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展】為抗“疫”而塑,致敬“疫”線先鋒

【雕塑展】為抗“疫”而塑,致敬“疫”線先鋒

吳為山題寫《為抗疫而塑》

為抗疫而塑——中國美術館國家主題美術創作組作品選登

前言

  2020年春天,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發生後,黨中央高度重視,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指揮、部署,增添了全國人民抗疫必勝的信心。

  在這場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中,廣大醫務工作者、人民解放軍以及各行各業的幹部、群眾以團結奮鬥、不畏艱難的力量,與看不見的“敵人”展開殊死戰鬥。他們以擔當、責任、使命、信念、堅強、果敢、熱忱、無私……譜寫了莊嚴、宏亮的生命之歌,自塑了一尊尊令人感動、受人尊敬的光輝形象,體現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偉大精神。全國美術家們積極響應而投身創作,全國美術館界也及時行動起來共同為弘揚抗疫精神、獲得戰爭勝利而努力,中國美術館國家主題美術創作組迅速組織藝術家展開抗疫題材創作,“為抗疫而塑——中國美術館國家主題美術創作組作品選登”是向觀眾呈現的第一批成果。

  此次選登的21件雕塑作品,全部聚焦抗疫現實,凝練地記錄了奮戰在抗疫一線的“戰士們”的大無畏精神,以及在此過程中產生的感人故事和崇高精神,塑造出一個個具有鮮明“在場感”和“當下感”的形象。

  這批作品採取頭像、胸像、半身像、全身像、群像的形式,在視覺呈現上各具風格、各顯神采,以敏銳性、鮮明性、現實性和精神性相結合,不僅以高度濃縮的形象歌頌了眾志成城的抗疫精神,對他人負責、對自己負責、對家人負責的大局意識,還具體表現了不顧高齡、救助危難的鐘南山院士;在拯救生命中具有神聖使命感的青年軍醫;齊心戰“疫”的“90後”醫護夫妻;星夜建設的火神山建設者;不辭勞苦的快遞小哥;以行動為武漢加油的教師志願者;為保障醫務工作者迅速到崗而風雨無阻的志願者司機;步伐堅毅的火神山醫院民警;全身心投入研究病毒的醫學人員;社區工作者和志願駐守社區網絡的義工;記錄下一個個動人心絃場景的新聞工作者;身著防護服、只能坐在椅子上睡覺的醫護人員;進入危險搶救現場的老醫生;剪掉秀髮的年輕女護士;長期戴防護口罩致使臉上出現疤痕的白衣天使;在一線傳遞愛心物資的醫護人員;醫護工作者最美的微笑……藝術家們還撰寫了情真意切的創作感言,不但將“為抗疫而塑”引向藝術家心靈深處,而且帶給讀者無盡的思考。

  在充滿感召性、探索性的創作過程中,中國美術館國家主題美術創作組的雕塑家們深深為抗疫戰鬥中那一個個真實的、生活中的人物所感動,雖然從不同視角,以不同手法,用不同風格塑造了一個個不同形象,但是有一點相同,那就是他們均有一顆熱愛人民的赤子之心。

  雕塑,是立體的,是凝固的,在空間中的存在是本然的。歷史上有不少優秀的作品成為時代的象徵、精神的符號。其中許多成功的作品往往是在退遠一定的時空,對歷史進行反思、評價、判斷,反覆雕琢,繼而成為思想性與藝術性統一的藝術經典。當然,也有在短時間內創作的作品,其敏銳性與鮮明性,現實性與精神性相結合,使作品充滿藝術感染力。

  在這場正在進行時的“戰疫”中,我們需要吹響戰地號角,以鼓舞人們的鬥志。文藝是為人民畫像、為時代立碑的。這些當下創作的作品,反映了當下的情感,當下的期望,記錄了這非常時期的現實指標。也許這許許多多的作品,在未來的歷史中將匯成一件作品,即抗疫豐碑!它為歷史提供素材與文獻,為我們的精神史積累座標點,為藝術的發展創造一個個生動、鮮活的形象,為一篇宏大而深刻的史詩寫下詩行。

