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照:被李白“洗稿”,被杜甫誇讚,鮑參軍究竟是何許人也?

唐天寶元年(742年),李白奉詔入京,擔任翰林供奉。卻因同行排擠,兩年之後“賜金放還”,親朋好友為之餞行,求仕無望的李白在滿懷憤懣之情寫下了這篇流傳千古的《行路難》:

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鮑照:被李白“洗稿”,被杜甫誇讚,鮑參軍究竟是何許人也?

最後兩句更是成為千古名句,直至今日也仍然是諸多追求理想抱負之人的座右銘。可就是這樣的千古名詩,竟然洗稿,洗的是鮑照的《擬行路難》:

對案不能食,拔劍擊柱長嘆息。丈夫生世會幾時,安能蹀躞垂羽翼?棄置罷官去,還家自休息。朝出與親辭,暮還在親側。弄兒床前戲,看婦機中織。自古聖賢盡貧賤,何況我輩孤且直!

看李白詩歌的前兩句,再看鮑照詩歌的第一句,你就會發現有異曲同工之妙。不只是這一首詩歌,還有李白《將進酒》中的“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也是化用了鮑照《擬行路難》的最後一句。


鮑照:被李白“洗稿”,被杜甫誇讚,鮑參軍究竟是何許人也?

詩聖杜甫也曾寫詩稱讚鮑照,在《春日憶李白》中說“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此時的杜甫還是默默無名的李白的一個小粉絲,而李白早已是給楊貴妃寫過“雲想衣裳花想容”的男人了。二人此時的地位雖然有云泥之別,但杜甫也發現了李白在洗鮑照的稿。

被李白洗稿,被杜甫稱讚,被稱為南朝時期成就最高的詩人,留下鮑參軍名號的鮑照,究竟是何許人也?

出身貧寒,卻滿腹經綸,無路可出,而後獻詩為官,卻顛沛半生,雖努力跨越階級的侷限,卻因站錯隊伍而被亂軍誤殺,從此滾入歷史的滾滾長河之中。階級太高,難以跳躍,貧寒人士一生,始終只能蹀躞垂羽翼,這不僅僅是鮑照的一生,也是一個典型的寒門子弟的人生簡史。


鮑照:被李白“洗稿”,被杜甫誇讚,鮑參軍究竟是何許人也?


如果我們有心去給許多詩歌做一個歸類,你會發現80%的詩人都在重複同一個話題:懷才不遇,英雄無用武之地,難有出頭之路,報國無門,壯志難酬。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莫過於出身貧寒、遭逢亂世、明主難遇、無人賞識推薦。如左思便是出身寒門,杜甫便是遭逢亂世,屈原則是明主難遇。

可這些人比起鮑照來已經算是好的,在古代能讀得起書的便是名門望族之輩。比如屈原,是王氏血親,杜甫的祖父可是初唐大名鼎鼎的杜審言。都是書香門第,大戶人家出身。而鮑照的家族,往上數好幾代都是土生土長的老農民,出身可謂是真的貧寒。


鮑照:被李白“洗稿”,被杜甫誇讚,鮑參軍究竟是何許人也?


在門閥士族把控朝政的情況之下,那些政治權利自然早已被世族所壟斷,世家子弟可謂是含著金湯匙出生的,不用奮鬥便可飄飄然進入朝政中心,寒門士子則往往重蹈家族的覆轍。寒士把控朝政者寥寥,大多數寒門子弟,和鮑照的命運一般,在求仕的路上顛沛流離一生,最終死於其中。

關於鮑照的信息,史書中留下的只是對鮑照詩歌的評價,關於其求仕的歷史,也不過是隻言片語罷了。可這隻言片語之中,卻包含了鮑照的一生。也許鮑照父親的地位太過卑微,都難以留下一個名字,可就是這個地位低微的家庭,卻使鮑照和其妹鮑令輝有幸識字,並用文字改變自己一生的命運。

隨著年齡的漸長,鮑照已不滿足於只識幾個字,也不願意自己和父親以及祖祖輩輩一樣永遠處在卑賤、低下的地位裡,他迫切的想通過自己的滿腹才學,去改變自己的命運,去跨越階級的鴻溝,躋身於上流社會之中,證明知識可以改變命運。


鮑照:被李白“洗稿”,被杜甫誇讚,鮑參軍究竟是何許人也?


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這是魏晉時期最為明顯的一個現象,即使地位低微如鮑家,也企圖通過才學,進入朝政中心,打破這種局面。

我們已很難想象鮑照的父母是如何下定決心使鮑照兄妹讀書認字。

可在那個時代,靠著一官半職來提升家庭的地位,這是當時寒門子弟的唯一選擇,也是最為艱辛、最為痛苦的一條路。

鍾嶸《詩品》中說:才秀人微,故取湮當代。意思是說鮑照的才華很高,但地位卑微,所以被埋沒在那個年代。魏晉南北朝時期,是官官相護的時代,是子承父業的時代,若不是大家大戶,又怎能在朝廷當中找到一個立足之地。基於這樣的一個社會背景,地位低下的鮑照半生流離求得一官半職的行為也就不難理解了。

鮑照:被李白“洗稿”,被杜甫誇讚,鮑參軍究竟是何許人也?


