潦河圖紋石的前世今生

潦河石,是產於我國江西省潦河流域各類石頭的統稱。

潦河,江西五大河流之一修水的最大支流,發源於贛中西北部的九嶺山脈,蜿蜒曲折,貫穿奉新、靖安、安義等地,綿延193公里有餘,南潦河自西向東、北潦河自北向南在安義縣境內交匯,一路流淌至永修縣境內匯入修水奔流而入鄱陽湖——潦河石正出自此間,就其品質而言,尤以靖安縣高湖鎮湯家村附近的近10公里河道出產為上佳。潦河石的本質是岩石,由於複雜多變的地質結構,不同年份和成分的岩層在地殼運動中形成形狀各異的岩石;然後在地質運動的內、外力作用下耗費上萬年時間,自然的力量將其打造成為石中藝術品,散落潦河河谷;再經過潦河水沖刷,使得這些岩石與岩層中蘊藏著的金屬元素浸潤、融合,奇美獨特的“潦河奇石”涅槃而出。

潦河图纹石的前世今生

潦河石又根據圖紋種類的不同,分為筋紋石、龜紋石、蠟石、金紋石、黑金剛及圖紋石等不同種類,其中潦河圖紋石以極高的觀賞性、收藏性及其珍貴的科學研究價值而受到奇石收藏界的青睞,也被眾多奇石收藏家們競相追捧。

潦河图纹石的前世今生

潦河圖紋石,顧名思義,有著特殊圖紋的潦河石,其最大的特點就是獨一無二,每一塊石頭都歷經了歲月的洗禮,於默然流淌的潦河中自然形成,也承襲了大自然原始古樸的風格。潦河圖紋石的原巖為含碳質水平層理的凝灰質砂岩或粉砂岩,在外力作用下,巖體沿自身的層理順勢裂開,在大自然後期的風化和侵蝕作用下,形成了一幅幅以黑白灰為主色調的、色彩反差強烈、清晰且惟妙惟肖的圖紋或文字,其圖其紋多為凸紋,石表粗糲,畫面立體,質感強烈。圖紋石的畫面雖千變萬化,但卻總能契合我國傳統美學原則,恰如中國古典水墨繪畫藝術的典型代表,因石頭自身的色彩變化,形成了“墨分五色”的奇特效果,糅雜並萃取了傳統水墨畫在墨色運用上的“濃、淡、幹、溼”的豐富變化,僅以黑白灰三色就為賞玩者呈現出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因此在我國的畫面石中獨樹一幟,而潦河石的賞玩,正是水墨藝術在生活中的展現。

潦河图纹石的前世今生

潦河圖紋石之美在天然,更奇在唯一。天然之美對中國傳統美學思想的影響不必贅述了,而其色彩之奇妙過渡、線條之流暢飄逸以及畫面之栩栩如生,都可說是採天地靈氣、集日月精華。正所謂一石一圖、一石一景,股掌之內有天地、方寸之間盡滄桑,潦河圖紋石對於傳承我國古典美學、弘揚時代精神同樣有著難以替代的作用,讓人不由的感嘆祖國山河壯麗、奇石天成。

潦河图纹石的前世今生

藝術品之珍貴,往往重在神韻。潦河石亦如此,圖紋奇巧自不必說,其珍貴之處就在於一塊神韻豐滿的潦河石,往往令人產生無限暢想,進而衍生出豐富深遠的內涵。

大自然經歷了上萬、上億年的打磨,將質地淳樸、敦厚又奇巧的潦河石饋贈於人類,只需一雙善於發掘美好的眼睛,帶著感恩自然的心去發現、去開採、去觀摩、去品味,採天作之美,集人文之靈,賦予每一塊潦河石以全新的含義。

潦河图纹石的前世今生

18世紀英國著名的肖像畫家喬舒亞·雷諾茲說:屋中有畫,等於懸掛了一個思想。權且讓筆者以這句話為潦河圖紋石做個註釋:有了圖紋的石頭,就彷彿有了思想。只是這思想有待我們去挖掘和總結,不同的人一定會讀出不同的意味,也一定會體會出不同的意境,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流暢的線條形成了獨特的圖紋,觀賞者只要平心靜氣多多觀察,一定能與頑石心氣相通,進而體會出石頭的心意。

明末清初的寫意書畫大師八大山人朱耷,是我國傳統書畫領域的鼻祖,後代多受其書畫之風的影響,其筆墨洗煉、格局大氣、氣勢磅礴,創造了高曠縱橫的大寫意風格,“墨點無多淚點多,山河仍是舊山河,橫流亂世杈椰樹,留得文林細揣摩”的孤冷畫風備受後世推崇。今天,當我們穿梭於藝術館中駐足觀賞八大山人的書畫名作時,可曾想過大師也曾在潦河谷灘上提筆作畫?那畫面逼真、風格清奇的潦河圖紋石正是他的靈感之源。

據考證,在潦河流域曾多有佛教禪宗寺廟,但隨著戰火紛爭,均已與各朝歷史一起被塵封於泥土之中,但禪宗文化的深厚底蘊卻被保留了下來,那些古老的典故、傳說似乎都在冥冥之中被大自然記錄在了潦河圖紋石上,一佛一菩薩,一葉一菩提,有的打坐唸經,有的參禪頌謁,賞玩者靜心觀賞時常會被畫面吸引而“心通梵境已忘塵”。這大約就是禪宗在潦河流域廣泛傳播的原因之一吧。

隨著收藏界的賞石、藏石者日益增加,在傳統收藏品之外,玩石之風正在愈演愈盛。由於市場經濟的完善和收藏市場的成熟,奇石、美石也早已不是小眾藏品,正在逐漸向主流收藏品市場展現其投資增值的巨大潛力。早年間,由於不被關注,當地人經常將潦河石與其他的普通石頭混為一體,大量運用在自家的建築中,如蓋圍牆、打地基,更有甚者用帶有精美圖紋的潦河圖紋石去修築豬圈、羊圈等,直到上世紀90年代中期,因玩石之風逐漸盛行,許多村民開始主動尋找並批量售賣潦河圖紋石,而隨著收藏品市場對潦河圖紋石的關注度越來越高,村民也逐漸更清楚地意識到潦河石的價值,近幾年更有不少村民為了取出潦河圖紋石,不惜拆除家中的建築。

從漫長的人類文明史來看,舊石器時期,人類的祖先利用天然石塊作為工具和武器,滿足生存需求;而在新石器時期,人類開始有目的性地打磨石器,使石塊變得更易於被利用。從穴居時期的機械運用到當代的精美建築中大量運用石頭作為建築和裝飾材料,石頭始終伴隨著人類由野蠻走向現代文明,而“石頭文化”也是無分種族、無分宗教、無分民族的共有文化。

對石頭的觀賞,究其源頭,應該說是人類“石頭文化”歷史上產生的一個重要分支,其核心是以天然石頭為對象,從單純的生活應用到觀賞,藏家們賦予潦河石以全新的精神內涵,以其基本形態、畫面為載體,以賞玩品味為目的,逐漸形成的一套與石頭相關的觀賞文化,包括有觀賞理論、觀賞原則與觀賞方法。我國正是這種觀賞文化古老的的起源地之一,我國的賞石文化往往注重文化內涵與人文哲理,或抽象或具體,通常被賦予較為豐富的人格化或人物化感情色彩,因人而異的形成獨一無二的觀賞內容。東方的賞石文化可以說是在我國的大力推動下,將東方民族傳統文化融入了“石頭”,形成精神世界的映射與延伸。

潦河圖紋石作為石頭,本身並無價值,但其作為集唯一性、稀缺性和藝術性於一體,且具有不可再造的石質藝術品時,則具有了客觀的市場價值。目前,世界上的其他藝術品都很難同時滿足以上幾項因素,因此觀賞石的價值更是水漲船高。

觀賞石收藏及其市場價值,不單是指一般意義上的“價格”,而是凝結了極其飽滿的傳統和文化內涵的價值。

受到產地和數量的影響,且存在枯竭可能性,潦河圖紋石隨著時間推移更具保值增值的潛力,藏家也可根據圖紋內涵,作為家族傳承的象徵,秉承家風,代代相傳。

此外,潦河圖紋石作為我國傳統文化與審美的集中代表者,能夠充分體現藏家自身的品味、涵養與格調,同時其石本身具備的淳樸厚實的質地、色調鮮明的畫面、清冷孤傲的風格, 也逐漸引起奇石界的關注,從側面推動了潦河石的價值不斷上漲。

在瞭解和發現潦河圖紋石的過程中,我們與自然世界建立了更為緊密和直接的聯繫,在與自然的接觸中,不但能開闊視野、領略大自然的神奇力量,更能掌握豐富的自然知識和賞石文化,從而間接提升個人觀摩、鑑賞奇石水平,通過收藏奇石去豐富自己的人生閱歷,體會自然之奇美!

潦河圖紋石,如果遇見,便不再錯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