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中,你該和誰一起午餐?

這個話題,也許你會覺得驚訝,和誰一起午餐不應該是個很隨意的選擇嗎?這個話題有什麼值得探討的嗎?但要我說,和誰午餐這件事情,對自己確實是有影響的。

職場中,你該和誰一起午餐?

我在上家公司做HRD的時候,經歷過這樣一件事情:公司技術部負責人A,特別喜歡吐槽和八卦,因此老闆不是很喜歡她。A在食堂吃飯時經常跟另一個部門的負責人C坐一起,邊吃邊聊很開心,老闆經常看在眼裡。年終我們做人員盤點結果彙報的時候,老闆突然說:“C的評價不對吧?她不是跟A差不多嗎,怎麼有這麼高的分呢?” 我心裡想著C各維度的表現和評價都不錯,怎麼跟A扯上了關係。急性子的老闆沒等我答話,又接著來了一句:“天天在一起吃飯,不就是一路人嗎?”。我頓時明白,原來都是“一起午餐”惹得事兒。


在職場生活當中,無論你是職場新人還是資深老鳥,許多人都免不了習慣選擇和自己談得來的同事交朋友,甚至有的人選擇朋友的一個暗藏條件即是:對方比自己相對弱勢。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類似的選擇會讓你沒有太大的壓力,也可以避免自己在強勢的人面前感到自卑。兩個弱勢的人走到一起,能夠相互安慰,也包括一起吐槽,比如在背後談論公司出現的問題,或者說老闆的是非。就像我曾經的同事A。


但是,這種交往只能帶來一個結果,那就是一損俱損。因為倘若其中一個人出了問題,老闆的心裡就會留下陰影,覺得另一個也存在類似的問題。比如同事B ,就是被“沾包兒”了。


這種在人際交往中潛移默化,相互影響的現象,被稱之為泡菜效應

職場中,你該和誰一起午餐?

職場中,你選擇誰作為你的朋友,就默認你願意接受來自於他的影響。人有時會高估自己的定力,疏不知多少習慣都是在別人的感染之下,不知不覺養成的。


比如在《天龍八部》中,有一個極為典型的事例:孿生姐妹阿朱和阿紫,她們原本都是段正淳和阮新竹的女兒,由於她們在嬰兒時期就被親生父母拋棄了,自幼便淪為了孤兒。不同的生長環境,也造就了兩人後來截然不同的性格。阿朱生長於姑蘇慕容家,自幼受到良好的教養和薰陶,所以她的性格溫婉賢淑,為人通情達理。阿紫進入了星宿派,從小就在殘忍惡毒虛偽奸詐的氛圍中摸爬滾打,長大後自己也變得心狠手辣,自私乖戾。

職場中,你該和誰一起午餐?

溫婉賢淑的阿朱

職場中,你該和誰一起午餐?

自私乖戾的阿紫

兩個姐妹的差異即說明了這個道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個人無法選擇自己的出生,但爭取怎樣的生存環境和發展,卻是可以依靠自己來定奪和奮鬥的。現實當中,很多人在不斷尋找一種快速成功的方法或捷徑,卻往往忽略了自己所處的環境。


分享一個小故事:從前有一位智慧的老婆婆,手裡拿了一塊石頭,她讓一個年輕人拿到菜市場門口叫賣,結果無人問津。她讓年輕人拿著石頭再到珠寶店門口去賣,結果一個小時左右,就有人出價三十塊。老婆婆讓年輕人再拿著這塊石頭去外國人經常出沒的文物商店門口叫賣,結果沒過一會兒,一個人就花三百塊錢買走了這塊普通的石頭。年輕人突然間醒悟到:同樣是一塊石頭,把它放在不同的環境裡產生的價值也是迥然不同的。


這個故事蘊含的道理被廣泛得運用在商業中,比如同樣一瓶水,在樓下的超市裡只賣兩元錢,在五星級酒店會被賣到十塊錢。水還是一樣的水,只不過環境變了,它的商品價值自然也隨之改變。


這種多緯度的去挖掘一件商品的用途,是時下特別流行的——概念炒作法。比如前兩年在互聯網上迅速引爆的Rose only,同樣都是賣花,但是Rose Only的傳銷概念主打的是“一生只送一個人“。這種營銷方法有點像鑽石的銷售方法,收到花的人會有一種獨特的儀式感,從而也將產品快速引爆了整個網絡。這個案例就是泡菜效應在商業行為中的充分利用。


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不清楚自己的專長是什麼,而所在環境又會讓自己感覺很不受重。在煩惱苦悶中,到底應該重新去找更加適合的泡菜水,還是留下來強迫自己努力吸收當前泡菜水的味道呢?或許我們就是前面故事中那個年輕人手中的石頭,而所處的環境就是那個菜市場的門口。


人們常說: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這應該算是泡菜效應的另一個闡述。所以我們到底應該努力去遷就環境,還是刻意改造自己,去發現更加適合自己的環境呢?


總之,身在職場,我們不僅要謹慎選擇一起午餐的人,更要謹慎地選擇所跟隨的領導或是身邊的同事。如果我們想要在自己的崗位上獲得更大的發展,就不要輕易選擇和那些瀕臨邊緣的人湊在一起,不要跟那些動不動就散播不滿,喊著跳槽的人待在一起。

職場中,你該和誰一起午餐?

綜上,明智之舉是選擇那些比自己強的人做朋友吧。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潛移默化當中學到很多意想不到的東西。


文中有部分內容參考墨多先生心理課程。


作者:Judy,一名熱愛碼字的HR從業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