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武雄略,一代英主——“五代第一名君”周世宗

4536字|閱讀約10分鐘

引言:周世宗雖僅在位五年零六個月,但其銳意改革、興利除弊,在經濟、軍事等各方面均取得巨大成就,堪稱“五代第一名君”。前人對其改革措施多有分析,而本文則立足於五代至宋的時代轉折點上,論證周世宗在時代轉折中的作用,由此使我們更深刻地認識到其諸項舉措的歷史意義。

五代十國不僅是中晚唐藩鎮割據分裂形勢的延續,而且也是中國由亂到治的過渡時期。五代十國時期朝代更迭紛繁,中原政權歷經了後梁、後唐、後晉、後漢與後周的變遷;天下征戰不斷,生產受到極大破壞,禮崩樂壞,文化教育受到重大打擊。周世宗柴榮繼位後,勵精圖治,對內安民,對外征戰,為北宋統一和文化經濟的勃興奠定了重要基礎。


神武雄略,一代英主——“五代第一名君”周世宗


一、周世宗大大推動了中國由分裂到統一的轉變,順應了重建大一統王朝的歷史潮流。

後周建立之時,燕雲十六州已然由契丹掌握,後漢河東節度使劉崇在太原建立北漢與後周敵對;後周處於契丹、北漢、後蜀、南唐等政權的包夾之下,形勢嚴峻。顯德元年,後周世宗方才繼位,政權未穩,北漢則趁機聯合契丹進攻後周。周世宗柴榮率軍親征,兩軍在高平展開大戰。交戰不久,後周右軍主將樊愛能、何徽率騎兵逃遁,右軍潰退,千餘步卒竟解甲大呼萬歲,企圖向北漢投降,周軍處於潰敗的邊緣。周世宗親冒矢雨出陣督戰,最終後周軍大敗敵軍,取得高平之戰的勝利。戰後,世宗將樊愛能、何徽等七十餘名將校斬首,以此來整肅軍紀,同時重賞並提拔趙匡胤等高平之戰中的功臣。史載“自是驕將惰卒始知所懼,不行姑息之政矣。”柴榮吸取高平之戰周軍將不用命、士不能戰的教訓,下令裁汰其老弱,精銳士卒被精選出來充當中央禁軍。在軍事改革後,後周軍隊“士卒精強,近代無比”。中原政權擁有了一支能夠統一天下的強大武裝力量。


神武雄略,一代英主——“五代第一名君”周世宗


戰後,北漢國力大損,其對外戰略也由挺進中原轉向偏安河東一隅,從此後周對北漢的戰略由被動轉為主動,周世宗的親征還顯示了後周實力,強烈地震懾了北方的遼國,迫使遼國對於中原戰略也由進攻轉為防守。這為統一創造了較為安定的北疆形勢,中原王朝自此由弱轉強。高平之戰後,柴榮西敗後蜀,收復四州之地;三徵南唐,淮南江北十四州盡為所取。南唐李璟去帝號,僅稱“江南國主”。後北伐遼朝,取關南之地,柴榮雖準備取幽州城,但遇疾而返。

總之,世宗的南征北戰大大拓展了後周的疆土,使得中原政權在疆域形勢上具備了統一天下的雛形。後蜀在於後周的戰爭戰敗之後,屯駐大軍於劍門和白帝城,這造成了巨大的經濟負擔,國內徭役賦稅愈加沉重,百姓苦不堪言。後周徵南唐採用圍點打援的戰術,極大消耗了南唐的軍力;南唐良將劉仁贍在此戰中去世,其軍事力量被大大削弱。後周在此役中取得的淮南江北十四州是南唐的經濟中心,農業發達,且有大量淮鹽出產; 加之南唐在戰後需定期向中原王朝繳納高額貢奉;南唐國力遭到重大打擊,國內諸多危機一併爆發,而這大大加強了後周的經濟實力,為後周及北宋的統一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所以王夫之對南征評價道:“

是以勝其兵而足以取威,得其眾而足以效用,有其土而足以阜財,受其降而足以息亂”。


神武雄略,一代英主——“五代第一名君”周世宗

後周攻南唐之戰


南征北戰的勝利,給予當時割據政權的君主以極大震動, 提高了中原王朝的聲威, 樹立了中原王朝對割據政權的心理優勢,為今後北宋的統一有效減少了阻力。南唐中主李璟喪師失地後憂懼不已,遷都南昌,與契丹聯合抗周之事也作罷,其對中原王朝已然難以構成威脅;其他割據政權的統治者也驚恐不已;南唐戰敗割地的消息傳到南漢,南漢主劉晟聽聞不禁感慨:“

吾身得免,幸矣,何暇慮後世哉!

