不服气的。所以刘备不单要托孤诸葛亮,也要托孤李严。这样也可以互相监督。


刘备兵败病死白帝城,现在由一个丞相来代行君权,各个阶层都各怀心思,眼睁睁地盯着诸葛亮的一举一动。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只有采取依法治国的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只有用公平公正的法律手段解决问题,才能让不同阶层的人心服口服。


枫叶永刀


托孤一般情况下是有很大的政治风险的,受托孤的人基本上要在皇帝亲政以前代替皇帝治理国家,如果托付不当,很容易出现政治危机。这就要求最高当政者在选择托孤大臣时必须要慎而又慎,要避免潜在的政治危机。


在选择托孤大臣时,无非要从几个方面综合考虑。


第一,当然是才干。才干包含的方面有很多,最基本的当然是政治能力,然后是军事能力。第二,就是人品。托孤大臣一般是有很大的权力,很容易成为权臣。如果心术不正,没有很好的政治操守,很容易出现像司马懿那样阴谋家篡位;第三,应该是政治平衡。光有才干和人品还不足以保证能够政治稳定,还需要最高当政者在托孤的同时设计一套各方势力相互制约,且能维持相当一段时间的稳定的政治生态,从而保持一个较为稳定的政治框架,以便于不出现野心家、阴谋家或者像宋太祖那样的“身不由己”的例子。

从以上三个方面对赵云的条件进行分析,就能够得出赵云到底适不适合成为托孤大臣。

首先来看才干和人品。赵云的人品自然是没话讲,他的整个生平已经为他的人品做了很好的诠释,这个不必多讲。我们单讲他的才干。赵云的才干主要表现在军事上,抛开三国演义里的大战长坂坡不讲,因为这是个人英雄主义,在大规模军事行动中并没有什么用。在真实的历史记载中,赵云的军事能力在蜀汉层面来说,还是数得着的,以稳字为主,没有大胜,也没有大败。但要进入托孤考察对象显然还不行,还需要考察最重要的政治能力。赵云在三国里主要是领兵,但是也有过参与政治的机会。但是,他的表现并不能及格,最典型的莫过于他独自领兵收复桂阳郡的表现。在赵云收复桂阳且被刘备任务为桂阳郡守以后,实际上赵云此时已经是被刘备视为主政一方的大员,要让他独挡一面了。此时,当地的实力派赵范想把自己守寡的嫂子嫁给赵云,以进行政治结盟。可是赵云的表现却很幼稚,以个人名节为理由拒绝了。在那个年代,联姻是常用的政治结盟手段。比如:刘秀和河北郭氏的联姻,刘备和东吴的联姻,都是政治联姻,但两人都是毫不犹豫的就同意了。从这一点儿上看,赵云在政治上是相当不成熟的。他拒绝联姻也使赵范始终不自安,最终逃走。从此以后,赵云再也没有获得过参与政治的机会。他在刘备心中已经留下政治能力不过关的印象,没有进入托孤大臣考察对象是必然的。


说完才干,再来讲讲刘备为自己身后设计的政治架构。众所周知,蜀汉的政治势力大致上有两大派系,也就是外来的荆州派和益州本土派。而刘备选的这两个人刚好是这两个派系的代表人物,如果法正此时还活着,那么就会是法正而不是李严。两个基本上都是军政能力较为均衡,可以相互制约。如果再加入军方的代表赵云,那么诸葛亮的势力将具有压倒优势,政治平衡很快就会被打破。事实上在刘备逝世后,诸葛亮还是想方设法最终将李严拿下,所有权力收归己有。好在诸葛丞相的节操有保证,成就了他成为一代名臣楷模,为万世敬仰。



孤独守夜人


赵云没有治国才能,没有托孤的资格

这就是刘备不托孤赵云的原因。对于刘备而言,赵云就是他的私人保镖,从来没有让赵云治理一方。

刘备夺取荆州四郡时,虽然曾经让赵云领桂阳太守,但身份还是偏将军;入蜀时,让赵云领留营司马;入蜀后,册封赵云翊军将军;夷陵之战时让赵云都督江州。

因此赵云是否有治理能力,难以得知——因为赵云没有得到治理一方的机会,没有像关羽镇守荆州、张飞镇守巴西、魏延镇守汉中。

李严以能干出名先后受刘表、刘璋、刘备三个君主重视

李严原本是刘表部下,出身估计不高(少年时就担任郡吏养家),因为能干出名,被刘表看中,让他去郡县基层锻炼。曹操攻打荆州时,荆州投降曹操,惟独李严镇守的秭归投降刘璋。刘璋因此让李严担任成都令,李严再次以能干闻名。刘备入蜀时,投降刘备,被刘备任命为犍为太守、兴业将军。