  奮鬥在抗疫一線的人們,在生與死的選擇與交接點上,用生命與情感,奮鬥與奉獻所譜成的壯歌,化為一座座雕塑,而這一座座雕塑也將連結成一座精神的萬里長城……

  在這一特殊時期,真正優秀的藝術創作將展現出深藏在每位中國人內心深處強大的精神力量,彰顯偉大的黨、偉大的民族精神、偉大的實踐中形成的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以及這種制度引領下的全民族的人文精神,正是這種精神才能讓全世界感動,拉近全人類同呼吸、共命運的真情實感。


全國政協常委

中國美術館館長

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

吳為山

2020年3月8日


藝術家簡介

吳為山: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美術館館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

殷小烽:中國城市雕塑家協會副主席,東北師範大學公共藝術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景育民:全國城市雕塑建設指導委員會藝術委員會副主任,天津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鮑海寧:魯迅美術學院雕塑系主任、教授

李鶴: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黨委副書記、教授、博士生導師

馬輝:陝西省雕塑院副院長、國家一級美術師

申紅飆: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教授,博士

李迅:天津美術學院公共藝術系主任、教授

周思旻: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教授,博士

王樹山:國防大學軍事文化學院教授

李烜峰:東北師範大學美術學院雕塑系主任、副教授,博士

任豔明:南京大學雕塑藝術研究所所長助理、創作室主任

陳健:南京大學藝術學院雕塑專業教師,博士

馮國豪:廣州雕塑院創作部副部長、國家一級美術師

談強: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創作員

彭漢欽:四川美術學院雕塑系教師

劉松: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雕塑院專職雕塑家,博士

陳繼龍:瀋陽師範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教師

武定宇:北京聯合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博士

柳青: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教師

郎鉞:解放軍文化藝術中心雕塑家


雕塑作品與藝術家創作感言

【雕塑展】為抗“疫”而塑,致敬“疫”線先鋒

吳為山 《使命》 雕塑 2020年

吳為山創作感言:

  “生命重於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

  在全民抗疫的過程中,無論是地方還是軍隊的醫護工作者,他們都懷著崇高的使命感,不顧個人生命安全,奔赴抗疫第一線。許多年輕的醫護工作者以自己的奉獻,救死扶傷,譜寫了青春的樂章。該雕塑塑造了一位身穿防護服的女軍醫,以莊嚴的行禮,表達了對人民的熱愛,對生命的尊重和由內心湧動的神聖使命感。作品以潔白的漢白玉石材質,象徵著白衣戰士的聖潔與純粹,既是對醫護工作者的表現,又是為醫者仁心而立豐碑。

  她是所有白衣戰士的形象代表,她是眾志成城、不辱使命的偉大精神的紀念碑!


【雕塑展】為抗“疫”而塑,致敬“疫”線先鋒

殷小烽 《2020、某月、某時……》 雕塑 2020年

殷小烽創作感言:

  這件鑄銅雕塑作品塑造了一位身著防護服的醫護人員在經過不捨晝夜的工作後,終於精疲力竭,癱坐在椅子上,頭枕胳膊睡著的瞬間。長時間在防護服中的工作讓她的手套中也浸注了汗水。這個醫護工作者的形象,正是千千萬萬個以自己的血肉之軀築起堅實防線的抗疫英雄的縮影。在危難面前,每位身居戰疫前線的醫務工作者都不顧個人安危,將救助生命作為最高使命。藝術家選擇的瞬間體現了這些偉大的平凡人身上蘊含的這種捨己救人的醫者仁心和奉獻精神。


【雕塑展】為抗“疫”而塑,致敬“疫”線先鋒

景育民 《天職》 雕塑 2020年

景育民創作感言:

  醫生——“醫者仁心、救死扶傷”。無論是面對非典病毒還是新冠疫情,萬千醫務人員為了人民的生命健康,以神聖的天職將個人生命置之度外,高尚品德,感天動地!作品以如山的造型塑造了一位老醫生正在戴上手套,即將進入危險搶救現場的生動瞬間,以具象的呈現方式表現了崇高的醫者境界與人性之光,如山巒的造型寓意高山仰止、令人崇敬的高尚醫德,成為時代精神的不朽豐碑!