在北伐契丹過程中,契丹守將紛紛望風歸降,遼軍畏懼周軍兵盛,大軍未敢出戰;後周軍隊兵不血刃取回關南之地,後周此時聲威之遠播足可得見。可見,世宗南征北伐的勝利,動搖了長期以來形成的割據局面的根基,為以後北宋的局部統一創造了有利條件。在征伐南唐的過程中,唐軍因周軍未修備水戰而有輕薄之意,世宗遂在開封進行水師建設,後投入戰鬥,大破南唐水師;“至是水陸皆捷,故江南大震”。[6][7]後周在世宗的領導下建立起一支強大的水軍,最終使周軍徹底擊敗南唐。周世宗恢復了唐末以來分崩離析的漕運體系,疏浚運河,大大便利了統一戰爭的進行。在統一戰略上,大臣王樸《平邊策》中“先易後難”的主張被周世宗所採納,並付諸實踐;周世宗確定的統一方略被宋太祖趙匡胤延續下來,北宋最終得以一統天下。周世宗的對外征伐不僅為中原政權打造了一支強大的水陸武裝力量、大大拓展了中原王朝的疆域,而且極大削弱了周邊政權的實力,確立了中原政權對周邊的心理優勢,這些無疑為其後北宋的統一奠定了重要的基礎,五代時期的統一趨勢在這時才得以真正得到體現。

二、周世宗推動天下由混亂到善治的轉變,由禮崩樂壞到重建禮樂。唐末五代戰亂不休,華夏局勢混亂不堪,百姓被置身於水深火熱之中。

鑑於此,周世宗推行善治,實行與民休息的政策,並因此獲得民心,增強了中原政權在百姓心中的認同感。曾有侍臣對世宗言:“時季已來,民多狡惡。” 世宗答:“非民之狡 ,蓋聯治之未至,亦猶親人 ( 民 ) 之官未當耳 , 此後尤宜精求令長 , 免使黎民受弊。”可見,周世宗相當重視吏治建設,認為其好壞與政權統治與國家治理息息相關,吏治的澄清也無疑推動了後周善治局面的形成。史載:“既入北漢境,其民爭以食物迎周師。”“初,唐人以鹽茶強民而徵其粟帛,謂之博徵,又興營於淮南,民甚苦之,及周師至,爭奉牛酒迎勞。”面對因歷四代混亂,唐朝的法律制度基本已被破壞得混亂不堪、周太祖郭威命編修《大周續編敕》弊病甚多的情況,周世宗下令修訂《大周刑統》並於顯德五年頒行。它的出現,在中國法律史上是一大變革,更《宋刑統》的誕生提供了範本。同時,周世宗善於納諫,積極鼓勵臣下進諫 , 要求群臣極言時政之弊 , 使下情得以上達 , 並做到擇善而從 。

在重建禮樂方面,世宗祖父柴翁“以經義教裡中”,其家世背景,與宋太祖出身將家者不同。 世宗好延攬文士,身旁也聚集不少謹守禮法之士,亦不能不受其影響。世宗統治標榜王道,制禮作樂,與敵國交聘更注重禮義。蜀主孟昶在向中原王朝的致信中自稱“大蜀皇帝”,周世宗認為這不和禮法,不予回覆。周世宗對內考正雅樂,詔翰林學士竇儼,集文學之士,編撰《大周通禮》、《大周正樂》;重建君臣邊界: 他令二十餘位近臣撰《為君難、為臣不易論》,決定學習劉邦,重建久違的“君臣分工合作機制”,結束唐末五代以來叛變謀殺橫行的混亂局面。宋太祖則延續其禮法理念,“杯酒釋兵權”,進一步“明君臣之分”,明“君臣之禮”。五代禮崩樂壞的亂世局面在周世宗時得以趨於終結,“秩序社會”在世宗時期得到奠基,新政權的意識形態基礎在世宗時期得到奠定。由混亂到善治的轉變為重建禮樂提供了物質基礎,重建禮樂則又反過來促進善治的施行。


神武雄略,一代英主——“五代第一名君”周世宗


三、五代文化荒漠的局面在周世宗的改革下向宋代文化復興局面轉變。

五代時期,武夫掌權,戰爭和頻繁的政權更迭導致了大量文獻的遺失,文教在這一時期遭到廢弛。周世宗下令糾正科舉時弊,搜求佚失之書,雕刻古籍,大興文教;加強圖書建設,對於收集而來的書籍,聚而又校,選常參官30人,對所藏圖書進行校讎、刊正、抄寫,並令在書卷末署校書名銜;這一系列措施為後周國家藏書奠定了基礎。宋代文化復興與科技發展的智力儲備在後周世宗時期得到了充實,柴榮無疑為其勃興提供了重要源泉。