夷陵之战败后,刘备重用李严为尚书令——仅次于丞相诸葛亮;刘备死前,刘备遗诏李严和诸葛亮辅佐后主。

刘备的方案是:

丞相诸葛亮负责治理,中都护李严负责蜀汉军事。

刘备死后,诸葛亮回汉中,李严继续留在永安。

原本刘备由李严负责军事的安排,在1年后诸葛亮开府后,却成为了诸葛亮文治、军事一把抓,南征、北伐更是被诸葛亮垄断。

刘备死前的安排成空。李严从建兴元年到4年是中都护,建安四年被调到江州,成为前将军,建兴8年成为膘骑将军。李严的军权一步步被在成都控制刘禅的诸葛亮夺走。

刘表、刘璋、刘备三人都重视的李严,前后两次以才干著称,为什么在诸葛亮手下就什么特别表现呢?

李严、魏延在刘备时期都有不错表现,但诸葛亮时期就难有表现,说明诸葛亮用人存在偏差。


历史哨声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汉昭烈帝刘备临终前,将蜀汉托付给丞相诸葛亮和尚书令李严。之所以不是选择诸葛亮一个人,就是害怕诸葛亮会变成曹操。

但是诸葛亮和李严是两个阵营的人,很难密切合作,刘备为什么不选择赵云来一起当顾命大臣。

按常理来说,选择顾命大臣的标准也就是四个:忠诚、威望、能力、地位。赵云和刘备也曾同床而眠,可以说是刘备除了关羽张飞之外,赵云就是他的左膀右臂了,而赵云也一直给刘备的后勤部队,他曾经当过桂阳太守、公安司马、江州的翊军将军,赵云对刘备可谓是忠心不二。

再来说一下赵云的威望。赵云被封为虎威将军不但能威慑敌人,而且也能威慑内部,刘备让赵云当自己的后勤大总管,就是因为赵云,能镇得住刘备嚣张跋扈的老婆孙小妹。

关于赵云的能力,很多学者认为:“赵云明大义,断大策,同等于鲁肃”、“赵云不独有将略,其看事决断稳重老成,实古重臣之选”、“赵云之辞田宅请灭魏,皆有古大臣识量,宁得仅以以名将律之”。

最后再说一下赵云的职务。赵云虽然属于“杂号将军”,但刘备讨伐孙权的时候“赵云督卫江州”,实际刘备是把自己的大后方交给了赵云。并且刘备在夷陵惨败之后,赵云亲帅大军赶到永安接应刘备,要不然刘备就回不到蜀国了。

综上所述,赵云具备了顾命大臣的四个必要条件,并且当赵云当就在永安,但是刘备却只托孤于把诸葛亮和李严,却吧赵云晾在了一边,只有两个重要的原因:(1)当时赵云已经六十五岁了,比刘备还大两岁,赵云的年龄已经超过了托孤的要求,这和当年曹操把郭嘉看做可以托孤的心腹一样,原因就是:“诸君年齿均长于我,而郭奉孝最少。”;(2)无论赵云是不是顾命大臣,他都会竭尽全力辅佐刘禅,当初赵云不顾生死两次救出救危在旦夕的刘禅,他心里对刘婵具有别样的感情。

公元前


刘备临终前为什么托孤诸葛亮和李严,而没有托孤赵云呢?

我是临石观海,我来回答

刘备永安托孤是三国历史中一段佳话,历来为人们津津乐道,那么为什么刘备会托孤诸葛亮与李严,个人认为那是因为诸葛亮与李严都是能力超群之人,各有所长,又对刘备忠心耿耿,再者他们俩是蜀汉政权内部荆州和东州集团的代言人,可以制衡益州本土集团。至于为什么没有托孤赵云,是因为赵云与诸葛亮为同一阵营,加之赵云被刘备视为家将,不适合托孤。

刘备为什么会托孤诸葛亮和李严

蜀汉政权作为一个外来政权,其内部构成错综复杂,简单的说蜀汉政权有以诸葛亮为代表的荆州集团,李严所代表的东州集团,和根深蒂固的地头蛇益州集团,其相互之间的平衡就是刘备托孤需要考量的。

因此身为一国之主的刘备在深思熟虑后托孤于诸葛亮和李严,他不但要选择合适的人才,更要平衡各方的利益,所以才会做出如此选择。

先主病笃,托孤于丞相亮,尚书令李严为副。夏四月癸巳,先主殂于永安宫,时年六十三。—《三国志》

诸葛亮是刘备集团的战略策划师加内政总管,初出茅庐便为刘备集团指明方向,之后联吴抗曹,总管后勤保障工作,可谓立下汗马功劳,其能力人品无需多言,更重要的是他即是元老又是荆州集团的代言人,加上已经贵为丞相,是当之无愧的肱骨之臣,所以托孤诸葛亮是合情合理,毫无疑议。

