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偉的秦始皇陵墓,其地宮之貌至今仍是一個不解之迷

關於秦始皇地宮的構築和設置的記載林林總總。其中絕大部分包括司馬遷所寫的《史記》的描述都是繪聲繪色,引人人勝而又難辨真偽的。如《史記·秦始皇本紀》:“

始皇初即位,穿治驪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餘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漢書·劉向傳》:“始皇葬於驪山之阿,下銅三泉。……槨為遊館,人膏為燈燭,水銀為江海,黃金為鳧雁。珍寶之藏,機械之變,棺槨之麗,宮館之盛,不可勝原。”《漢書·賈山傳》:“始皇葬驪......被以珠玉,飾以翡翠。中成觀遊,上成山林。”

宏偉的秦始皇陵墓,其地宮之貌至今仍是一個不解之迷

《水經·渭水注》:“秦始皇大興厚葬”,“斬山鑿石,下錮三泉,以銅為槨。旁行週迴三十餘里。上畫天文星宿之象,下以水銀為四瀆、百川、五嶽、九州,具地理之勢。宮觀百官奇器珍寶充滿其中,令匠作機弩,有所穿近,輒射之。”還有一些筆記雜文的記載更是道聽途說並加以誇張的,如王嘉《拾遺記》:“昔始皇為冢,斂天下瑰異,生殉工人,傾遠方奇寶。於冢中為江海川瀆及列山嶽之形。以沙棠沉檀為舟楫,金銀為鳧雁。以琉璃雜寶為龜魚。又於海中作玉象鯨魚。銜火珠為星,以代膏燭。光出墓中,精靈之偉也。”這些記載,千百年來不斷激發人們思考、探求,秦始皇地下宮殿究竟是如何構築的,藏的奇珍異寶都是些什麼。但考古發掘有限,文獻記載有限。地宮之貌至今仍是一個不解之迷。

宏偉的秦始皇陵墓,其地宮之貌至今仍是一個不解之迷

於此只能“借花獻佛”,引用秦漢史專家王學理等學者們的考證和推測,對上述問題加以解答,儘管這個答案還需考古發掘的檢驗。秦始皇的地宮雖然具有宏偉壯麗的規模,經現代科學探測手段分析表明,它也的確突破了已知的秦代建築水平。但它絕不會是人們想像中有似於地面上的宮殿建築那般殿宇勾連,迴廊九曲。它最大的可能是一個巨型的石砌周壁的豎穴墓,穹隆頂,由墓室、別室(側室)、墓道三大部分構成。別室、墓道迴環相連,高低參差。其中墓室是六個由大到小的倒四稜臺疊加而層層深人地下的大土坑。最深33餘米,呈長方形,面積為1.9萬平方米。別室分佈在墓室內、四出墓道上等,為隧道式建築。

宏偉的秦始皇陵墓,其地宮之貌至今仍是一個不解之迷

其中一些為券頂,這些側室象徵的是“域外”景物.是秦始皇魂遊更遠的世界之所。墓道為四出斜坡式,不同方向的形制結構不同。地宮的裝備和設置非常奢華。其中地宮的穹隆形頂上繪滿了當時人們所能掌握的天體情況。槨室頂的中心位置是北斗星,環繞在它周圍的是二十八宿。北斗星的右上方是北極星,其東西分別是紫徑、微垣。另外,東西南北四個方向還分別繪青龍、白虎、朱雀和玄武。期間夾雜象徵太陽和月亮的金烏和玉兔、銀河等。如果真像推測的這樣,當秦始皇陵發掘時,人們肯定會驚歎不已的。然而,在生產力相對落後的秦代,這一切是怎樣被設想出來?又是通過什麼技術手段作出這種再現自然界的景觀來的呢?

宏偉的秦始皇陵墓,其地宮之貌至今仍是一個不解之迷

安置在始皇陵墓穹隆頂為日月的夜光珠是後人的推測.還是實有其事?如果有,它究竟是什麼東西?是否有“晝夜光明”的功能?它與夜明珠又有什麼不同,亦或就是一種東西?在古代文獻中,記載夜光珠的故事很多,《史記·田敬仲完世家》載:有一次魏惠王向齊威王誇耀財富時就說自己有“徑寸之珠,照車前後各十二乘者十二枚”。王嘉在《拾遺記》裡也說,夏禹治水鑿龍門時,“至一空巖,深數十里,幽暗不可復行。禹乃負火而進,有獸,狀如豕,銜夜明之珠,其光如燭”。根據這些對夜光珠的特徵的描述,不由自主地令人想到磷光型螢石。由於這種螢石含有強磷光,在漆黑的夜裡,依然能夠發出光澤,而且儲藏量少,一旦發現,就會被視為寶物。夜光珠很大程度上指的就是它。因此,關於夜光珠的記載,可能不僅僅是一種傳說。當然,夜光珠也有可能就是夜明珠一一發光的珍珠。

宏偉的秦始皇陵墓,其地宮之貌至今仍是一個不解之迷

古人對能發光的珍珠也是很珍愛的。但由於珍珠只有幾十年的壽命,如果秦始皇陵中所謂的夜光珠就是夜明珠的話,恐怕早就化為烏有,更不要說還有光芒四射的能力了。“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的猜想。其實,根據史籍的記載,早在春秋戰國時,就已經有諸侯在墓冢中灌注水銀的故事了。據王象之《輿地勝紀》:“闔閭冢在吳縣閭門外,銅棺三週,水銀為池。”李泰吉《括地誌》:“齊桓公墓在臨淄南二十一里牛山上,晉永嘉末,人發之,初得板,次得水銀池。”可見諸侯已經有了以水銀裝點墓葬先例。但諸侯畢竟是諸侯,只能“以水銀為池”,而沒有秦始皇“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的氣勢。秦始皇陵墓中灌注水銀可見是史實了。

宏偉的秦始皇陵墓,其地宮之貌至今仍是一個不解之迷

但其實際景況又是怎樣呢,果真如史料記載的那樣麼?根據實際探測得知,秦始皇陵的強汞範圍在1.2萬平方米如果按有的學者根據相關資料把儲汞的厚度定為10釐米計算的話。陵墓中水銀的體積達到了12億立方厘米,用水銀1.6萬噸!當然,這只是理論上的測算數據、比較合理的數據應該是另一些專家們估計的:“陵內儲有水銀百噸左右。”即使這樣,陵內“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也是可能的了。值得注意的,雖然鍊汞很簡單,但陝西汞礦較少,要想提煉百餘噸水銀,必然要有豐富的求礦作後盾。秦始皇陵所用水銀,不可能完全來自陝西。除了陝西當地的,其餘的水銀是從哪裡提煉、運輸來的呢?對此問題,也有學者通過查閱史籍作出推斷。

宏偉的秦始皇陵墓,其地宮之貌至今仍是一個不解之迷

認為這大量的水銀是從四川、貴州等地生產出來,經由長江、嘉陵江,沿著米倉道或金牛道,越巴山,過漢水,再穿褒斜道等“千里棧道”運到關中的。這種解釋似乎合理,可是眾所周知,水銀呈蒸汽狀態時有劇毒,而其在常溫下的液體也極容易揮發,一旦吸人高濃度汞氣,輕者導致精神失常,重則能致人死亡。千里迢迢,過急流,越險灘,走棧道,歷盡艱辛的路途如何能將這大量水銀安全運抵到關中?真是一個問題才有廣答案,卻引發了另一個問題。環環相套,形成數不清的謎案。

我是“迅捷”,執筆走天涯,與大家一起分享、瞭解中國的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