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佔據英國40%經濟,僅憑甘地絕食,就令英國人放棄印度嗎?

JD開開


說起印度的獨立,大家第一印象應該是印度每年國慶上的一些摩托車的表演。而印度是如何獨立的,印度人一般會回答,是因為他們的聖雄甘地提倡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最終迫使大不列顛王國承認他們獨立的地位。

甘地所提倡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看起來聲勢似乎非常的好大,但是在人類歷史上還從來沒有過這種不合作運動,就能使殖民者放棄那麼大一塊殖民地的。而印度在當時的英國殖民地體系中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很多殖民地都已經成了自治領,所以印度的存在,對英國來說至關重要,印度佔英國經濟的40%。

如果可以的話,英國自然不願意印度獨立。只不過世界的形勢發展不是以英國人意志為轉移的,尤其是兩次世界大戰之後,英國人的實力消耗的特別厲害,早已經不是當年的日不落帝國了。事實上在二戰之前,英國的實力已經很難再控制住印度了,而當時在英國,在歐洲的壓力也巨大,所以不得不對印度做出承諾,只要印度在戰爭中繼續幫助英國並且不搗亂,那麼英國承諾在在乎讓印度獨立。

而英國的這個承諾,事實上也有美國在一旁逼宮的意思,美國取代英國成了世界老大之後,就開始解體原先的殖民地制度,讓眾多的殖民地紛紛獨立,印度這個也不例外。二戰之後英國實力衰退的非常的厲害,而美國等國在一朋友不停的督促。所以英國最後決定讓印度獨立,只不過在印度獨立之前,藉口印度宗教問題將印度一分為二,結果印度一直到今天都被這個問題困擾著。

我是冰哥聊史論古今,不禁期待您的關注與點評!


冰哥聊史論古今


以下文字摘自美國人白修德撰寫的《探索歷史》記載了他的親身經歷,看看英國殖民者是如何鎮壓印度人的反抗的:

“就我個人記憶所及,這些意外事件中最令人難忘的事發生在八月的一個悶熱的日子,也就是印度國大黨投票決定起義的第二天上午。我坐在英國履帶式輕型裝甲車隊的一輛裝甲車上,穿過舊德里城一條熙熙攘攘的通衢大道——昌德尼查夫克大街。我們的裝甲車隊由蘇格蘭人組成,他們都是來自格拉斯哥貧民窟的粗野的年輕士兵,清一色的工黨黨員,滿口髒話,但很講義氣。他們憎恨前任的英格蘭軍官,也討厭以前碰到的中東地區的人,但是這天上午他們沒有選擇的餘地。滿街都是暴徒,到處在流血;遭到毒打的學生揮舞著印度國大黨綠黃兩色的旗子高呼“永遠自由”,從屋頂上朝著我們扔石頭。我是同情暴動一方的,但是我懂得,年輕的蘇格蘭士兵也懂得,此時此刻如果英國的統治被推翻,讓日本奪取了印度,那麼戰爭就有可能無休止地進行下去——而且,如果那天上午抗議的人群戰勝了我們,他們用指甲就會把我們撕成碎片的。不過,印度學生沒有槍支,這支輕型裝甲車隊的年輕蘇格蘭社會主義者開始有條不紊地開槍射擊,將屋頂上的印度人打倒,他們的屍體撲通撲通地墜落到街頭。不到幾分鐘,這一隊輕型裝甲兵就“平定了”昌德尼查夫克大街。”

——[美]白修德:《探索歷史》,三聯書店1987年12月版,90-91頁

也就是說,碰到向他們扔石頭的印度人,英軍士兵可以有條不紊地開槍將他們一一射殺。

印度人的命,在英國殖民者眼中,連根草都不如。

難道大英帝國會因為害怕一個糟老頭子餓死,就放棄印度?


唐律疏議


大抵上就如同鬼子割肚皮除了汙染環境並沒個卵用,甘地老頭的餓肚皮其實也沒啥大用。我統計了一下,甘地老頭總共玩了17次餓肚皮,最短的那次1天,最長的3次足足有21天,偏偏最長那3次他的訴求一點都沒被滿足,只好繼續吃飯。

而且這老頭餓肚皮時提出的要求也不是印度獨立,他其實是個挺精明的政客,不是愣頭青,很清楚以印度獨立為條件玩絕食最大的可能性是活活餓死。所以印度能夠獨立和他餓肚皮一毛錢關係都沒有,靠的還是潤公總結的真理。

“現在的情況是,我們蹲在一條起火的船上,不棄船就得和船一起沉沒”——印度總督阿奇博爾德·珀西瓦爾·韋維爾

印度能夠獨立最直接的原因在於1946年2月18日的皇家印度海軍兵變,說來可笑的是這次兵變真不是甘地老頭煽動的,原因倒是非常印度,那幫水兵覺得自己的伙食不好,生活條件也不舒適。

然後他們很英國的組織了海軍中央委員會,由通訊兵中尉穆罕默德·謝里夫擔任擔任主席,經過多輪討論後委員會決定發動叛亂,叛亂的方式為罷工,俺們不幹活兒了!好吧,我承認這還是很印度......

水兵大爺的罷工很快吸引了一群湊熱鬧的傢伙,他們是皇家印度空軍和皇家印度警察,他們混在一起搞事情,並對英國人施以殘暴威脅。其內容包括自稱“皇家印度海軍”,並用左撇子的方式向英國人敬禮,把約翰牛羞辱的莫名其妙......