那么李严是个什么人呢,李严虽然是荆州人但却是东州集团的人,这也是他具有独特的优势,而法正死后,李严俨然已是东州集团首领。

而且李严在刘备入益州时,率众投降,为刘备送上了一记神助攻,加上李严军事能力突出,不论是以五千人歼灭数万盗贼,还是大破南中叛军高定,都可以看出其不俗的能力。

二十三年,盗贼马秦、高胜等起事于郪,音淒。合聚部伍数万人,到资中县。时先主在汉中,严不更发兵,但率将郡士五千人讨之,斩秦、胜等首。枝党星散,悉复民籍。又越嶲夷率高定遣军围新道县,严驰往赴救,贼皆破走。—《三国志》

因此在章武二年,刘备将李严招至永安,加为尚书令。章武三年,刘备托孤时加李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成为军界首脑人物。

刘备为什么没有托孤赵云

赵云,一位三国时人气极高的勇将,一生为刘备出生入死,在公孙瓒手下时就与刘备结下深厚的友谊,跟随刘备之后更是救后主,保主母,立下大功。但刘备没有托孤赵云,个人认为有以下两个原因。

其一,赵云与诸葛亮同属于刘备创业元老,归属同一集团,有诸葛亮代言足矣,无需再托孤赵云。

其二,赵云虽然英勇善战,但刘备对他的定位是心腹家将,并不是像关羽,魏延独当一面的封疆大吏,因此,赵云并不适合托孤。

先主以云严重,必能整齐,特任掌内事。—《云别传》

总结:综上所述,刘备托孤诸葛亮与李严是因为此二人能力出众,各有所长,而且分别代表了荆州集团与东州集团,这样做可以更好的与益州本土集团保持相对平衡,有利于蜀汉政权的稳定。

而刘备没有托孤赵云是因为赵云与诸葛亮为同一集团,无需托孤,加上赵云在刘备心中是心腹家将,不适合托孤。


临石观海


托孤历来是国家大事,因而托孤大臣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永安托孤,刘备选择了两位托孤大臣,一位是蜀汉政权的二号人物诸葛亮,另一位便是尚书令李严。而并没有选择早就追随于他的赵云。

为何会选择诸葛亮?

托孤之人主要讲求两点,一个是威望要高,一个是能力要强,威望不高镇不住场面,能力不强办了实事。诸葛亮作为蜀汉政权的二把手,威望自然很高。作为蜀汉的百官之首,能力更是超一流。更何况,蜀汉刚立国不久,便经历夷陵之败,其内部实际是危机四伏,诸葛亮作为蜀汉的第一能人,不用多说,自然是刘备托孤的首选之人。

为何会选择李严?

蜀汉政权内部主要分为三支势力,一支是由益州本土势力组成的益州派,一支是刘焉父子统治益州时期入蜀的东州派,最后一支便是刘备的老班底荆州派。这三股势力相处并不融洽,彼此之间颇有矛盾,因而蜀汉政权要想长治久安就必须要协调好这三股势力。

以刘备为首的荆州派自然是蜀汉政权的主体,但作为新来者,要想在益州站稳住脚就必须依靠其他势力,相比较而言,东州派自然比益州派更适合做团结对象。而李严便隶属于东州派。李严本是荆州人,刘表死后,刘琮投降了曹操,李严便弃官入蜀,被刘璋任命为成都令,刘备入蜀后,李严顺势投降了刘备,被刘备委于重任。因而李严算得上是一个亲荆州派的东州派人士,并且李严也是一个有能力的人,自然也就成为了刘备托孤考虑的对象。

选择李严除了是要拉拢东州集团外,可能还有一点便是要牵制诸葛亮,毕竟诸葛亮位高权重,而刘禅年幼,刘备防备他也是极有可能呢,当然这一点只是个人的猜测而已。

为何不选择赵云?

在大多数人印象中,感觉赵云在蜀汉政权内部有着很高的地位,其实不然,在刘备生前,赵云一直都只是个杂号将军,直到刘禅继位,才被拜为镇东将军。反观蜀汉的另一位大将魏延,早在刘备称汉中王时,便被任命为汉中太守,成为封疆大吏,刘备称帝后,更是拜其为镇北将军。相比较而言赵云在蜀汉政权内部的地位可能还没有魏延高。

其实除了赵云地位不够高外,还有一点便是面对蜀汉危机四伏的局势,作为武将出身的赵云实际上是没有能力去摆平这样的局面,所以说这也是刘备不考虑他的原因。

更何况赵云同属于荆州派,荆州派已经选了诸葛亮为托孤大臣,如果再选一个荆州派人士不利于内部势力平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