【雕塑展】為抗“疫”而塑,致敬“疫”線先鋒

王樹山《民族脊樑 · 國之泰山》 雕塑 2020年

王樹山創作感言:

  作品中鍾南山院士右手緊握拳頭,表現一種必勝的堅定信念,表情凝重,折射出一種使命責任和民族氣節。鍾南山是百姓心中的一座泰山,84歲的他依然趕赴武漢,救助危難,逆行而上。他是人民心中的抗疫英雄,在疫情面前,他沉著冷靜,與病毒賽跑,掌控大局。他有國士的擔當,滿腔責任,為國為民。他是時代的旗幟,民族的脊樑。鍾南山是一種精神,“鍾南山說動才動”是新時代年輕人的信仰,這才是真正的明星,這才是大愛,才是一代一代中國人永遠傳承的中國精神。


【雕塑展】為抗“疫”而塑,致敬“疫”線先鋒

鮑海寧 《生活上是家人,疫情前是戰友》 雕塑 2020年

鮑海寧創作感言:

  作品主題表現“90後”夫妻——龐振和陳美茹作為全國及首都醫務工作者的代表而齊心抗疫的情景和決心。雕塑運用三個不同的場景人物來傳達出“生活上是家人,疫情前是戰友”的主題。整體作品採用浮雕的層層遞進手法,既表現了和平時期的生活環境,同時也塑造了兩位“90後”的日常生活狀態,進而反襯出他們在疫情和國家召喚面前的堅毅與擔當,以及為國家和人民甘於奉獻、不負韶華的精神風貌。


【雕塑展】為抗“疫”而塑,致敬“疫”線先鋒

李鶴 《致最可愛的人——火神五兄弟》 雕塑 2020年

李鶴創作感言:

  在黨和政府領導下,數以萬計的援漢醫療隊、建設者和物資等持續不斷地奔赴武漢,其中就有“火神山上的向家五兄弟”,本應春節在家陪伴家人,卻因疫情而主動站在了戰疫第一線,舍小家、顧大家,搶進度,保質量。兄弟齊心,其利斷金。正是由向家兄弟這樣千千萬萬的平凡的人,共同鑄就了中華民族的民族性格,展現了中華民族的超強凝聚力。向他們致敬!作品《火神五兄弟》通過現實主義的表現手法,力求生動表現向家五兄弟作為平凡的人在面對疫情時表現出來的時代精神——大愛如山。用象徵手法將V字造型融入作品的框架之中,傳達我們共克時艱的必勝信念。


【雕塑展】為抗“疫”而塑,致敬“疫”線先鋒

馬輝 《最美光頭——抗疫出征》 雕塑 2020年

馬輝創作感言:

  新冠疫情爆發之後,全國各地的醫務工作者都爭先恐後地加入到支援隊伍中,義無反顧地投入到武漢救治的最前線。最讓我感動的是西安交通大學一附院的9位年輕護士。她們在出徵前,將自己一頭美麗的秀髮全部剪掉,就像戰士走向前線一樣。我知道,她們這樣做,一來是為了自身防疫的安全考慮,二來是她們面對疫情的堅定決心!看到報道,我非常感動,作為雕塑家無以為報,只能將這動人的一幕用雕塑方式記錄下來。


【雕塑展】為抗“疫”而塑,致敬“疫”線先鋒

申紅飆 《同裳》 雕塑 2020年

申紅飆創作感言:

  疫情突發,危我華夏。中華民族,堅韌頑強,同心勠力,共克時艱。武漢加油!湖北加油!中國加油!世界加油!這件雕塑表現奮戰在一線的醫護人員正在傳遞愛心物資,形體塑造吸收了中國北魏時期的雕塑語言,突顯形體的張力,表達戰勝病毒的決心和力量。誠可謂:豈曰無衣,與子同裳。同仇敵愾,共抗疫情。


【雕塑展】為抗“疫”而塑,致敬“疫”線先鋒

李迅 《天使的唇印》 雕塑 2020年

李迅創作感言:

  有感於奮戰在武漢抗疫一線的白衣天使們,由於長時間戴著防護口罩,防護裝備層層疊疊,她們額頭上、臉上出現的紅色壓痕已經變成褐色,感覺這壓痕要慢慢要變成疤痕。白衣天使們互相調侃說,這是“天使的唇印”。作品表現了一位剛從ICU結束一天緊張工作出來的護士脫去口罩的瞬間,像是才有時間喘口氣閉目休憩,而在她年輕美麗的臉龐上,那“天使的唇印”彷彿向人們訴說著這位白衣天使在抗疫前線所經歷的一切。