四、周世宗推動了生產的恢復與發展,為宋代商業勃興、經濟繁榮局面的出現提供了淵源。

由於唐末五代軍閥混戰,生產力受到極大破壞,百姓流離失所,農田廢棄,水利失修,賦稅徭役繁重,人民生活處於苦難之中。周世宗柴榮對此輕徭薄賦、鼓勵開荒,讓軍隊中年老多病而且願意歸鄉務農的人一律放免回家,頒佈《均田圖》並清丈土地。鑑於五代以來 ,“近朝征斂谷帛,多不俟收貨、紡績之畢 ”,周世宗又下令規定“夏稅以六月,秋稅以十月起徵”,實行以後,“民間便之”。周世宗亦下令整治黃河,興修水利,以期便利農業發展。為發展經濟,保障有充足的勞動力還下令停廢敕額 (朝廷給予編制)外的寺院3萬餘所,敕額外僧尼一律還為編戶,禁止私度僧尼;民間佛像銅器被收購用以鑄錢,唐末以來的缺錢局面因而得到大大的緩解,經濟發展也因而獲得了必要的保障。周世宗還整修開封城,進一步推動了坊市界限的打破。而做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商人出身的皇帝的周世宗柴榮,其對商業相對寬和且多有鼓勵,這也影響了宋朝對待商業的態度。由此可見,周世宗時期,中原經濟得到復甦,其諸多改革措施為後周及北宋的統一提供了雄厚的經濟基礎。


神武雄略,一代英主——“五代第一名君”周世宗


五、周世宗推動了政治中心的轉移,中央集權得到加強,以開封為中心的中原王朝的中央集權格局得到奠基。

周世宗對開封城的大規模擴建,為北宋定都開封奠定了基礎,也為開封的繁榮發展,乃致取代長安、洛陽而成為全國性大都會,做出了積極的貢獻。開封城的建設由周世宗柴榮統一規劃;城市規模得到大大拓展。周世宗修築的開封外城使開封城初具規模,而且成為後周和北宋東京的重要屏障。直到蒙古攻金時,“

受炮擊,唯凹而已”。後周東京外城的修築,意義很大:它徹底改變了已延續使用了 170 餘年的唐汴州城的城市格局,擴大了東京的規模, 為北宋王朝在此建都以及東京城的全面繁榮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周世宗後整修街道,疏通以汴河為核心的漕運,東南糧食可源源不斷運至開封,這使得開封城正式擁有了供養大量禁軍的能力。周世宗對開封城的擴建及對其漕運的疏浚使得城市面貌煥然一新,為以後北宋東京的發展和高度繁榮奠定了基礎。經過周世宗的整修,開封得以擁有豐富的糧食儲備、充足的財源供給、便利的水陸交通和堅固無比的軍事城防,其在中原王朝交通樞紐與政治、經濟、軍事中心的地位得以真正意義上確立,首都地位得到穩固;而長安則因關中屢遭兵罹、漕運損壞殆盡、過度開發和氣候變換逐漸喪失了作為統一王朝首都的能力,同時由於唐末五代以來邊疆的收縮,關隴地區甚至成為前線,長安的安全性則更難保障;中國的政治中心因而正式由長安轉移至汴梁。同時,周世宗整頓禁軍、整修並發展漕運等措施則加強了中央集權。以開封為核心的新的中央集權王朝的格局得到確立。


神武雄略,一代英主——“五代第一名君”周世宗

周世宗陵墓


薛居正言周世宗“不日破高平之陣,逾年復秦、鳳之封,江北、燕南,取之如拾芥,神武雄略,乃一代之英主也”。世宗亦曾定下“十年開拓天下, 十年休養百姓,十年致太平”的宏偉目標。雖天不假年,但其在位的五年零六個月中為新的一統王朝奠定了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和意識形態基礎,是時代轉折的重要推動者。


神武雄略,一代英主——“五代第一名君”周世宗

《舊唐書》節選


參考文獻:

①薛居正:《舊五代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版

②《冊府元龜》[M],卷175《帝王部•罪己》,《欽定四庫全書 子部》

③司馬光:《資治通鑑》[M],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版

④王夫之:《讀通鑑論》[M],五代下,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版

⑤李玉安、陳傳藝:《中國藏書家辭典》[M],湖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⑥曾國富:《略論後周的南征北伐》[J],《湛江師範學院學報》,2001年8月第22卷第4期

⑦吳曉豐:《王樸與周世宗的統一活動》[J],《忻州師範學院學報》2014年6月第30卷第3期

⑧孫佔:《試析周世宗親征北漢對周漢遼的影響》[J],《呼倫貝爾學院學報》,2017年10月第25卷第5期

拙文一篇|願得斧正

關注我|每日分享考古、歷史、詩詞等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