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照:被李白“洗稿”,被杜甫夸赞,鲍参军究竟是何许人也?

唐天宝元年(742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却因同行排挤,两年之后“赐金放还”,亲朋好友为之饯行,求仕无望的李白在满怀愤懑之情写下了这篇流传千古的《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鲍照:被李白“洗稿”,被杜甫夸赞,鲍参军究竟是何许人也?

最后两句更是成为千古名句,直至今日也仍然是诸多追求理想抱负之人的座右铭。可就是这样的千古名诗,竟然洗稿,洗的是鲍照的《拟行路难》: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看李白诗歌的前两句,再看鲍照诗歌的第一句,你就会发现有异曲同工之妙。不只是这一首诗歌,还有李白《将进酒》中的“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也是化用了鲍照《拟行路难》的最后一句。


鲍照:被李白“洗稿”,被杜甫夸赞,鲍参军究竟是何许人也?

诗圣杜甫也曾写诗称赞鲍照,在《春日忆李白》中说“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此时的杜甫还是默默无名的李白的一个小粉丝,而李白早已是给杨贵妃写过“云想衣裳花想容”的男人了。二人此时的地位虽然有云泥之别,但杜甫也发现了李白在洗鲍照的稿。

被李白洗稿,被杜甫称赞,被称为南朝时期成就最高的诗人,留下鲍参军名号的鲍照,究竟是何许人也?

出身贫寒,却满腹经纶,无路可出,而后献诗为官,却颠沛半生,虽努力跨越阶级的局限,却因站错队伍而被乱军误杀,从此滚入历史的滚滚长河之中。阶级太高,难以跳跃,贫寒人士一生,始终只能蹀躞垂羽翼,这不仅仅是鲍照的一生,也是一个典型的寒门子弟的人生简史。


鲍照:被李白“洗稿”,被杜甫夸赞,鲍参军究竟是何许人也?


如果我们有心去给许多诗歌做一个归类,你会发现80%的诗人都在重复同一个话题:怀才不遇,英雄无用武之地,难有出头之路,报国无门,壮志难酬。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莫过于出身贫寒、遭逢乱世、明主难遇、无人赏识推荐。如左思便是出身寒门,杜甫便是遭逢乱世,屈原则是明主难遇。

可这些人比起鲍照来已经算是好的,在古代能读得起书的便是名门望族之辈。比如屈原,是王氏血亲,杜甫的祖父可是初唐大名鼎鼎的杜审言。都是书香门第,大户人家出身。而鲍照的家族,往上数好几代都是土生土长的老农民,出身可谓是真的贫寒。


鲍照:被李白“洗稿”,被杜甫夸赞,鲍参军究竟是何许人也?


在门阀士族把控朝政的情况之下,那些政治权利自然早已被世族所垄断,世家子弟可谓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不用奋斗便可飘飘然进入朝政中心,寒门士子则往往重蹈家族的覆辙。寒士把控朝政者寥寥,大多数寒门子弟,和鲍照的命运一般,在求仕的路上颠沛流离一生,最终死于其中。

关于鲍照的信息,史书中留下的只是对鲍照诗歌的评价,关于其求仕的历史,也不过是只言片语罢了。可这只言片语之中,却包含了鲍照的一生。也许鲍照父亲的地位太过卑微,都难以留下一个名字,可就是这个地位低微的家庭,却使鲍照和其妹鲍令辉有幸识字,并用文字改变自己一生的命运。

随着年龄的渐长,鲍照已不满足于只识几个字,也不愿意自己和父亲以及祖祖辈辈一样永远处在卑贱、低下的地位里,他迫切的想通过自己的满腹才学,去改变自己的命运,去跨越阶级的鸿沟,跻身于上流社会之中,证明知识可以改变命运。


鲍照:被李白“洗稿”,被杜甫夸赞,鲍参军究竟是何许人也?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这是魏晋时期最为明显的一个现象,即使地位低微如鲍家,也企图通过才学,进入朝政中心,打破这种局面。

我们已很难想象鲍照的父母是如何下定决心使鲍照兄妹读书认字。

可在那个时代,靠着一官半职来提升家庭的地位,这是当时寒门子弟的唯一选择,也是最为艰辛、最为痛苦的一条路。

钟嵘《诗品》中说: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意思是说鲍照的才华很高,但地位卑微,所以被埋没在那个年代。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官官相护的时代,是子承父业的时代,若不是大家大户,又怎能在朝廷当中找到一个立足之地。基于这样的一个社会背景,地位低下的鲍照半生流离求得一官半职的行为也就不难理解了。

鲍照:被李白“洗稿”,被杜甫夸赞,鲍参军究竟是何许人也?


在寻得一官半职的那些年里,鲍照也曾经历过一段刀光剑影的生活,也想通过建功立业来获取功名,但也只是黄粱一梦,最终却因战乱而离开这个世界;也曾追随陶渊明的脚步,赋闲在家,享孩童欢乐,寄情于山水田园之间;在“英俊沉下僚,世胄蹑高位”的时代,鲍照也从未停下自己的脚步,在烟雨征途中,留下了万古诗篇。

如果鲍照有机会重新去规划自己的人生,他应该会和五柳先生一般,醉情于山水田园之间,躬耕于田亩之间,至少这样,他不会命丧战乱之中,胸中也不会积郁怨愤之情。

如今我们看到的鲍照,是心中有怒却不敢言“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是心生郁闷却只能饮酒取乐“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所以敖器之曾说:鲍明远如饥鹰独处,奇矫无前。鲍照奇,奇在想法,想通过文采来扭转时代,鲍照矫,矫在文采,学习南朝民歌的经验,在

七言诗的道路上竖起了一块名叫鲍照的丰碑。


鲍照:被李白“洗稿”,被杜甫夸赞,鲍参军究竟是何许人也?


元嘉十六年,年方二六的鲍照仍在京城苦苦挣扎,心灰意冷之时,背上自己破旧的行囊前往“招聚文学之士,远近必至”的临川王刘义庆处,做最后的挣扎。希望可以得到这位贤王的赏识,来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

可是鲍照已经等不及得到临川王的召见了,他太迫切了,迫切的想展示自己的才华,获取刘义庆的赏识。于是不顾他人的冷眼与嘲笑,他拦住刘义庆,将自己所作之诗奏与临川王刘义庆。

才华皆一切。从鲍照向临川王献诗的那一刻起,他的命运已悄然发生了变化。刘义庆听了鲍照的诗之后,对鲍照的才华感到惊叹,当即赐他玉帛二十匹,数日之后,又提拔他做临川国侍郎。

此时的鲍照已然相信了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他想要跻身上流社会的目标已经实现了,他成功的跨越了阶级局限,找到了自身的价值。

鲍照:被李白“洗稿”,被杜甫夸赞,鲍参军究竟是何许人也?


可惜好景不长,元嘉二十一年,先是临川王刘义庆病逝,这使得鲍照失去了自己在朝廷中的依靠。其次是出身卑微的鲍照,即使跻身于上流社会中,虽一时受到统治者的赏识,但终究抵不过阶级固化的现实。

魏晋南北朝时期,对于出身、对于门第及其关注。鲍照出身卑微,即使文采再高,但也很难在以门第高低作为选拔官员标准的时代,求得一方净土。很快,上层阶级的赏识便不再光顾于他,他被打入了冷宫。

鲍照:被李白“洗稿”,被杜甫夸赞,鲍参军究竟是何许人也?


鲍照失去他那小小的职位之后,只得赋闲在家。但鲍照尚且年轻,理想抱负尚未实现,内心又重新燃起斗志,再一次踏上了求仕的道路。

鲍照又去拜见刘宋皇室的另一位成员,始兴王刘浚,做过一段时间的小官。而后又被宋孝武帝刘骏任命为海虞令、永嘉令等小官。

越是希望得到什么,命运就越不遂意。鲍照所希望的,从来不是这等小官,他真正希望的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经过这段时间的蹉跎之后,他毅然辞去职务,再次踏上求仕之路,但这次却一不小心踏进了一条死路。

鲍照:被李白“洗稿”,被杜甫夸赞,鲍参军究竟是何许人也?


公元461年,也就是宋大明五年。鲍照又去投奔了临海王刘子项,做其幕僚。临海王颇为赏识鲍照,又封鲍照为前军参军、刑狱参军等职,执掌书记之任。一时之间,鲍照风光无比,这也是鲍照人生旅途中最为风光的时刻。

47岁这个年纪,在军中已不算年轻,但参军一职,与年龄又有何关系。鲍照也觉得自己改变命运的机会已经来到,准备大展身手,去完成他跨越阶级跳跃的梦想。

经过五年政治生涯的风光之后,鲍照死在了他为之奋斗一生的路上。后世记载,鲍照(414——466),宋诗人,出身寒庶,一生抑郁,曾任临海王刘子项参军。因参与刘子项谋反朝廷,为乱兵所杀,时年五十二岁。

鲍照:被李白“洗稿”,被杜甫夸赞,鲍参军究竟是何许人也?


寥寥数语便了结了鲍照的一生,可这其中的心酸苦难岂是三两句话所能阐明的,命运对鲍照是残酷的,虽有满腹经纶,却生不逢时。在那门第分明,阶级固化的时代,纵使有一身才华,却也仍然避免不了一辈子沉沦下僚、郁郁不得志的命运。

今天,我们慨叹鲍照的悲哀。一个伟大的诗人来到这残破的世间,没有享受到高贵的待遇,也没有体验到人世间的美好,只带着一把辛酸泪离开了这个世界。

这是鲍照的悲哀。

也是时代的悲哀,更是腐朽制度的悲哀。

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

人微才秀,乃名留青史。


鲍照:被李白“洗稿”,被杜甫夸赞,鲍参军究竟是何许人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