【雕塑展】為抗“疫”而塑,致敬“疫”線先鋒

周思旻 《家人》 雕塑 2020年

周思旻創作感言:

  自從新冠病毒肺炎爆發以來,每天關注疫情,深深地被醫務工作者感動。他們是衝在最前面的人,是擋住病毒的盾牌。在第一線,他們是醫生是護士,他們也是我們的親人,是爸爸、是媽媽;是丈夫、是妻子;是兒子、是女兒;是兄弟姐妹,是我們的家人。他們是真正的英雄,唯願他們平安。


【雕塑展】為抗“疫”而塑,致敬“疫”線先鋒

李烜峰 《守護者》 雕塑 2020年

李烜峰創作感言:

  在這個非常時期裡,醫生和護士們在用自己的生命守護著被感染者,他們奮戰在抗擊疫情的前線,他們是和平年代的英雄,這種使命感與擔當精神激勵著每一位國人。作為一名雕塑創作者,為時代英雄造像,我輩責無旁貸。我以武漢火神山醫院民警燕佔飛為原型創作了雕塑作品《守護者》。塑造了一位正在巡視的民警形象,他步伐堅毅、形象陽剛,表現出人民守護者的大無畏精神。為擔當者擔當,為守護者守護,是雕塑《守護者》的主旨。


【雕塑展】為抗“疫”而塑,致敬“疫”線先鋒

任豔明 《風雨無阻——醫護專車自願者陳靈毓》 雕塑 2020年

任豔明創作感言:

  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全國人民都在努力奮鬥。我創作的素材是表現醫護專車自願者陳靈毓。她在這個特殊時期,臨時充當起武漢的“動脈”,每天運送醫護工作者,以最快的速度將醫護人員輸送到最需要他們的地方。我的作品表現她清晨出車前為車消完毒的一瞬間,望著升起的太陽,一天的工作會很繁忙,也充滿被感染的危險,但透過厚厚的防護口罩,也能感受到她堅定勝利的信心。


【雕塑展】為抗“疫”而塑,致敬“疫”線先鋒

陳健 《武漢加油——志願者華雨辰像》 雕塑 2020年

陳健創作感言:

  雕塑作品表現了90後姑娘最美志願者華雨辰奮戰在抗擊疫情第一線上的感人場景。華雨辰是武漢市青山區鋼花小學的一名音樂教師,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華雨辰積極報名成為一名志願者,作品表現她身穿防護服,手持體溫測試儀,右手握拳為武漢加油為中國鼓勁的情景。儘管她戴著口罩,但依然遮擋不住那美麗的容顏,這種美便是捨己為人、充滿人性光輝的大愛之美。


【雕塑展】為抗“疫”而塑,致敬“疫”線先鋒

馮國豪 《砥礪者——只為那勝利的吶喊》 雕塑 2020年

馮國豪創作感言:

  作品塑造的是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博士生蘭君在實驗室爭分奪秒地研究新型冠狀病毒的場景。面對疫情,雖然他無法抵達一線,卻不願袖手旁觀,顯微鏡等實驗器材就是他的戰鬥武器。為了儘快解析新型冠狀病毒的結構數據,為抗體和藥物研究提供支持,從1月下旬開始蘭君就投入到研究中。作品表現他坐在實驗桌前,手持滴管,正往試管中注入需要結合的製劑。他眼神專注而堅定,時空彷彿在這一刻凝固,只等潛心篤志的年輕研究員發出勝利的吶喊。


【雕塑展】為抗“疫”而塑,致敬“疫”線先鋒

談強 《痕》 雕塑 2020年

談強創作感言:

  一場艱鉅的戰役,就這樣降臨到正在期盼團圓的每個人身上。在人們孤獨、無助、絕望的時候,一群勇敢的逆行者,用他們並不寬厚的臂膀,擔當起所有困難和悲痛。那是一張張稚氣未脫的臉,那是一道道留在臉上的痕,那是一個個徹夜未眠的夜,那是一次次同事死在自己懷裡的痛,那更是一聲聲送病人出院時燦爛的笑。疾病和痛苦不可能把我們分開,只會讓我們更加相愛。每一道印痕,就像被祝福的歌,永遠流淌在我們的心田,那是心中天使最美的模樣。


【雕塑展】為抗“疫”而塑,致敬“疫”線先鋒

彭漢欽 《圓》 雕塑 2020年

彭漢欽創作感言:

  在這場全民抗疫的過程中,我們看到了英雄的祟高和生命的感動!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所湧現出來的點點滴滴無不讓我們動容!而對於我們每一個普通的人來說,力所能及的就是提高自我防範意識,有必要出門時必須配戴口罩。疫情就是責任,不做移動傳染源,對他人負責,對自己負責,對家人負責!