在尋得一官半職的那些年裡,鮑照也曾經歷過一段刀光劍影的生活,也想通過建功立業來獲取功名,但也只是黃粱一夢,最終卻因戰亂而離開這個世界;也曾追隨陶淵明的腳步,賦閒在家,享孩童歡樂,寄情于山水田園之間;在“英俊沉下僚,世胄躡高位”的時代,鮑照也從未停下自己的腳步,在煙雨征途中,留下了萬古詩篇。

如果鮑照有機會重新去規劃自己的人生,他應該會和五柳先生一般,醉情于山水田園之間,躬耕于田畝之間,至少這樣,他不會命喪戰亂之中,胸中也不會積鬱怨憤之情。

如今我們看到的鮑照,是心中有怒卻不敢言“心非木石豈無感,吞聲躑躅不敢言”,是心生鬱悶卻只能飲酒取樂“酌酒以自寬,舉杯斷絕歌路難”,所以敖器之曾說:鮑明遠如飢鷹獨處,奇矯無前。鮑照奇,奇在想法,想通過文采來扭轉時代,鮑照矯,矯在文采,學習南朝民歌的經驗,在

七言詩的道路上豎起了一塊名叫鮑照的豐碑。


鮑照:被李白“洗稿”,被杜甫誇讚,鮑參軍究竟是何許人也?


元嘉十六年,年方二六的鮑照仍在京城苦苦掙扎,心灰意冷之時,背上自己破舊的行囊前往“招聚文學之士,遠近必至”的臨川王劉義慶處,做最後的掙扎。希望可以得到這位賢王的賞識,來實現自己的人生抱負。

可是鮑照已經等不及得到臨川王的召見了,他太迫切了,迫切的想展示自己的才華,獲取劉義慶的賞識。於是不顧他人的冷眼與嘲笑,他攔住劉義慶,將自己所作之詩奏與臨川王劉義慶。

才華皆一切。從鮑照向臨川王獻詩的那一刻起,他的命運已悄然發生了變化。劉義慶聽了鮑照的詩之後,對鮑照的才華感到驚歎,當即賜他玉帛二十匹,數日之後,又提拔他做臨川國侍郎。

此時的鮑照已然相信了知識可以改變命運,他想要躋身上流社會的目標已經實現了,他成功的跨越了階級侷限,找到了自身的價值。

鮑照:被李白“洗稿”,被杜甫誇讚,鮑參軍究竟是何許人也?


可惜好景不長,元嘉二十一年,先是臨川王劉義慶病逝,這使得鮑照失去了自己在朝廷中的依靠。其次是出身卑微的鮑照,即使躋身於上流社會中,雖一時受到統治者的賞識,但終究抵不過階級固化的現實。

魏晉南北朝時期,對於出身、對於門第及其關注。鮑照出身卑微,即使文采再高,但也很難在以門第高低作為選拔官員標準的時代,求得一方淨土。很快,上層階級的賞識便不再光顧於他,他被打入了冷宮。

鮑照:被李白“洗稿”,被杜甫誇讚,鮑參軍究竟是何許人也?


鮑照失去他那小小的職位之後,只得賦閒在家。但鮑照尚且年輕,理想抱負尚未實現,內心又重新燃起鬥志,再一次踏上了求仕的道路。

鮑照又去拜見劉宋皇室的另一位成員,始興王劉浚,做過一段時間的小官。而後又被宋孝武帝劉駿任命為海虞令、永嘉令等小官。

越是希望得到什麼,命運就越不遂意。鮑照所希望的,從來不是這等小官,他真正希望的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經過這段時間的蹉跎之後,他毅然辭去職務,再次踏上求仕之路,但這次卻一不小心踏進了一條死路。

鮑照:被李白“洗稿”,被杜甫誇讚,鮑參軍究竟是何許人也?


公元461年,也就是宋大明五年。鮑照又去投奔了臨海王劉子項,做其幕僚。臨海王頗為賞識鮑照,又封鮑照為前軍參軍、刑獄參軍等職,執掌書記之任。一時之間,鮑照風光無比,這也是鮑照人生旅途中最為風光的時刻。

47歲這個年紀,在軍中已不算年輕,但參軍一職,與年齡又有何關係。鮑照也覺得自己改變命運的機會已經來到,準備大展身手,去完成他跨越階級跳躍的夢想。

經過五年政治生涯的風光之後,鮑照死在了他為之奮鬥一生的路上。後世記載,鮑照(414——466),宋詩人,出身寒庶,一生抑鬱,曾任臨海王劉子項參軍。因參與劉子項謀反朝廷,為亂兵所殺,時年五十二歲。

鮑照:被李白“洗稿”,被杜甫誇讚,鮑參軍究竟是何許人也?


寥寥數語便了結了鮑照的一生,可這其中的心酸苦難豈是三兩句話所能闡明的,命運對鮑照是殘酷的,雖有滿腹經綸,卻生不逢時。在那門第分明,階級固化的時代,縱使有一身才華,卻也仍然避免不了一輩子沉淪下僚、鬱郁不得志的命運。

今天,我們慨嘆鮑照的悲哀。一個偉大的詩人來到這殘破的世間,沒有享受到高貴的待遇,也沒有體驗到人世間的美好,只帶著一把辛酸淚離開了這個世界。

這是鮑照的悲哀。

也是時代的悲哀,更是腐朽制度的悲哀。

才秀人微,故取湮當代。

人微才秀,乃名留青史。


鮑照:被李白“洗稿”,被杜甫誇讚,鮑參軍究竟是何許人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