被羞辱的約翰牛自然不肯罷休,操傢伙就衝了上去,把這幫二貨一通暴打,沒幾天就把他們鎮壓了。說來搞笑的是整個過程中甘地老頭一直像唐僧一樣在旁邊嗶嗶,你們怎麼能搞叛亂呢?說好的非暴力呢?你們怎麼敢不經過我們領導就做事情呢?

被嗶嗶到頭昏腦漲的起義領袖穆罕默德·謝里夫實在是怕了這個老逗逼,為了不再聽他嗶嗶,在印巴分治時謝里夫毅然投了巴基斯坦,成為巴鐵海軍的功勳上將,現在他雖然退休了,可依然活躍在國際外交舞臺。

這次海軍叛亂很快被鎮壓,但造成的影響極其深遠,首先這次大罷工由孟買席捲了整個印度,暴力抗爭層出不窮,印度開始出現武力叛亂的苗頭;其次是英國人開始擔心印度裔軍人的忠誠,兩次世界大戰中印度軍人在英軍序列膨脹了30倍,一旦他們倒戈就是玉石俱焚。

最後幾經權衡之下,英政府決定退出印度,讓印度獨立建國。也就是說印度獨立最直接的誘因不是甘地老頭的絕食,還是潤公的“槍桿子裡面出政權”,英國是因為最後的統治基礎——武力開始動搖才決定退出的。

“瞧那個倫敦大學法學院畢業、長於煽動的逗逼甘地啊,他居然開始光膀子裝苦行僧了!”——毒舌之王丘吉爾

那麼甘地老頭對印度獨立一點作用都沒有嗎?還真不是,這老兄其實扮演了一個不太高明的精神領袖角色。其實他沒有很多人想象的那麼印度風情,如丘吉爾所說,甘地接受過完整的英國教育,還拿到了律師資格證。

從現實角度看他是殖民地精英階層,作為既得利益者甘地最初沒有反抗英國統治的慾望,直到被派去南非工作。在南非最初的時間甘地一向認為“英國第一,印度第二”,他和一般的紅頭狗腿子其實沒啥區別。

後來這哥們被殘酷的現實糊了一臉,因為不肯讓出一等座,他被南非白人從火車裡扔了出去。那一刻他才恍然大悟,再牛X的狗腿子也只是狗腿子,永遠也當不了主人,於是開始在南非搞事情。

1915年他回到印度參加了國大黨,但他很快就發現作為精英階層不可能得到民眾的廣泛支持,這才開始纏著腰布,光膀子去鄉下走街串巷。一邊樹立自己的親民形象,一邊忽悠老百姓別暴力反抗,咱們一起抵制英國貨吧.....

其實如果我們把眼光拉的足夠長遠就會發現英國退出印度是歷史必然,即使英國沒被兩次世界大戰收拾的無力顧及印度也會讓他們獨立,只是時間會晚一點而已。因為整個世界的國家剝削體系已經從早期的原料掠奪變成了更快速的金融掠奪。

搞殖民地還需要大量統治成本,金融掠奪只需要簡單的幾個操作就行,1998年的亞洲金融風暴就是典型的金融掠奪,這種短平快的方式幾個月就捲走了泰國幾十年的積蓄,用起來方便的多。

而如果沒有甘地弄非暴力不合作的話,印度可能更早擺脫英國殖民,一戰中印度在甘地的煽動下百萬人加入英軍,如果那些人在一戰中鬧獨立會怎樣?即使不鬧,以此為條件和英國談判又會怎麼樣?如果使用暴力手段的話,印度早就獨立了,甘地做的一切沒成就印度,只是成就了他自己。


總結起來吧,印度能夠獨立當然不是僅憑甘地絕食做到的,事實上他的非暴力不合作反而拖延了印度的獨立時間。所謂“聖雄”之類的偉大封號和非暴力的高尚道德水準還是繼續留給三哥吧,要不是恰好遇到完茄子的英國,印度大抵現在還掛聖喬治旗呢。最後留一段甘地老頭評抗日戰爭的段子給大夥,看看這老兄聖人到什麼境界。

從非暴力主義者的立場來看,我必須說,以擁有四億人口的中國,對付一個開化了的日本,還不得不以日本人的同樣手段來抵抗侵略,這是不適當的。假如中國人有我這樣的非暴力信念,就不需要和日本人一樣使用毀滅手段。中國人可以告訴日人:“帶著你們的毀滅手段來吧,我們以兩億人給你,可是還剩下兩億人,我們是不會屈服的。”假如中國人真的這樣做了,日本人就會變成中國人的奴隸。

我們真那麼做了,今天估計骨頭渣子都TM涼了.........


歷史吐槽機


印度的獨立是國際形勢變化造就的,甘地的主張和絕食固然推動了印度獨立,但並不是決定性的因素。



一、甘地為什麼要倡導非暴力不結盟運動以及絕食抗議?

甘地倡導非暴力不結盟運動和絕食,有兩方面原因。從主觀上說,甘地是有神論者,相信人性善良,相信愛是一切。他認為只要自己不使用暴力,英國人就會被他打動,喚起內心的愧疚,放下手中的屠刀,與印度人和平的解決獨立問題。

從客觀上說,印度歷史上沒有統一過,即便英國人把它的土地一統了,但它實質上仍然是一個由無數個邦組成,且各邦之間還相互敵對的地理概念,不是一個有大一統思維的國家。當時的印度人很難團結一致,拿起武器共同對抗殖民者。

也就是說,印度的國情比較特殊,它的高種姓和低種姓合不來,資產階級和農民階級也合不來,印度教徒與穆斯林更是合不來,地域之間還有矛盾,想靠單一的暴力革命手段促成各階級人民團結起來趕走英國人,太不現實了。非暴力不合作這種看似奇葩的運動恰恰在印度有很大的“市場空間”。



二、甘地的主張有沒有起到效果?

實事求是的說,有效果。

印度國大黨把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和綱領性策略之前,英國剛剛打完第一次世界大戰,民眾對非必要的戰爭、流血、屠殺很反感。如果印度人此時以暴力手段反抗英國,肯定還會有不少英國人支持政府鎮壓。但印度人以冷處理的形式對抗英國殖民當局,英國民眾在面對一大群手無寸鐵並且不反抗的印度人時,就下不去手裡,鎮壓不僅從法理上說不過去,從國際輿論上更是說不過去。

其實為了瓦解非暴力不合作運動,英國政府一直在背後謀劃,讓非暴力不合作運動轉化為暴力行動,以此創造鎮壓的藉口。比如1919年的“阿姆利則慘案”,英軍故意促使幾萬印度人集會抗議,一天就打死兩千多印度抗議民眾。



這種事情放到某些國家,比如日本,壓根就不是事,但放在英國那就是大事了。當屠殺的消息傳回倫敦後,英國本土炸了鍋,時任殖民事務大臣的丘吉爾迫於民意,帶頭要求處罰指揮屠殺的最高指揮官戴爾。導致戴爾最後被下議院強迫離開現役退休。



(“阿姆利則屠夫”雷金納德·愛德華·戴爾)

丘吉爾為什麼這麼反感戴爾?因為站在他的角度看,此次屠殺極為失敗。英國在全世界各地殖民地的統治,從來都是通過和當地人合作而實現的(也就是所謂的利用一部分印度人管理另一部分印度人),畢竟英國才多少人,要管理那麼多的殖民地,不和本地人合作是無法實現的。而駐印英軍屠殺手無寸鐵的民眾,這不僅導致英國內部扯皮,而且極大地削弱了英國在印度的統治基礎。既沒有讓印度人心甘情願合作,反而使很多原本親英國的印度買辦開始支持甘地。

也就是說,甘地的主張雖然很慫,是一種投降主義。但在客觀上,它把一盤散沙的印度人給擰成了一股繩。這為印度的獨立創造了廣泛的民眾基礎。



第三,甘地推行的主張是不是印度獨立的關鍵因素呢?

很顯然,並不是。

甘地絕食,以及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在當時有效果,是建立在三個前提之上的。

①:一戰後,英國國力衰退明顯,對殖民地的控制力降低,殖民當局無法再以單純的暴力手段維持統治。

②:美蘇二戰後強勢崛起,兩國都主張去殖民化,英國無法忽視這股反殖民浪潮給自己帶來的國際壓力。

③:英國人對土地不感興趣,他們最重視的利益。當維持殖民地的投入大於收益時,英國人會選擇放棄。

所以印度能獨立,歸根到底來說,就是甘地碰上了好說話的英國人。而英國人從自身利益角度考慮,也想主動撤了。

如果統治印度的不是英國人,而是沙俄人或日本人,甘地的那套主張根本就沒用。抗戰爆發的前一年,甘地會見戴季陶,他認為中國應該用非暴力方式對付日本帝國主義,而不是暴力對抗。這話讓主張攘外必先安內的蔣委員長聽了都汗顏。從這也可以看出甘地的主張實際上有很大瓶頸。他把獨立的主動權交給了殖民當局,而不是自己手上。



第四,印度獨立,是非暴力不合作運動與暴力鬥爭相輔相成的結果。

前面說了,甘地的主張太過於被動,幾乎完全把獨立主動權交給了英國人,而印度獨立前有三億多人,既有印度教教徒,也有穆斯林,這麼多形形色色的人,要說他們都支持甘地,陪甘地死耗,這也是不可能的。所以事實上印度獨立前,當時的獨立派大致上分了三派勢力。

一派是以國大黨領導人提拉克為代表的中間溫和派,他們主張過議會選舉以及憲政改革等手段,以合法的方式與英國人做鬥爭。

第二派是鮑斯為代表的激進派,他們主張暴力鬥爭,包括武裝鬥爭,藉助國外勢力,比如暗中與日本勾結等手段,趕走英國人。

第三派才是以甘地為代表的極端溫和派,他們主張死耗到底,用愛感化英國人。

也就是說,在當時的印度,不合作運動只不過是溫和派中的一個派別,只是因為西方輿論對甘地的宣傳導致他的影響極大,因此給人一種印度獨立全靠甘地的錯覺。而其他對印度獨立有重要貢獻的偉大領袖,比如前面提到的鮑斯和巴基斯坦國父真納,卻沒有得到與之相對應的輿論宣傳。

至於說誰的貢獻更大,一半一半吧。這就跟美國黑人爭取平權成功是一樣的道理。馬丁路德金領導的感化式鬥爭固然有貢獻,但也不能忽視了美國“黑豹黨”這種以暴力鬥爭震懾極右翼白人,為黑人爭取來平權利益的另一股力量。