【雕塑展】為抗“疫”而塑,致敬“疫”線先鋒

劉松 《最美的微笑》 雕塑 2020年

劉松創作感言:

  她眼中雖然充滿疲憊,卻閃耀著白衣天使的光芒。這是一位醫護人員,連續多日的超負荷工作,護目鏡和口罩在她的臉上留下了一道道勒痕。這深深的“天使印記”是不眠不休的工作記錄,也是對一線醫護工作者最美的詮釋。我要用手中的泥巴去塑造這些可敬可愛的人,去讚頌每位奮鬥在戰“疫”一線平凡的英雄!你們的笑容是世間最美的微笑!


【雕塑展】為抗“疫”而塑,致敬“疫”線先鋒

陳繼龍 《畫面之外,你我同在——新聞90後》 雕塑 2020年

陳繼龍創作感言:

  創作素材來源於90後光明記者盧璐、安勝藍、姜奕名“武漢闖關”,致敬逆行的新聞工作者們。抗疫前沿一篇篇及時報道讓我們時時瞭解疫情的不斷變化,也生動講述著一件件感人事蹟,記錄在一幀幀視頻裡和一幅幅畫面中。畫面之外是她們在鏡頭後進行報道、傳遞溫暖。都說磨難使人成長,在疫情面前,一批90後在快速成長,一張張年輕的臉龐下是一顆顆熾熱的心在熊熊燃燒。勇於擔當,逆行火線,你我同在,並肩作戰,奮力書寫著不怨不悔的青春之歌。


【雕塑展】為抗“疫”而塑,致敬“疫”線先鋒

武定宇 《眾志成城》 雕塑 2020年

武定宇創作感言:

  每當國難到來時,總有一批人,他們不怕奉獻、不畏犧牲。他們是人民的英雄,是最美的逆行者。“我是黨員,讓我先上!”這是最讓我感動的一句話。一封封請戰書的作者裡有醫生、有軍警、也有工程師與建設工作者。面對疫情肆虐,中國人的眾志成城最為感人!也是這份感動融化了寒冬,增強了我們“走過冬天便是春”的那份篤定。


【雕塑展】為抗“疫”而塑,致敬“疫”線先鋒

柳青 《黎明之前——武漢快遞員袁雙》 雕塑 2020年

柳青創作感言:

  作品以小尺寸來凸顯在災難面前人的平凡,但正是這些普通人的努力閃現著人性的光芒,故取名《黎明之前》。表現快遞員袁雙與其運輸的摩托車,希望凝固特殊環境中典型人物的狀態。粗糙底座與微縮人物結合的構成想把場景感視覺化,表現空無的街道和冰冷的空氣,也正是想通過這種視覺化的形式來表現平凡人在平凡的崗位上做著不平凡的工作,這是他們的熱血青春。


【雕塑展】為抗“疫”而塑,致敬“疫”線先鋒

郎鉞 《愛心防火牆》 雕塑 2020年

郎鉞創作感言:

  在抗擊疫情的第一線,活躍著一批青年社區工作者和志願者,他們冒著被感染的風險,堅持駐守在社區網格,守衛著社區居民的平安,更為居民們提供了生活的方便。他們用一顆顆滾燙的愛心築起了一道道堅固的“病毒防火牆”。他們年輕的身影,像一道道陽光溫暖著這個寒冷的冬天。雕塑《愛心防火牆》聚焦在這一批“九零後”社區工作者和志願者身上,選取了抗疫期間,他們在社區為居民們測量體溫、送糧送菜、噴灑消毒劑等日常重要而又溫馨的瞬間,用寫實手法,展現了他們特別的青春擔當。(作品創作素材取自武漢金銀湖街鑫橋小區黨員群眾服務中心90後網格員們疫情期間的日常工作)





【雕塑展】為抗“疫”而塑,致敬“疫”線先鋒

【雕塑展】為抗“疫”而塑,致敬“疫”線先鋒


分享到:


相關文章: