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古人|诗酒年华,一生风月情难绝


悦读古人|诗酒年华,一生风月情难绝
  • 张先《十咏图》

北宋前期的词坛上,除了柳永之外,词名最大的应该是非张先莫属了。

张生的一生,大约可以用三个“最”来概括:最长寿,雅号最多,人最风流。

说张先是北宋词坛上最长寿的词人一点不为过,从公元990年到1078年,这老先生一直活到88岁才寿终正寝,放眼中国古代文学史,好像也没见谁活的比他更长久的。这也难怪,他老子张维可是91岁才去阎罗殿报到,家族基因太过强大。

他又是北宋雅号最多的词人,什么张三中、张三影,什么云破月来花弄影郎中,等等,当然通常都源于他的词。所谓“三中”,一是他写词离不开“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这样的题材,偏偏他在一首《行香子》词中还又写下了“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这样的句子。于是有一回人家告诉他,因为这三句词,大家现在都喊他“张三中”。张先听了一乐,说那还不如叫“张三影”呢,人家问他是哪“三影”,他得意的笑到:“《天仙子》谓‘云破月来花弄影’,《归朝欢》曰‘娇柔懒起,帘压卷花影’,《剪牡丹》云‘柳径无人,坠飞絮无影’,此‘三影’者,乃吾平生最得意之诗句。故以为三中不若三影也。”众人闻言,无不争相喊他叫做张三影,就连苏东坡提到张先的时候,也忍不住笑到:“能为乐府,张三影者。”

其实张先作词爱用“影”字,且用得妙的,远不止这“三影”。清朝朱彝尊就曾经在他的《静志居诗话》中说过:“张子野吴兴寒食词‘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余尝叹其工绝,在世所传‘三影’之上。”再比如他的“隔墙送过秋千影”,“浮萍断处见山影”等等,也都称得上是经典。只不过后人评价最高的还是他的“云破月来花弄影”,觉得其他“诸影”均不及这一句来得绝妙,所以有人又叫他“云破月来花弄影郎中”,可见此句有多么深入人心。

算起来,张先还有一个雅号是欧阳修给取的。其时,张先曾经填过一首词,名为《一丛花令》:

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嘶骑渐遥,征尘不断,何处认郎踪?

双鸳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通。梯横画阁黄昏后,又还是、斜月帘栊。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

欧阳修读完以后对他佩服的不行,但一直苦于没有机会拜会这位词坛前辈,结果有一天突然听说张先居然先来拜访自己,喜不自胜竟至于失态。范公偁在他的《过庭录》中如是记载:“子野《一从花令》一时盛传,永叔(欧阳修)尤爱之,恨未识其人,子野家南地。以故圣都,谒永叔,闻者以通,永叔倒屣迎之曰:“此乃‘桃杏嫁东风’郎中”。这里的子野,说的就是张先。想来能让欧阳修鞋子都没穿好就跑出来迎接的词人,估计也就张先一个了,并且从此还让他又多了个“桃李嫁东风郎中”的雅号。

张先还堪称北宋词坛最风流的词人,年轻时混迹烟花柳巷也就算了,八十多了还耐不住寂寞娶小老婆回家,被小他一大截儿的苏东坡很是戏谑了一番。

正史中并没有张先的相关记载,倘若关于他的那些传言属实的话,张先的感情生活实在是多姿多彩还跌宕起伏。据说,他的那首惹得欧阳修为之倾倒的《一丛花令》,就是来自他的“猎艳”故事。那故事说的是张先年轻时,曾经疯狂地喜欢上了一个小尼姑,并且和她定下了“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盟誓。庵里的老尼姑察觉了以后,对他们这种伤风败俗的行为震怒不已,于是就把小尼姑关在池塘中一座小岛的阁楼上,不准他们相见。但这也难不住爱火熊熊燃烧的张先,他让小尼姑在墙头放了一张梯子,自己则每天晚上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就偷偷划船过去,登上梯子,翻过墙头,溜进屋子和小尼姑幽会,直到天亮之前,再悄悄离去。可惜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他们这样约会了一段日子,就被老尼姑发现了,于是老尼姑干脆直接把小尼姑转到别的尼姑庵里去修行,让张先辗转奔波就是再也找不到自己的心上人。张先心里惆怅,又想到这小尼姑此时一定也在思念自己,于是便写下了这首词,回忆你侬我侬的柔情蜜意。可见张先倒也谈不上始乱终弃,对故人到底是念着旧情的。不过,当遍寻未果,且他的生活中又多了别的女子的时候,那小尼姑也就被他慢慢忘却了。

其实,张先所处的年代,北宋经济富庶,文人们狎妓成风,逛窑子上青楼寻花问柳之事本属寻常,偏偏张先又是个天性疏放的花心词人,为人“善戏谑,有风味”,一生诗酒风流,崇尚及时行乐、追逐“艳情”,与后世那些动辄愁眉不展、凄苦困顿的“牢骚文人”完全不一样。所以若让他从一而终,无异于痴人说梦,或者,这丰富的感情生活,也正是他诗词创作的源头。

有记载说,张先曾经为了捧红当时的歌坛新人李师师,专门为她创作新词牌《师师令》:

香钿宝珥。拂菱花如水。学妆皆道称时宜,粉色有、天然春意。蜀彩衣长胜未起。纵乱云垂地。

都城池苑夸桃李。问东风何似。不须回扇障清歌,唇一点、小于珠子。正是残英和月坠。寄此情千里。

《师师令》一出,原本就色艺双全李师师更加名动京城,先后招来了秦观、周邦彦等词坛大碗过来为她捧场,甚至搞得当朝天子宋徽宗也隔三差五出入皇宫内院,只为一亲师师芳泽。

还有个故事,是关于张先和美女谢媚卿的。传说中是张先一直听说谢媚卿的盛名,却不曾谋面;而谢媚卿亦久慕张先才华,总想与之结交。有一次,张先去玉仙观,恰好邂逅了这位绝色美女。一个是名闻天下的词人,一个是风月场里的花魁,二人立刻“一见慕悦”,眉目传情,尽似旧时相识了。但苦于当时谢媚卿身边正有其他才俊相陪,张先不好上前,只好在谢媚卿的目光暗示下一路尾随,聊慰相思。事后,张先后悔当时太过拘谨,居然都不曾佳人说句话,深感遗憾,于是特地写了《谢池春慢 玉仙观道中逢谢媚卿》,记叙他的这次艳遇:

缭墙重院,时闻有、啼莺到。绣被掩余寒,画阁明新晓。朱槛连空阔,飞絮知多少?径莎平,池水渺。日长风静,花影闲相照。

尘香拂马,逢谢女、城南道。秀艳过施粉,多媚生轻笑。斗色鲜衣薄,碾玉双蝉小。欢难偶,春过了。琵琶流怨,都入相思调。

这应该是北宋流传较早的一首慢词了。正因为早出,所以与后来大多数的慢词多用铺叙手法不同,反而采用了小令中典型的谋篇布局--先景后情:上片写贵家池馆春晓之景,下片写郊游遇艳相慕之情。至于这景与情,亦或是上下片之间关系何在,乍读之下很难明了,还当细心咀嚼把玩,了解其背景,方知其味道。

张先的风流韵事一直持续到他耄耋之年。已经80岁的张先,仍然耳聪目明,家里不但蓄养了很多歌伎,而且还娶了个18岁的小妾,并深以为荣,在家大宴宾朋。作为他的晚辈兼好友,苏东坡贬官后无所事事,正想寻点儿乐子,便在婚宴上大声询问老头儿此时是何感受。张先满面春风地随口赋诗一首:

我年八十卿十八,

卿是红颜我白发。

与卿颠倒本同庚,

只隔中间一花甲。

苏轼看张先一副春风得意的样子,便以玩笑的口吻当场和了一首:

十八新娘八十郎,

苍苍白发对红妆。

鸳鸯被里成叠夜,

一树梨花压海棠。

在场宾客笑得跌跌爬爬。这四句诗,戏谑诙谐,尤其是“一枝梨花压海棠”,以梨花喻张先的满头白发,用海棠写新人妙龄红妆,对张先这对老夫少妻特殊组合做了生动有趣的描绘。

张先对娶小老婆似乎有些偏好,在85岁高龄时,又娶了一个小妾,苏东坡听说后,又作诗一首《张子野年八十五尚闻买妾述古令作诗》寄给他:

锦里先生自笑狂,

莫欺九尺鬓眉苍。

诗人老去莺莺在,

公子归来燕燕忙。

柱下相君犹有齿,

江南刺史已无肠。

平生谬作安昌客,

略遣彭宣到后堂。

莺莺一句指的是张生与崔莺莺,燕燕一句是关盼盼为张愔守节燕子楼事,苏东坡这两句诗用了两个与张氏有关的典故来打趣张先,诗里亦多了一点讥讽的味道了。张先读完此诗之后,马上和了一首,理直气壮为自己辩解:“愁似鳏鱼知夜永,懒同蝴蝶为春忙。”意思说我老婆去世了,漫漫长夜难耐寂寞,这才会娶个小妾,聊以解闷而已。倒也说的直率。

张先作词,和柳永齐名,其词语言工细精巧,遣词更多古意。至于内容,也大多反映士大夫的诗酒生活和男女之情,且都对都市社会生活、羁旅愁思有一定程度的反映。张先对慢词的创作很有成就,而柳永则是公认的慢词之集大成者,若论高下,晚于他们出生的南宋文人吴曾在他的《能改斋漫录》中曾有言:“张子野与柳蓍卿齐名,而时以子野不及蓍卿,然子野韵高,是蓍卿所乏处。”易安也说曾说到:“蓍卿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词论》)”。可见两人其实是各有千秋。

张先虽说四十岁才考中进士,且一直沉沦下僚,做过几任小官,但也正因为如此,他才少了宦海沉浮、起起伏伏的折磨,当然更不会横遭贬谪之苦。因此,张先的生活道路算得上是平坦舒心,安享富贵。所以张先混迹于青楼酒馆间,可谓是逍遥自在,春风得意。据说他老年在杭州,多为官妓填词,可偏偏遗忘了一个叫做龙靓靓的女子,这姑娘也挺有个性,直接寄诗给张先表达心中不满:

天与群芳千样葩,

独无颜色不堪言。

牡丹芍药人题遍,

自分深如股子花。

诗中极尽委屈之言。张先读后,既怜惜又满怀歉意,赶紧为其作《望江南》以表安慰:

青楼宴,靓女荐玉杯。一曲白云红月满,际天拖练夜潮来,人物误瑶台。

醺醺酒,拂拂上双腮,媚脸已非朱粉,香红全胜雪笼梅,标格外尘埃。把个龙靓靓这个青楼酒宴上的红粉佳人,愣是写出了贵妃醉酒之妩媚神态,且那人面桃花,醉眼迷离的样子,怎不叫人怦然心动?于是皆大欢喜。张先词中似这样的内容还是很多的,由此看来,他这一生也可算得是极尽风月,余情难绝了!

相关阅读

精彩视频

热门推荐

搞笑趣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