Mer86


正是因為印度提供了大英帝國40%的經濟來源,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才會那麼有市場。印度在二戰時已經有約4億人口,毫無疑問這是個重要的商品市場,只要甘地發起抵制英國商品或者當地經濟活動的措施,遠在倫敦的議會就不得安生。而甘地作為精神領袖的巨大號召力,加上絕食換來的國際社會同情,讓英國的任何武力鎮壓都有不可預估的風險。

(甘地的絕食沒那麼簡單)

英國為何放棄印度這麼重要的殖民地,絕對不是幾句話能概括的,筆者要強調的是:我們不能把目光放的太近,英國人早在一戰前後的20年代就開始考慮印度獨立問題了!此時英國面臨的麻煩遠不止印度一個,南非、澳大利亞和加拿大等白人居多的殖民地,紛紛要求獲得更多獨立性,近在咫尺的愛爾蘭也在積極要求獨立,日不落帝國已經顯得日薄西山了。

當其他殖民地獲得自治領地地位甚至獨立之後,印度還被倫敦直接管控,這引起了次大陸的激烈反抗,尤其是在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印度納稅人出錢出力與同盟國作戰,卻親眼見證了英國軍隊的在各大戰場的糟糕表現,這更加堅定了印度獨立的決心!最後英國迫於壓力,在1919年通過了《印度政府草案》,這是妥協的第一步。

後來綏靖政策的創始人之一“愛德華-伍德”(後來的哈利法克斯勳爵,張伯倫的好搭檔)擔任駐印總督,他主張以經濟利益或者帝國穩定為重,如果民族自決和權利移交不可避免,他會選擇順應潮流。伍德在1929年發表聲明,暗示印度可以獲得自治領地的地位,這意味著了印度可以和澳大利亞、加拿大、新西蘭等等一樣了。

(愛德華 伍德)

甘地隨即要求印度獲得自治領地地位,還要制定自己的憲法(到底是律師出身,他很清楚有了自己的憲法就能更快建國),但以丘吉爾為代表的強硬派發起抗議,他們堅決要求印度就在帝國版圖中,倫敦也要保持對這塊戰略要地的絕對控制權!面對英國內部的激烈鬥爭,甘地發起非暴力不抵抗運動。

這種運動在30年代如火如荼,也絕不是“絕食”那麼簡單,它的精髓還是通過抵制英國的貨物或者法律,打亂它在次大陸的經濟活動,這讓倫敦的議會不得不重視, 因為支撐起英帝國的說到底還是資本家,他們最受不了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比如,在甘地發佈《德里宣言》要求獲得自治領地地位而得不到應答後,他開始了“食鹽運動”,通過抵制英屬印度政府的食鹽稅和鹽行業壟斷,動搖了英國資本在印度大陸的利益,這個小插曲只是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冰山一角,充分體現了甘地的神奇之處。也足夠說明,正是因為印度提供了大英帝國40%的財源,才讓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有了市場。

時間到了上世紀的40年代,此時英國改朝換代,而新的政府依然偏向於讓印度獲得自治領地的計劃,印度事務部大臣霍爾勳爵甚至提出拉攏印度的土邦王公和少數精英,確保重要的經濟利益不變,以此為基礎賦予印度自治領地的地位。儘管丘吉爾聲嘶力竭的阻止這種事情的發生,但在只想安心掙錢的資本家眼裡,他一點也不受歡迎。

40年代中期的1935年,英國議會通過《印度政府法案》,讓印度獲得自治領地該有的大部分權利,丘吉爾從此下野直到張伯倫對德國的綏靖政策破產,他才作為強硬派重回英帝國權利的核心,但二戰的巨大壓力讓他無力阻擋印度在獨立道路上的狂奔,尤其是英國陸軍在歐洲被德軍擊敗、英國海軍在印度洋和馬來海域慘敗給日本,此時如果甘地發起武力抗爭,也許印度能獨立的更早些。

為了穩住印度,丘吉爾放言可在戰爭結束後的適當時機,讓印度獲得獨立!這個承諾確保了印度3.5億人對英帝國的支持,約有130萬印度人對軸心國作戰,次大陸作為資源寶庫幫助英國打贏了二戰!

(當印度學會了打仗,英國只能讓它單飛)

但這也反過來加強了印度的武裝力量,儘管英國在二戰之後擁有500萬軍隊,也不敢小覷獲得自治領地資格僅僅12年的印度,最終它在1947年獲得獨立。


兵器世界


當然不是,僅憑一個甘地絕食,就想讓掠奪了無數殖民地英國放棄印度這一塊到嘴的肥肉,顯然是不可能的。這就好比你跑到一個陌生人跟前說,你不讓我幹這,我就絕食給你看,你想想,人家可能理你嗎?而印度獨立完全是由當時的國際局勢所決定的,是英國經過充分考慮之後所做出的權衡,僅靠一個甘地的絕食是不可能實現印度獨立的。

對英國而言,印度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為印度的經濟總量曾佔據整個英國的40%,因此被英國女王譽為“大英帝國皇冠上的最為光亮而珍貴的寶石”。在1930年,英國首相丘吉爾甚至在公開場合宣稱:“英國若是讓印度離開帝國的懷抱,就永遠不能再稱為一個強國。”那麼,印度對英國如此重要,英國為何還要放棄印度呢?


早在1919年,英國人制定了一項名為《Rowlatt法案》的新法律,這項法律給了統治印度的英國總督政府極大的權力,從而損害了印度人的利益。也就是從這時候起,為了抗議,對英國政府不滿的情緒開始在印度國內瀰漫起來,儘管不是全國性的,但這時已經開始了對英國統治反抗的苗頭。而不久之後發生的“阿姆利則”事件則為這個苗頭添了一把火。

“阿姆利則”事件,是印度人為了抗議這項法案在阿姆利則所舉行的抗議活動,這次活動共有約10000人參加,這件事很快驚動了在印英國統治者。於是,在一位英國軍事指揮官的授意下,英國軍隊便朝著手無寸鐵集會抗議的人開槍,打死打傷了一千多人,此次抗議活動雖然被殘酷地鎮壓了下去,但卻使印度人開始恨起英國人。也正是在這件事之後,印度人對英國人失去了信任,他們開始渴望獨立。


眾所周知,從古到今但凡是反抗運動,都通常會有一個主心骨、領袖人物。而在此時,在印度國內,反英情緒已經高漲,這時候就需要一個精明的領袖人物出來振臂一呼,然後反抗英國統治運動便順理成章了。

這時候,印度有名的人物甘地出現了。這哥們在1893年的去南非的時候,在頭等艙和一名白人發生了衝突,結果被人給拋下了火車,他覺得很沒面子,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於是便在南非搞事,結果還真讓他給搞成功了。

1915年,甘地回到印度,此時在印度反英情緒高漲。於是,在甘地的領導下,印度人開始以和平的方式打破不公平的法律以抗議英國的統治,即所謂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在甘地的倡導下,印度人開始抵制罷工、抵制英國貨、抗稅等非暴力手段企圖迫使英國統治者妥協。


但事與願違的是,一些印度人不相信這種和平抗議的方式不會那麼容易地讓英國人使印度獨立。於是,在一些地區,非暴力運動演變成了暴力運動。

1942年,第二次大戰期間,甘地所在的國大黨因未和英國人達成共識而提出“英國退出印度”的決議。同樣,甘地希望這次決議是一次和平運動,不希望國人採用暴力的方式。

但是,英國人卻在第二天將國大黨的領導人包括甘地等全部逮捕入獄,人數多達10萬人,甘地的妻子和他的秘書在拘留期間死亡。為了對抗英國人這一暴力行為,甘地決定通過絕食向英國統治者示威。


也不知道是甘地的絕食感動了英國人還是感動了上天,兩年後,也就是1944年,鑑於甘地的身體狀況開始惡化,英國人明白,作為印度人的領袖甘地若是死了,可能會激起印度人對英國人的仇恨,從而將非暴力運動轉變為暴力運動,這對英國人來說是極為不利的,反正印度遲早要獨立,還不如借坡下驢,於是英國決定釋放包括甘地在內的所有印度人。

之後,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曾經的日不落帝國早已沒有了當初的實力,它的政治、經濟、軍事實力大打折扣。隨著全世界革命浪潮的進行,英國人明白,戰後印度人的反英浪潮會更加強烈,如果那時候印度爆發獨立運動,對英國來說遠遠不如讓印度軟獨立的好。


同時,由於英國地位的衰落,蘇美等國崛起,它們不願意再看到英法維持它們在全球的殖民地,如果英法等國依靠這些殖民地重新崛起的話,會威脅到它們的地位。因此,美國和蘇聯通過各種手段,發動了全球殖民地獨立運動。最終導致了英法等國全球殖民地獨立浪潮。

最終,迫於國際壓力以及自身的利益,英國人決定放棄印度。1947年8月15日,印度獨立,直到現在。

總結

因此,從上述我們可以發現,印度能夠獨立其實跟甘地關係不大,完全是英國根據自身利益以及國際局勢在充分權衡之後做出的決定,從某種意義上說,甘地只是運氣好,成了被英國選中的那個人。而若是沒有他的“非暴力不合作”,印度或許會早獨立兩年,他通過絕食這一方式,只是將自己塑造成了印度人心中的神,對解決問題並無實際幫助。


秦皇唐宗


印度脫離英國的殖民統治,獲得獨立後,甘地所領導的絕食運動,就讓他被整個印度人視作民族英雄,對歷史稍微有點研究的人就應該清楚,其實印度之所以能夠脫離英國的殖民統治,跟甘地所謂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是沒有太大關係,當時的大英帝國在綜合了各種情況之後,才會無奈的同意印度獨立。

印度提供了大英帝國40%的經濟來源,所以才會讓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變得非常有市場,整個印度在二戰時期的人口已經達到了大概4億人,這就讓印度變成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商品市場,如果甘地發起的抵制英國商品和當地經濟活動的措施,這就會讓遠在英國倫敦的議會疲於應對。如果作為印度人的精神領袖,甘地以絕食的方式來換取了國際社會的同情,這能夠讓英國所有的武力行動,都帶有非常多不可預估的風險。

其實英國人早在一戰前後的20年代,就開始考慮是否讓印度獨立出去的問題了,因為當時大英帝國號稱是日不落帝國,在他手中有非常多的殖民地,而所面臨的麻煩是成堆性的,遠不止印度一個,像加拿大,澳大利亞南非等地的殖民地也在不斷的要求獲得更多的獨立,即便是近在咫尺的愛爾蘭,也試圖想要獲得獨立,可見這時候的日不落帝國已經走到了時代的末端。要是當其他的殖民地都獲得了獨立的地位之後,印度還被抓在英國人手裡,那麼很有可能會引起印度人的激烈反抗。要知道在第1次世界大戰期間,印度人出錢出力與同盟國作戰,但是英國軍隊在戰場上的糟糕表現卻是讓印度人看在眼裡的,印度人就決定說既然自己的宗主國混得那麼差,軍力表現的那麼不堪,那麼為什麼我還要接受他的統治呢?所以最終英國迫於種種原因的壓力之下,才在1919年通過了印度政府草案,邁出了妥協的第1步。

英國一向會在自己的殖民地上派駐總督,而當時的駐印總督是後來隨境政策的創始人之一愛德五華,他主張的是要穩定殖民地等局面,同時以英國的經濟利益為上,如果說民族獨立跟權力移交不可避免,那麼他會很自然的答應這種要求。但是他壞就壞在哪,他一方面發表聲明,暗示印度人有可能獲得獨立的地位,但是一方面又在整個社會上遺留下一些破壞因子,簡單來說就是我認可你可以獲得獨立,但是我絕對不會讓你輕輕鬆鬆獲得獨立。

愛德華五華在發表了聲明之後,甘地很快的就打蛇隨棍上,他要求英國給予印度自治領地的地位,還要求需要自己制定憲法。可是這樣的要求就引發了以丘吉爾為代表的強硬派的強烈反對,他們要求印度就必須停留在英帝國的版圖當中,印度作為英國的戰略要地,倫敦必須保持對他的絕對控制。於是乎,面對英國內部的激烈鬥爭和遲遲不作出決定,甘地就決定發起非暴力不抵抗運動。

其實在我們現代人看來,這種運動看起來就是一個笑話,但還真不是一個笑話,我們不要單純的就將它看作只是絕食,而已遠沒有那麼簡單,這場運動的精髓在於它是希望印度人抵制英國的貨物和律法,打亂他在印度的經濟活動,同時影響他的統治地位,這就讓倫敦議會最開始的擔心變成了現實,因為英帝國的和平穩定在於資本家的經濟支撐,一旦經濟抵抗變成了現實,那麼他們是最受不住的。

到了上世紀40年代英國議會改朝換代,新組建的內閣政府偏向於讓印度獲得自制領地的地位。對於印度事務比較瞭解的內閣大臣提議最好是能夠拉攏少部分的印度王宮和精英階層來確保,英國資本家在印度的利益不受到影響,也可以以這樣的基礎作為條件來讓印度獲得自制領地的地位,但是當時的首相丘吉爾是非常反對這樣的事情呢,只不過即便身為英國首相,丘吉爾的強硬態度也影響不了資本家的決策,一心只想掙錢的資本家,眼中丘吉爾算不得什麼。

1935年英國議會通過了印度政府法案,這個法案讓印度獲得了自治領地,絕大多數應該有的權利,正是在這一年丘吉爾下野,到張伯倫上臺後對德國的政策徹底失效,丘吉爾才以強硬派的身份重新回到了英國統治階層的核心。但是這時候二戰已經爆發,英國人在面對德國的進攻時,節節敗退,毫無抵抗之力,在歐洲印度洋和馬來海域都敗給了日本人。為了能夠穩住印度人心,讓他不倒戈,像日本人丘吉爾只能夠是含糊其辭的答應說能夠在二戰結束後選擇一個比較恰當的時機來讓印度獲得獨立。好在丘吉爾及時放出了這樣的承諾,才讓印度將近4億人口堅定的對英國的支持派出了130萬印度人對軸心國作戰。否則印度要是倒戈日本,戰爭結束的時間還得往後大大延遲呢!

就是說從我們上述的分析中就可以發現,印度之所以能夠獲得獨立,本質上跟當地領導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沒有多大關係,根本原因是在於英國在考量了自身利益得失的情況下,再結合國際發展的局勢,充分權衡之下做出的決定。只是當地非常幸運的成為了英國人認可的那個人。恰恰相反的是,如果甘地沒有領導非暴力不合作運動,而是在二戰爆發初期,以武裝反抗的形式來抵制英國的統治,很有可能在當時印度人就已經更早的獨立了。


小芊芊愛歷史


印度的獨立當然不全是甘地絕食換來的,而且他一生中的多次絕食也並非全是針對英國。

據記載,甘地一共公開絕食了18回。第一次是在1913年,他44歲的時候,最後一次是1948年,也就是甘地生命的最後一年。

1913年那回,是因為印度的一次男女“作風問題”引發的民間家族恩怨。甘地絕食了7天,並在之後的將近4個半月,一天只吃一頓飯。他想用這種行為為喚醒人們,趕緊停止紛爭和內耗,保持印度人民的團結。

還有為印度內部宗教問題而絕食的時候。比如,1947年9月,此時印度和巴基斯坦剛剛分別建國。印度國內的大量穆斯林和印度教徒開始互相仇殺,還把北方的錫克教徒也捲進了衝突。

雖然印度教和伊斯蘭教民眾互相殺紅了眼,但此時的甘地早已是印度人共同的“聖雄”,神明一般的存在。因此,印度境內的各族人民都對甘地充滿著敬畏。在甘地絕食的壓力下,加上英國爸爸的”調停“,雙方勉強停止了衝突,答應和平解決問題。

甘地最後一次絕食,也跟這兩個不省油的宗教有關。次年,1948年,印巴兩國爆發了第一次克什米爾戰爭。甘地在重病中開始絕食。基於他老人家巨大的國際影響力,絕食促成了戰爭的儘早結束,間接避免了兩個新生國家發生過多的傷亡。

當然,甘地的大多數絕食,還是針對的作威作福的英殖民者。

雖說甘地留給後世的形象都是典型的印度傳統裝扮,找不到任何工業化的痕跡,但實際上,他老人家是英國留學回來的,見過大世面,曾經非常仰慕西方社會的那一套。直到當律師的時候出差南非,在這個種族歧視根深蒂固、無所不及的英國殖民地,出身印度高種姓階層的甘地,被赤裸裸的劃為了色人種。

在南非親身遭遇到一連串的歧視與侮辱後,甘地的三觀迅速轉變,回印度後就爆發了,開始到處演講,宣傳自己“非暴力不合作”的理念,即,用和平的形式表示自己的“獨立意願”,比如靜坐、罷課、罷市、罷工、抵制洋貨等不合作行為來抗議英國的殖民統治,實在逼急了,也堅決不採用暴力,而是選擇一種自虐活動——絕食抗議。

律師出身的甘地,雖然身材瘦小,但氣場強大,只要一開口,沒多大會兒,大家都能給說的心服口服,覺得特別有道理。於是,甘地靠著巡迴演說積累了大量人氣,坐擁全國甚至世界各地的眾多“粉絲”。所以,一旦甘地帶頭絕食,很多當權者都相當的不淡定,恨不得親自下跪來求他老人家“吃一口”,以平息民怨。

基於自己絕食等“非暴力不合作”活動槓槓的效果,甘地也開始考慮向歐洲和咱們中國推廣。甚至,他老人家還很天真的給二戰初期的希特勒寫了封親筆信,勸說對方有事坐下來好商量,趕緊停止戰爭,千萬別傷了和氣...........還好,這信半路被英國特工中途給扣下了,根本就沒有交到希特勒手中。

然而,在阿三哥自己的電影裡,這個小插曲給刻意放大,還高於生活的賣力氣昇華了一番。

印度電影《甘地到希特勒》,開頭就是甘地非常用心的在給希特勒寫這封規勸信。

電影中,希特勒有機會親自拜讀了這封信。元首看後,陷入了深深的沉思,還做了劇烈的心理鬥爭。呵呵,這就是印度人演的希特勒。

1941年,蔣介石與宋美齡應英印政府邀請,訪問印度。期間,被英國方面安排會見了甘地,想通過中國朋友來勸說甘地動員印度加入抗日同盟。

誰知,兩人卻反被甘地回應了一番大跌眼鏡的說教。

說教的核心含義大致是——假如中國人有我這樣的非暴力信念,就不需要用日本人一樣的毀滅性質的暴力手段較量,要捨得一部分中國人去給日本人糟蹋,所謂的武裝鬥爭,其實並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用暴力的形式換來的和平,都不是真正的和平。

現在看,只能說,幸好他絕食抗議的對象是衰落中的英國,還講點道貌岸然的“國際影響”和“國家聲譽”,要換成前面提及的納粹德國或者軍國主義日本試試.....

不過,甘地的絕食用在英國老闆身上,還真算是對症下藥。

與咱們中國的大一統不同,印度是一個“分裂的多民族地區”。幾千年來,一直處於邦國割據的狀態,所以才有了遍及各地的印度王公。當年盛極一時的莫臥兒王朝,除了開國的前一百年,後面的續歲月裡,皇帝只是個空殼,根本沒實權,甚至都得看地方王公們的臉色行事。

最終,在英國的殖民下,才攢出了近現代的印度版圖。

到了19世紀,“英屬印度”到達了印度版圖的“巔峰"。

這片熱土上,存在著160多個民族,200多種語言,印度教、錫克教、伊斯蘭教、佛教四大主要宗教和深入人心的種姓制度,各邦國派系錯綜複雜,卻沒有一個實力強大到足以掌握全局的民族。這種局面下,印度要成為現在這種統一的南亞大國,靠他們自己完成”大一統”,基本上沒戲。

此情此景下,一旦各族和不同信仰的人民爭先“武裝”起來,不但很難擰成一股繩對抗英國,還可能將全印陷入更大的族群、宗教、土邦的混戰之中。

此時,國大黨主動追捧了“非暴力不合作”,把甘地奉為了靈魂式人物。在“非暴力不合作”的推廣下,印度獨立運動從一個少數上層知識分子依靠憲政改革的小團體行為,迅速演變成了一個有廣泛群眾基礎、依靠群眾性直接鬥爭爭取獨立的,日漸成熟的大型全國運動。

此時的甘地已經成為印度人的聖雄,在國際上,尤其在殖民地人民當中,享有巨大的影響力。他的絕食一旦有了什麼三長兩短,勢必會加深印度民眾,甚至其他英殖民地人民對英國仇視,敗壞了自己的國際聲譽。因此,每次甘地一絕食,英國那邊的當權者,也愁的吃不下飯。

加之,20世紀上半葉的英國,在兩次世界大戰的折騰下,愈發力不從心,除了印度外,已經開始考慮逐漸放棄遍佈全球的殖民地了,而甘地和此時的印度,正好趕上了這個潮流。

總之,印度獨立更多是亞非拉美獨立運動大環境的刺激和英國國力衰退的必然結果。甘地的絕食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但並非主要因素。只不過甘地的“非暴力”理念最符合英國殖民者的利益,所以就被捧上了天。畢竟,印度的確就這麼獨立了,跟英國爸爸心平氣和的抗議,雙方几乎沒費一槍一彈。


大學軍事理論教師


印度獨立是甘地絕食,或者非暴力不合作就能換來的?

別說笑話了。

印度能夠獨立得益於國際大勢變化。英國二戰初期底褲都輸乾淨了,已經不能再強制壓制印度的獨立運動。美國為了徹底取代英國的霸主地位,最終剝離印度這個英國糧食與人力資源的最大供應者,用美援一步步逼迫英國承諾戰後允許印度獨立,藉口是民族自決,中國蘇聯顯然也是支持美國的。

蒙巴頓方案:

就如二戰後,英法試圖挽救自己的殖民體系,1956年聯合以色列入侵埃及,結果遭到全世界的一致反對,蘇聯公開威脅核打擊侵略者,美國曖昧不明,英法十天內狼狽撤退。英法殖民體系徹底雪崩,此後英法才正式成為美國跟班小弟。

1954年日內瓦和會:

歸根結底,中美蘇不管出於什麼目的,都不想讓英法吸血殖民地,如新中國就間接幫助美國達到目的,在越南打擊法國,日內瓦和會默契驅逐法國出中南半島。


四川達州


這個問題令甘地非常不爽,作為老鼠抗貓的鬥爭,簡稱“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姿勢可以不優美,但氣勢一定不能輸。所以就算絕食也是很多印度人在節省糧食,單憑甘地一個人不吃飯就讓日不落帝國捲鋪蓋滾蛋了?別鬧了好伐?

而且,作為打進印度的殖民者,喜提印度的英國從來都是左手槍炮,右手聖經,對於沒事就絕食想不開的乾瘦老頭,英國就算再老態龍鍾,對付印度這群“非暴民”也是砍瓜切菜的輕鬆加愉快。

但令這個日不落帝國極其尷尬的是,二戰後的印度確實獲得了民族獨立,英國還真就是敗在了這群打不還手,罵不還口的人手裡。

那麼,是甘地的大愛無疆感動了溼婆,將英國殖民者趕出了印度嗎?當然不是,英國之所以放棄印度,最根本的原因還在於英國自己。也就是說,是英國甩了印度,而不是被印度甩了,這種“主動性”不僅關係到英國的尊嚴,更關乎這些“紳士”的臉面。

所以靜夜史認為,導致英國忍痛割愛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實力不濟

大英帝國的盛極而衰,是英國不得不從印度一去不回的根本原因。而加速英國衰落的,是兩次世界大戰。

雖然英國盛極而衰的拐點在1899年第二次布爾戰爭中就已經出現,但相比於兩次世界大戰,布爾戰爭可愛得像隔壁的旺財。

由於一戰中和同盟國的死磕,英國雖然收穫了戰勝國頭銜,獲得了優先分割戰敗國的權利,但英國卻付出了巨大代價,包括數以百萬計的生命以及數以億計的資本,這讓英國元氣大傷。

雖然一戰後的英國殖民地面積達到歷史最高,但卻讓英國力不從心,所以不得不在1931年頒佈了《威斯敏斯特法案》,給了加拿大、澳大利亞等白人自治領大量權利。

但這種主動止損的方式並未阻礙英國的一落千丈,因為二戰的爆發徹底將英國打回了原形。

因為丘吉爾的堅決抵抗,無視德國一再拋來的橄欖枝,因此英國陷入了和法西斯曠日持久的戰爭中。在整個二戰期間,英國動員軍隊超過700萬,在世界各地與法西斯做鬥爭,雖然讓英國人眾志成城,避免了法蘭西第二的命運,但抗擊德國的英國也徹底失去了維持殖民地的能力。

等到二戰結束,半死不活的英國終於在越來越多的印度人面前敗下陣來。雖然印度人不抵抗,甚至伸出脖子讓英國砍,但英國畢竟人少,所以為保存實力,印度最終成為英國的棄子。

2、策略失真

策略失真,是英國丟掉印度的又一個重要原因。

作為全球性的殖民帝國,英國的殖民地遍佈世界各地,印度只是其中的一部分,這種並不突出的特色讓英國從一開始對印度就沒有“誓死守衛”的緊迫感。

所以,印度人多勢眾並不是嚇退英國的根源,“不重視”才是。

當然,相比於英國在二戰前後的選擇,所謂的“重不重視”也沒有那麼重要。

二戰爆發前,因為始終未能從一戰中徹底恢復元氣,英國不僅對迅速膨脹的納粹德國採取了低三下四的綏靖政策,對於猥瑣發育的印度“非暴力不合作”運動也採取了溫和的方式,甚至扶持甘地對抗武裝革命派,這讓印度人看到了非暴力不合作的希望。

二戰期間,為確保對印度的統治,英國再度對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妥協,約定只要印度聽話,要啥給啥,於是非暴力不合作運動一發不可收拾。

而因為在二戰中元氣大傷,英國徹底失去了一線強國的地位。為維持帝國的面子,繼續在歐洲玩離岸平衡手,被打倒的英國順勢跪在美國面前,成為美國的忠實追隨者。

而美國絕不是大公無私、大愛無疆的冤大頭。成了美國的人,就要懂美國的規矩。為了維持自身優勢,保持盟友的忠誠,美國最喜歡的就是打著反殖民主義的旗號煽動殖民地獨立,對殖民帝國英法等國釜底抽薪,印度就是藉助反殖民主義浪潮最終獲得獨立的。

可以說,英國放棄印度是自身一系列錯誤的結果,甘地作為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領袖固然作用很大,但不足以讓英國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